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开收伞安全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7877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开收伞安全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类,为有关于伞具种类中的一种自动开收伞安全控制结构, 尤指一种利用两段式卡扣的设置以避免误压按钮或于收伞压缩动作有失误时,伞具中棒不会受压缩的开伞弹簧而产生瞬间复弹情形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较常见的自动开收伞的控制结构及动作方式大致上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 其主要是于伞握把壳体20内设置一组控制结构,而该控制结构是由一具有空心内部的主体10内装设一控制环体11,于控制环体11 一侧底部枢设有控制柱111,另于主体10 —侧设有一按钮12,而从握把壳体20侧方的开孔外露,藉此结构来控制伞中棒单元30开收。如附图1所示,控制环体11的一侧外端设有一小弹簧1111,提供弹力使控制环体 11具有朝向按钮12 —侧的动力,而在控制环体11内部的相对于小弹簧1111处则设有一凸柱1112用以卡制活动槽40,以保持伞具能定位于特定位置;另外,该控制柱111利用一枢轴1121结合于控制环体11靠近按钮侧的底部,并设有一扭力弹簧1122,使控制柱111倾向于保持水平状态。当伞具在压缩预备使用时,活动槽40受控制环体11的凸柱1112所卡制而定位,同时控制柱111受中棒单元30的第二中棒32向下顶推形成倾斜状,而与活动槽 40有连结的子弹头50卡扣于中棒单元30的第一中棒31的扣孔上。再如附图2所示,在第一次压下按钮12时,控制环体11被内推而使凸柱1112脱离活动槽40,而在中棒单元30 内的开伞弹簧60的作用下,完成自动开伞的动作,此时的控制柱111也恢复为水平形态并抵触子弹头50。当欲收伞时,则再压按钮12 —次,此时的控制柱111便对子弹头50顶推使其脱离与第一中棒31的卡扣,而在各伞骨70上的收折弹簧的作用下,使各伞骨70连同伞面自动收折(如附图3所示),随即再用力由伞顶将中棒单元30往伞握把处压缩而完成如附图1的收伞状态。但是,此种自动开收伞在实际使用时有安全上的问题,其一的问题是该自动开收伞于收折携带时经常发生误压按钮而造成开伞弹簧将伞具撑张,而开伞弹簧的强度及弹力都不小,很容易造成撞击他人或物品的意外;其次问题便是发生在收伞压缩的过程上,因为收伞压缩时是对该伞具中棒内的开伞弹簧进行压缩的动作,因此,使用者手部必须用很大的力量来进行压缩收伞,且须一次性压入扣合,尤其是在压缩到快卡入握把内时,开伞弹簧受到最大的压缩而其复弹的力量也最大,但倘若施力或动作稍有不当,受压缩的开伞弹簧会以极大的力量将中棒复弹而经常造成使用者手部或身体其它部位受伤。所以,该种自动开收伞在使用上存在有危险性,实有改进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安全控制结构,利用两段式卡扣的设置以避免误压按钮或于收伞压缩动作有失误时,伞具中棒不会受压缩的开伞弹簧而产生瞬间复弹的问题。[0006]该安全控制结构由一中空的主体结合握把壳体并配合活动巢而成,于主体内由上而下而形成三滑槽,于上层滑槽置入一内侧设有扣块而外侧设一小弹簧顶撑的第一扣环, 于中层滑槽置入一内侧设有控制柱,而外侧形成一定位槽的控制环体,于下层滑槽置入一内侧设有扣块而外侧设一小弹簧顶撑且另一外侧形成一定位槽的第二扣环;该控制环体、第一扣环及第二扣环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止挡块,使其于各滑槽内能在一定位置移动,另于中层滑槽与下层滑槽末端之间以轴杆枢设一连动杆,使连动杆上半部靠置于控制环体的定位槽内,而下半部则靠置于第二扣环的定位槽内,又于控制环体设有控制柱的一侧接设一按钮后置入握把壳体内,并按钮外露;该活动巢套置于伞具的中棒单元上,其下半部形成一较长尺寸的扣合杆并套置一较短尺寸的衬套,于扣合杆杆面上设有一扣孔及一止位块,而于衬套内面底端向上形成一适当长度的滑槽,并使止位块置于滑槽内。其中的主体内由上而下形成三滑槽,于上层滑槽置入一内侧第一扣环,于中层滑槽置入控制环体,于下层滑槽置入第二扣环;其中的控制环体、第一扣环及第二扣环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止位块使其于各滑槽内能在一特定的距离内移位。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其以主体与中棒单元的第一节中棒固接以进行伞具开收,并具有避免误压按钮或于收伞压缩动作有失误时,伞具中棒不会受压缩的开伞弹簧而产生瞬间复弹,以使自动开收伞的使用及控制的安全性大为提升。

附图1至附图3为已有的自动开收伞结构配设图。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控制结构分解图。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收伞后的剖示图。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于开伞前的压缩剖示图。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于开伞时的剖示图。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于收伞时的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4与附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以三折伞具做为实施例,如同一般自动开收伞的形态,安全控制结构的主体10结合握把壳体20并与中棒单元30的第一节中棒31底端固接,活动巢40套置在中棒单元30上,而中棒单元30的第三节中棒33顶端固接一上巢42, 由活动巢40与上巢42接设伞骨70,另于中棒单元30内设有子弹头50及开伞弹簧60。如附图7所示,为开伞后的压缩状态,此时活动巢40上的衬套41在滑槽411与止位块403的配合下,滑落至将扣孔402覆盖后而止位。如附图8所示,为收伞时伞骨70及伞面已收合的状态,接着便是要进行中棒单元30压缩的动作。如附图5所示,由于活动巢 40的扣合杆401长度加长,因此在一次压缩的动作下当开伞弹簧60被压缩至复弹力最大状态的同时,第一扣环13的扣块132将活动巢40的衬套41向上推并卡入扣合杆401的扣孔 402内而完成伞具压缩收合定位,避免产生复弹的情形,且此时的压缩收合定位是受与按钮 12无任何连动关系的第一扣环13所卡扣,因此不论如何按压按钮12亦无法解除压缩卡扣,避免误压按钮12而使伞具莫名的弹开的情形。当欲开伞时,如附图6所示,只须将中棒单元30再向下稍微压缩,使活动巢40的扣合杆401的扣孔402受第二扣环14的扣块142卡扣,且第二扣环14受小弹簧顶撑的力量而形成稳固的卡扣,同时将连动杆15下半部向左旋推,而子弹头50卡扣于第一节中棒31的扣孔311上,且控制环体11上的控制柱111亦被扣合杆401推移下旋,接着按压按钮12而将控制环体11向左推移,使连动杆15上半部亦向左推旋而使其下半部向右推旋,进而将第二扣环14向右推移,使扣块142与扣合杆401 的扣孔402脱离卡扣,在开伞弹簧60的作用下,让中棒单元30及活动巢40向上伸张而形成如附图7所示的开伞状态;在活动巢40向上移动的同时,扣合杆401的衬套41亦向下滑而覆盖扣孔402,使扣孔402于上移动作时不会与第一扣环13的扣块132发生卡扣情形。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开收伞安全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安全控制结构由一中空的主体结合握把壳体并配合活动巢而成; 于主体内由上而下分别置入一内侧设有扣块,而外侧设一小弹簧顶撑的第一扣环、一内侧设有控制柱,而外侧形成一定位槽的控制环体及一内侧设有扣块而外侧设一小弹簧顶撑且另一外侧形成一定位槽的第二扣环;于控制环体与第二扣环之间以轴杆枢设一连动杆,连动杆上半部靠置于控制环体的定位槽内,而下半部则靠置于第二扣环的定位槽内,又于控制环体一侧接设一按钮后置入握把壳体内,并按钮外露;该活动巢套置于伞具的中棒单元上,其下半部形成一较长尺寸的扣合杆并套置一较短尺寸的衬套,于扣合杆杆面上设有一扣孔及一止位块,而于衬套内面底端向上形成一适当长度的滑槽,并使止位块置于滑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开收伞安全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的主体内由上而下形成三滑槽,于上层滑槽置入一内侧第一扣环,于中层滑槽置入控制环体,于下层滑槽置入第二扣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开收伞安全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的控制环体、第一扣环及第二扣环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使其于各滑槽内能在一特定的距离内移位的止位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安全控制结构,属于机械类,该安全控制结构由一中空的主体结合握把壳体并配合活动巢而成,于主体内由上而下形成三滑槽以置设第一扣环、控制环体及第二扣环,并以轴杆枢接一上半部靠置于控制环体、而下半部则靠置于第二扣环的连动杆,而于控制环体一侧接设一按钮后置入握把壳体内,并使按钮外露,另于活动巢下半部形成一较长尺寸的扣合杆,并套置一较短尺寸的衬套,于杆面上设有一扣孔及一止位块,而于衬套内面底端向上形成一适当长度的滑槽,并使止位块置于滑槽内,藉此结构以主体与中棒单元的第一节中棒固接以进行伞具开收,并利用第一扣环、及第二扣环两段式卡扣活动巢的方式,使其具有避免误压按钮或于收伞压缩动作有失误时,伞具中棒不会受压缩的开伞弹簧而产生瞬间复弹的情形以使自动开收伞的使用及控制的安全性大为提升。
文档编号A45B25/14GK201957955SQ20102061953
公开日2011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3日
发明者苏滨棠 申请人:苏滨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