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收合轮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8569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收合轮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可收合轮座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轮座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可以收合折叠的 轮座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具收合折叠功能的轮座结构,如设于行李箱底座下方或手推车 下方的轮座,因为位于行李箱或手推车的下方,要折叠收合轮座时,往往 必须倾倒行李箱或手推车使其底面朝向侧边或朝上,方可进行收合或展开 的动作,在使用上操作不免有些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的可收合轮座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 种可以简单操作的可收合轮座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是在于提供一种可收合轮座结构,其 是包括
一承载主体,是为一板体结构,顶面设有一沟槽,该沟槽至少一端 靠近该承载主体的后端,且设有该沟槽的板体底面是凸设于该承载主体下 方;
一第一转杆,是枢设于该承载主体下方,靠近该承载主体后端边缘 处,且至少有一端的端部穿入该承载主体的沟槽内,该第一转杆于靠近两 端处各设有一扳片组,其中该两扳片组是各由两扳片组成,该两扳片是平 行设置;
两轮杆,其两杆身是位于该第一转杆的两板片组各自所设的两板片 之间的下方,各设有两个以上的轮座,两端枢设于该承载主体下方,该两 轮杆互相平行且与该第一转杆垂直,于该第一转杆的扳片组下方各设有一 卡掣块,且该两轮杆各设有一弹簧与该承载主体下方接合;以及一控制杆,是设于该承载主体所设的沟槽内,靠近承载主体后端的 端部与该第一转杆穿入该沟槽内的端部固定结合。
前述的可收合轮座结构,其中该承载主体后端中间位置处的板体贯 设有一透孔,该透孔中设有一收合块,该收合块前侧面下缘设有两勾架, 该第一转杆设有两定位件,该两定位片一端固定于该第一转杆上,另一端 朝向该承载主体后端且端部设有一凹缘,其中该两勾架是位于该两定位片 下方。
前述的可收合轮座结构,其中该承载主体于设有该透孔的板体两侧
缘处各设有一 L型滑槽架,该收合块两侧各设有一第二弹簧与该承载主体 的两L型滑槽架相接合。
前述的可收合轮座结构,其中该沟槽是为一 U形沟槽,凹设于该承 载主体前端与两侧靠近边缘处的板体顶面;该控制杆是呈U形,设于该U 形沟槽内;该第一转杆两端端部穿入于该承载主体的U形沟槽中,而与该 控制杆的两端端部固定结合。
前述的可收合轮座结构,其中该沟槽是为一长形沟槽,凹设于该承 载主体两侧其中一侧靠近边缘处的板体顶面;该控制杆是呈长形杆件状 态,设于该长形沟槽内;该第一转杆其中一端端部穿入于该承载主体的长 形沟槽中,而与该控制杆靠近该承载主体后端的端部固定结合。
前述的可收合轮座结构,其中该承载主体下方设有一第二转杆,与 该第一转杆平行,两端枢设于该承载主体底面下方,靠近两端处各设有一 扳片组,该两扳片组是各由两扳片组成,该两扳片平行设置,且该第二转 杆两端的扳片组是各与第一转杆两端的扳片组呈直线排列,该第一转杆与 该第二转杆中间处各设有一连结件,该两连结件间设有一连杆相接。
前述的可收合轮座结构,其中该第一转杆的扳片组一端固定于该第 一转杆上, 一端朝向该承载主体后端;该第二转杆的扳片组一端固定于该 第二转杆上, 一端朝向该承载主体后端;该两轮杆于该第二转杆的扳片组 下方各设有一卡掣块,且该两轮杆上所设的卡掣块是末端向两侧延伸而呈 T形。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折叠手推车结构,可以获得的优点及功效增进 至少包括
1.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杆与设有轮座的轮杆间设有一转杆传动,使用
5时仅须拉出该控制杆,折叠收合于承载主体下方的轮座即能经由该转杆传 动而展开,操作简单容易。
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设有一收合块,当该控制杆与该承载主体呈 垂直时,该收合块所设的勾架恰好顶住该转杆所设的定位件底端凹缘处, 使该控制杆固定并垂直于该承载主体的顶面上,要折叠时仅须按压该收合 块,使该收合块的勾架不再抵顶该定位件,该转杆可自由转动,按压该控 制杆即能进行折叠,因此使得本实用新型结构更为稳固,折叠操作上也更 为简单容易。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
-实施例的立体外观俯视图。
-实施例的立体外观仰视图。
-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拉出推杆的动作示意图。
-实施例完全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按压收合块的动作示意图,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IO)承载主体
(IOB)承载主体
(IIA)沟槽
(12)滑槽架
(20A)控制杆
(30)第一转杆
(30B)第一转杆
(311)扳片
(33)定位件
(41) 扳片组
(42) 连结件 (60)轮杆(IOA)承载主体
(ll)沟槽
(IIB)沟槽
(20)控制杆
(20B)控制杆
(30A)第一转杆
(31) 扳片组
(32) 连结件 (40)第二转杆 (4U)扳片 (50)连杆 (61)卡掣块
6(62)轮座
(64)固定片
(71)第二弹簧
(63)第一弹簧 (70)收合块 (72)勾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详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实用功效,并可依照说明书 的内容来实施,兹进一步以如图式所示的较佳实例,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 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为一种可收合轮座结构其第一实施例 是有关于一种折叠手推车的轮座结构,是包括一承载主体10、 一控制杆 20、 一第一转杆30、 一第二转杆40、 一连杆50、两轮杆60以及一收合块 70;其中
如图2、 3所示,该承载主体10是呈一大致矩形板体结构,板体周 缘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开口朝下的容置空间,该承载主体10前端与两侧 靠近边缘处的板体凹设有一 U形沟槽11,设有该U形沟槽11的板体底面 是凸设于该承载主体10下方的容置空间,该承载主体10后端中间位置处 的板体贯设有一长形透孔,该承载主体10于设有该长形透孔的板体的两 侧底面各设有一 L型滑槽架12;
该控制杆20是呈U形,设于该承载主体10的U形沟槽11中;
该第一转杆30是以两L形结合架枢设于该承载主体10底面的容置 空间中,靠近该承载主体10后端边缘处并且与该承载主体10后端边缘平 行,两端穿过该承载主体10的U形沟槽11的板体底面,各以螺栓与该U 形沟槽11内的控制杆20两端固定结合,该第一转杆30于靠近两端处各 设有一长形扳片组31,中间处设有一连结件32,于该连结件32与两端的 扳片组31之间则各设有一定位件33,其中该两扳片组31是各由两相同的 长形扳片311组成,该两扳片311平行设置, 一端固定于该第一转杆30 上, 一端朝向该承载主体10后端,该两定位件33—端固定于第一转杆30 上,另一端朝向该承载主体10后端且端部设有一凹缘;
该第二转杆40是设于该容置空间的中间位置,与该第一转杆30平 行,两端以一 L形结合架枢设于该承载主体10底面下方,靠近两端处各 设有一长形扳片组41,中间处设有一连结件42,该两扳片组41是各由两 相同的长形扳片411组成,该两扳片411平行设置, 一端固定于该第二转杆40上, 一端朝向该承载主体10后端,且该第二转杆40两端的扳片组 41是各与第一转杆30两端的扳片组31呈直线排列;
该连杆50是设于该第一转杆30与该第二转杆40之间,两端分别与 该第一转杆30的连结件32以及该第二转杆40的连结件42枢接;
该两轮杆60是设于靠近该承载主体10两侧边缘位置处,与该第一 转杆30以及该第二转杆40垂直,该两轮杆60的杆身位于该第一转杆30 的两板片组31各自所设的两板片31之间的下方,以及该第二转杆40的 两板片组41各自所设的两板片411间的下方,该两轮杆60的两端均以一 L形结合架枢设于该承载主体10前后端的底面下方,且该两轮杆60于该 第一转杆30的扳片组31以及该第二转杆40的扳片组41下方处均凸设有 一卡掣块61,该卡掣块61末端向两侧延伸而呈T形,该两轮杆60各于其 两T形卡掣块61之间以及靠近前端枢接处各设有一轮座62,其中该两轮 杆60所设的T形卡掣块61以及轮座62均朝内相对设置,且该两轮杆60 于后端的T形卡掣块61前方处各设有一第一弹簧63,该两第一弹簧63与 其后方的T形卡掣块61之间各设有一固定片64,该两第一弹簧63是各缠 绕于该两轮杆60杆身上, 一端接于后方的固定片64上,另一端接于该承 载主体IO底面;
该收合块70是设于该承载主体10后端所设的长形透孔中,两侧各 设有一第二弹簧71与该承载主体10的两L型滑槽架12相接合,且该收 合块70前侧面下缘设有两U形勾架72,该两U形勾架72两端均与该收合 块70前侧面下缘固定结合,是位于该第一转杆30的两定位件33下方。
如此,如图4所示,将该控制杆20由该承载主体10的沟槽11中往 上拉起时,因为该控制杆20的两端与该第一转杆30两端固定结合,所以 带动了该第一转杆30的转动,使得该第一转杆30的板片组31、连结件 32以及定位件33均跟着以该第一转杆30为轴往下转动;此时
该第一转杆30的连结件32带动该连杆50往前方移动也使得该第二 转杆40产生转动,使得该第一转杆30的扳片组30与该第二转杆40的扳 片组41同时往下转而抵推该两轮杆60的T形卡掣块61,该两轮杆60相 对设置的T形卡掣块61均往下朝外移动而带动该两轮杆60转动;该第一 转杆30的两定位件33往下转则抵推该收合块70前侧下缘的两U形勾架 72,因为该两第二弹簧71的弹力,使得该两U形勾架72持续抵顶着该两定位件33。
当将该控制杆20拉至与该承载主体10呈垂直角度时,如图5所 示,此时
该收合块70的两U形勾架72恰好顶住该两定位件33的凹缘处,使 得该第一转杆30无法再转动,而该控制杆20与该承载主体10也因此呈 垂直角度固定,该第一转杆30的扳片组31与该第二转杆40的扳片组41 则均朝下抵顶下方的T形卡掣块61末端两侧,使得该两轮杆60无法再转 动,该两轮杆60的轮座62也因此与地面呈垂直接触。
当要折叠收合时,如图6所示,按压该收合块70往下方移动,当该 收合块70的U形勾架72脱离该第一转杆30的定位件33的凹缘时,将该 控制杆20往前并往下推入该承载主体10的沟槽11中,该第一转杆30跟 着转动,并且经由该连杆50带动该第二转杆40转动,此时该第一转杆30 的扳片组31与该第二转杆40的扳片组41因为转动而不再抵顶着该两轮 杆60的T形卡掣块61,设于该两轮杆60上的第一弹簧63即发生作用, 其恢复弹力使该两轮杆60往内转动,该两轮杆60的T形卡掣块61及轮 座62也因此又回复原先朝内相对设置的状态。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是有关于一种行李箱的轮座结 构,与第一实施例主要差别在于,于做为行李箱底座的承载主体10A顶面 的一侧设有一长形沟槽IIA,于该长形沟槽11A内设有一长形控制杆 20A,且设于该承载主体10A下方的第一转杆30A —端的端部穿入该长形 沟槽内IIA,与该长形控制杆20A靠近该承载主体后端的端部固定结合。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是有关于一种高尔夫球袋的轮 座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主要差别在于,于做为高尔夫球袋底座的承载主体 10B顶面的一侧设有一长形沟槽IIB,于该长形沟槽11B内设有一长形控 制杆20B,且设于该承载主体10B下方的第一转杆30B —端的端部穿入该 长形沟槽内IIB,与该长形控制杆20B靠近该承载主体后端的端部固定结
合o
上述的第二与第三实施例,仅须借由扳动该长形控制杆20A、 20B转 动该承载主体IOA、 10B下方的第一转杆30A、 30B来带动轮座的收合与展 开,在操作使用上非常方便容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实 用新型所提供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 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 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 一种可收合轮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承载主体,为一板体结构,顶面设有一沟槽,该沟槽至少一端靠近该承载主体的后端,且设有该沟槽的板体底面是凸设于该承载主体下方;一第一转杆,枢设于该承载主体下方,靠近该承载主体后端边缘处,且至少有一端的端部穿入该承载主体的沟槽内,该第一转杆于靠近两端处各设有一扳片组,其中该两扳片组是各由两扳片组成,该两扳片是平行设置;两轮杆,其两杆身是位于该第一转杆的两板片组各自所设的两板片之间的下方,各设有两个以上的轮座,两端枢设于该承载主体下方,该两轮杆互相平行且与该第一转杆垂直,于该第一转杆的扳片组下方各设有一卡掣块,且该两轮杆各设有一弹簧与该承载主体下方接合;以及一控制杆,设于该承载主体所设的沟槽内,靠近承载主体后端的端部与该第一转杆穿入该沟槽内的端部固定结合。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合轮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主体后端中间位置处的板体贯设有一透孔,该透孔中设有一收合块,该收合块前侧面下缘设有两勾架,所述的第一转杆设有两定位件,该两定位片一端固定于该第一转杆上,另一端朝向该承载主体后端且端部设有一凹缘,其中该两勾架是位于该两定位片下方。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收合轮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主体于设有该透孔的板体两侧缘处各设有一 L型滑槽架,所述的收合块两侧各设有一第二弹簧与该承载主体的两L型滑槽架相接合。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收合轮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沟槽为一 U形沟槽,凹设于该承载主体前端与两侧靠近边缘处的板体顶面;所述的控制杆是呈U形,设于该U形沟槽内;所述的第一转杆两端端部穿入于该承载主体的U形沟槽中,而与该控制杆的两端端部固定结合。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收合轮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主体下方设有一第二转杆,与所述的第一转杆平行,两端枢设于该承载主体底面下方,靠近两端处各设有一扳片组,该两扳片组是各由两扳片组 成,该两扳片平行设置,且该第二转杆两端的扳片组是各与第一转杆两端 的扳片组呈直线排列,该第一转杆与该第二转杆中间处各设有一连结件, 该两连结件间设有一连杆相接。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收合轮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 转杆的扳片组一端固定于该第一转杆上, 一端朝向该承载主体后端;所述 的第二转杆的扳片组一端固定于该第二转杆上, 一端朝向该承载主体后 端;所述的两轮杆于该第二转杆的扳片组下方各设有一卡掣块,且该两轮 杆上所设的卡掣块是末端向两侧延伸而呈T形。
7.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收合轮座结构,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沟槽为一长形沟槽,凹设于该承载主体两侧其中一侧靠近边缘 处的板体顶面;所述的控制杆是呈长形杆件状态,设于该长形沟槽内;所 述的第一转杆其中一端端部穿入于该承载主体的长形沟槽中,而与该控制 杆靠近该承载主体后端的端部固定结合。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收合轮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 主体下方设有一第二转杆,与所述的第一转杆平行,两端枢设于该承载主 体底面下方,靠近两端处各设有一扳片组,该两扳片组是各由两扳片组 成,该两扳片平行设置,且该第二转杆两端的扳片组是各与第一转杆两端 的扳片组呈直线排列,该第一转杆与该第二转杆中间处各设有一连结件, 该两连结件间设有一连杆相接。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收合轮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 转杆的扳片组一端固定于该第一转杆上, 一端朝向该承载主体后端;所述 的第二转杆的扳片组一端固定于该第二转杆上, 一端朝向该承载主体后端;所述的两轮杆于该第二转杆的扳片组下方各设有一卡掣块,且该两轮 杆上所设的卡掣块是末端向两侧延伸而呈T形。
专利摘要一种可收合轮座结构,主要是在一承载主体与设有轮座的两轮杆间设有一转杆,该转杆与设于该承载主体顶面的控制杆固定结合。在使用时,利用该控制杆转动该转杆,再借由该转杆所设的扳片组抵顶该两轮杆所设的卡掣块而转动该两轮杆,来展开或收合轮座部分。并且更进一步地于该承载主体靠近该转杆处设有一收合块,该收合块所设的勾架可抵顶该转杆所设的定位件,当该控制杆与该承载主体呈垂直时,该收合块的勾架恰好顶住该定位件底端凹缘处,使该控制杆固定并垂直于该承载主体的顶面上,要折叠时即仅须按压该收合块,使该收合块的勾架不再抵顶该定位件,该转杆可自由转动,按压该控制杆靠近该承载主体即能收合轮座。
文档编号A45C13/00GK201287749SQ20082013804
公开日2009年8月12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24日
发明者张晋麟 申请人:晋乔企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