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编织物和其编制方法及运动护身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0193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体编织物和其编制方法及运动护身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编织物和其编织方法及运动护身带。
背景技术
立体编织物是将表里的编织物由连结线连结,由连结线的弹性在表里编织物之间产生间隔的编织物。存在凹凸的立体编织物已被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94539)提出, 但即使是立体编织物的凹的部分也在表里的编织物之间存在间隙。由于此情况影响立体编织物的弯曲性,不存在表里的编织物无间隙地紧密接触的部分,因此在弯曲立体编织物时, 具有弹性的连结线也必须弯曲,弯曲性降低。因此不适于运动护身带等承受弯曲变形的立体编织物。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纵编来编织立体编织物,没有使用横编机。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294539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以无缝制编织、缓冲性好且易弯曲的立体编织物和其编织方法及运动护身带。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提供一种立体编织物,其至少具备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其中,将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由连结线连结,凸状部分和凹状部分交替地反复且无缝制,该凸状部分的外层编织物与内层编织物由连结线隔开,该凹状部分的外层编织物与内层编织物无间隙地紧密接触。本发明的立体编织物的凸状部分具备缓冲性,保护人体等不受外力损伤。而且,立体编织物由于凹状部分易弯曲,根据人体的运动等,即根据关节等的运动而发生变形。另外,本发明的立体编织物能够与需要的尺寸一致地用横编机进行编织,能够以无缝制生产。 另外,所谓无缝制是指能够以无缝制编织具备内层、外层及连结线的立体编织物,不排除对立体编织物缝上装饰品等其它的部件。使用了本发明的立体编织物的运动护身带由于立体编织物在凹状部分弯曲,因此能够适用于人体的运动等,通过凸状部分的弹性保护人体等且以无缝制生产。优选在所述凸状部分中,沿立体编织物的高度方向,外层编织物的线圈横列数比内层编织物的线圈横列数多。这样,能够使立体编织物的内层编织物成为平面,且使外层编织物向外鼓出。优选由外层编织物、内层编织物、后编织物这3层构成,在内层编织物的两侧配置外层编织物和后编织物,且内层编织物和后编织物构成在编织高度方向贯通的筒。这样,能够以穿在人体的臂、腿等上的方式穿着立体编织物。本发明提供一种立体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由至少具备一对针床并在针床间将编织物自如移圈的横编机编织至少具备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的立体编织物,其中,通过执行由一方的针床编织外层编织物的步骤;由另一方的针床编织内层编织物的步骤;由所述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以将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由连结线连结且将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由连结线隔开的方式进行编织的步骤;由所述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以将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无间隙地紧密接触的方式进行编织的步骤,编织凸状部分和凹状部分交替地反复且无缝制的立体编织物,该凸状部分的外层编织物与内层编织物由连结线隔开,该凹状部分的外层编织物与内层编织物无间隙地紧密接触。在本发明中,能够由横编机编织凸状部分和凹状部分交替地反复且无缝制的立体编织物,该凸状部分的外层编织物与内层编织物由连结线隔开,该凹状部分的外层编织物与内层编织物无间隙地紧密接触。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立体编织物的记载也能够直接适用于其编织方法及运动护身带。立体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的各步骤的顺序可以适当变更,在由一方的针床编织外层编织物的步骤和由另一方的针床编织内层编织物的步骤之间没有特别的顺序。另外,反复地执行由一方的针床编织外层编织物的步骤及由另一方的针床编织内层编织物的步骤多少次是任意的。同样,反复地执行由连结线连结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的步骤及以无间隙地紧密接触的方式编织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的步骤多少次是任意的。


图1是实施例的立体编织物(运动护身带)的主视图;图2是实施例的立体编织物的侧视图;图3表示穿着实施例的立体编织物的状态的图;图4表示变形例的立体编织物和实施例的立体编织物的图;图5是横编机的俯视图;图6沿高度方向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的立体编织物的图;图7表示将实施例立体编织物卡定于横编机的针床而进行编织的情况的图;图8表示实施例中立体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表示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本发明的范围应对专利要求的记载增加由众所周知的技术进行的变更的可能性进行解释。[实施例]图1 图8表示实施例。图1 图3表示实施例的立体编织物,此立体编织物为运动护身带,其主要部分为图1 图3中的白色的编织物的部分,下面有时将立体编织物的主要部分简单作为“立体编织物”进行说明。立体编织物按从图2中的右至左的顺序由后编织物、内层编织物、外层编织物这3层编织物构成。内层编织物和外层编织物由连结线连结, 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在沿编织物的高度方向的多个部位,在此是以一定间距相互无间
4隙地结合,将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无间隙地结合称为“闭圈”。另外,内层编织物因为存在于后编织物和外层编织物之间,所以在图1 图3中看不见。连结线也因为处于内层编织物和外层编织物之间,所以在图1 图3中看不见。外层编织物编织得仅比内层编织物多线圈横列数(沿着高度方向的线圈列的数),其结果,外层编织物的高度方向的长度即编织高度比内层编织物长,并向立体编织物的外侧鼓出。而且,内层编织物的表面为平面,适合于人体等。另外,后编织物的线圈横列数比内层编织物及外层编织物的任何一方都少,沿线圈横列方向(编织宽度的方向)的线圈数也比内层编织物及外层编织物少。因此,如图 1、图2所示,立体编织物按照外层编织物成为内侧的方式弯曲成L字状,另外,外层编织物以覆盖比臂的半周长的范围的方式弯曲。另外,在图1 图3的立体编织物中,上下两端的染色的部分为编织开始和编织结束的部分,没有连结线,编织组织例如为罗纹组织,但也可以为平针组织等。内层编织物和外层编织物的编织组织例如为平针组织,但也可以为罗纹组织等。内层编织物、外层编织物、后编织物由具备适当的强度和伸缩性的线编织。连结线以具备适当的缓冲性的线例如由复丝的尼龙线构成的仿毛尼龙编织,但也可以为单丝的连结线,在该情况下,编织更硬的立体编织物。立体编织物的线的材质等与立体编织物的用途相应地决定,立体编织物除用于臂、腿、肘、膝盖等的运动护身带之外,还能够用于袜子的与脚尖相比更后的部分、防护帽等,不限于运动用,也可以是医疗用。另外,实施例的立体编织物也能够用于集中保护柱状物体或管等的一面的保护罩等。实施例的立体编织物由在外层编织物与内层编织物之间存在连结线的空间的凸状部分和外层编织物与内层编织物无间隙地紧密接触的凹状部分构成,它们交替地反复。而且,立体编织物具备由凸状部分的缓冲性保护人体等的弹性,立体编织物由凹状部分与人体等的运动一致地容易弯曲。图4表示变形例的立体编织物(图的左侧)和比较例的立体编织物(图的右侧), 左右立体编织物的差异为有无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之间的连结线。在左侧的立体编织物(变形例)中以仿毛尼龙为连结线,将仿毛尼龙以折缝等填充在内层编织物和外层编织物之间,在右侧的立体编织物(比较例)中没有连结线。左右的立体编织物均以一定的间距将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无间隙地结合。比较例的立体编织物因为没有连结线故而缺乏缓冲性,由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这2层编织物保护臂、腿等。变形例的立体编织物由内层编织物和外层编织物之间的连结线具备缓冲性,通过相对于外力压缩连结线而保护人体等。图5表示在实施例中使用的横编机2,4、6为前后一对针床,也可以具备前后上下合计4张针床。8为滑架,往返于针床4、6上,操作针床4、6的针编织立体编织物。9为移动马达,使针床4、6相对地向图5的左右方向横向移动。另外,通过移圈,能够使编织物在前后针床4、6间移动。另外,代替滑架8,也可以在针床4、6上设置一组线性马达,由线性马达使针进退。要想使编织物的高度方向尺寸在内层编织物和外层编织物及后编织物中不同, 则除如实施例的那样使形成线圈的线圈横列数在编织物间不同之外,也可以使线圈的尺寸在内层编织物和外层编织物等之间不同。要想使线圈的尺寸在内层编织物和外层编织物等之间不同,则可以通过滑架8的成圈三角改变针床4、6的针的拉入量。另外,也可以由热收缩线以与外层编织物相同的线圈横列数按照相同的线圈尺寸编织内层编织物,在编织后只使内层编织物进行热收缩。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编织高度(高度方向的立体编织物的长度)是指在由图5的横编机2编织时与针床4、6的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立体编织物的长度。编织宽度或线圈横列方向的编织物尺寸是指在由图5的横编机2编织时沿着针床4、6的立体编织物的宽度。线圈横列数是指沿着编织高度方向的线圈列的数,在线圈尺寸一定的情况下与编织高度成比例。图6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的立体编织物10的剖面。12为后编织物,14为内层编织物,16为外层编织物,立体编织物10由后编织物12、内层编织物14、外层编织物16这3层构成,内层编织物14和外层编织物16由例如以一定的间距设置的凹状部分17按照相互紧密接触的方式结合。连结线18填充于凹状部分17、17之间的区域中而连结编织物14、16, 由连结线18连结内层编织物14和外层编织物16的部分成为立体编织物10的凸状部分。立体编织物10,在具备前后上下4张针床的横编机的情况下,能够对编织物12、 14、16各分配1张针床,通过由分配的针床编织编织物12、14、16来进行编织。在前后2张针床的横编机2的情况下,例如像图7的那样进行编织。将后编织物12分配于一侧的针床,将内层编织物14和外层编织物16分配于另一侧的针床,内层编织物14配置于比外层编织物16更偏向针床间的区域即针槽间隙(trick gap)侧的位置。由图7的上部的配置能够编织后编织物12。通过移圈,能够在图7的上部的配置和下部的配置之间移动内层编织物14。由图7的下部的配置能够编织内层编织物14和外层编织物16,另外,利用折缝、 编织等能够将连结线18填充在编织物14、16之间。将折缝的情况表示在图7中,在编织的情况下,由连结线18例如“...进行数圈空针、在内层编织物14中进行1圈编织(线圈的形成)、进行数圈空针、在外层编织物16中进行1圈编织、...”的编织。要想将外层编织物16的线圈横列数比内层编织物14的线圈横列数增加,则可以进行例如呈筒状地编织外层编织物16与内层编织物14的线圈横列和呈筒状地编织外层编织物16与后编织物12的线圈横列。如果这样,则能够编织图1 图3的立体编织物。图8表示图1 图3的立体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图的FB表示横编机的前针床,BB 表示后针床,▼表示供给外层编织物16和内层编织物14及后编织物12用的线的供线口,V 表示连结线18的供线口。 表示由此次的线圈横列形成的线圈,〇表示由以前的线圈横列已形成的线圈,V表示折缝圈。针的数量和线圈的数量表示得比实际少,外层编织物16被卡定于前针床FB的针上,内层编织物14和后编织物12被卡定于后针床BB的针上,内层编织物14以线圈间的跨线与后编织物12的跨线相比位于前针床FB侧的方式被卡定。内层编织物14被卡定于后针床88的针13、(1、厂11、...上,后编织物12被卡定于针a、c、e、g...上。在步骤1 步骤8中,外层编织物16在步骤1、4、7中被进行例如3线圈横列编织, 内层编织物14在步骤2、8中被进行例如2线圈横列编织,后编织物12在步骤5中被进行例如1线圈横列编织。因此,编织高度成为外层编织物16 >内层编织物14 >后编织物12 的顺序,外层编织物16在凸状部分中向外侧鼓出。在步骤3中内层编织物14向前针床FB 移圈,在步骤4中外层编织物16由前针床FB编织,因此,外层编织物16的跨线将内层编织物14的跨线向前针床FB侧固定,形成凹状部分17。在步骤5中由后针床BB编织后编织物 12,此时,由于内层编织物14向前针床FB移动,所以,即使编织后编织物12,跨线也不会固定内层编织物14。与此相对,如果在步骤2中,不是内层编织物14,而是编织后编织物12, 则后编织物12的跨线固定内层编织物14的跨线,后编织物12和内层编织物14相互结合。在步骤6中将内层编织物14向后针床BB移动并返回,在步骤7、步骤8中将外层编织物16 和内层编织物14进行各1线圈横列编织。在步骤9 步骤13中,由连结线18连结外层编织物16和内层编织物14,每数针 (作为线圈为它的1/2)就对外层编织物16和内层编织物14交替地进行折缝,每线圈横列 (步骤)都错开进行折缝的针。在步骤1 步骤8中编织的线圈横列数、在步骤9 步骤 13中进行折缝的线圈横列数为任意的,反复进行步骤1 步骤13,编织图1 图3的立体编织物。在实施例中对3层的立体编织物进行了说明,但在代替后编织物12而以缝制安装具有伸缩性的弹性带等的情况下或如半球状的防护帽的那样不需要后编织物12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外层编织物16和内层编织物14这2层编织无缝制的立体编织物。符号说明
2 横编机
4、6 针床
8 滑架
9 移动马达
10 立体编织物
12 后编织物
14:内层编织物
16 外层编织物
17:凹状部分
18 连结线
权利要求
1 一种立体编织物,其至少具备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其中,将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由连结线连结,凸状部分和凹状部分交替地反复且无缝制,该凸状部分的外层编织物与内层编织物由连结线隔开,该凹状部分的外层编织物与内层编织物无间隙地紧密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编织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状部分中,沿立体编织物的高度方向,外层编织物的线圈横列数比内层编织物的线圈横列数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编织物,其特征在于,由外层编织物、内层编织物、后编织物这3层构成,在内层编织物的两侧配置外层编织物和后编织物,且内层编织物和后编织物构成在编织高度方向贯通的筒。
4.一种立体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由至少具备一对针床并在针床间将编织物自如移圈的横编机编织至少具备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的立体编织物,在此立体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通过执行由一方的针床编织外层编织物的步骤;由另一方的针床编织内层编织物的步骤;由所述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以将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由连结线连结且将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由连结线隔开的方式进行编织的步骤;由所述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以将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无间隙地紧密接触的方式进行编织的步骤,编织凸状部分和凹状部分交替地反复且无缝制的立体编织物,该凸状部分的外层编织物与内层编织物由连结线隔开,该凹状部分的外层编织物与内层编织物无间隙地紧密接触。
5.一种运动护身带,其使用了权利要求1 3中的任一项的立体编织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立体编织物,其具备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外层编织物和内层编织物由连结线连结,是凸状部分和凹状部分交替地反复且无缝制的立体编织物,凸状部分的外层编织物与内层编织物由连结线隔开,凹状部分的外层编织物与内层编织物无间隙地紧密接触。能够得到以无缝制编织、缓冲性好且易弯曲的立体编织物,适于运动护身带。
文档编号A41D13/05GK102560840SQ20111042180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0日
发明者后藤雅史, 芦边伸介, 高水达哉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