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安全式伞巢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式伞巢结构,尤指一种于收合伞具时,避免伞具 的伞巢定位部份夹伤手部,以提升使用的安全性的结构。
背景技术:
人们常使用伞具来对抗于天气的多变,如防止下雨时淋湿身体或是防止 太阳紫外线强烈照射对皮肤照成伤害,于一般伞具打开及收合,设计有伞巢定 位结构便于使用伞具。
请参阅图12所示,"伞具的伞巢定位结构",其中,伞中棒8上设有一 定位块8 1,于伞中棒8外缘套设有一伞巢8 2,以定位块8 l以抵住伞巢8 2下方定位,于收合伞具时,以手部按压定位块8 l使伞巢8 2可沿伞中棒8 向下滑动,以收合伞具。
常用的"伞具的伞巢定位结构",虽利于开启、收合伞具,但常因手部按
压定位块的一瞬间伞巢也同时向下滑动,手部来不及离开,定位块及伞巢会夹 伤手部而造成伤害,现有技术对上述问题未能有解决手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于收折伞具时,避免手被伞巢夹伤 的安全式伞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式伞巢结构,其包含 一上巢,下方设有一套管,可供套合伞中棒,于套管设有卡掣块; 一下巢,上方设有上套部,于上套部设有卡掣件,可供卡钩上巢的卡掣块, 此下巢下方设有下套部; 一推4氐组件,是由导筒和套环所组成,此导筒的连接部与套环连接,该套 环套设于上套部,套环可套合卡掣件。
换言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种安全式伞巢结构,其包含一上巢、一 下巢、 一推抵组件所组成,其中,上巢,下方设有一套管,可供套合伞中棒,
于套管设有卡掣块;下巢,上方设有上套部,于上套部设有钩状卡掣件,该钩
状卡掣件向外张,可供卡钩上巢的卡掣块,此下巢下方设有下套部,于下套部
设有凸块;推抵组件,是由导筒和套环所组成,此导筒内设有导槽可供凸块置 入,于导槽底部有推抵部可供推抵凸块,此导筒上方设有连接部与套环外侧结 合,该套环套设于上套部,套环可套合钩状卡掣件,使钩形卡掣件与卡掣块卡 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安全式伞巢结构,包括 一上巢,下方设有一套管,可供套合伞中棒,于套管设有卡掣块; 一下巢,上方设有上套部,于上套部设有卡掣件,此卡掣件内设卡掣孔, 可供扣合上巢的卡掣块,此下巢下方设有下套部;
一推抵组件,是由导筒和套环所组成,此导筒的连接部与套环连接,该套 环套设于上套部,套环可套合卡掣件。
换言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安全式伞巢结构,其包含一上巢、 一下 巢、 一推4氐组件所组成,其中,上巢,下方设有一套管,可供套合伞中棒,于 套管设有卡掣块;下巢,上方设有上套部,于上套部设有卡掣件,该卡掣件向 外张,卡掣件内设卡掣孔,可供扣合上巢的卡掣块,此下巢下方设有下套部, 于下套部凸块;推抵组件,是由导筒、套环所组成,此导筒内设有导槽可供凸 块置入,于导槽底部设有推抵部可供推抵凸块,推抵部下方设有凹槽,可供凸 块卡合固定,此导筒上方设有连接部与套环外侧结合,该套环套设于上套部, 套环可套合卡掣件,使卡掣孔与卡掣块扣合。
由以上"^兌明得知,本实用新型相较现有技术,确可达到如下的功效本实 用新型的伞巢结构,只要将推抵组件向下拉,设使卡掣件及卡掣块分开,即可收合伞具,可避免定位块及伞巢夹伤手部,以达伞具收合的安全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分解^L图2A为本实用新型与伞中棒组合示意图2B为本实用新型伞具打开外观立体示意图3A-3B为本实用新型向上推动推^i且件使伞具打开连续动作沿图2A的 A-A截面的示意图4A-4B为本实用新型向下拉动推抵组件使伞具收合连续动作沿图2A的 A-A截面的示意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立体分解视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组合示意图7A-7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向上推动推抵组件使伞具打开连续动作沿图6 的B-B截面的示意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向上推动推抵组件使伞具打开沿图6的C-C截面的示 意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向上推动推抵组件使伞具打开沿图6的C-C截面的示 意图IO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伞具打开外观立体示意图11A-11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向下拉动推抵组件使伞具收合连续动作沿图6 的B-B截面的示意图12为已知结构外观立体视图。 附图标i己i兌明
1 上巢 1 1 套管
1 2 卡掣块 2 下巢
21 上套部 211 卡掣件
2 2下套部2 2 1侧片
2 2 2凸块3推抵组件
3 1导筒3 1 1导槽
3 1 2推抵部3 1 3连接部
3 2套环4伞中棒
上巢5 1套管
5 2卡掣块6下巢
6 1上套部6 1 1卡掣件
6 1 2卡掣孔6 2下套部
6 2 1侧片6 2 2凸块
7推抵组件7 1导筒
7 1 1导槽7 1 2推抵部
"7 1 3凹槽7 1 4连接部
7 2套环
8伞中棒8 1定位块
8 2伞巢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和2A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式伞巢结构,包含有 一上巢1 ,下方"&有一套管1 1 ,可供套合伞中棒4 ,于套管1 1前后面
各设有一"|^掣块1 2 ;
一下巢2 ,上方i殳有上套部2 1 ,于上套部2 1前后面设有二相反对应的
钩状卡掣件2 1 1,该二钩状卡掣件2 1 l并向外张,可供卡钩上巢l的卡掣
块1 1 , jt匕下巢2下方设有下套部2 2 ,于下套部2 2左右二侧片2 2 1各设
有一凸块2 2 2 ;
一推4氐组件3 ,是由导筒3 1和套环3 2所组成,此导筲3 1左右二侧内
设有导槽3 1 l可供凸块2 2 2置入,请一并参阅图3A-3B,于导槽3 1 l底 部具有一斜面的推抵部3 1 2可供推抵凸块2 2 2 ,此导筒3 1上方设有连接 部3 1 3与套环3 2外侧结合,套环3 2套i殳于上套部2 1 ,该套环3 2可套 合卡掣件2 1 1,使卡掣件2 1 l与卡掣块l 2卡钩。
请参阅图1和2A所示,于组设实施时,首先将推抵组件3与下巢2组合, 将推抵组件3的套环3 2由上而下套设于下巢2的上套部2 1 ,并将导筒3 1 由下而上套合下套部2 2,利用连接部3 1 3与套环3 2两外側结合固定,请 一并参阅图3A-3B所示,将側片2 2 l的凸块2 2 2置入导筒3 1的导槽3 1 l内,此时,推^i且件3与下巢2组合完成,接着,将伞中棒4由下而上穿过 推^i且件3及下巢2中间,并利用伞中棒4上方置入上巢1的套管1 l内固定 即纟且合完成;
又请参阅图2B及图3A- 3B所示,要将伞具打开时,首先推导筒3 1沿着 伞中棒4向上,导筒3 l的推抵部3 1 2会推抵凸块2 2 2向上,而使下巢2 向上滑动,至上套部2 l套合套管l l时,凸块2 2 2向下滑动至推抵部3 1 2下缘,而使二侧片2 2 l向内缩夹住伞中棒4,导筒3 l上方与下巢2中间 下缘相4氐,通过连接部3 1 3带动套环3 2向上移动套合卡覃件2 1 1,使原 本外张的二钩状卡掣件2 1 l向内缩而卡钩卡掣块l 2固定,其可如图2B所 示,此时,该伞具已被完全打开;请参阅图4A-4B所示,要将伞具收合时,首 先将导筒3 l沿着伞中棒4向下拉,而带动套环3 2向下移动,使套环3 2与 卡覃件2 1 l分离,让内缩的二钩状卡掣件2 1 l恢复向外张的形态,该二钩 状卡掣件2 1 l与卡掣块l 2分开,同时,二侧片2 2 l的凸块2 2 2恢复至 导筒3 l的导槽3 1 l内,接着,将套环3 2下缘抵住下巢2中间上缘,将带 动下巢2向下滑动,即可将完成伞具收合动作;于伞具收合动作中,手部只要 将导筒3 l向下拉即可收合伞具,故可避免被伞巢夹伤手部,以确保使用者的 安全。
请参阅图5和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安全式伞巢结构,其包含有
一上巢5 ,下方设有一套管5 1 ,可供套合伞中棒4 ,于套管5 1前后面 各设有一卡掣块5 2 ;
一下巢6 ,上方^:有上套部6 1 ,于上套部6 1前后面设有二相对应的卡 掣件6 1 1 ,该二卡掣件6 1 l并向外张,此二卡掣件6 1 1内设卡掣孔6 1 2,可供扣合上巢5的卡掣块5 2,此下巢6下方设有下套部6 2,于下套部
6 2左右二侧片6 2 1各设有一凸块6 2 2;
一推扭i且件7 ,是指由导筒7 1和套环7 2所组成,此导筒7 1左右二侧 内设有导槽7 1 l可供凸块6 2 2置入,请一并参阅图7A-7B,于导槽7 1 1 底部具有一斜面的推抵部7 1 2可供推抵凸块6 2 2,推抵部7 1 2下方设有 一凹槽7 1 3,可供凸块6 2 2卡合固定,此导筒7 l上方设有连接部7 1 4 与套环7 2二外側结合,该套环7 2套设于上套部6 1,使套环7 2可套合卡 掣件6 1 1,让卡掣孔6 1 2与卡掣块5 2扣合。
请参阅图5和6所示,于组设实施时,首先将推抵组件7与下巢6组合, 将推抵组件7的套环7 2由上而下套设于下巢6的上套部6 1,并将导筒7 1 由下而上套合下套部6 2,利用连接部7 1 4与套环7 2两外侧结合固定,请 一并参阅图7A-7B所示,将侧片6 2 1的凸块6 2 2置入导筒7 1的导槽7 1 1内,此时,推抵组件7与下巢6组合完成,接着,将伞中棒4由下而上穿过 推抵组件7及下巢6中间,并利用伞中棒4上方置入上巢5的套管5l内固定 即组合完成。
又请参阅图7A-7B及图8和9所示,要将伞具打开时,首先推导筒7 1 沿着伞中棒4向上,导筒7 l的推抵部7 1 2会推抵凸块6 2 2向上,而使下 巢6向上滑动,至上套部6 1套合套管5 1时,凸块6 2 2向下滑动与推抵部
7 1 2下方凹槽7 1 3卡合固定,而二侧片6 2 l向内缩夹住伞中棒4,导筒 7 l上方与下巢6中间下缘相抵,通过连接部7 1 4带动套环7 2向上移动套 合卡掣件6 1 1,使原本外张的二卡掣件6 1 l向内缩,让卡掣孔6 1 2扣合 卡掣块5 2固定,其可如图IO所示,此时,伞具被完全打开。
又请参阅图11A-IIB所示,要将伞具收合时,首先将导筒7 l沿着伞中棒 4向下拉,而带动套环7 2向下移动,使套环7 2与卡掣件6 1 l分离,请一 并参阅图8所示,让内缩的二卡掣件6 1 l恢复向外张的形态,该二卡掣孔6 1 2与卡掣块5 2分开,同时,二侧片6 2 l的凸块6 2 2恢复至导筒7 l的 导槽7 1 l内,接着,将套环7 2下缘抵住下巢6中间上缘,将带动下巢6向 下滑动,即可将完成伞具收合动作;于伞具收合动作中,手部只要将导筒7 1 向下拉即可收合伞具,故可避免被伞巢夹伤手部,以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安全式伞巢结构,是一种收合伞具时,利用推抵组 件下拉,使上巢的卡掣块与下巢的卡掣件分离,手部不会直接碰触伞巢,以避 免手被伞巢夹伤,以提升使用的安全性。
需要"^兌明的是,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所运用的技术原理,若 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的改变,其所产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及附 图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安全式伞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上巢,下方设有一可供套合伞中棒的套管,于套管设有卡掣块;一下巢,上方设有上套部,于上套部设有可供卡钩上巢的卡掣块的卡掣件,该下巢下方设有下套部;一推抵组件,是由导筒和套环所组成,该导筒的连接部与套环连接,该套环套设于上套部,套环可套合卡掣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式伞巢结构,其特征在于,于上巢的套管 前后面各设有一卡掣块。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式伞巢结构,其特征在于,于下巢的 上套部前后面设有二相反对应的二钩状卡掣件,且二钩状卡掣件向外张。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式伞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套环向上移 动套合钩状卡掣件,使外张的二钩状卡掣件向内缩卡钩卡掣块固定。
5、 4艮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式伞巢结构,其特征在于,于下巢的下套 部左右有二侧片各设有一凸块。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式伞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推抵组件的 导筒左右二侧内设有可供側片的凸块置入的导槽。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式伞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槽底部具 有一斜面的推4氐部可供推抵凸块。
8、 一种安全式伞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上巢,下方设有一可供套合伞中棒的套管,于套管设有卡掣块; 一下巢,上方设有上套部,于上套部设有卡掣件,该卡掣件内设可供扣合上巢的卡掣块的卡掣孔,该下巢下方设有下套部;一推抵组件,是由导筒和套环所组成,该导筒的连接部与套环连接,该套环套设于上套部,套环可套合卡掣件。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式伞巢结构,其特征在于,于上巢的套管前后面各设有一卡掣块。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安全式伞巢结构,其特征在于,于下巢 的上套部前后面设有二相对应的卡掣件,且二卡掣件向外张。
11 、 4艮据权利要求1 0所述的安全式伞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套环向 上移动套合卡掣件,使外张的二卡掣件向内缩,让卡掣孔扣合卡掣块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式伞巢结构,其特征在于,于下巢的下 套部左右有二侧片各设有一凸块。
13 、根据权利要求l 2所述的安全式伞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推抵组件的导筒左右二侧内设有可供侧片的凸块置入的导槽。
14 、根据权利要求1 3所述的安全式伞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槽底 部具有 一斜面的推抵部可供推抵凸块。
15 、根据权利要求l 4所述的安全式伞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推抵部 下方设有一可供凸块卡合固定的凹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式伞巢结构,其包含一上巢,于套管设有卡掣块;一下巢,设有二相反对应的钩形卡掣件;一推抵组件,是由导筒和套环所组成,该导筒设有连接部与套环结合,该套环可套合卡掣件,使卡掣件与卡掣块卡钩;还提供另一种安全式伞巢结构,其包含有一上巢,于套管设有卡掣块;一下巢,设有二相对应的卡掣件,该二卡掣件内设卡掣孔;一推抵组件,是由导筒和套环所组成,该导筒设有连接部与套环结合,使套环可套合卡掣件,让卡掣孔与卡掣块扣合;通过向下拉动推抵组件而将上巢与下巢分离的方式收合伞具,可避免手部被伞巢夹伤,以提高伞具收合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A45B25/00GK201064247SQ20072014748
公开日2008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16日
发明者林秀信 申请人:秀士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