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气垫的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1153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入气垫的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和从地面接受的冲击并减少脚掌承受的负担从而即使长时间
穿着疲劳也较少的鞋底,特别是涉及在脚跟部的内部和脚心前方的脚掌部的内部配置了气垫的鞋底。
背景技术
所谓穿着感觉良好的鞋,可认为是脚尖处有适当的余地,良好地适合脚整体,穿着口处不会太紧的鞋,并且是穿鞋者的脚的脚心形状与鞋底中与地面不接触的坚硬部分即鞋底的拱起部分良好地配合而能够支撑脚的鞋。但是,即使像这样鞋恰好适合脚掌,长时间穿着时也会给脚掌带来负担而使其疲劳。 此外,要求即使恰好适合脚掌也进一步穿着感觉优良的鞋底。作为这种鞋,公知的是在鞋底的脚跟部加入中空的气垫的鞋。例如,作为这些鞋底的脚跟部中加入的气垫,公知的是由沿脚跟部的外周的形状即U字状形成的气垫。 此外,作为在楔形鞋底(々- 7 - t—A )即鞋跟高度较高的女性用鞋的鞋底的鞋跟中加入了气垫的鞋底,有下述专利申请在由弹性材料形成的鞋跟的左右侧部加入两段上下分离且与鞋跟底面平行的气垫部件,并使该下段气垫的长度为上段气垫的两倍的鞋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申请专利的鞋底的气垫部件,由两端闭塞的圆筒构成,由软质的塑料材料形成而能够压縮变形。该气垫部件的轴芯沿着鞋跟的左右侧部的前后方向埋入鞋跟的弹性材料中。此外,在该专利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鞋跟中,在鞋跟的左右侧部的气垫部件的内侧部分中填充将木片、锯屑压縮而构成的载重支撑部件,由此确保鞋跟部位的中心部的强度。但是,该专利申请的鞋底,仅在鞋跟的左右侧部具有气垫部件,在鞋跟的左右侧部之间的中央部分气垫部件的缓冲作用不能发挥,此外,上下两段的各气垫部件是左右分别独立,而且,各气垫部件的大小限于鞋跟侧部的较短长度,因此几乎没有空气的移动而仅仅是整体被压縮。因此该鞋底局限为作为垫部件的缓冲作用的变动幅度较小的鞋底。
专利文献l :(日本)特开2007-307115号公报(第0025段、图4及图5)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在具有鞋跟高且底部平的鞋底的楔形鞋底(々工'7 - Y一^ )的鞋、特别是妇女用的楔形鞋底的鞋中,提供一种鞋底,其中,对鞋底材料中加入的气垫的构造进行改良,并且将加入气垫的鞋底的位置设于最佳部位,由此减轻脚掌承受的负担,即使长时间穿着疲劳也较少,提高了负担的缓冲幅度。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方案,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为在由聚氨酯橡胶构成的局部具有楔形鞋底的高跟构成的鞋底15中,在鞋底15的鞋跟17的左右侧部17a、后侧部17b以及由该左右侧部17a之间构成的中央部17c上,将每一个脚跟部气垫1使各脚跟部气垫1的后端对齐地上下分离配置在鞋跟17内,所述脚跟部气垫1由软质塑料制的环状管构成的U字状的外周管2、在该外周管2的左右侧部2a之间的中央部2b前后分离而与外周管2连通的多根环状管构成的横管3、以及将所述U字状的外周管2的后侧部2c和多根横管3的中央部前后连通的环状的纵管4构成,使所述每一个脚跟部气垫1分别面对在鞋跟17的左右侧部17a上沿前后方向开口的多段的长孔窗19并可从侧部局部地观察到,所述鞋跟17具有在中央部为楔形鞋底而其左右被切缺形成脚心的楔形鞋底,使与鞋跟17的部分的鞋底15的上表面15a平行地分离而在上段配置的上段气垫la的前后长度为最长,使相比其在下段配置的中段气垫lb及下段气垫lc的各前后长度越往下段越短。此外,在由聚氨酯构成的局部具有楔形鞋底的高跟状的鞋底15中,在鞋底15的脚心部24的前部与脚趾间20的左右侧部20a及由该左右侧部20a之间构成的中央部20b上,使所述脚掌前部气垫8面对楔形鞋底的脚心前部与脚趾间20的左右侧部20a的沿前后方向开口的长孔窗19而配置于脚心前部与脚趾间20的脚掌前部21内,所述脚掌前部气垫8由软质塑料制的环状管构成的左右的直线形侧部管9、在该左右直线形侧部管9的左右侧部20a之间前后分离而与该左右直线形侧部管9连通的环状的多根横管10、以及将该横管10的中央部前后连通的纵管ll构成。 即在上述发明中,由聚氨酯橡胶构成的局部具有楔形鞋底的高跟状的鞋底15中,分别面对在局部具有楔形鞋底的高跟构成的鞋跟17的多段的沿前后方向开口的长孔窗18而配置的多段的脚跟部气垫1配置于鞋跟17内,与局部具有楔形鞋底的鞋跟17的上表面平行地分离,使配置于上段的上段气垫la的前后长度为最长,使相比其配置于下段的中段气垫lb及下段气垫lc的各前后长度越靠下段越短, 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1的方案中,在鞋跟中央部也配置脚跟部气垫,使在内部封入的空气可在脚跟部气垫的U字状的外周管和中央部的横管以及纵管之间移动,因此在鞋跟中央部也能够缓冲负荷,而且,在鞋底的脚掌前部也具有空气不仅可在侧部还可在中央部之间移动的脚掌前部气垫,由此,相比现有的仅在鞋跟具有气垫的鞋底的鞋,能够将脚掌的鞋跟承受的负荷均匀地分配到鞋跟整体,特别是通过形成具有脚掌前部气垫的鞋底,能够缓冲该部分的负荷,即使长时间穿着该在脚跟部和脚掌前部具有气垫的鞋底的鞋,也不会感觉疲劳。 此外,在技术方案1的方案中,使由多段构成的脚跟部气垫的各段的前后方向长
度随着从上段到下段其长度逐渐变短,而且,使各脚跟部气垫与鞋底的上表面平行并对齐
后端而设定,由此能够以与局部具有楔形鞋底的高跟状的鞋底的上部在前后较长而下部在
前后较短的形状一致的状态接受脚掌的鞋跟承受的负荷,与现有的例如专利文献1的下段
气垫长并且上段气垫长的鞋底相比,能够将脚掌承受的负荷均匀地分配于鞋跟整体,从而
即使长时间穿着具有该鞋跟的鞋底的鞋,与现有的鞋跟的鞋相比也不会感觉疲劳。 例如在具有楔形鞋底的脚跟部、特别是妇女用鞋的楔形鞋底的脚跟部的鞋底构成
的鞋中,使装入鞋跟内的多段构成的脚跟部气垫成为例如上下三段构成的三层气垫,使后
部较高而使前部向斜下方降低时,步行时的体重从鞋跟向脚掌前部、且从鞋跟的上表面向
下部移动而施加,因此,三层气垫的管内的空气以从鞋底的鞋跟上表面向第一段的气垫、从
第一段的气垫向第二段的气垫、从第二段的气垫向第三段的气垫的方式使体重移动,并且
通过各段的气垫内的空气依次承受,进一步与楔形鞋底的前部的脚掌前部气垫协作,由此
吸收从硬地面接受的冲击而保护脚腕、膝关节。即,通过在从脚尖到脚心前方部分的鞋的前
底的内部安装的脚掌前部气垫的空气,接受该部分承受的体重,由此在步行时吸收缓和从地面接受的脚趾部及脚心前部承受的冲击,减轻脚掌的疲劳。此外,即使穿着具有加入这些本发明的气垫的鞋底的楔形鞋底的鞋步行,也不会感觉到不舒适感,能够非常舒适地步行。


图1是鞋底的右侧的鞋底,(a)表示其俯视图,(b)表示其左侧视图,(c)表示其仰视图。 图2是鞋底中的左脚用鞋的鞋底,(b)表示其右侧面。 图3是配置于鞋底的鞋跟的内部的脚跟部气垫,表示由下述三段构成的一组气垫(a)表示的其上段气垫,(b)表示的其中段气垫,(c)表示的其下段气垫,。图4是表示在鞋底的脚心前部与脚趾间的内部配置的脚掌前部气垫图。图5是从下面侧向斜上方观察图2所示的左脚用鞋的鞋底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脚跟部气垫la上段气垫lb中段气垫lc下段气垫2u字状的外周管2a左右侧部2b中央部2c后侧部3横管4纵管5封入口6连接部7贯通孔8脚掌前部气垫(脚心前的)9直线形侧部管10横管11纵管12封入口13连接部14贯通孔15鞋底15a上表面(右侧)15b侧面(右侧)15c底面(右侧)16鞋底(左脚用鞋的)16b侧面(左侧)
17鞋跟17a左右侧部17b后侧部17c中央部18长孔窗(鞋跟的左右侧部)18a上段长孔窗18b中段长孔窗18c下段长孔窗19长孔窗(脚心的前部的左右侧部)20脚心前部与脚趾间20a左右侧部20b中央部21孺 驾 辑22凹孔(脚心部)23凹孔(脚趾部)24脚心部25脚趾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图1为鞋底15的右侧的鞋底,(a)表示其俯视图,(b)表示其左侧视图,(c)表示其仰视图。图2为鞋底15中的左脚用鞋的鞋底16, (b)表示其右侧面。图3为配置于鞋底15的鞋跟17的内部的脚跟部气垫l,表示由下述三段构成的一组气垫(a)表示的其上段气垫la、 (b)表示的其中段气垫lb、以及(c)表示的其下段气垫lc。图4是表示在鞋底15的脚心前部与脚趾间20的内部配置的脚掌前部气垫8的左脚用的图。图5是从下面侧向斜上方观察图2所示的左脚用鞋的鞋底16的立体图。 本技术方案的鞋底15如图l所示,涉及由聚氨酯橡胶构成的例如妇女用的楔形鞋底。如图1(a)的俯视图所示,在鞋底1的上表面的脚心部24的部分上,达到接近底面15c的深度的多个凹孔22、例如在前列深度约7. 8mm的五个凹孔22、在后列深度约21mm的三个凹孔22沿横方向排列,全部16个凹孔22在脚心部24的鞋宽度全体上被从上面15a侧挖空。此外,在鞋底1的上表面的脚趾部25的部分上,同样地达到接近底面15c的深度的多个凹孔23、例如深度为5. 5mm的两个凹孔23沿横方向排列,被从上表面15a侧挖空。这些凹孔22及凹孔23使鞋底15的脚心部24及脚趾部25的 部分在穿着鞋而步行时柔软地弯曲从而使步行容易,并且防止鞋底15的破裂。 在该聚氨酯橡胶构成的鞋底15的鞋跟17的内部,如图1(a)中虚线所示,具有脚跟部气垫l,进一步在鞋底15的脚心前部与脚趾间20的内部具有脚掌前部气垫8。其中,如图1 (b)所示,脚跟部气垫1在鞋底1的鞋跟17的左右侧部17a上具有长孔窗18。该长孔窗18例如与鞋跟17的上表面15a平行地分离而设有由最长的上段长孔窗18a、中间长度的中段长孔窗18b、以及最短的下段长孔窗18c构成的三段。在这些长孔窗18的内部,分别配置有最长的上段气垫la、中间长度的中段气垫lb、以及最短的下段气垫lc,从而能够面 对左右侧部17a观看。此外,脚掌前部气垫8在鞋底1的脚心前部与脚趾间20的脚掌前部 21的左右侧部20a上具有长孔窗19。该长孔窗19比鞋跟17的侧部的长孔窗18短,因此 尽管在鞋底15的聚氨酯橡胶中内置了一个脚掌前部气垫8,但还是在左右侧部20a上前后 分离而设置了三个长孔窗19。从鞋底15的侧面15b直到面对这些长孔窗18和长孔窗19 而可看到的脚跟部气垫1和脚掌前部气垫8的表面凹下深度约2mm,因此即使侧面15b受到 摩擦,脚跟部气垫1的表面也不会受到摩擦,因此难以带来损伤从而具有耐久性。从横向观 察这些长孔窗18和长孔窗19时,能够从横管3和横管10透视到相反侧。如图2所示,这 些情况在左脚用鞋的鞋底16的侧面16b上也是相同的,从鞋底15的侧面15b直到面对长 孔窗18和长孔窗19而可看到的脚跟部气垫1和脚掌前部气垫8的表面凹下深度约2mm,因 此即使侧面15b受到摩擦,脚跟部气垫1的表面也不会受到摩擦,因此难以带来损伤从而具 有耐久性。 如图3所示,该脚跟部气垫1由软质塑料构成的下述各环状管构成U字状的外周 管2、连通其左右侧部2a的多根例如五根横管3、以及连通从U字状的外周管2的后侧部2c 到中央部2b的多根横管3的纵管4。该纵管4的前端具有为了形成气垫而封入空气或氮气 等时封闭的封入口 5。同样地,由软质塑料构成的脚掌前部气垫8如图4所示,由下述各环 状管构成左右的直线形侧部管9、将这些直线形侧部管9连通的多根例如三根横管10、以 及连通这些横管10的中央的纵管11。在该纵管11的后端具有为了形成气垫而封入空气或 氮气等时封闭的封入口 12。此外,在配合作为软质塑料的氯乙烯等平面材料而制造各环状 管时,形成各环状管之间的部分即连接部6,在这些连接部6的中央部设有贯通孔7。通过 具有该贯通孔7,将脚跟部气垫1和脚掌前部气垫8封入聚氨酯橡胶中时,这些气垫的上下 的聚氨酯橡胶通过贯通孔7而一体化,从而鞋底15的强度提高,并能经受长期间的使用。
脚跟部气垫1如图1 (b)及图2所示,与楔形鞋底15的鞋跟17的上表面平行而向 下方分离,从上段到下段长度依次縮短而配置于鞋跟17内,所述脚跟部气垫1由面对楔形 鞋底的鞋跟17的多段的沿前后方向开口的长孔窗18而配置的多段、例如上述三段的最长 的上段气垫la、中间长度的中段气垫lb和最短的下段气垫lc构成,所述长孔窗18例如由 上述三段的上段长孔窗18a、中段长孔窗18b和下段长孔窗18c构成。S卩,使各脚跟部气垫 1的后部最高而使前部朝向斜下方,从而与鞋底15的鞋跟17的上表面平行地配置,由此, 如发明效果所述,步行时的体重以从鞋跟17向脚心部24的前部即脚掌前部21、且从鞋跟 17的上表面向下部的方式移动而施加,因此,三层气垫的管内的空气或氮气,以从鞋底15 的鞋跟17的上表面向第一段的上段气垫la、从第一段的上段气垫la向第二段的中段气垫 lb、从第二段的中段气垫lb向第三段的下段气垫lc的方式依次使步行者的体重移动且由 各段脚跟部气垫1内的空气依次承受,该情况下,与在楔形鞋底的前部内置的脚掌前部气 垫8协作,由此吸收缓和从硬地面接受的冲击,保护脚腕、膝关节不受冲击的损害。这样,脚 跟部气垫1与从脚心部24的前方到脚趾部25的脚尖部分的鞋底15即前底的内部安装的 脚掌前部气垫8 —起,通过它们中封入的空气来承受施加在该部分的体重,由此能够在步 行时吸收缓和从地面接受的作用于鞋跟17和脚心部24的前方到脚趾部25的冲击,从而能 够减轻脚掌的疲劳。 图5是从下面侧向斜上方观察左脚用鞋的鞋底16的立体图。鞋底16的部分为通
7常的楔形鞋底的左脚用鞋的鞋底16,具有底面15,鞋跟17的脚跟部17b的底面15的侧部被倾斜地切缺。此外,脚心部24的底面15的左右的侧边部分被切缺。此外,对于本发明的鞋底15,根据财团法人日本纺织检查协会的生活品试验中心进行下述的冲击试验使质量为10kg的砝码从20mm的高度向具有三段脚跟部气垫1的鞋底15的脚跟部的上表面落下,测定产生的冲击加速度,计算冲击力,之后得到鞋跟17的冲击力为800N。与此相对,作为比较例,在鞋跟17中具有一段脚跟部气垫1的鞋底15的脚跟部的试验结果为900N,可以判断,本发明与比较例相比冲击力较低,因此在吸收冲击的冲击缓和力上优良。
以下对本发明的包括具有三段构成的脚跟部气垫1的鞋跟17的部分、以及具有脚掌前部气垫8的脚心前部与脚趾间20的部分的鞋底15的成形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向图3及图4所示的由软质氯乙烯构成的脚跟部气垫1和脚掌前部气垫8中封入空气或氮气,将这些脚跟部气垫1的封入口 5和脚掌前部气垫8的封入口 12封闭而进行准备。接着,例如在模具的鞋底模中,以平行于鞋底15的上表面的方式,在鞋跟17的部分从下方依次将准备好的最短的下段气垫lc、中间长度的中段气垫lb、最长的上段气垫la分离而定位配置,进一步在脚心前部与脚趾间20将准备好的脚掌前部气垫8定位配置,使熔融的聚氨酯橡胶流入模具内,形成鞋底15。该成形中最难的是进入模具的下段的下段气垫lc不产生位置偏移,如果其偏移则第二段的中段气垫lb和第三段的上段气垫la不能进入。此外,该情况下,如果聚氨酯橡胶液的固化发生偏移则会变为不合格品,因此需要注意不要错过注入聚氨酯橡胶的时机而注入成形。
8
权利要求
一种由聚氨酯橡胶构成的局部具有楔形鞋底的高跟状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在鞋底的鞋跟的左右侧部、后侧部以及由该左右侧部之间构成的中央部上,将每一个脚跟部气垫使各脚跟部气垫的后端对齐地上下分离配置在鞋跟内,所述脚跟部气垫由软质塑料制的环状管构成的U字状的外周管、在该外周管的左右侧部之间的中央部前后分离而与外周管连通的多根环状管构成的横管、以及将所述U字状的外周管的后侧部和多根横管的中央部前后连通的环状的纵管构成,使所述每一个脚跟部气垫分别面对在鞋跟的左右侧部上沿前后方向开口的多段的长孔窗并可从侧部局部地观察到,所述鞋跟具有在中央部为楔形鞋底而其左右被切缺形成脚心的楔形鞋底,使与鞋跟的部分的鞋底的上表面平行地分离而在上段配置的上段气垫的前后长度为最长,使相比其在下段配置的中段气垫及下段气垫的各前后长度越往下段越短,并且,在鞋底的脚心部的前部与脚趾间的左右侧部及由该左右侧部之间构成的中央部上,使脚掌前部气垫面对楔形鞋底的脚心前部与脚趾间的左右侧部的沿前后方向开口的长孔窗而配置于脚心前部与脚趾间的脚掌前部内,所述脚掌前部气垫由软质塑料制的环状管构成的左右的直线形侧部管、在该左右直线形侧部管的左右侧部之间前后分离而与该左右直线形侧部管连通的环状的多根横管、以及将该横管的中央部前后连通的纵管构成。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加入气垫的鞋底,其在具有鞋跟高的鞋底的妇女用的楔形鞋底的鞋中,将加入鞋底中加入的气垫的鞋底的位置设于最佳部位,从而提高脚掌承受的负担的缓冲幅度。在由聚氨酯橡胶构成的楔形鞋底的鞋底(15)的鞋跟(17)中,将脚跟部气垫(1)以在鞋跟(17)的左右侧部(17a)上开口的多段长孔窗(18)上从侧部可看到的方式在鞋跟(17中上下分离配置,所述脚跟部气垫(1)由软质塑料制的环状管构成的U字状的外周管(2)、在其左右侧部(2a)之间的中央部(2b)上前后分离而与外周管(2)连通的多根环状横管(3)、以及将其中央部前后连通的纵管(4)构成,在鞋底(15)的脚心前部与脚趾间(20)具有脚掌前部气垫(8),该脚掌前部气垫(8)面对楔形鞋底的脚心前部与脚趾间(20)的左右侧部(20a)的沿前后方向开口的长孔窗(19)而配置。
文档编号A43B7/32GK101766366SQ20091026050
公开日2010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26日
发明者西村幸晃 申请人:株式会社摩登大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