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动调整最大厚度的护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8571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自动调整最大厚度的护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装置,具体是指在使用者处于卧位或者立位时可自动调整最大厚度 的护垫,它有效保护人体预定区域免受巨大冲击的伤害,并提供良好的佩戴舒适性,尤其适 用于防止老年人跌倒所致髋部骨折的发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人体骨关节如果受到巨大的冲击容易发生骨折。当人体跌倒时如果髋部外侧 直接撞击地面,巨大的冲击容易造成股骨颈骨折或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等髋部骨折。这种情况 可发生于青壮年,更常见于老年人。约90%的老年人髋部骨折都是由跌倒时髋部直接撞击地 面引起。髋部的各种骨折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部分髋部骨折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 如施行费用昂贵、风险大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另一部分髋部骨折患者需要长期的家庭护理。 所有髋部骨折的患者受伤以后都需要使用助行器数月,其中几乎将近一半的患者需要长期使 用助行器来帮助行走。
为了减少人体跌倒时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性,人们设计了多种可佩带的护垫来减少髋部 直接撞击地面时骨关节受到的冲击伤害。研究表明,尽管护垫的种类不同,但是它们的保护 性能都与护垫的最大厚度呈显著正相关,增加护垫的最大厚度其对髋部骨骼的保护性能就增 加,但是在卧位休息时位于人体和卧具之间的护垫厚度越大其佩戴的舒适性就越差,使用者 很难做到全天24小时佩戴护垫,从而不能达到最好的防护效果。理想的护垫应该具有好的缓 冲、吸能能力,在使用者处于立位时该护垫的厚度应该最大,以便提供良好的保护性能,而 在使用者卧位休息时位于人体和卧具之间的护垫厚度应该明显减小,以便提供良好的佩戴舒 适性来满足使用者全天佩戴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使用者处于卧位或者立位时可自动调整最大厚度的护垫,它通过多种 吸能、缓冲机制来保护人体预定区域免受巨大冲击的伤害。在使用者卧位时该护垫的最大厚 度显著减小,在使用者立位时该护垫的最大厚度恢复,从而使该护垫能够在提供良好保护性 能的同时提供良好的佩戴舒适性来满足使用者全天佩戴的要求。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护垫由装有一定厚度弹性体的主囊 和并列排列在其周边的副囊构成,所述主囊和所述副囊可操作地连接以便使其内的流体相互 交通,所述主囊和所述副囊内全部流体的总量小于所述主囊和所述副囊的内容量之和,以使 所述护垫未受压时装有弹性体的主囊呈膨胀状态,未装有弹性体的副囊则呈縮小或者塌陷状态,而当护垫受压时所述主囊处于压縮状态,副囊则呈膨胀状态。
所述主囊内装有一定厚度的弹性体,此弹性体的侧面形状可以是多个相连的梯形、圆拱 形、矩形、半球形或者三角形等形状,此弹性体的支撑作用使所述主囊在所述护垫未受压时 处于厚度最大的膨胀状态。
所述副囊可以是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并列排列在所述主囊的一侧或者两侧,也可以呈环 状排列在所述主囊的周边。
所述主囊和所述副囊内相互交通的流体包括气体、液体或者气液混合体。
所述护垫进一步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位于所述主囊和所述副囊之间的单向通道,允许 所述流体从所述副囊较快进入所述主囊。同时进一步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位于所述主囊和 所述副囊之间的阻尼孔,允许所述流体从所述主囊缓慢进入所述副囊。当使用者卧位休息时 位于人体和卧具之间的护垫持续受压,主囊内的流体通过阻尼小孔进入副囊,使护垫的最大 厚度显著减小,并且使护垫表面形状和人体表面形状契合,从而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当使用 者立位时护垫不再受压,主囊内弹性体的重新膨胀使得副囊内的流体通过单向通道快速流回 主囊,使护垫的最大厚度快速恢复。
当使用者跌倒致髋部侧方撞击地面,覆盖在股骨大粗隆上面并且处于最大厚度的护垫受 到巨大的冲击力,由于主囊的缓冲、主囊内弹性体的形变以及位于主囊和副囊之间的阻尼小 孔对能量的耗损作用,使得所述护垫良好地吸能、缓冲。
所述护垫进一步包括位于其表面上并通过其全层的多个通孔,以提供透气性并保持所述 护垫良好的保护性能。
所述护垫可以作为独立的保护装置使用,也可以多个组合使用,或者和硬质外壳共同构 成复合的保护装置使用。
所述护垫可以永久地或者可拆卸地连接于服装,所述服装采用吸汗快干的银纤维混纺织 物或者其它抗菌织物,可促进人体分泌的汗液散发,并具有抗菌性。
本发明的效果通过主囊的缓冲、弹性体形变、阻尼粘滞等多种机制综合增强护垫的吸 能缓冲效果,从而更好地减轻人体跌倒时地面撞击对骨关节的冲击伤害。护垫的最大厚度可 以在卧位受压时显著减小,起立后快速恢复,从而提高护垫佩戴的舒适性,有利于使用者全 天佩戴。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图4的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一,参考图1至图3 ,本实施例所设计的护垫是一个用来覆盖股骨大粗隆的保护 装置。所述护垫平面看(图1),由一个椭圆形主囊(1)及位于其两侧的副囊(2和3)构成。 所述主囊体和副囊体都是由气密性好和柔韧性好的聚氨酯薄膜制成。所述护垫由图1中所示 的A-A线剖视(图2),所述主囊(1)内装有厚度16mm的聚氨酯泡沫海绵垫(4)和高粘度 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5),所述聚氨酯泡沫海绵垫的侧面形状为多个底部相连的梯形。所述 主囊和所述副囊之间均匀分布有6个直径3mra的阻尼小孔和6个直径8rran的单向阀门,所述 单向阀门只允许流体从所述副囊流向所述主囊。所述主囊的表面上分布有8个通过全层的通 孔(6),所述每个副囊的表面上分布有4个通过全层的通孔(7),以提供透气性并保持所述 护垫良好的保护性能(图3)。
实施例二,参考图4至图6,本实施例所设计的护垫是一个用来覆盖股骨大粗隆的保护 装置。所述护垫平面看(图4),由一个椭圆形主囊(11)及位于其两侧的副囊(12和13) 构成。所述主囊和所述副囊(12和13)之间分别通过软性管道(14)及软性管道(15)连接。 所述主囊体和所述管道体都由气密性好和柔韧性好的聚氨酯薄膜制成,所述副囊体(12)由 气密性好的高弹性薄膜制成。所述护垫由图4中所示的B-B线剖视(图5),所述主囊内装有 厚度18ram的慢回弹聚氨酯泡沫海绵垫(16)和空气(17),所述慢回弹聚氨酯泡沫海绵垫的 侧面形状为多个底部相连的梯形。所述主囊和所述管道之间均匀分布有4个直径3mm的阻尼 小孔和4个直径8ram的单向阀门。所述阻尼小孔允许气体从所述主囊到所述管道之间双向流 动。所述单向阀门只允许气体从所述管道流向所述主囊。所述管道和所述副囊之间无障碍物, 允许气体在管道和所述副囊之间自由流动。所述主囊表面上分布有8个通过全层的通孔(7), 以提供透气性并使所述护垫保持良好的保护性能(图6)。当使用者卧位休息时位于人体和卧 具之间的护垫持续受压,主囊内的流体进入副囊,使护垫的最大厚度显著减小,加上主囊内 慢回弹聚氨酯泡沬海绵的特性使护垫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当使用者立位时护垫不再受压,主 囊内弹性体的膨胀和高弹性副囊的收縮使得副囊内的流体通过单向通道快速流回主囊,使护 垫的最大厚度快速恢复。
权利要求
1,一种可自动调整最大厚度的护垫,其特征是装有一定厚度弹性体的主囊;并列排列在所述主囊周边的副囊;所述主囊和所述副囊可操作地连接以便使其内的流体相互交通;所述主囊和所述副囊内全部流体的总量小于所述主囊和所述副囊的内容量之和,以使所述主囊处于膨胀状态时所述副囊呈缩小或者塌陷状态,而所述主囊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副囊则呈膨胀状态。
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护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囊内装有一定厚度的弹性体,此弹性 体的侧面形状可以是多个相连的梯形、圆拱形、矩形、半球形或者三角形等形状,此弹性体 的支撑作用使所述主囊在所述护垫未受压时处于厚度最大的膨胀状态。
3,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护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囊可以是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并列排 列在所述主囊的一侧或者两侧,也可以呈环状排列在所述主囊的周边。
4,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护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囊和所述副囊之间可以直接连接或通 过一个或多个管道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囊和所述副囊内相互交通的流体包括 气体、液体或者气液混合体。
6,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护垫,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位于所述主囊 和所述副囊之间的单向阀门,允许在所述主囊恢复膨胀状态时所述流体从所述副囊较快进入 所述主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垫,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位于所述主囊 和所述副囊之间的阻尼孔,允许在所述主囊压縮时所述流体从所述主囊缓慢进入所述副囊, 并借由阻尼粘滞的机制耗损能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垫,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位于其表面上并通过其全层的多 个通孔,以提供透气性并保持所述护垫良好的保护性能。
9,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护垫,其特征在于,其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保护装置使用,也可以 多个组合使用,或者和硬质外壳共同构成复合的保护装置使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垫,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连接于所述护垫的服装,此服 装采用吸汗快干的银纤维混纺织物或者其它抗菌织物,可促进人体分泌的汗液散发,并具有 抗菌性。
全文摘要
一种可自动调整最大厚度的护垫。它是由装有一定厚度弹性体的主囊和并列排列在其周边的副囊构成,所述主囊和所述副囊可操作地连接以便使其内的流体相互交通,所述主囊和所述副囊内全部流体的总量小于所述主囊和所述副囊的内容量之和。使用者卧在该护垫上时,主囊内的流体进入副囊,该护垫的最大厚度显著减小。使用者立位时副囊内的流体回到主囊,使该护垫的最大厚度快速恢复。该护垫有效保护人体预定区域免受巨大冲击的伤害,并提供良好的佩戴舒适性。
文档编号A41D13/05GK101606760SQ20091010430
公开日2009年1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0日
发明者尹良军 申请人:尹良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