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8919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鞋子的减震设计领域,具体说是一种运动鞋。
背景技术
现有的鞋子的减震设计着重于在鞋跟部设置减震装置或减震结构,走路或运动 时,脚跟部的压力经过鞋跟部设置的减震装置或减震结构后,压力得到分散,以减轻脚部运 动时的负荷。但是,现有的减震装置或减震结构结构较复杂,压力分散不均,减震效果不够 理想,有些减震装置或减震结构还存在自身张力、拉力、韧性不够,使用寿命短的缺陷,给使 用者带来了不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动鞋,结构简单,减震 效果好,中部的定型片通过左右两侧的波浪形的弹力条将压力传导给鞋跟部的减震单元, 减震单元通过顶部的拱形结构将压力一分为二后,向整个后跟部分散,减轻了脚部运动时 的负荷,减轻了脚跟的压力,使走路或运动更轻松。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运动鞋,包括鞋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1包括脚掌段鞋底52、足弓段鞋 底53和鞋跟部鞋底55,减震装置43,设于鞋跟部鞋底55的上表面,作为中底的定型片42覆盖在脚掌段鞋底52、足弓段鞋底53和减震装置43上,所述减震装置43包括四个材质为TPU的拱形减震单元,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55上表面的内外两侧,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包括一体成型的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减震单元底壁 22,所述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两端与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两端连接,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包括一体成型的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减震单元底壁 24,所述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两端与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两端连接,两个波浪形的弹性条11,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55的内外两侧,且弹性条11覆盖 在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和鞋跟部鞋底55上表面上,弹性条11的前端位于足弓处,两个弹性条11上表面的外侧均设有折边12,折边12与定型片42的侧面粘接。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折边12上端为波浪形,与弹性条11的波浪形状适配。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鞋跟部鞋底55的后部向上翘起形成防水段鞋底56,鞋跟部鞋底55的前部向上翘起形成足弓连接段鞋底54,脚掌段鞋底52的前部向上翘起形成脚尖防水段鞋底5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脚尖防水段鞋底51的上表面的前端设有一凹槽41。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减震单元底壁22间形成前 侧减震空腔31 ;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减震单元底壁24间形成后侧减震空腔3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高度为8 10mm,后减震单 元拱形顶壁23的高度为8 10mm。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高度小于后减震单元拱形 顶壁23的高度。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度为25 29mm,后减震单元 底壁24的长度为25 29mm。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度小于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 长度。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和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的宽度为 20mmo本发明所述的运动鞋,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中部的定型片通过左右两侧的波浪 形的弹力条将压力传导给鞋跟部的减震单元,减震单元通过顶部的拱形结构将压力一分为 二后,向整个后跟部分散,减轻了脚部运动时的负荷,减轻了脚跟的压力,使走路或运动更 轻松。


本发明有如下附图图1鞋跟部鞋底的结构示意图,图2鞋跟部鞋底的剖视示意图,图3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 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运动鞋,包括鞋底1,所述鞋底1包括脚掌段鞋底 52、足弓段鞋底53和鞋跟部鞋底55,减震装置43,设于鞋跟部鞋底55的上表面,作为中底的定型片42覆盖在脚掌段鞋底52、足弓段鞋底53和减震装置43上,定 型片42、脚掌段鞋底52、足弓段鞋底53和减震装置43可采用本领域的现有公知技术连接、 固定,例如,粘接等,减震装置43和鞋跟部鞋底55亦可采用本领域的现有公知技术连接、固 定,所述定型片42的材质为TPU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弹性体橡胶),所述减震装置43包括四个材质为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弹 性体橡胶)的拱形减震单元,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55上表面的内外两侧,其 中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包括一体成型的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减震单元底壁 22,所述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两端与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两端连接,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包括一体成型的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减震单元底壁24,所述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两端与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两端连接,两个波浪形的弹性条11,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55的内外两侧,且弹性条11覆盖 在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和鞋跟部鞋底55上表面上,弹性条11的前端位于足弓处,这样压力可以被弹性条11、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分 散到足弓段鞋底53上,进一步增强减震性能,两个弹性条11上表面的外侧均设有折边12,折边12与定型片42的侧面粘接。弹性条11、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和鞋跟部鞋底55可采用本 领域的现有公知技术连接、固定,例如,粘接等。弹性条的材质采用本领域的现有公知的高 弹性材料,例如由PVC(聚氯乙烯)、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组成的最新吹气型 材料等。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1、2所示,所述折边12上端为波浪形,与弹性条11 的波浪形状适配。折边12可以增强弹性条11与作为中底的定型片42的连接强度,亦可起 到对中底的限位作用。折边12与弹性条11的波浪形状适配还可以形成美观的图案,增强 鞋子穿着后的美感。折边12的材质与弹性条11相同,且折边12可以与弹性条11 一体成型。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鞋跟部鞋底55的后部向上翘起形成防水段鞋底56,防 水段鞋底56用于防止鞋底带起水花溅湿鞋子或裤子,鞋跟部鞋底55的前部向上翘起形成足弓连接段鞋底54,以使鞋子能更加贴合足 弓的形状,且具增强一定弹力的功效,脚掌段鞋底52的前部向上翘起形成脚尖防水段鞋底51,脚尖防水段鞋底51用于 防止鞋底带起水花溅湿鞋面。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可设置在足弓连接段鞋底54和鞋跟部鞋底55的连接部位, 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可设置在防水段鞋底56和鞋跟部鞋底55的连接部位,这两个连接部 位均为弧形过渡,将减震单元设于此处可以得到更好的减震效果,也有利于压力均勻的分 散到整个后跟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脚尖防水段鞋底51的上表面的前端设有一凹槽41。凹 槽41可卡住作为中底的定型片42的前部,防止定型片42错位,还能增强鞋底1和定型片 42连接的牢固性,延长鞋底的使用寿命。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减震单元底壁22间形成前 侧减震空腔31 ;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减震单元底壁24间形成后侧减震空腔3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高度为8 10mm,后减震单 元拱形顶壁23的高度为8 10mm。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高度小于后减震单元拱形 顶壁23的高度。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度为25 29mm,后减震单元底 壁24的长度为25 29mm。在图1中用“L”表示长度。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度小于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 长度。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 ,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和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的宽度(深度)为20_。在图2中用“W”表示宽度(深度)。如图1所示,四个材质为TPU的拱形减震单元,均勻分布在鞋跟部鞋底55上表面 的内外两侧,弹性条11 (内外两侧各有一条弹性条11)覆盖在减震单元和鞋跟部鞋底55上 表面上。根椐力学原理分析,拱形减震单元的拱形状顶部压力可一分为二,分至两侧,分力 平衡,重心稳定,具有极强的稳固性,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使压力向整个后跟部分散,减轻了 脚部运动时的负荷;当四个拱形减震单元在受力缓冲着地的过程中,拱形状顶部在受力的 作用下发生形变,由于TPU材料的反弹力特性,拱形状顶部的TPU材料在形变过程中积聚了 力量,当脚再次离开地面时积聚的力量通过拱形状顶部的TPU材料的回弹传递至脚跟,减 轻了脚跟的压力,使走路或运动更轻松。弹性条11可以进一步确保压力的均勻分散,并可 得到更佳的减震效果,增强鞋子穿着的舒适性、弹性,提高用户在运动中对脚部的保护。定型片42可以是由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T)、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大分子 多元醇、扩链剂共同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卓越的高张力、高拉力、强韧和耐老 化的特性,是一种成熟的环保材料。这种材料能在一定热度下变软,而在常温下可以保持不 变。定型片从足弓至后跟依人体脚型特征定型,底面内外两侧均设有与弹性条11、减震单元 适配的凹槽,防止脚后跟左右移动。当人在行走或运动过程中脚后跟与鞋底弧度相吻合保 证了足底支撑的稳固性。身体跳跃或从高处落下着地时因TPU材质的高张力特性,力度能 够向足弓和后跟分散起到缓冲震荡的作用。弹性条11外形波浪纹设计,线条活泼流畅,轻便且软度佳。同时也具备了拉力、撕 裂、延伸率佳等特性,是一种具有超强吸震力的弹性体,回弹性和抗张力高,韧性高,具有良 好的防震缓冲性能。四个减震单元分散载荷,使后跟着地点加大落地更平稳。
权利要求
一种运动鞋,包括鞋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1)包括脚掌段鞋底(52)、足弓段鞋底(53)和鞋跟部鞋底(55),减震装置(43),设于鞋跟部鞋底(55)的上表面,作为中底的定型片(42)覆盖在脚掌段鞋底(52)、足弓段鞋底(53)和减震装置(43)上,所述减震装置(43)包括四个材质为TPU的拱形减震单元,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55)上表面的内外两侧,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包括一体成型的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减震单元底壁(22),所述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两端与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两端连接,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包括一体成型的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减震单元底壁(24),所述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两端与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两端连接,两个波浪形的弹性条(11),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55)的内外两侧,且弹性条(11)覆盖在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和鞋跟部鞋底(55)上表面上,弹性条(11)的前端位于足弓处,两个弹性条(11)上表面的外侧均设有折边(12),折边(12)与定型片(42)的侧面粘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12)上端为波浪形,与弹性条 (11)的波浪形状适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鞋跟部鞋底(55)的后部向上翘起形成防 水段鞋底(56),鞋跟部鞋底(55)的前部向上翘起形成足弓连接段鞋底(54), 脚掌段鞋底(52)的前部向上翘起形成脚尖防水段鞋底(5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脚尖防水段鞋底(51)的上表面的前端设 有一凹槽(41)。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 前减震单元底壁(22)间形成前侧减震空腔(31);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减震单元底 壁(24)间形成后侧减震空腔(32)。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 的高度为8 10mm,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高度为8 10mm。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 的高度小于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高度。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 度为25 29mm,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长度为25 29mm。
9.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 度小于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长度。
10.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和 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的宽度为20mm。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动鞋,其鞋底包括脚掌段鞋底、足弓段鞋底和鞋跟部鞋底,减震装置设于鞋跟部鞋底的上表面,作为中底的定型片覆盖在脚掌段鞋底、足弓段鞋底和减震装置上,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四个材质为TPU的拱形减震单元,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上表面的内外两侧,两个波浪形的弹性条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的内外两侧,且弹性条覆盖在减震单元和鞋跟部鞋底上表面上。本发明所述的运动鞋,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中部的定型片通过左右两侧的波浪形的弹力条将压力传导给鞋跟部的减震单元,减震单元通过顶部的拱形结构将压力一分为二后,向整个后跟部分散,减轻了脚部运动时的负荷,减轻了脚跟的压力,使走路或运动更轻松。
文档编号A43B13/18GK101972064SQ20101054078
公开日2011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2日
发明者吴荣光, 张升 申请人:吴荣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