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具的蜂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7530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伞具的蜂巢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伞具蜂巢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蜂巢连接结构在现在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比较有代表性的应用是将蜂巢连接结构 应用在伞具和帐篷的各个支杆的连接中。雨伞是人们生活中常常用到的日用品,晴雨伞和 直杆伞的伞架结构通常是由主杆,蜂巢和伞骨构成。通过蜂巢与伞骨的连接来开合伞具。目 前,一般的伞具的上下蜂巢在箍环周边设置一环形凹槽、若干纵向凹槽及容纳口,其纵向凹 槽容纳伞支骨的前端,用于串穿各伞支骨前端的金属丝容纳于箍环凹槽内,金属丝铰合头 位于容纳口内,由于该容纳口的构成为开放状态,金属丝铰合头容纳其内不仅裸露难看,且 其铰合头突出容纳口外,很容易发生刺破手指或刺破伞布的情形,同时长久的使用,容易生 锈,给伞骨的连接带来不便。因此有人申请了专利“一种伞架(CN2203059)”,其由蜂巢装 置及蜂巢装置连接的数个主骨和支骨组成,蜂巢装置包括上蜂巢及下蜂巢,各蜂巢是由中 空筒状的巢体及基座嵌合形成一体,巢体的外周上环设有数个U状体,每个U状体可枢接一 个具有跨接部的主骨或支骨。这种结构避免了用金属线绑定,但是伞骨与蜂巢之间的连接 依然比较复杂,而且还必须用基座将枢接好的主骨和支骨固定,不方便组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提供了一种通用性好,结构简单,连接杆和蜂巢主体之间容易组装, 自动固定,省时省力,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的伞具蜂巢连接结构;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需 要用金属丝绑定,结构复杂,容易生锈,连接头和蜂巢主体之间不容易组装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伞具的蜂巢连 接结构,包括蜂巢主体和与蜂巢主体相连的连接头,所述的蜂巢主体包括蜂巢支撑部和位 于支撑部一侧的蜂巢连接部,所述的蜂巢支撑部的中心设有中棒容纳孔,所述的蜂巢连接 部的内圆周表面设有若干个卡接口 ;所述的卡接口连接着连接头活动槽;所述的蜂巢连接 部与所述的连接头通过卡接口与连接头端部的配合连接,所述的蜂巢主体和连接头均采用 塑料材料制成。在蜂巢连接部的内圆周表面开设卡接口,且卡接口是朝向中心线方向的,因 此将连接头由蜂巢连接部的内圆周表面卡入后,在蜂巢支撑部的中部插入中棒后,中棒正 好可以将卡接口封住,从而使得连接头不会由卡接口脱落出来。连接头直接通过卡接口卡 入蜂巢连接部内,并可以在连接头活动槽内活动,组装快捷方便,不需要外在的连线绑接, 结构简单省时省力。材料采用工程塑料,牢固且不生锈。作为优选,所述的蜂巢支撑部上的卡接口呈“T”形,所述的连接头的端部的两侧各 设有一个凸起,凸起的下方为连接头的卡接部,所述的连接头的卡接部与连接头活动槽间 隙配合,在构成活动槽的两侧壁上设有弧形凹槽。卡接口呈“T”形,凸起卡入卡接口的水平 段,连接头的卡接部由卡接口的垂直段进入连接头活动槽内,活动槽两侧壁的弧形凹槽可 以对连接头在活动槽内的运动起一个导向作用。
3
作为优选,所述的蜂巢连接部呈环形,蜂巢连接部内环面与蜂巢支撑部相连,所述 的卡接口均布在蜂巢连接部的内环面上且位于蜂巢支撑部的上方,蜂巢连接部与蜂巢支撑 部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一体成型结构简单。蜂巢连接部呈环形,方便与连接头连接,并形成 伞具支撑开的状态。作为优选,所述的蜂巢支撑部的内壁设有凸沿,在蜂巢支撑部内设有封盖,所述的 封盖的上端设有环形的凸沿,所述的凸沿的外环面与蜂巢连接部的内圆周表面相接,所述 的封盖的下端面抵接在蜂巢支撑部内壁的凸沿上,所述的封盖与所述的中棒间隙配合。在 蜂巢支撑部内设置封盖,封盖封住蜂巢连接部内壁的卡接口,使得连接头和蜂巢连接部的 连接更稳定,封盖的上端的凸沿形成一个环形支撑面,同时封盖的外端面与蜂巢支撑部的 内端面配合,封盖的下端抵接在蜂巢支撑部内部的凸沿上将封盖固定。封盖的内径与蜂巢 支撑部的内径相同,形成一个平滑的内圆周表面以便中棒插入其中。因此,本发明的伞具的蜂巢连接结构,具有下述特点1、通过在蜂巢连接部的内圆 周表面开口,将连接头卡入,利用中棒将连接头锁定在蜂巢连接部内,结构简单,装拆方便, 省时省力;2、在蜂巢连接部的卡口卡入连接头,使得蜂巢连接结构的外型整体性好,小巧美 观;3、连接头与蜂巢连接部的卡口是间隙配合,确定了两者的相对位置,不需要外部结构加 以固定,结构更简洁;4、塑料材料的蜂巢主体和连接头,使得整体质量轻,成本低;5、在蜂 巢主体内设置封盖,进一步将连接头和蜂巢主体的相对位置固定,使得连接更紧密牢固,不 易脱落。


图1是本发明的蜂巢连接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蜂巢连接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1内的连接头的俯视图。图4是图1内蜂巢主体的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的一种蜂巢连接结构应用在伞具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如附图1至4所示,一种伞具的蜂巢连接结构,包括蜂巢主体和与蜂巢主体相连的 连接头1。蜂巢主体包括与连接头1相连的蜂巢连接部2和与中棒3相连的蜂巢支撑部4。 蜂巢支撑部4和蜂巢连接部2是一体成型的,蜂巢主体和连接头1均采用工程塑料制作。蜂 巢连接部2位于蜂巢支撑部4的上方且呈圆环形,蜂巢支撑部4呈圆筒状,在蜂巢支撑部4 的中心开设有中棒容纳孔5。蜂巢连接部2的内环面与蜂巢支撑部5的外圆周表面部分相 接,在蜂巢连接部2的内环面均布有“T”形的卡接口 6,卡接口 6后侧连接着连接头活动槽 7,在构成活动槽7的两侧壁上设有弧形凹槽8。连接头1的端部两侧各设有一个凸起9,两 个凸起9端面的距离小于“T”形卡接口 6的水平段大于活动槽的宽度。凸起9位于连接头 的卡接部10,卡接部10的厚度略小于连接头活动槽7的宽度,两者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 蜂巢支撑部4内设有封盖11,封盖11的上端设有环形的凸沿12,所述的凸沿12的外环面抵接在蜂巢支撑部4的上端面上,并与蜂巢连接部2的内圆周表面相接,封盖11的下端面 抵接在蜂巢支撑部4内壁的凸沿13上,封盖11的内圆周表面与蜂巢支撑部4的内圆周形 成一个连贯的中棒容纳孔5,中棒容纳孔5与中棒3间隙配合。如图5所示,一种伞具,包括上蜂巢15和下蜂巢16,利用上述的蜂巢连接结构,上 蜂巢15通过上接头17连接有长支骨18,下蜂巢16通过下接头14连接有短支骨19,短支 骨19和长支骨18通过中接头20相接。上蜂巢15和下蜂巢16的结构均是由蜂巢连接部 2和蜂巢支撑部4构成,在蜂巢支撑部4的中心均设有中棒容纳孔5,中棒3穿过上蜂巢15 和下蜂巢16的中棒容纳孔5将上蜂巢15和下蜂巢16连接在一起。上蜂巢15的中心通过 固定件21将中棒3固定。固定件21是装在中棒内径内部,而上蜂巢15和固定件21是通 过抽钉与中棒3固定连接的。在上蜂巢15的蜂巢支撑部4和下蜂巢16的蜂巢支撑部4内 均通过凸沿固定有封盖11,在上蜂巢15的上方设有伞帽22,伞帽是通过其下端的尖嘴螺纹 杆旋入固定件21中心孔内固定的。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 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 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伞具的蜂巢连接结构,包括蜂巢主体和与蜂巢主体相连的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蜂巢主体包括蜂巢支撑部和位于支撑部一侧的蜂巢连接部,所述的蜂巢支撑部的中心设有中棒容纳孔,所述的蜂巢连接部的内圆周表面设有若干个卡接口;所述的卡接口连接着连接头活动槽;所述的蜂巢连接部与所述的连接头通过卡接口与连接头端部的配合连接,所述的蜂巢主体和连接头均采用塑料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具的蜂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蜂巢支撑部上的卡接 口呈“T”形,所述的连接头的端部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凸起,两个凸起端面的距离小于“T”形 卡接口的水平段大于活动槽的宽度,凸起的下方为连接头的卡接部,所述的连接头的卡接 部与连接头活动槽间隙配合,在构成活动槽的两侧壁上设有弧形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伞具的蜂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蜂巢连接部呈环 形,蜂巢连接部内环面与蜂巢支撑部相连,所述的卡接口均布在蜂巢连接部的内环面上且 位于蜂巢支撑部的上方,蜂巢连接部与蜂巢支撑部是一体成型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伞具的蜂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蜂巢支撑部的内 壁设有凸沿,在蜂巢支撑部内设有封盖,所述的封盖的上端设有环形的凸沿,所述的凸沿的 外环面与蜂巢连接部的内圆周表面相接,所述的封盖的下端面抵接在蜂巢支撑部内壁的凸 沿上,所述的封盖与所述的中棒间隙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伞具的蜂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蜂巢支撑部的内壁设 有凸沿,在蜂巢支撑部内设有封盖,所述的封盖的上端设有环形的凸沿,所述的凸沿的外环 面与蜂巢连接部的内圆周表面相接,所述的封盖的下端面抵接在蜂巢支撑部内壁的凸沿 上,所述的封盖与所述的中棒间隙配合。
全文摘要
一种伞具的蜂巢连接结构,包括蜂巢主体和与蜂巢主体相连的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蜂巢主体包括蜂巢支撑部和位于支撑部一侧的蜂巢连接部,所述的蜂巢支撑部的中心设有中棒容纳孔,所述的蜂巢连接部的内圆周表面设有若干个卡接口;所述的卡接口连接着连接头活动槽;所述的蜂巢连接部与所述的连接头通过卡接口与连接头端部的配合连接,所述的蜂巢主体和连接头均采用塑料材料制成。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用性好,结构简单,连接杆和蜂巢主体之间容易组装,自动固定,省时省力,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的伞具蜂巢连接结构;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需要用金属丝绑定,结构复杂,容易生锈,连接头和蜂巢主体之间不容易组装的技术问题。
文档编号A45B25/02GK101897499SQ200910099229
公开日2010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日
发明者金祚献 申请人:金祚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