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9158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健康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详而言之,涉及一种健康鞋,其主要在于鞋底前 掌内设有一支撑器,而该支撑器是具有活动性打开及收合动作,当人体端座时 而打开该支撑器,便可以对脚掌部位承托及提起的作用,从而实现緩解脚部压 力的目的。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的女性不断地追求美丽,而高跟鞋则极容易的衬托出女性美而深 受女士们的欢迎,但我们深知穿鞋是以健康为前提的,高跟鞋所带来的负面效
果是令人震惊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体的体重压力全压在脚上,而得不到抒 緩,也就是说,因人体脚掌部位的长期受压而容易导致脚掌的骨络变形,严重 的则需要动手术,把变形的脚掌骨切除或采用削骨的方法把外突的骨块削平, 那是严重的影响日后的穿鞋问题,后果不容忽视,然,习知鞋跟越高,则人的 重量就会越往脚掌方向压,因此,人体的两脚掌部位均承受整个人体的重量, 所以,当女性穿着一阵子高跟鞋,就会感到脚掌部位极其的酸软、疼痛,很不 舒服,若勉强的穿着,则有非常不良的后果。
而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常因工作关系而忽略对脚部的护理,并使脚部因 长期受压,得不到抒緩而使得血液不循环,另外,大多数的鞋类,如运动鞋、 优闲鞋及皮鞋等,制造商都会注意在制造鞋底时制出适合人体脚掌的形状,但 由于长期的穿着而使鞋底磨损而变形,使人没有了舒适的感觉;而,我国的中 医也推崇,我们脚部经络可以通过拉伸筋骨达至脚部的血液循环,其因血液的 循环,从而可消除疲劳,而鞋又是与脚部最紧密接触的部分,因此,其中的一 种减压方法就是在我们所穿着的鞋来实现减压的目的,而现时的鞋根本不能对 脚部筋络的拉伸。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健康鞋,其主要目的在于鞋底处设有一支撑器,其可以 使人体脚部在端座时可以使脚掌提升,拉伸脚部经络,予以达到消除压力的目 的,而且该支撑器又结合该鞋掌而成一体,具有打开和收合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健康鞋,其另一目的在于可以人手操作,而且,可供人
们理想的自由操作,并不拘泥于特定的环境。
因此,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健康鞋,其包括
一鞋底,其具有一鞋底前掌和一鞋底后掌,其中,该鞋底前掌连接于该鞋 底后掌而成一体,并于该鞋底前掌的一侧面处设有一腔体,该腔体的内壁处设 有至少两组轴孔,供合适该轴孔的配件安装;
一支撑器,其装置于该腔体内,且于该支撑器的一端边处设有至少一第一 轴,其安装于该腔体的第一轴孔;及
一鞋帮,位于该鞋底的表面处,其具有一前鞋帮和一后鞋帮,其中该前鞋 帮的周沿处连接于该鞋底的鞋底前掌,以构成该健康鞋的前部,而该后鞋帮的 周沿处连接于该鞋底的鞋底后掌,以构成该健康鞋的后部。
而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设置在鞋底前掌的支撑器撑起该鞋底前 掌而形成的一种支撑状态,使人体端座时,脚掌部位可以得到充分的承托及提 升,达到舒緩脚部压力的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并示出一撑件安装于撑件腔体, 而 一承托件安装于承托腔体内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述该撑件的立体图,并设有一凹槽口的立体图。
图3为图1的撑件把鞋底前掌撑起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撑件的另一较佳实施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撑件的再一较佳实施例剖面图。
图6为图5的立体图,其主要示弹片可把撑件弹出并使之撑起鞋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有可折叠功能鞋底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鞋底前掌,其具有关节活动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节鞋跟装置,并示出该附跟开始松脱于该鞋跟。
图IO是图9的操作过程图,其示出该附跟垂直安装于该鞋跟内,并完成 由平底鞋向高跟鞋转换的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l至图3所示,其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本健康 鞋主要是由有一鞋底1和一鞋帮2组成,其中该鞋底包括一鞋底前掌10和一鞋200620016435.6
说明书第3/4页
底后掌11,而该鞋底前掌10的一侧面上i殳有一腔体12,并于该"空体l2的内壁
处设有轴孔,供一特定部件安装,而该特定部件是指一支撑器14,其一端处设 有一轴体,由该轴体安装于该腔体12的轴孔上,而该鞋底后掌11则连接于该
鞋底前掌10的一端而构成整个鞋底1,另,所迷的鞋帮2设在相对于该鞋底1 的上表部,而该鞋帮具有一前鞋帮21和后鞋帮22,其中该前鞋帮21的周沿边 处连接于该鞋底前掌10,而该后鞋帮22的周沿边处则连接于该鞋底后掌11, 由各部件的总体结合而构成本健康鞋的具体鞋形。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因此对其中各部件的具体结构和连接关系作 进一步的描述,该支撑器14包括有一撑件141和一承托件142,其中在该撑件 Hl的端部设有一第一轴143 (如图1所示,而其另一边则未示出),而于该撑 件1"的另一侧面中央处设有一凹槽口 145,可供一指定部件穿插;而该承托件 H2可同形于撑件141而体积略小,并于其一端部设有一第二轴144,且,该第 一轴143和第二轴144均凸伸于该撑件141和承托件142的两侧。
如前所述,该腔体12位于该鞋底前掌10的一侧面处,而该侧面即是与地 面接触的鞋底面,形成其内的空间,该空间分别设有一撑件腔体121和承托器 腔体122,其两腔体叠层的由内往外布置,而内部则为承托器腔体122,再跟随 的为撑件腔体121,其中,该承托器腔体122供该承托件142安置,并于该承托 器腔体122的内壁一端设有一第二轴孔132,其与该承托件142的第二轴144 安装,而紧随的是该撑件腔体121,并于其内壁一端处设有一第一轴孔131,其 与该撑件141上的第一轴143安装,且,该撑件腔体121的第一轴孔131与该 承托器腔体122的第二轴孔132的方向是对向的。
如图1所示出该承托件142,其由撑件141覆盖,而于该撑件141与该承 托件M2的对向面中设有一凹槽口 145,使承托件142合适安装于该凹槽口 145 内,从而使该承托件142撑固于该撑件141,另外, 一倒勾1211,其位于该撑 件腔体121的一外边框处,并对向于该第一轴孔131,即,该倒勾1211是与该 第二轴孔132的同一端方向,而该倒勾1211则在该撑件141处于闭合时而限制 其活动,免使人摔倒,而该撑件腔体121的外側留有一个指位1212供手指尖抬 起撑件141,另外,该鞋底前掌IO提供一个适合撑件141和承托件142收藏的 腔体12空间,使其藏入该腔体12内即可把该撑件腔体121和承托器腔体122 填平,且该倒勾又恰好卡住该撑件141。
请参阅图4所示为该支撑器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其包括一撑件141'和一 卡臂装置50,其中该撑件141'是由一平台1410,和一支臂1411,组成,而该平 台1410'为一长圓柱形,并向两末端的平面端部处凸伸出一第一小轴143',另 于该小轴143,之斜下方处各自背向凸伸出该支臂14ir,使该平台1410,和该支 臂1411,构成一拱桥形,为符合该拱桥形的支撑器14,安装于该鞋底前掌10内, 其上设有一撑件腔体121,,并于该撑件腔体121,的内壁处设有一第一轴孔13r , 由该第一轴孔131,而供该第一小轴143,安装,另外,该卡臂装置SO主要是限制 该撑件141,活动,系安装在该鞋底前掌10的一预定空腔内,并由其提供该卡臂
6
装置50的活动空间,该卡臂装置50是以一固杆50为主,该固杆50系相对于 鞋底前掌10而横向地安设于内,并具有一长杆56和一短杆55,其中,该短杆 55的末端垂直纵向于该长杆56的一端,而其另一端则折向卡止于该支臂l"l, 的活动,另外,该长杆56相对于该短杆55而横轴向地延伸至鞋掌10边沿,并 在其末端冲压成一弹键51,在该弹键51的对向末端设有弹簧60,其可弹力于 该固杆50而让该固杆50具有弹性的按压作用,亦因此而在按压弹键时带动短 杆55活动,从而使该支臂1411,脱离限制,外露于该鞋底前掌,另外,该卡臂 装置50为左右两个分布,并由之而使该鞋底前掌10两侧边各有一弹键51。
请参阅图5和图6所示出该支撑器14"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并示出其具体 结构, 一支撑器14",其包括一撑件141"以及一同形于图4所示的该卡臂装置 50的结构,而于该鞋底前掌10内设有一撑件腔体121"以及容纳该卡臂装置50 的空间,其中于该撑件腔体121"的内壁处设有第一轴孔131",另外,该撑件141" 的一端侧处^L有第一轴143",并由该第一轴143"而安装在该第一轴孔131"内, 根据上述该卡臂装置50的具体结构原理,该短杆55具有限制该撑件141"的作 用,再者,该撑件141"可设定成方棒状,且以左右两侧分布于该鞋底前掌10 内,并在该撑件腔室121"内设有弹片1213,其主要使该撑件141"在弹出而成 一支撑状态。
如图7所示该鞋底前掌IO与鞋底后掌11为一鞋中轴100穿连的活动结构, 其中在该两者所需连接处各呈一圆滑面,在该圆滑面的导向作用下根据该鞋中 轴100的支点固定,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而如图8所出的一鞋底后掌11与一 鞋后板9为一可活动关节状,并由一鞋后轴.101穿连而成,而该鞋后板9通过 一后撑螺钉30连接一个以人手操作的后跟装置,实现鞋底由平底与高跟之间的 转换,其通过一后撑螺钉30螺接而具有可拆卸之用,且该后跟包括一鞋跟40, 其一端是与该鞋后板9的后撑螺钉30连接安装,而另一端是与该鞋跟40连接 的附跟45,其实现平底鞋与高跟鞋互换之用途,且是由一硬性的耐磨塑胶制成, 本实施例中,其形状为长条方形,而该附跟45的端部处设有一长圓凹孔41,由 鞋跟4 0的鞋跟轴21水平穿过,该长圓凹孔41是一个中间长两边半圆弧的凹孑L, 其中间宽度是与该鞋跟轴102的直径相同,而该鞋跟40与该附跟45所连接的 一端处,是该附跟45相应的端部圆角位42,其附近于该长圆凹孔41,并装嵌 于该鞋跟40内,使该附跟45可作向前、向后的活动以及相应的上下活动,如 图9、图IO则示出整个后鞋装置由平底鞋转换为高跟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熟识该项技术的人会明白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及实体均属 例子说明而不会产生限制,而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将完全及有效地达至上述所示 的实施例用以说明功能及结构的原理,以及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下有所变更。
故此,本实用新型包括的所有权利要求书中的精神及范围均依其为根据来变化。
权利要求1.一种健康鞋,其包括一鞋底(1),其具有一鞋底前掌(10)和一鞋底后掌(11),其中,该鞋底前掌(10)连接于该鞋底后掌11而成一体,并于该鞋底前掌(10)的一侧面处设有一腔体(12),该腔体(12)的内壁处设有至少两组轴孔(131)、(132),供合适该轴孔的配件安装;一支撑器(14),其装置于该腔体(12)内,且于该支撑器(14)的一端边处设有至少一第一轴(131),其安装于该腔体的第一轴孔(131);及一鞋帮(2),位于该鞋底(1)的表面处,其具有一前鞋帮(21)和一后鞋帮(22),其中该前鞋帮(21)的周沿处连接于该鞋底(1)的鞋底前掌(10),以构成该健康鞋的前部(3),而该后鞋帮(22)的周沿处连接于该鞋底(1)的鞋底后掌(11),以构成该健康鞋的后部(4)。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健康鞋,其特征在于该支撑器(14) 包括有一撑件(141)和一承托件(142 ),其中在该撑件(141)的端 部设有一第一轴(143),而该承托件(142)可同形于撑件(l")而 体积略小,并于其一端部设有一第二轴(144),且,该第一轴(143) 和第二轴(144)均凸伸于该撑件(141)和承托件(142)的两侧。
3. 才艮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健康鞋,其特征在于该腔体(12 )为 一空间,分为一撑件腔体(121)和承^托器腔体(122),其两腔体叠 层的由内往外布置,而内部则为承托器腔体(122),再跟随的为撑件 腔体(121 )。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健康鞋,其特征在于该承托器腔体 (122 )供该承托件(142 )安置,并于该承托器腔体(122 )的内壁一端设有一第二轴孔(132),其与该承托件(142)的第二轴(144) 安装,而该撑件腔体(121),于其内壁一端处设有一第一轴孔(131), 其与该撑件(141 )上的第一轴(143 )安装,而该撑件腔体(121 ) 的第一轴孔(131 )与该承托器腔体(122 )的第二轴孔(132 )的方 向是对向的。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健康鞋,其特征在于该撑件(141 ) 与该承托件(142 )的对向面中设有一凹槽口 ( 145 ),使承托件(142 ) 合适安装于该凹槽口 ( 145 )内,从而使该承托件(142 )撑固于该撑 件(141 ),且, 一倒勾(1211 )位于该撑件腔体(121 )的一外边框 处,使该撑件(141)处于闭合时而限制作用。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健康鞋,其特征在于该支撑器(14 )设有一撑件(141,),其包括一平台(1410,)和一支臂(1411,),其 中该平台(1410,)为一长圓柱形,并向两末端的平面端部处凸伸出 一第一小轴(I"'),另于该小轴(I"')之斜下方处各自背向凸伸 出该支臂(1411,),使该平台(1410,)和该支臂(1411,)构成一拱 桥形,为符合该拱桥形的支撑器(14,)安装于该鞋底前掌(10)内, 其上设有一撑件腔体(121,),并于该撑件腔体(121,)的内壁处设 有一第一轴孔(131,),由该第一轴孔(131,)供该第一小轴(143,) 安装,而该卡臂装置(50)主要是限制该撑件(141,)。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健康鞋,其特征在于该支撑器(14 ) 设有一撑件(141"),其一端侧处设有第一轴(143"),且是安装在 鞋底前掌(10 )的第一轴孔(131")内,并由该卡臂装置的短杆(55 ) 而限制该撑件(141,,)的活动,且该撑件(141")可设定成方棒状, 以左右两侧分布于该鞋底前掌(10)内,并在该撑件腔室(121,,)内 设有弹片(121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让鞋底前掌抬起的健康鞋,其主要是由一支撑器把鞋掌部位撑起,其中该支撑器包括一撑件和一承托件,而于其一侧端部横向延伸出一第一小轴,于该承托件的一侧端横向延伸出一第二小轴,另于该鞋底前掌内设有一腔体,并于该腔体内壁处设有至少两组轴孔,分别为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而该第一小轴则安装于该第一轴孔,该第二小轴则安装于该第二轴孔,并因而使该腔体可容纳该撑件和承托件,而该设置在鞋底前掌的支撑器撑起该鞋底前掌而形成的一种支撑状态,使人体端座时,脚掌部位可以得到充分的承托及提升,达到舒缓脚部压力的目的。
文档编号A43B7/14GK201057801SQ2006200164
公开日2008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2日
发明者陈锦焜 申请人:陈锦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