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式双面皮带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7950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旋转式双面皮带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皮带扣,尤其涉及一种旋转式双面皮带扣。
技术背景 皮带作为一种穿着与人身上的重要配饰,除了固定衣裤之外,在一些特定的场合, 更是作为一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而皮带扣更是皮带上最重要的配件,其与皮带、衣物是否 配搭,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个衣饰的搭配效果。然而,通常情况下,如果需要更换皮带的 花样,就需要先卸下皮带头,对皮带或者皮带头进行更换,这样的过程复杂且通用性不强, 因而就出现了一种皮带扣旋转的皮带,它通过在皮带扣的两面设计出不同的花纹、装饰,使 用时,只需要翻转皮带扣就可以起到不同设计样式的转换,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出 席不同场合的需要。中国专利200720047277. 5中公开了一种压片翻转两用扣,它包括固定板、定位 压片和双面翻转片,定位压片的一端通过转动轴与固定板的前端转动连接,定位压片转开 时与固定板之间留有容扁型带穿过的空间,定位压片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双面翻转片通过 中心转轴设在定位压片的自由端上;定位压片内置有一空腔,该空腔具有一个端口,在空腔 内设置有两个相向放置的强力弹珠;双面翻转片与定位压片相向的一端设置有一中心转 轴,另一端的两侧设计有弹珠,在中心转轴左右两侧开设有卡槽,该中心转轴穿置于定位压 片的端口,并通过转动形成一个锁定位置和一个松开位置,在锁定位置上,中心转轴的两侧 卡槽与定位压片的两个固定铁片相插接。但是,这种弹珠作为弹性体的结构,随着使用次数 的增多,非常容易失效,造成无法旋转双面翻转片或者当其处于锁定的非使用状态时,容易 发生误翻转的情况,此外,中心转轴上设有的卡槽的长度没有延伸至整个中心转轴,而是和 弹珠端部大小相应,由于用户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对翻转片的施力较复杂,容易出现弹珠端 部被中心转轴的未开槽部分卡住的情况,这不仅会影响到翻转片的顺畅转动,出现噪音,甚 至会导致无法转动翻转片的情况,而且,在柱状的中心转轴上开卡槽,卡槽的位置又要保证 一定的精度,这样从加工上来说,也增加了难度,成本也会随之提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得皮带头的双面翻转流畅、不 易失效、加工简单的可自动完成皮带扣翻转定位的皮带扣。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旋转式双面皮带扣,包括旋转轴和与之旋转配合的旋转组件,旋转轴连接于皮带 装饰面板/皮带固定结构的一端,旋转组件设于皮带固定结构/皮带装饰面板的一端,所述 旋转组件一端设有用于插装旋转轴的转轴穿孔及与之垂直设置的容槽,所述旋转轴截面为 腰圆形,在容槽内卡装有设有凸状弹性部的弹性组件,抵压于插装入转轴穿孔的旋转轴外 周,通过旋转旋转轴,凸状弹性部抵压至旋转轴的平面上形成一个锁定位置。通过弹性组件的凸状弹性部的弹性形变实现对旋转轴外周的弹性抵压,转动旋转轴,使得凸状弹性部抵 于旋转轴的卡槽内,形成锁定位置,即皮带扣的工作位置。由于弹性抵压是靠弹性组件面上 的或若干个弹簧的弹性形变来实现抵压的,因而不易失效,寿命较长。同时截面为腰圆形的 旋转轴,使得弹性组件不易被卡住,而且只需要旋转旋转轴至一定的位置,其可以自动旋转 回锁定位置,完成皮带扣的自动定位过程,也使得转动更加流畅。所述弹性组件为两个弹片。该对弹片置于容槽后,两端抵于容槽壁,其截面呈“X”形,凸状弹性部为弹片弓起 部分。弹片两端抵压于容槽壁,则其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性力,使得凸状弹性部抵压于旋 转轴外周。转轴穿孔贯穿于容槽底中部,所述容槽还设有一个带通孔的容槽盖。转轴穿孔设 于中部,使得旋转轴的受力点位于弹片的中部,受力更加均勻。
该对弹片至少一个端部相连,在容槽内设有形状与弹片相应的弹片槽,弹片槽和 凸状弹性部对应的位置槽宽大于弹片厚度。所述两个凸状弹性部分别为拱起方向背离旋转轴的结构,其截面为“口”形。通过 旋转轴抵压“ 口 ”形凸状弹性部至弹片槽的相互作用,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产生抵压作用。转轴穿孔贯穿至容槽底中部,所述容槽还设有一个带通孔的容槽盖。便于对弹片 的辅助定位。所述弹性组件通过螺钉连接于容槽内,依次包括第一薄片、第二薄片和置于两个 薄片之间的弹簧,第一薄片抵于旋转轴外周。所述弹性组件为一个或两个,所述第一薄片和第二薄片相对的表面设有位置相对 应的第一沉孔结构和第二沉孔结构,所述弹簧两端部分别卡于第一沉孔结构和第二沉孔结 构内。皮带装饰面板的正反面分别设有不同的装饰图案或文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旋转式双面皮带扣由于将旋转轴设计成截面为腰圆形的柱状结构从而 使得皮带扣翻转的过程更加顺畅,避免不必要的噪音,也便于加工过程,具体操作过程中, 只需要翻转皮带装饰面板到一定角度,即可自动完成皮带扣的自动定位过程,此外,还将现 有技术中的弹珠换为弹性组件的结构,利用弹片整个面或者若干个弹簧的弹性形变起到一 个弹性抵压的作用,这使得弹性体更加耐用,不易损坏。


图1为本发明的旋转式双面皮带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旋转轴的截面图3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4为旋转轴和旋转组件的旋转配合结构图5为实施例2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6为实施例2的旋转组件的俯视图7为实施例2的旋转轴和旋转组件的连接状态示意图8为实施例2的旋转轴和旋转组件的连接截面图;图9为实施例2的旋转式双面皮带扣的手动施力临界位置; 图10为实施例3的旋转轴和旋转组件的连接截面图; 图11为实施例3的旋转组件和旋转轴的连接截面图; 图12为实施例3弹性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实施例4的旋转轴和旋转组件的连接截面图;图14为实施例4的旋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第一种形式的皮带扣; 图16为第二种形式的皮带扣; 图17为第三种形式的皮带扣; 图18为第四种形式的皮带扣; 图19为第五种形式的皮带扣。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旋转式双面皮带扣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旋转轴1和与之旋转配 合的旋转组件2,旋转轴1连接于皮带装饰面板3(正反面分别设有不同的装饰图案或文字) 一端,旋转组件2设于皮带固定结构4的一端,旋转轴1为截面是腰圆形的柱状体,如图2 所示,图中旋转轴1的外表包括两个圆弧面5和两个平面6,它的截面中的单个圆弧部分的 圆心角为0° -180°的范围,这里优选80°,图3是图1的分解示意图,旋转组件2的一端 设有用于插装旋转轴1的转轴穿孔7及与之垂直设置的容槽8,在容槽8内卡装有一对设有 凸状弹性部9的弹片10,分别抵压于插装入转轴穿孔7的旋转轴1外周,通过旋转,凸状弹 性部9抵压至平面6内形成一个锁定位置,即图1所示的位置。此外,在容槽8的最内端靠 近皮带装饰面板3的位置还设有一盖板13,用于辅助定位弹片10。如图4所示,是旋转轴和旋转组件的旋转配合结构图,该对弹片10置于容槽8后, 两端11抵于容槽壁12,其截面呈“X”形,凸状弹性部9为弹片10的弓起部分。使用时,图1 所示的锁定状态下的旋转轴1和旋转组件2,此时,弹片10上的弹性变形最小,如果逆时针 或者顺时针旋转皮带装饰面板3,带动旋转轴1旋转,其上的圆弧面5接触并抵压弹片10, 使其弹性变形增大,继续旋转到大约转过130°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弹片10上的弹性形 变始终不变,旋转轴1受到的弹性力大小始终不变,直到130°的位置,此时只要稍微旋转 过一个小角度,旋转轴1即在弹片10的弹性力作用下,自动回到图1所示的锁定位置,此时 弹片10卡于旋转轴1的平面上,即完成了皮带扣的自动定位过程,也即整个皮带装饰面板 的翻转过程。实施例2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
图5所示的另一种结构的弹片10的俯视示意图,该对弹片10的一个端部14相连,其 凸状弹性部9分别为拱起方向背离旋转轴的结构,其截面形成“口 ”形。如图6所示,是旋 转组件2的俯视图,在容槽8内还设有形状与弹片10相应的弹片槽15,弹片槽15和凸状弹 性部9对应的位置槽宽大于弹片厚度,如图7所示的位置是旋转轴相对于旋转组件的锁定位置。如图8所示,为本实施例的旋转轴1和旋转组件2的连接截面图,旋转轴1连接于 皮带装饰面板3的一端部,旋转轴1上设有一螺孔19,旋转组件2包括设于其一端的转轴穿 孔7、容槽8以及设于容槽8内的弹片10和盖板13 (和转轴1相应的位置设有一通孔),当 旋转轴1插装入旋转组件2的转轴穿孔7后,弹片10和盖板13套接于其端部上,并通过螺 钉18固定于螺孔19内,起到定位作用。其工作过程如下图7所示的锁定状态下的旋转轴和旋转组件的连接状态,此时, 弹片10上的弹性变形最小,如果逆时针或者顺时针旋转皮带装饰面板,带动旋转轴1旋转, 其上的圆弧面5接触并抵压弹片10的凸状弹性部9,使其弹性变形增大,由于弹片10的另 一端17为未连接的结构,则” 口”字型凸状弹性部9被旋转轴1的圆弧面5撑开,继续旋转 到大约130°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弹片10上的弹性形变始终不变,旋转轴1受到的弹性 力大小始终不变,直到130°的位置,如图9所示,此时只要稍微旋转过一个小角度,旋转轴 1即在弹片10的弹性力作用下,自动回到图7所示的锁定位置,此时弹片10卡于旋转轴1 的平面上,即完成了皮带扣的自动定位过程,也即整个皮带装饰面板的翻转过程,操作简单 易行。实施例3
如图10所示为本实施例的双面式皮带扣的旋转轴1和旋转组件2的连接截面图。图11为实施例3的旋转组件和旋转轴的连接截面图,图12为其弹性组件27的局部放大图。旋转轴1连接于皮带装饰面板3的一端部,旋转轴1上设有一螺孔19,旋转组件2 包括设于其一端的转轴穿孔7、容槽8以及设于容槽8内的弹性组件27,弹性组件依次包括 第一薄片20、弹簧25、第二薄片22,此外,还有将弹性组件固定于容槽8内的螺钉26,在第 一薄片20上设有两个容纳弹簧25 —端部的第一沉孔21,在第二薄片22上设有容纳弹簧 25另一端部的第二沉孔24和用于固定螺钉26的通孔23。装配时,先将第一薄片20置于容槽8内,然后将两个弹簧25的一端置于第一沉孔 21内,紧接着盖上第二薄片22,使得弹簧25的另一端卡入第二沉孔24之内,然后将螺钉26 穿过通孔23固定至容槽8内壁,当旋转轴插入转轴穿孔7内时,使得第一薄片20和旋转轴 1的外圆周紧密接触。当旋转轴1插装入旋转组件2的转轴穿孔7后,弹性组件27抵压于旋转轴1外周, 而螺钉18固定于螺孔19内,起到固定旋转轴1和旋转组件2的作用。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图11锁定状态下的旋转轴1和弹性组件27的连接状 态,此时,弹性组件27的弹性变形最小,如果逆时针或者顺时针旋转皮带装饰面板,带动旋 转轴1旋转,其上的圆弧面5接触并抵压第一薄片20,使弹簧25被压缩,其弹性变形增大, 继续旋转到大约130°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弹簧25上的弹性形变始终不变,旋转轴1受 到的弹性力大小始终不变,直到130°的位置,此时只要稍微旋转过一个小角度,旋转轴1 即在弹性组件27的弹性力作用下,自动回到图11所示的锁定位置,此时第一薄片20卡于 旋转轴1的平面上,即完成了皮带扣的自动定位过程,也即整个皮带装饰面板的翻转过程, 操作简单易行。实施例4
图13和14分别为本实施例的旋转轴和旋转组件的连接截面图以及旋转组件的结构示 意图。本实施例和实施例3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旋转组件2对应于旋转轴1的位置在两侧各设有容槽8以及弹性组件27,这样的设计,使得旋转轴1的旋转更加顺畅。 本实施例工作过程同实施例3类似,图13为锁定状态下的旋转轴1和弹性组件27 的连接状态,此时,弹性组件27的弹性变形最小,如果逆时针或者顺时针旋转皮带装饰面 板,带动旋转轴1旋转,其上的圆弧面5接触并抵压其两侧的第一薄片20,使弹簧25被压 缩,其弹性变形增大,继续旋转到大约130°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弹簧25上的弹性形变 始终不变,旋转轴1受到的弹性力大小始终不变,直到130°的位置,此时只要稍微旋转过 一个小角度,旋转轴1即在两侧的弹性组件27的弹性力作用下,自动回到图13所示的锁定 位置,此时第一薄片20卡于旋转轴1的平面上,即完成了皮带扣的自动定位过程,也即整个 皮带装饰面板的翻转过程,操作简单易行。前文详述了各种结构的旋转轴和旋转组件的连接结构,下面将着重描述包含 上述各种实施例的皮带扣外观图
如图15所示,为第一种形式的皮带扣,包括皮带装饰面板3、皮带固定结构4、旋转轴7、 旋转轴1设于装饰面板3的一端,皮带固定结构4包括中空的框体28和设于框体28底部 一端的用来固定皮带的皮带夹紧结构29,而旋转组件2枢接于框体28靠近皮带的一端,枢 轴平行于框体28上表面,皮带装饰面板3正常使用时一端通过连接在其上的旋转轴1和旋 转组件2相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将其置于框体28之上。当需要翻转皮带装饰面板3的 时候,绕枢轴将其自由端带动旋转组件2翻起到一定角度后,以旋转轴1为轴,逆时针或顺 时针旋转皮带装饰面板3,到大约130°的时候,皮带装饰面板3即可在弹性组件的张力的 作用下,自动回到锁定位置,即完成了皮带扣的自动定位过程,从而完成翻转皮带装饰面板 的过程,此时,将皮带装饰面板3自由端再次放回框体28即可。如图16所示,为第二种形式的皮带扣,本种皮带扣和上一种类似,其区别仅在于 用于固定皮带的皮带夹紧结构29枢接于框体28的一端上,而旋转组件2则设于皮带夹紧 结构29的自由端上,同样,在正常使用的过程中,皮带装饰面板3的自由端放置于框体28 上,当需要翻转皮带装饰面板3的时候,绕枢轴将其自由端带动旋转组件2和皮带夹紧结构 29翻起到一定角度后,以旋转轴1为轴,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皮带装饰面板3,到大约130° 的时候,皮带装饰面板3即可在弹性组件的张力的作用下,自动回到锁定位置,即完成了皮 带扣的自动定位过程,从而完成翻转皮带装饰面板3的过程,此时,将皮带装饰面板3自由 端再次放回框体28即可。如图17所示,为第三种形式的皮带扣,包括皮带装饰面板3、皮带固定结构4、旋转 轴1、旋转组件2,皮带固定结构4包括用于支承皮带装饰面板3的支承底座30,在其扣接 端31枢接有旋转组件2,此外,在其另一端还设有固定皮带的皮带夹紧结构29,皮带装饰面 板3的一端设有旋转轴1,与其相对的另一端设有与皮带夹紧结构29相扣合的卡扣结构,皮 带装饰面板3通过旋转轴1实现与旋转组件2的旋转配合。皮带装饰面板3在皮带正常使 用时置于支承底座30之上。当需要翻转皮带装饰面板3的时候,绕枢轴将其自由端带动旋 转组件2翻起到一定角度后,以旋转轴1为轴,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皮带装饰面板3,到大 约130°的时候,皮带装饰面板3即可在弹性组件的张力的作用下,自动回到锁定位置,即 完成了皮带扣的自动定位过程,从而完成翻转皮带装饰面板的过程,此时,将皮带装饰面板 3自由端再次放回支承底座30,卡扣至皮带夹紧结构29即可。如图18所示,为第四种形式的皮带扣,包括皮带装饰面板3、皮带固定结构4、旋转轴1、旋转组件2,皮带固定结构4为中空的框体28,在其一端底部设有用于固定皮带的皮带 夹紧结构29,旋转组件2也设于框体28的此端部,皮带装饰面板3的一端设有旋转轴1,皮 带装饰面板3通过旋转轴1和旋转组件2的旋转配合,定位于框体28中部。 当需要翻转皮带装饰面板3的时候,直接以旋转轴1为轴,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皮 带装饰面板3,到大约130°的时候,皮带装饰面板3即可在弹性组件的张力的作用下,自动 回到锁定位置,即完成了皮带扣的自动定位过程,从而完成翻转皮带装饰面板的过程,此种 结构的皮带装饰面板3操作时不需要将自由端翻起,而直接在框体28内旋转皮带装饰面板 3即可,操作更为简单易行。如图19所示,为第五种形式的皮带扣,包括皮带装饰面板3、皮带固定结构4、旋转 轴1、旋转组件2,皮带固定结构4为中空的框体28,在其一端设有用于固定皮带的皮带夹紧 结构29,在框体28靠近皮带的一端还设有一个针扣32,在框体28与之相对的另一端端面 上设有旋转轴1,旋转组件2设于皮带装饰面板3内部,并通过和旋转轴1的旋转配合连接 于框体28外,处于锁定位置时,框体28和皮带装饰面板3在一个平面上。需要翻转皮带装 饰面板3的时候,直接以旋转轴1为轴,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皮带装饰面板3,到大约130° 的时候,皮带装饰面板3即可在弹性组件的张力的作用下,自动回到锁定位置,即完成了皮 带扣的自动定位过程,从而完成翻转皮带装饰面板的过程,操作简单易行。当然,本发明提供的旋转式双面皮带扣还可为其他结构,如旋转轴也可以连接于 皮带固定结构的一端,与之对应的,旋转组件即连接于皮带装饰面板的一端,皮带装饰面板 两面的设计、花纹可以相同或者不同,这样的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一种旋转式双面皮带扣,包括旋转轴和与之旋转配合的旋转组件,旋转轴连接于皮带装饰面板/皮带固定结构的一端,旋转组件设于皮带固定结构/皮带装饰面板的一端,所述旋转组件一端设有用于插装旋转轴的转轴穿孔及与之垂直设置的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截面为腰圆形,在容槽内卡装有设有凸状弹性部的弹性组件,抵压于插装入转轴穿孔的旋转轴外周,通过旋转旋转轴,凸状弹性部抵压至旋转轴的平面上形成一个锁定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双面皮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为两个弹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双面皮带扣,其特征在于该对弹片置于容槽后,两端 抵于容槽壁,其截面呈“χ”形,凸状弹性部为弹片弓起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式双面皮带扣,其特征在于转轴穿孔贯穿于容槽底中 部,所述容槽还设有一个带通孔的容槽盖。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双面皮带扣,其特征在于该对弹片至少一个端部相 连,在容槽内设有形状与弹片相应的弹片槽,弹片槽和凸状弹性部对应的位置槽宽大于弹 片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式双面皮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凸状弹性部分别 为拱起方向背离旋转轴的结构,其截面为“口 ”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式双面皮带扣,其特征在于转轴穿孔贯穿至容槽底中 部,所述容槽还设有一个带通孔的容槽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双面皮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通过螺钉连 接于容槽内,依次包括第一薄片、第二薄片和置于两个薄片之间的弹簧,第一薄片抵于旋转 轴外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式双面皮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为一个或两 个,所述第一薄片和第二薄片相对的表面设有位置相对应的第一沉孔结构和第二沉孔结 构,所述弹簧两端部分别卡于第一沉孔结构和第二沉孔结构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式双面皮带扣,其特征在于皮带装饰面 板的正反面分别设有不同的装饰图案或文字。
全文摘要
一种旋转式双面皮带扣,包括旋转轴和与之旋转配合的旋转组件,旋转轴连接于皮带装饰面板/皮带固定结构的一端,旋转组件设于皮带固定结构/皮带装饰面板的一端,所述旋转组件一端设有用于插装旋转轴的转轴穿孔及与之垂直设置的容槽,所述旋转轴截面为腰圆形,在容槽内卡装有设有凸状弹性部的弹性组件,抵压于插装入转轴穿孔的旋转轴外周,通过旋转旋转轴,凸状弹性部抵压至旋转轴的平面上形成一个锁定位置。本发明的旋转式双面皮带扣旋转轴为截面为腰圆形的柱状结构从而使得皮带扣翻转的过程更加顺畅,避免不必要的噪音,也便于加工过程。此外,还将现有技术中的弹珠换为弹片的结构,利用弹片整个面的弹性形变起到一个弹性抵压的作用,这使得弹性体更加耐用,不易失效。
文档编号A44B11/16GK101878979SQ20101021233
公开日2010年11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7日
发明者陈锡鑫 申请人:陈锡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