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包头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1044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塑包头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尤其涉及一种塑包头鞋。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特种场合下使用的防滑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如 2007年05月16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2899520的名为《不锈钢包头鞋》的实用新型中就公 开了一种带有防护效果的鞋,通过不锈钢包头对鞋头进行防护。但是该实用新型中还存在 着不少问题。比如在金属原材料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作为辅助效果的不锈钢包头的成本甚 至会高于鞋身的价格,这样对于生产厂家而言就是有得不偿失的效果。而且普通人穿着钢 包头的鞋子,在行走时肯定会感觉不便,非常沉重。而且穿钢包头鞋万一踢到了物品或者他 人肯定会造成伤害。同时,现有的包头结构都是直接用鞋子的材料直接包裹在脚尖部分的, 定位不准确。当受到外力时有时包头结构会产生左右偏移,造成穿着不舒服。在国外,为了 环保,钢包头的鞋子在回收过程中需要先将鞋破开,取出包头结构才能处理,非常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塑包头鞋,防护牢固,轻便。在报废后方便回收。价 格便宜,适合大规模使用。包头结构定位准确,穿着舒适,并且不会由于外力改变包头结构 的位置。 为了达到所述效果,一种塑包头鞋,包括鞋体,所述鞋体脚尖部位内镶嵌有塑包结 构,所述塑包结构后端设有卡槽。 优选的,所述塑包结构为聚肽酸脂制成。这种材料价格适中,硬度高,便于加工,是 一种合适的包头结构的材料。 优选的,所述鞋体在靠近鞋跟部分,设有固定条结构。由于现有技术中包头只防护 鞋头部分,而对鞋跟部分的保护非常不力。导致很多时候一些异物对使用者的鞋跟部分造 成伤害。而通常的钢包头鞋,在脚尖部分设计包头已经是非常沉重的,如果在脚跟再设计防 护措施,则进一步增加了重量。但是当我们选用塑包结构则能在保证防护的前提下也不太重。 优选的,所述塑包结构厚度为4-8mm。这样的厚度作为包头较为合适,因为太厚了 将增加成本和鞋子重量,而太薄了却起不到保护效果。 优选的,所述塑包结构厚度为6mm。这样的厚度能达到最大化利用材料的效果是性
价比最高的一种选择。而且统一的厚度也能方便企业制定标准。 优选的,所述鞋体为注塑鞋体。这样的结构最适用于注塑鞋使用。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塑包头结构,能在保证防护效果的同时减轻鞋
子的整体重量。同时,包头上的卡槽能使塑包头结构在鞋子内的位置更为稳定,不会由于使
用的关系而产生偏差。最重要的是,当鞋子报废后能直接抛掉,不必将鞋头单独取出,节省
了劳动力,也保证了环保。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塑包头鞋整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塑包头鞋的包头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所示一种塑包头鞋,包括鞋体l,所述鞋体1脚尖部位内镶嵌有塑包结构 2,所述塑包结构2后端设有卡槽3。所述塑包结构2为聚肽酸脂制成。所述鞋体l在靠近 鞋跟部分,设有固定条结构4。所述塑包结构2厚度为4-8mm,通常在生产中所述塑包结构 2厚度为
图1中a处所示的6mm。 这样的塑包头鞋鞋体1 一般为注塑鞋体。在生产时将特殊加工的塑包结构2开槽 后安置到鞋体l内即可。塑包结构2后端的卡槽3和塑包头鞋脚尖部分匹配,这样就保证 在穿着过程中即使受到外力影响,塑包结构2和鞋体1的相对位置也不会发生变化,保证了 鞋子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在靠近鞋跟部分,设有固定条结构4,对脚跟部分也能进行保 护,而鞋体1的重量也没有明显增加。 当整双鞋子报废后,可以直接回收处理,而不需要将塑包结构2剖出单独处理,节 省了处理的工序,减少污染。
权利要求一种塑包头鞋,包括鞋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鞋体(1)脚尖部位内镶嵌有塑包结构(2),所述塑包结构(2)后端设有卡槽(3)。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塑包头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包结构(2)为聚肽酸脂制成。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包头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体(1)在靠近鞋跟部分,设有固定条结构(4)。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包头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包结构(2)厚度为4-8mm。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包头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包结构(2)厚度为6mm。
6. 如权利要求l-5其中之一所述的一种塑包头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体(1)为注塑 鞋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塑包头鞋,包括鞋体,所述鞋体脚尖部位内镶嵌有塑包结构,所述塑包结构后端设有卡槽。由于采用了所述结构,本实用新型能在保证防护效果的同时减轻鞋子的整体重量。同时,包头上的卡槽能使塑包头结构在鞋子内的位置更为稳定,不会由于使用的关系而产生偏差。最重要的是,当鞋子报废后能直接抛掉,不必将鞋头单独取出,节省了劳动力,也保证了环保。
文档编号A43B23/16GK201451657SQ200920119069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30日
发明者王生明 申请人:王生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