衣物用品的扣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9307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衣物用品的扣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扣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安装在服饰、背包上且可系紧绳带的衣物用品的扣具。
背景技术
一般在服饰的领口、下摆处以及背包的袋口处所穿设的绳带,是利用绳带的系紧或放松而达到缩束或开放目的,且为了快速系紧绳带,都会再将绳带穿过一弹性扣夹,该弹性扣夹具有一壳体、一安装在该壳体内部的弹簧及一安装在该壳体内部且受弹簧弹力所顶持的按压件。
当要解除系紧时,使用者必须以手指同时按压该弹性扣夹的壳体及按压件才能达成,也就是说,弹性扣夹的体积要够大,才能供目视观察欲按压的位置,以及供手指有足够按压的面积,如此一来,弹性扣夹就无法达到缩小化的目的,且造成衣物用品的质感无法有效提升。
再者,利用弹性扣夹的设置虽然可使绳带获得系紧定位,但是却无法产生如蝴蝶结的外观,造型也较单调。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申请人已开发出一种衣物用品的扣具,如图1所示,该扣具包含一本体1、一固设在该本体1上的拉掣单元2及一圈绕在该本体1与拉掣单元2外部的固定环圈3。该本体1制成矩形板状,并具有一中间部101、二对应一长方向分别设在该中间部101两侧的穿入孔102、二对应长方向且分别设在穿入孔102外侧的定位杆103、二对应长方向且分别设在定位杆103外侧的穿出孔104、二对应长方向且分别设在穿出孔104外侧的压制部105。该拉掣单元2是呈双环圈状。借此,当二绳带元件4由下朝上穿入穿入孔102且绕过定位杆103后,可再由上而下穿出穿出孔104,且使一末端部401自穿出孔104穿出时恰压制定位在压制部105与绳带单元4的一定位端部402之间。且利用拉掣单元2、固定环圈3及绳带元件4的末端部401可产生蝴蝶结的外观。当向上拉动该拉掣单元2并连动该本体1时,可使绳带元件4由穿出孔104朝穿入孔102移动,以达到解除系紧目的。
虽然,上述的扣具安装于衣物上时可达到系紧、快速松释及产生蝴蝶结外观的目的,但是该本体1的体积较大,该拉掣单元2比较无法完全遮蔽该本体1,且利用压制部105将末端部401压制的咬合力仍然有待加强、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对绳带元件的咬合效果佳且解除系紧的操作相当容易的衣物用品的扣具。
本实用新型衣物用品的扣具,是安装在衣物用品上且可供二绳带元件穿设并达到系紧定位目的,该扣具包含一拉掣单元、二连结在该拉掣单元上的挠性环索及二呈可滑动地套设在挠性环索上的夹制件。该拉掣单元具有一中间部及二沿一横方向延伸且与中间部连结的拉掣部。前述挠性环索是可产生挠性变形且弯折成U型,并各具有二对应该横方向设置的导滑部及一衔接在导滑部之间且远离该中间部的封闭侧段,其等与拉掣单元的中间部相配合围绕出一穿孔,且导滑部各具有一固接在该中间部上的固定端部,封闭侧段是连结在该拉掣单元的拉掣部上。前述夹制件是呈可滑动地分别套设在挠性环索上,并各具有二套设在导滑部上的滑套部及一衔接在滑套部之间的压杆部,压杆部可将穿孔分隔成一趋近该中间部的穿入部及一介于压杆部与封闭侧段之间的穿出部,绳带元件由下朝上穿入穿入部且绕过压杆部后,再由上而下穿出穿出部。
借此,该拉掣单元的拉掣部可由一正常状态操作成一拉掣状态,促使夹制件可由对绳带元件产生系紧的一第一位置,移动至使绳带元件产生松脱的一第二位置,且利用挠性环索的可挠性,可对绳带元件产生较大的咬合力,又利用该拉掣单元、绳带元件的末端部可产生一蝴蝶结的外观。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衣物用品的扣具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现有一种衣物用扣具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说明一扣具安装在一运动裤上;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说明二绳带元件穿过该扣具的状态;图5是沿图4中的直线5-5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6是沿图4中的直线6-6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解除系紧操作图,说明拉动一拉掣单元而使绳带元件产生松脱作用;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图10是沿图9中的直线10-10所取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说明,以下的实施例,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衣物用品的扣具100第一较佳实施例,是安装在一运动裤300上,且可供二穿设在该运动裤300的裤腰部310的绳带元件200达到系紧定位目的。本实施例的前述绳带元件200是自裤腰部310的二穿带孔320穿出,并具有一趋近于穿带孔320的定位端部210及一与该定位端部210呈相反设置且远离穿带孔320的末端部220。定义该运动裤300具有一位于前述穿带孔320之间且对应裤裆部的中线L,且该扣具100包含一拉掣单元10、一固接在该拉掣单元10上的固定座20、二连结在固定座20与该拉掣单元10上的挠性环索30、二呈可滑动地套设在挠性环索30上的夹制件40及一圈绕在该固定座20及拉掣单元10外部的固定环圈50。除图2中的扣具100接近真实比例外,其余各图是将该扣具100的比例放大绘制,以便了解,且以下说明的图5至图10也相同。
该拉掣单元10是以单一环圈制成8字型且与绳带元件200的材质相同,并具有一对应该中线L的中间部11及二沿一横方向X’呈反向延伸且与中间部11连结成一体的拉掣部12,该中间部11具有一贯孔111,拉掣部12是呈环圈状。
该固定座20是制成矩形板块状,并具有一平行于横方向X’的长方向X、一垂直于该长方向X的短方向Y、一沿长方向X延伸且呈弯曲状的第一连结孔21、二对应该第一连结孔21而也呈弯曲状的第二连结孔22、一设置在中央且可供拉掣单元10的中间部11固定的销孔23及一铆设在该销孔23中的铆钉24。该第一、二连结孔21、22是可由底面贯通至顶面并经多次转折,该铆钉24是可穿过拉掣单元10的贯孔111,可供拉掣单元10获得定位(如图5所示)。
前述挠性环索30是采用可产生挠性变形的透明尼龙细索且弯折成U型,并各具有二对应横方向X’设置的导滑部31及一衔接在前述导滑部31之间且远离该中间部11的封闭侧段32,其等与固定座20相配合围绕出一穿孔33。导滑部31各具有一趋近于该中间部11且固设在该固定座20中的固定端部311,其中二个对应设置的固定端部311是连结成一体并在绕穿过第一连结孔21时产生定位作用,另外二个对应设置的固定端部311则是穿设在第二连结孔22后可将末端热熔铆固在固定座20的顶面上,且封闭侧段32是直接穿设连结在该拉掣单元10的拉掣部12上。
前述夹制件40是呈可滑动地套设在挠性环索30上,并各具有二套设在导滑部31上的滑套部41及一衔接在前述滑套部41之间的压杆部42。压杆部42的截面呈弯月状并各具有一相对于封闭侧段32的凹弧部421,凹弧部421的曲率对应于封闭侧段32的周面曲率,且借压杆部42可分别将穿孔33分隔成一趋近该中间部11的穿入部331及一介于压杆部42与封闭侧段32之间的穿出部332,绳带元件200由下朝上穿入穿入部331且绕过压杆部42后,可再由上而下穿出穿出部332。
该固定环圈50也可采用与绳带元件200相同的材质且圈绕呈环圈状后,使得底部的二端头互相重叠,且底部的端头各具有一可受该铆钉24贯穿的孔洞51,该固定环圈50可对应该短方向Y而圈绕在该固定座20外部(如图5所示)。
如图2、图4所示,当该拉掣单元10与该固定环圈50皆组配于该固定座20上,且挠性环索30也连结定位在该固定座20与该拉掣单元10的拉掣部12之间时,使用者可将绳带元件200由下朝上穿入穿入部331,且绕过压杆部42后,再由上而下穿出穿出部332,且使末端部220恰位于压杆部42与封闭侧段32之间。且利用拉掣单元10、固定环圈50及绳带元件200的末端部220可产生一蝴蝶结的外观。
再如图2、图4所示,当使用者穿著运动裤300后,就可拉掣绳带元件200的末端部220朝远离于该中线L的方向移动,直到腰部感觉至相当紧度且释放对末端部220的施力时,利用腰部的撑张作用可使定位端部210保有相当大的张力,且此张力可驱动夹制件40的压杆部42朝远离中线L的方向产生移动而对末端部220产生压制,而使得末端部220被压杆部42及封闭侧段32紧紧夹制,就可使绳带元件200达到反向止回的目的,此时,该拉掣单元10的拉掣部12是在一正常状态,且夹制件40位在一第一位置并对绳带元件200产生系紧。
如图7所示,当使用者施力并将该拉掣单元10的拉掣部12由正常状态向上提起至一拉掣状态时,可牵动挠性环索30的封闭侧段32,且因为夹制件40受到定位端部210的张力所作用,就可相对于封闭侧段32产生相对远离的动作,也就是说,夹制件40会同时朝中线L方向移动,且由该第一位置移至一第二位置,可使压杆部42远离封闭侧段32,且解除对末端部220的压制力,并对绳带元件200产生松脱,就可达到解除系紧目的。
因此,本实用新型在操作扣具100对绳带元件200解除系紧时,只需向上拉动该拉掣单元10的拉掣部12就可连动挠性环索30,且导致夹制件40对绳带元件200解除系紧,且该固定座20主要是提供挠性环索30固定连结,所以不需要制成较大的体积,而挠性环索30呈透明,夹制件40受拉掣单元10及绳带元件200所遮蔽,该固定环圈50又具有装饰效果,使得该固定座20、挠性环索30及夹制件40的隐藏效果佳,整体外型相当美观、轻巧。且如图6所示,利用挠性环索30的可挠性,可对绳带元件200的末端部220产生较大的咬合力,也就是说,绳带元件200穿设在穿出孔332中时,会受到封闭侧段32与压杆部42的共同夹持,且使绳带元件200会被封闭侧段32塑形而使得大部份的表面积抵止在凹弧部421与封闭侧段32上,止回效果佳。
本实用新型的扣具100可广泛运用于服饰、背包、帽子…或其他需利用绳带元件绑缚的物品上。
另外,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扣具100’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是省略固定座的设置,且将一固定环圈50’直接连结绑缚在该拉掣单元10’的中间部11’上,且挠性环索30’的固定端部311’是直接固设在该固定环圈50’内部。如此一来,整体的结构可进一步简化。
又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其差异处只在于该扣具100还包含有二套设在挠性环索30上的挡块70,前述挡块70位于压杆部42与封闭侧段32之间且紧邻于封闭侧段32。如图10所示,系紧绳带元件200时,末端部220可夹制在压杆部42与挡块70之间,且使绳带元件200受到凹弧部421、挡块70与导滑部31的共同夹制,可产生较佳的止回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衣物用品的扣具,是安装在一衣物用品上,且供二设于该衣物用品上的绳带元件产生系紧定位,其特征在于该扣具包含一拉掣单元,具有一中间部及二沿一横方向延伸且与中间部连结的拉掣部,拉掣部是由一正常状态操作成一拉掣状态;二挠性环索,是具挠性变形能力且弯折成U型,并各具有二对应该横方向设置的导滑部及一衔接在前述导滑部之间且远离该中间部的封闭侧段,其等与拉掣单元的中间部相配合围绕出一穿孔,且导滑部具有一固接在该中间部上的固定端部,封闭侧段是连结在该拉掣单元的拉掣部上;及二夹制件,是分别套设在挠性环索上,并各具有二套设在导滑部上的滑套部及一衔接在滑套部之间的压杆部,压杆部可将穿孔分隔成一趋近该中间部的穿入部及一介于压杆部与封闭侧段之间的穿出部,绳带元件由下朝上穿入穿入部且绕过压杆部后,再由上而下穿出穿出部,夹制件对应该拉掣单元正常状态是位在对绳带元件产生系紧的第一位置,对应该拉掣单元的拉掣状态是位在对绳带元件产生松脱的第二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用品的扣具,其特征在于该拉掣单元是与绳带元件的材质相同,且该中间部与拉掣部是连结成一体,拉掣部呈环圈状,挠性环索的导滑部与封闭侧段衔接处是直接穿设连结在该拉掣单元的拉掣部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用品的扣具,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固设在该拉掣单元的中间部上的固定座,该固定座具有一平行于横方向的长方向、一垂直于该长方向的短方向、至少二供挠性环索的固定端部插入并固设定位的连结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用品的扣具,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座还具有一铆设在中央的铆钉,该铆钉将拉掣单元的中间部连结在固定座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用品的扣具,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对应短方向圈绕在固定座外部的固定环圈,该固定环圈是受该铆钉贯穿且定位在固定座上。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用品的扣具,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直接连结绑缚在该拉掣单元中间部的固定环圈,且挠性环索的固定端部是直接固设在该固定环圈内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用品的扣具,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二套设在挠性环索上的挡块,前述挡块位于压杆部与封闭侧段之间且紧邻于封闭侧段。
专利摘要一种衣物用品的扣具,是安装在衣物用品上且可供二绳带元件穿设并达到系紧定位目的,该扣具包含一拉掣单元、二连结在该拉掣单元上的挠性环索及二呈可滑动地套设在挠性环索上的夹制件。该拉掣单元的二拉掣部可由一正常状态操作成一拉掣状态,且使前述夹制件可由一对绳带元件产生系紧的第一位置移动至一使绳带元件产生松脱的第二位置。借此,拉动该拉掣单元的拉掣部并连动挠性环索时,就可达到解除系紧目的。
文档编号A44B11/00GK2785408SQ200520005928

公开日2006年6月7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14日
发明者刘坤钟 申请人:刘坤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