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支撑件的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8034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具有支撑件的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支撑件的鞋,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方便穿入的带有支撑件的鞋。
背景技术
鞋是人们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而穿鞋时需要用手或鞋拔来拔鞋,给人们带来了 麻烦。公知的技术是在鞋后跟的鞋帮该处制作成两层结构,即在鞋的后帮再附上一层,加强 鞋后帮部件的硬度,使之保持一定的形状。然而公知结构的鞋,在穿着时用脚强行踩入的 话,很容易将鞋的后帮压变形,且还是不能穿入。所以人们必须要借助于鞋拔或者用手把鞋 子穿上。有人针对拔鞋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日本专利JP2004-344396A公布了一种 不用拔的鞋,在鞋后跟处设有支撑件,该支撑件由具有硬度的金属做成,贴合鞋帮呈弧形, 底部直达鞋底,顶部有一光滑的向后的导入斜面。该技术可以帮助人们直接穿入鞋子,但由 于支撑件基本是直立的,当脚给它一个向下的力,它不会往后移动,或往后移动的力不够, 更不会往下移动,所以要穿入必须用较大的力往下踩,也不是很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穿入的具有支撑件的鞋,以改进背景技术中存在 的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支撑件的鞋,包括鞋帮、鞋底和支撑件, 该支撑件以垂直鞋底所在平面方向投影在该平面的形状呈U形,支撑件环绕附于鞋后帮, 支撑件底部两端分别连接在鞋帮左右两侧底部,支撑件顶部与鞋后帮上部连接,支撑件顶 部下边缘与鞋底有一距离。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的形状为条状或片状,支撑件沿鞋子前后方向投 影的平面形状呈U形。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顶部上边缘与对应位置所在的鞋后帮上边缘平 齐,支撑件顶部上边缘与鞋后帮上边缘连接。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底部中心点和顶部最靠后的点垂直投影在鞋底所 在平面时,沿鞋子前后方向的距离为3到7厘米。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设置在鞋帮的夹层里或鞋帮的外侧。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底部两端固定连接在鞋帮左右两侧底部。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底部两端可转动地连接在鞋帮左右两侧底部。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与鞋帮是一体成形。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与鞋帮之间是可拆卸安装。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所述支撑件底部两端连接于鞋底。本发明的效果是当脚穿鞋时,踩在支撑件的顶部,支撑件顶部绕底部转动,顶部移动可以分解为相对鞋后帮向后和向下两个方向,带动鞋后帮顶部向后并向下移动,这两个方向的的移动都 是有助于脚穿入鞋子。鞋帮有一回复自然状态的趋势,越向后鞋帮的回复力就越大,使得支 撑件到达一定位置后很难继续转动,保护了鞋后帮不至于被完全踩塌。当达到一定的位置 时,由于鞋帮在支撑件的带动下向后扩张一定空间,且鞋后帮顶部向下压低了,脚就很容易 穿入鞋子,穿入后鞋子回复到原始状态,完成整个穿鞋过程。


图la、b、C、d是本发明一种支撑件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图2a、b、c、d是安装有图1所示支撑件的鞋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图3a、b、C、d是本发明另一种支撑件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图4a、b、c、d是安装有图3所示支撑件的鞋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图5a、b、C、d是本发明又一种支撑件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图6a、b、c、d是安装有图5所示支撑件的鞋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图7a、b是本发明支撑件底部两端与鞋帮底部的一种连接方式。图8a、b是本发明支撑件底部两端与鞋帮底部的又一种连接方式。图9a、b是本发明支撑件底部两端与鞋底连接的示意图。图10a、b是本发明另一种形状的支撑件顶部与鞋后帮上部的一种连接方式。图11a、b是本发明支撑件顶部与鞋后帮上部的又一种连接方式。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是在鞋后帮处设有支撑件以方便穿鞋。为便于说明,对支撑件和鞋帮各部 位的定义是支撑件开口处的两端定义为底部两端,支撑件的弧顶处定义为顶部,该顶部朝 向鞋后帮上边缘处定义为顶部上边缘,该顶部朝向鞋后帮的鞋底处定义为顶部下边缘。当 脚穿入鞋子时,位于脚的左右两侧的鞋帮分别为鞋帮左侧和右侧,靠近鞋底的鞋帮定义为 鞋帮底部,鞋帮最靠后的一段为鞋后帮,鞋后帮的高度中点以上部分为鞋后帮上部,鞋后帮 顶部最高的边缘为鞋后帮上边缘。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连接于鞋帮时,以垂直鞋底方向平面形状呈U形,如图la、 3a、5a所示,支撑件的弧顶环绕贴合在鞋后帮,支撑件底部两端分别连接在鞋帮左右两侧 底部,如图2、4、6所示,支撑件的顶部连接于鞋后帮上部,支撑件的顶部下边缘与鞋后帮处 的鞋底保留一距离,如图2b、4b、6b所示,以保证穿鞋时支撑件有上下活动的余地。鞋底所 在的平面也是地面所在的平面,当鞋底不在一平面,如高跟鞋的鞋底,则以地面所在平面代 替。以下结合附图和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 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优点与功效。本发明亦可由其它不同的具体 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发 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图1所示是本实施例支撑件1的不同角度视图。该支撑件呈带状,其中图Ia是以 垂直鞋底方向呈现的U形状,图Ib是后视方向(即图Ia的右视方向)呈现的形状,图Ic 是侧视方向(即图Ia的俯视或仰视方向)呈现的的形状,图Id是图Ia的立体示意图。图3a、b、c、d是本发明另一种形状支撑件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该支撑件约呈条状,与图1所示的形状不同之处是本图的支撑件1的侧面图底部两端10、11与顶部呈现一 角度A。图5a、b、C、d是本发明又一种形状的支撑件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该支撑件还可 以保护鞋的外形美观。该支撑件呈片状,为减轻支撑件的重量和美观,图6所示的支撑件1 的顶部带有缺口 B。图10a、b是本发明支撑件由两部分组成安装在鞋子上时的示意图。所述支撑件由 两个部分组成,其与图8中的支撑件唯一区别是在顶部断开,成为左右两部分。所述两部分 分别位于鞋帮的左右两侧,所述两部分的底端分别与对应的鞋帮底部连接,所述两部分的 顶端高度平齐且与鞋后帮上部分别连接。上述各种支撑件的顶部上边缘,为了防止咯脚,可以覆上一层软皮或布料,也可以 直接做成圆弧倒角,以便更加舒适地方便穿鞋。请结合图2,图2是图1所示的支撑件安装在鞋上的示意图。图2a是支撑件安装 在鞋上的俯视角度示图,图2b是支撑件安装在鞋后帮的后视角度示图,图2c支撑件安装在 鞋上的侧视角度示图,图2d支撑件安装在鞋上的立体示图。本发明中的支撑件1具有一定的硬度,其材质可以是塑料、金属、碳纤维材料等, 可以承受一定的力而不会弯曲变形,或者弯曲一点又可以自动恢复。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 1在安装在鞋上时,以垂直鞋底方向其平面投影的形状为U形,支撑件1的底部两端10、11 位于U形的两端部(如图la,3d,5a、d所示),分别连接在左右两侧鞋帮的底部。U形部的 弯曲弧顶为支撑件1的顶部13,该支撑件的顶部13与鞋后帮14的上部连接,支撑件的顶部 上边缘131与鞋后帮14的上边缘141基本平齐,支撑件1顶部13的下边缘132与鞋后帮 14所在的鞋底之间有一距离(如图2b和图2c所示)。图4a是图3所示形状的支撑件安装在鞋上的俯视角度示图,图4b是支撑件安装 在鞋后帮的后视角度示图,图4c是支撑件安装在鞋上的侧视角度示图,图4d是支撑件安装 在鞋上的立体示图。图6a是图5所示形状的支撑件安装在鞋上的俯视角度示图,图6b是支撑件安装 在鞋后帮的后视角度示图,图6c是支撑件安装在鞋上的侧视角度示图,图6d是支撑件安装 在鞋上的立体示图。支撑件1的两端10、11可采用任意连接方式连接在左右两侧鞋帮的底部。举例说 明,连接方式如如图2c和图2d所示,采用铆钉12通过支撑件1底部两端10、11上开设的铆孔将 支撑件1的底部两端分别连接在左右两侧鞋帮的底部。在能满足其转动要求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支撑件1底部两端10、11直接固定粘贴 在鞋帮左右两侧底部(如图4和图6所示),这种连接方式尤其适合具有一定弹性的鞋帮。 当然,也可以是整个支撑件完全与鞋帮粘合,或者支撑件与鞋帮是一体成形。如图8所示,其中8b是8a的局部放大图,可以采用如布料、皮料、超纤革、碳纤维 布等做成的连接件15,将支撑件1的两端10、11连接在鞋帮左右两侧底部。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1与鞋帮之间也可以设计成可拆卸安装的,如图7所示,其中 7b是7a的局部放大图,在鞋帮左右两侧底部的适当位置预先设置插套17,支撑件1的底部 两端10、11分别插入位于鞋帮左右两侧底部的插套17中,当然鞋后帮上部与支撑件顶部的连接也要对应设置成可拆卸安装的。相反地,在实际制作时,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与鞋帮也 可以是一体成形。支撑件1底部两端也可以以各种方式直接连接在鞋底。如图9a和9b所示,其中 9a是安装图,9b的爆炸图,通过支撑件1底部两端上开设的孔将支撑件1的底部两端连接 在一横圆轴16上,该横圆轴16贯穿于鞋底,支撑件1与横圆轴16间可以相对转动。为了 防止支撑件脱落,还可以在横圆轴16两端设置固定件。支撑件1的顶部有很多连接方式连接在鞋后帮14的上部。举例说明,连接方式 如支撑件1的顶部可以直接粘合于鞋后帮上部(如图2,4,6所示),为防止具有硬度 的支撑件打脚,可以在鞋后帮内侧设置一软垫来解决。另一方法是如图10所示,其中IOb 是IOa的局部放大图,通过一连接件18 (可以是布料、皮料、超纤革、碳纤维布等)分别连接 于支撑件顶部外侧和鞋后帮上部的内侧,使支撑件和鞋帮之间留有一定小间隙,这样就不 会打脚。也可以是如图11所示,其中lib是Ila的局部放大图,在鞋后帮上部设有一可供 支撑件通过的带扣19,支撑件通过带扣19连接于鞋后帮。作为最佳实施方式,支撑件顶部上边缘和鞋后帮上边缘保持平齐。现实制作也可 以是高于或低于鞋后帮上边缘,而且有些鞋子的鞋后帮上边缘本身就不平齐。如图9a所 示,支撑件顶部上边缘略高于鞋后帮上边缘,并不会影响其方便穿鞋的功效。支撑件顶部上 边缘低于鞋后帮上边缘,穿鞋时,鞋后帮高于支撑件顶部上边缘的部分会被踩弯曲或者随 着脚后跟折入鞋帮内侧,但穿入鞋子后行走时,脚后跟会相对鞋后帮上下移动,从而把弯曲 或者折入鞋帮内侧的鞋帮带动回复到原始状态。即便如此,支撑件顶部上边缘也不宜低于 鞋后帮上边缘太多。参阅图9a,支撑件底部中心点和顶部最靠后的点垂直投影在鞋底时,沿鞋子前后 方向的距离不应该太大或太小,最佳为3到7厘米,图9a中的L为所述的距离。L太大,支 撑件顶部向后移动相对于向下移动显得不够,鞋后帮被踩扁的程度较大;而L太小,支撑件 接近于直立状态,需要踩压的力较大,感觉费力一点。支撑件底部两端最好对称地位于鞋帮 左右两侧,否则会影响支撑件的转动。鞋子对应于脚趾的地方为鞋子前面,鞋子对应于脚后 跟的地方为鞋子后面,鞋子的前后方向为从脚趾处往脚后跟处的方向。支撑件沿鞋子的前 后方向投影在垂直该方向的平面上呈U形。本发明的支撑件1可以设置在鞋帮的外侧或外侧和内侧之间的夹层里,甚至在保 证不会咯脚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在鞋帮内侧。但从便于说明角度考虑,附图给出的方案均是 设置在鞋帮的外侧。当脚穿鞋时,踩在支撑件的顶部,由于支撑件底部两端相对顶部更靠鞋前端,而不 是直立的,且支撑件底部两端连接于鞋帮左右两侧底部或鞋底,所以支撑件的顶部绕底部 两端转动,顶部移动可以分解为相对鞋后帮向后和向下两个方向,从而带动鞋后帮上部向 后并向下移动,这两个方向的移动都是有助于脚穿入鞋子。鞋后帮有一回复自然状态的趋 势,越向后鞋帮的回复力就越大,使得支撑件到达一定位置后很难继续转动,保护了鞋帮不 至于被完全踩塌。当达到一定的位置时,由于鞋后帮在支撑件的带动下向后扩张一定空间, 且鞋后帮上部向下压低了,脚就很容易穿入鞋子,穿入后,鞋子自动回复到原始状态,完成 整个穿鞋过程。
本发明中的支撑件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列举几种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形状、材料、 与鞋帮的连接方式等还可以做很多变化。本发明中设有支撑件的鞋子可以是皮鞋,运动鞋, 布鞋,休闲鞋等,鞋子的款式可以千变万化。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支撑件的鞋,包括鞋帮、鞋底和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支撑件以垂直鞋底 所在平面方向投影在该平面的形状呈U形,支撑件环绕附于鞋后帮,支撑件底部两端分别 连接在鞋帮左右两侧底部,支撑件顶部与鞋后帮上部连接,支撑件顶部下边缘与鞋底有一 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其特征在于,支撑件的形状为条状或片状, 支撑件以前后方向垂直投影的平面形状呈U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其特征在于,支撑件顶部上边缘与对应位 置所在的鞋后帮上边缘平齐,支撑件顶部上边缘与鞋后帮上边缘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其特征在于,支撑件底部中心点和顶部最 靠后的点垂直投影在鞋底所在平面时,沿鞋子前后方向的距离为3至7厘米。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其特征在于,支撑件设置在鞋 帮的夹层里或鞋帮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其特征在于,支撑件底部两端固定连接在 左右两侧鞋帮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其特征在于,支撑件底部两端可转动地连 接在左右两侧鞋帮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其特征在于,支撑件与鞋帮是一体成形。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其特征在于,支撑件与鞋帮之间是可拆卸安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底部两端连接于 鞋底。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以垂直鞋底所在平面方向投影在该平面的形状呈U形,支撑件环绕附于鞋后帮,支撑件底部两端分别连接在鞋帮左右两侧底部,支撑件顶部与鞋后帮上部连接,支撑件顶部下边缘与鞋底有一距离。当脚穿鞋时,踩在支撑件的顶部,支撑件的顶部绕底部两端转动,鞋后帮在支撑件的带动下向后扩张一定空间,且鞋后帮上部向下压低了,脚就很容易穿入鞋子,穿入后,鞋子自动回复到原始状态,完成整个穿鞋过程。
文档编号A43B11/02GK101991227SQ201010232358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5日
发明者柳清高 申请人:柳清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