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0801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阳伞或雨伞的制作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伞种类很多,如有一种申请号为87103971名称为《全自动开收伞》 的中国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结构,该伞的特点是伞骨架与支撑杆套分别安装在 内伞杆与外伞管上,由开伞弹簧控制支撑杆套在外伞杆管上的位置,及由收伞 弹簧控制内伞杆,并带动伞骨架与支撑杆套的位置,即能达到自动开、收伞的 目的。由于该伞开收时只需单手操作同一控制器,因而使用非常方便。但其缺 点是,由于需要推动支撑杆套向上运动,才能打开伞,其开伞行程长,同理, 收伞行程也长,所以使用较麻烦;还有,支撑杆与伞骨的活动铆合孔与伞杆的 距离较短,导致伞的强度和抗风性能较差;再有,支撑杆与伞骨体完全展开状 态时与位于支撑杆连接处上方的伞杆所形成的角度为小于90度,使支撑杆与伞 骨配合的结构不完善,也将降低伞的抗风强度,所以其结构还有待于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开伞 或收伞更方便更容易的伞。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伞,包括有上伞骨、 下伞骨和伞杆,上伞骨的一端可活动地与置于伞杆上的上巢相连接,下伞骨的 一端与设置于伞杆上的下巢活动连接,而下伞骨的另一端可活动地与上伞骨相 连接,其要点是所述下伞骨与位于下巢2连接处上方的伞杆之间形成的角度为80 150。。
作为改进,所述上所述下伞骨与位于下巢连接处上方的伞杆之间形成的角
度为80 150°选择为,所述伞杆包括有外管和内管,上巢固定于内管的顶部上, 而下巢固定于外管的顶部上,内管可上下滑动地插置于外管中,且内管的上端 从外管的顶部伸出,而其下端从外管的下端伸出,下端伸出的长度为大于或等 于当伞体完全展开状态时上巢与下巢之间的距离。
再改进,所述上所述下伞骨与位于下巢连接处上方的伞杆之间形成的角度 为80 150°还可选择为,所述上巢固定于伞杆顶部上,而下巢可上下滑动地套 置于伞杆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在伞杆上设置有上巢与下巢相对移动行 程短的结构。其优点在于,开伞时,通过内管向上顶起或下巢向下拉的结构有 效地縮短了开伞的行程,即开伞和收伞的行程短,使开伞更方便,又由于采用 上述结构,使上伞骨与下伞骨的铆合孔与伞杆的距离加大,以致加强了伞骨的 整体强度,从而使伞体的抗风性得到有效的提高;还有,上述结构具有下伞骨 在伞体完全展开状态时与位于下巢连接处上方的伞杆所形成的角度a为80 150° ,从而加强了上下伞骨向下的拉力,当伞体被风吹动时能有效防止伞体上
勤,/AftD近—少"U3S J —平'l平口、J整1不:jS/叉;行,,不大/t)/械型tJ、J7卜形天/^乂力iJ;fc乂, 给用户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说明书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伞杆与部分伞骨在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
图1中伞骨收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I部的放大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伞杆与部分伞骨在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
图5是图4中伞骨收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II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至图3所示,为实施例一,该伞,包括有上伞骨4、下伞骨5和伞杆 1,上伞骨4的一端可活动地与置于伞杆1上的上巢3相连接,下伞骨5的一端 与设置于伞杆1上的下巢2活动连接,而下伞骨5的另一端可活动地与上伞骨4 相连接,优选地,所述下伞骨5与上伞骨4的连接点与上巢3的距离大于上伞 骨4长度的二分之一处,并在伞杆1上设置有当伞体展后时的定位机构。所述 下伞骨5与位于下巢2连接处上方的伞杆1之间形成的角度a为80 150° ,该 结构为,伞杆1包括有外管12和内管11,内管11可上下滑动地插置于外管12 中,且内管ll的上端从外管12的顶部伸出,而其下端从外管12的下端伸出, 下端伸出的长度为大于或等于当伞体完全展开状态时上巢3与下巢2之间的距 离,所述上巢3固定于内管ll的顶部上,而下巢2固定于外管12的顶部上。 下伞骨5在伞体完全展开状态时与位于下巢2连接处上方的伞杆1所形成的角 度a为80 150°度。
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其前序部分的结构与实施例一 相同,所不同的是,所述下伞骨5与位于下巢2连接处上方的伞杆1之间形成 的角度a为80 150。,采用上巢3固定于伞杆1顶部上,而下巢2可上下滑动 地套置于伞杆1上。
本实用新型的两种实施例的产品,企业可只采用一种进行生产,也可采用两种 同时生产,具体可按设计要求和生产需要而定。
本伞的使用过程如下
实施例一,当要打开伞是,只要将伞杆竖起,并将伞杆的内管下端与地面 相顶触,然后轻轻地将伞杆的外管向下拉,使内管的顶部从外管的顶部伸出而 向上移动,此时上下伞骨带动伞布展开,直至将伞体完全打开并定位于伞杆上, 即可作挡风、遮阳或避雨之用。而当要收伞时,只要放开伞杆的定位装置,然 后将伞杆横放,同时轻轻地将内管向下拉或外管上推,即可收拢伞体,收藏于 合适的位置上。
实施例二,当要打开伞是,将伞杆竖起,并将伞杆的下端与地面相顶触,然后 轻轻地将套置于伞杆上的下巢向下拉,使下巢沿着伞杆向下移动,此时上下伞 骨带动伞布展开,直至将伞体完全打开并将下巢定位于伞杆上,即可作挡风、 遮阳或避雨之用。而当要收伞时,只要放开伞杆的定位装置,然后轻轻地将下 巢向上推,即可收拢伞体,收藏于合适的位置上。
权利要求1、一种伞,包括有上伞骨(4)、下伞骨(5)和伞杆(1),上伞骨(4)的一端可活动地与置于伞杆(1)上的上巢(3)相连接,下伞骨(5)的一端与设置于伞杆(1)上的下巢(2)活动连接,而下伞骨(5)的另一端可活动地与上伞骨(4)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伞骨(5)与位于下巢(2)连接处上方的伞杆(1)之间形成的角度(a)为80~15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伞骨(5)与位于下巢(2) 连接处上方的伞杆(l)之间形成的角度(a)为85 120° 。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伞骨(5)与位于下巢(2) 连接处上方的伞杆(l)之间形成的角度(a)为90 100。。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伞骨(5)与位于下巢(2) 连接处上方的伞杆(l)之间形成的角度(a)为80 150°其结构为,所述伞杆(l)包 括有外管(12)和内管(11),上巢(3)固定于内管(11)的顶部上,而下巢(2)固定于外 管(12)的顶部上,内管(11)可上下滑动地插置于外管(12)中,且内管(ll)的上端从 外管(12)的顶部伸出,而其下端从外管(12)的下端伸出,下端伸出的长度为大于#雄;ii4A/十e^人叵n:化太Dr4" l留q、留/。" 'Vn iVi口口亩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伞骨(5)与位于下巢P)连接处上方的伞杆(l)之间形成的角度(a)为80 150° ,其结构为,所述上巢(3) 固定于伞杆(l)顶部上,而下巢(2)可上下滑动地套置于伞杆(1)上。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伞骨(5)与上伞骨(4) 的连接点与上巢(3)的距离大于上伞骨(4)长度的二分之一处。
专利摘要一种伞,包括有上伞骨(4)、下伞骨(5)和伞杆(1),上伞骨(4)的一端可活动地与置于伞杆(1)上的上巢(3)相连接,下伞骨(5)的一端与设置于伞杆(1)上的下巢(2)活动连接,而下伞骨(5)的另一端可活动地与上伞骨(4)相连接,并在伞杆(1)上设置有当伞体展后时的定位机构,其要点是所述下伞骨(5)与位于下巢(2)连接处上方的伞杆(1)之间形成的角度(a)为80°~15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开伞、收伞的行程短,使开伞、收伞更方便,又由于采用上述结构,使上伞骨与下伞骨的铆合孔与伞杆的距离加大,从而使伞的强度和抗风性得到有效的提高。
文档编号A45B7/00GK201210917SQ200820121119
公开日2009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7日
发明者马准安 申请人:马准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