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0628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减震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产品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包。
背景技术
笔记本电脑借助其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等特点受到用户喜爱,为了保护笔记 本电脑不被损坏,目前市场上具有各种各样的笔记本电脑包可供用户选择。笔记本电脑包 通常在其包体的内衬夹层中增加一些填充物,例如,纸板、海绵等,以提高笔记本电脑包的 防震缓冲功能。然而,上述填充物的变形能力有限,因此,对笔记本电脑的保护也非常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减震包,能够有效提高减震包的防震缓冲 功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减震包,包括包体,所述包体由上盖体和下盖体组成,所述上盖体和下盖体至少有一个边连接, 所述上盖体和下盖体在闭合时形成一具有容纳电子设备的容纳空间;所述包体上设置有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所述包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衬层,所述包体的内壁和所述内衬层之间形成一内衬 夹层空间,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设置于所述内衬夹层空间中。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固定于所述包体的内壁上。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包体的内壁上。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上设置有一用于接收电子设备的凹槽,所述电子设备的 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凹槽中。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包覆所述电子设备。所述气体衬垫上具有一充气嘴。所述减震包还包括一与所述充气嘴连接,用于对所述气体衬垫充气的充气气泵。所述气体衬垫由多个横式或竖式条状充气气囊组成。所述液体衬垫中的液体为水或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包体上设置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能够有效保护减震包内的电子设备,缓 冲外部碰撞或冲击力,使得电子设备便于携带和运输。由于采用可拆卸结构,能够方便地对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进行安装和拆卸。在采用气体衬垫时,由于气体重量轻,不会增加用户的携带负担,且可以在不需要 使用减震包时,将气体衬垫放气,减小减震包的体积,便于减震包的存放,在需要使用减震 包时,还能够快捷地进行充气,使用十分方便。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包的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包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的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的使用方式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包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包的一结构示意图,所述减震包包括包体10,所述包体10由上盖体11和下盖体12组成,所述上盖体11和下盖体12 至少有一个边连接,所述上盖体11和下盖体12在闭合时形成一具有容纳电子设备的容纳 空间。所述电子设备可以为笔记本电脑、硬盘等设备。从图1中可以看出,所述减震包的上盖体11和下盖体12有一个边固定连接,其余 三个边可以通过拉链等连接件连接,在将其余三个边的拉链连接时,所述上盖体11和下盖 体12则呈闭合状态。另外,为了方便用户携带,所述减震包还可以包括单肩挎带(图未示),或者手提 带20 (如图1所示)。或者,如图2所示,所述减震包还可以为双肩背包,包括双肩被带30, 此时,所述减震包的下盖体12为所述双肩被带30所在一面,另外一面则为所述上盖体11, 从图2中可以看出,所述减震包的上盖体11和下盖体12有三个边固定连接,有一个边通过 拉链等连接件连接。为了提高减震包的防震缓冲功能,所述包体10 (上盖体11和/或下盖体12)上还 设置有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所述气体衬垫可以为一内部充有的气体的气囊,所述气囊可 以采用橡胶、乳胶等材质制成。所述液体衬垫可以为一内部充有的液体的气囊,所述液体可 以为水或油,例如植物油等。在减震包受到外部碰撞或冲击时,设置于包体10上的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能够 产生变形,从而有效提高减震包的防震缓冲功能,另外,在采用气体衬垫时,由于气体质量 较轻,因此,还可以有效减小减震包的重量,不会增加用户携带负担。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可以设置于所述减震包的包体10的任意部位,通常情 况下,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设置于所述包体10的内壁上,与需要保护的电子设备直接 接触。当然,也可以将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设置于所述减震包的外壁上,同样可以起到 保护电子设备的作用。如图1和图2所示,在所述上盖体11的内壁上设置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40, 其中,图2中的虚线部分表示透视效果。当然,还可以在所述下盖体12的内壁上设置所述 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40,或者,为了增加防震能力,同时在所述上盖体11和所述下盖体12 的内壁上设置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40。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40可以是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包体10的内壁上,例如, 通过粘贴或纽扣等方式固定于所述包体10的内壁上,在不需要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40,可以将其从所述包体10的内壁上拆除。另外,为了美观起见,所述包体10的内壁上还可以设置有内衬层(图未示),所述 包体10的内壁和所述内衬层之间形成一内衬夹层空间,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40设置 于所述内衬夹层空间中。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所述气体衬垫40是由多个横式或竖式条状充气气囊组 成,当然,在气囊中填充有液体时,图中衬垫则为液体衬垫40。另外,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40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如图3至图5所示为所述 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40的另一结构。如图4所示,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40可以设置 于所述包体10的四个边角位置处,图5中仅画出两个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40,另外,图 5中的虚线表示透视效果。如图3所示,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40上设置有一用于接收 电子设备的凹槽41,在所述电子设备50放置到所述减震包中时,所述电子设备50的至少 有一部分位于所述凹槽41中。从图4中可以看出,所述电子设备50的四个边角分别位于 4个衬垫的凹槽41中。在图3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放置所述电子设备50时,可以首先将所述气体 衬垫或液体衬垫40从所述减震包中取出,并安装于所述电子设备50的四个边角处,然后, 将安装有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40的电子设备50,放置于所述减震包中,最后,将用于 连接所述上盖体11和下盖体12的拉链拉上,则可以将所述电子设备50携带出行或运输。另外,还可以将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40包覆于所述电子设备50的外围,此 时,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40的形状于所述电子设备50的形状相适配。上述实施例中的气体衬垫40可以是封闭的气囊,预先充满气体,另外,所述气体 衬垫40也可以预先不填充气体,而是在使用时,再进行充气,此时,如图3所示,所述气体衬 垫40上需要具有一充气嘴42,所述充气嘴42上可以具有一闭合开关,在需要充气时,将所 述闭合开关打开,在充气完毕后,将所述闭合开关关闭。所述闭合开关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开 关,例如为一逆止阀,在充气时自动打开,在不充气时,自动关闭防止气体倒流。用户可以用嘴对所述充气嘴42进行充气,另外,所述减震包还可以包括一与所述 充气嘴42连接,用于对所述气体衬垫40充气的充气气泵(图未示),所述充气气泵可以为 手压式的结构,在不使用时,可以放置于所述减震包中,使用时再取出。综上,上述的减震包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包体上设置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能够有效保护减震包内的电子设备,缓 冲外部碰撞或冲击力,使得电子设备便于携带和运输。由于采用可拆卸结构,能够方便地对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进行安装和拆卸。在采用气体衬垫时,由于气体重量轻,不会增加用户的携带负担,且可以在不需要 使用减震包时,将气体衬垫放气,减小减震包的体积,便于减震包的存放,在需要使用减震 包时,还能够快捷地进行充气,使用十分方便。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 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减震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包体,所述包体由上盖体和下盖体组成,所述上盖体和下盖体至少有一个边连接,所述上盖体和下盖体在闭合时形成一具有容纳电子设备的容纳空间;所述包体上设置有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包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衬层,所述 包体的内壁和所述内衬层之间形成一内衬夹层空间,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设置于所述 内衬夹层空间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固定于所述 包体的内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可拆卸地固 定于所述包体的内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上设置有一 用于接收电子设备的凹槽,所述电子设备的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凹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包覆所述电 子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衬垫上具有一充气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与所述充气嘴连接,用于对所述气体衬垫充气的充气气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衬垫由多个横式或竖式条状 充气气囊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衬垫中的液体为水或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震包,所述减震包包括包体,所述包体由上盖体和下盖体组成,所述上盖体和下盖体至少有一个边连接,所述上盖体和下盖体在闭合时形成一具有容纳电子设备的容纳空间;所述包体上设置有气体衬垫或液体衬垫。使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提高减震包的防震缓冲功能。
文档编号A45C13/02GK201640801SQ201020135490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5日
发明者陈英标 申请人: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