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3744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底,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
背景技术
如何缓解剧烈运动对脆弱关节造成的冲压力、鞋底的耐压、耐磨和防水等问题是鞋底设计所必须考虑的。另外,不同的运动,对鞋底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鞋底前1/3至 1/2处应柔软,以吸收冲击力,增加反弹效果。慢跑运动鞋头高而圆,应有鞋舌以保护脚背及伸肌腱。网球运动突发性移位动作多,鞋底应坚硬耐磨,并强化脚弓部位。跳舞时,以木板地上运动为主,多跑步动作和滑动,鞋宜轻巧,平底最好,前足部分最好稍软,以便做踮脚动作。现有的缓解冲击力的鞋底如名称为能量回收鞋,专利号为200820004171. 1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及该专利现有技术部分所提到的多个美国专利,都是通过弹簧来吸收冲击的能量并存储,然后该鞋底向使用者施加一个连续的回力将能量返还使用者,弹簧无论是均勻排列,还是按照施力部位不同而重点设置,由于需要在鞋底进行单独特殊加工安装,制作成本高;同时,频繁受力的单个弹簧使用寿命有限,特别是在弹跳等情况下,存在无法估量的瞬间大力量,而该作用力常常并不是直接作用在弹簧的中心轴上,这样弹簧很容易被损坏,而脚部也容易受伤;再有,由于弹簧是分别置于鞋底的不同部位,其与鞋底的接触点必然对敏感的脚底产生异物感,使脚底感觉极不舒适。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的能量回收鞋制作成本高、使用寿命短、穿着不舒适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能方便地批量生产,使制作成本低,同时穿着舒适,耐用。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内底、中底和大底,还包括在中底侧面外设置的将所述中底容纳其内的边框,所述边框与所述中底侧面的形状相适配,所述边框上侧端和下侧端分别与所述内底和大底的边缘结合为一体,所述中底和边框均为具有弹性的材料,所述边框与中底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边框为透明材料制成,所述中底的弹性小于所述边框的弹性,所述中底采用 TPU塑料材质。所述边框与所述内底和大底边缘的结合方式为粘合。所述边框的下侧端向内延伸形成一折边,所述中底底部边沿与该折边的内表面粘合,所述大底的上部边沿与该折边的下表面粘合。所述中底从前往后顺次分为脚尖部分、脚掌部分、脚心部分、脚跟部分和脚跟尾部,脚掌部分的中间和脚跟部分的中间相对较厚,且脚跟部分中间厚度大于脚掌部分中间厚度,而脚尖部分和脚跟尾部则分别在其端头收缩为零厚度,所述脚心部分的厚度分别从脚掌部分中间和脚跟部分中间向脚心部分中心圆滑收缩,在脚心部分中心形成最薄部分,所述脚尖部分、脚掌部分、脚心部分、脚跟部分和脚跟尾部的纵侧面顺次形成一类似扁长葫芦纵截面的结构,且位于脚掌部分的上表面相对扁平;所述内底下部与所述中底上表面匹配,所述大底与所述中底下表面匹配,且在脚尖端部和脚跟端部内底和大底长度均略长于所述中底,并在长于中底的两端头所述内底和所述大底相接并粘合为一体;与中底侧面形状相适配的所述边框在所述中底的左右侧面包覆所述中底。所述内底足弓处设有横向贯通的、与所述内底一体成型的空腔,所述空腔的设置使所述内底下表面形成向足弓部分下凸结构,以与所述中底上表面相匹配,所述中底上表面则为相对平直的表面,所述内底的空腔沿鞋纵向的截面为中间高两端低的橄榄形结构, 且上边的弧度小于下边,所述空腔的内外侧以平滑曲面逐渐张开,呈半月型;所述内底的材料为硬质材料;所述硬质材料为碳纤维板、钢质或硬质TPU材料。 所述大底由两段分离结构前底和后底两部分组成,所述前底位于脚掌部,其上表面侧边与所述中底折边的相应部位紧密粘合,所述后底位于脚跟部,其上表面侧边与所述中底折边的相应部分紧密粘合,所述前底和后底由硬弹性塑料制成,其弹性小于中底。所述前底底部设有均勻排列的凸起,所述凸起均勻设置在纵向排布的横向凸条的上表面之上,所述凸起为三角形,在所述凸条的上表面均勻交错设置,所述前底以一定曲率向前上方延伸,到脚尖部包住中底并突出于内底的上表面,形成圆且高的鞋舌以包住鞋尖; 所述后底呈近似U形,边沿突起,内部形成凹槽,所述后底以大于所述前底向前上方延伸曲率的曲率向后上方延伸,在脚跟端部包住中底与内底紧密连接。所述内底的脚掌部分和脚跟部分设置有镂空结构;所述中底的上部与内底的镂空相契合,内底上表面整体自然形成一个与脚底面的形状相适配的曲面。所述中底脚跟部的上下表面处分别纵向排列上下对应设有至少两个横向贯通的通气孔道,所述中底脚跟部上表面的两两通气孔道之间形成横肋,所述横肋在所述内底脚跟部分镂空处略为突出于内底的上表面。所述中底上表面在脚跟部和脚掌部之间的部位纵向排列设有横向贯通的通气孔道,所述中底下表面在脚跟部和脚掌部之间的部位在与所述折边连接的部位设置有凹槽; 所述中底下表面在脚掌处设有纵向均衡排列的横向贯通的凹槽,所述大底的上表面嵌入所述凹槽部分,并形成纵向排列的横沟,所述两横沟之间形成所述横向凸条。所述前底的每个横沟中部为镂空结构,所述中底在所述横沟镂空部位设置有突出于横沟外的突出横条,所述突出横条的周边与所述横沟的镂空结构的周边紧密粘合,所述突出横条下表面为与所述横沟形状相一致的槽状结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由于在中底侧面外设置有将所述中底容纳其内的边框,所述边框与中底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中底和边框均为具有弹性的材料,这样中底与边框形成了能够通过自身构造吸纳和释放能量的结构,具体地,当受到往下的压力时,弹性的中底和边框均被压缩,两者之间的间隙形成了两者受压变形的接纳空间,能够使两者承受更大的压力和冲击,运动时能将鞋底的弯曲变形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运动能量能在一定范围之内回收,起到良好的塑身运动作用。而由于中底是一个一体化的弹性体, 其本身就具有巨大的能量吸收和释放能力,且由于中底的一体弹性结构,脚部在对其施压时不会感受到特别的凹凸部分,因此感觉舒适;另外,边框和弹性体都能方便批量工业化生产和组合,使加工成本大为降低,中底和边框这样的弹性体都可以用塑料或其他一体化弹性材料制成,相比必须用单个弹簧组合构成的缓冲鞋,不但成本降低,耐用性也大幅提高。 所述边框为透明材料制成,可以形象地看到中底的减震结构,增加美观,也便于观察到中底使用中的损坏;所述中底的弹性小于所述边框的弹性,所述中底采用TPU塑料材质,便于更好地支撑大幅度的冲击。所述边框与所述内底和大底边缘的结合方式为粘合,相比一体成型,可以使成型设备简化,降低成本。所述边框的下侧端向内延伸形成一折边,所述中底底部边沿与该折边的内表面粘合,所述大底的上部边沿与该折边的下表面粘合,折边便于边框与中底和大底的结合,更便于大底进行特殊结构设计。所述中底为纵侧面顺次形成一类似扁长葫芦纵截面的结构,且位于脚掌部分的上表面相对扁平,这种结构使受力集中的脚跟部和脚掌部厚度更大,能够很好承受大的压力; 所述内底下部与所述中底上表面匹配,所述大底与所述中底下表面匹配,且在脚尖端部和脚跟端部内底和大底长度均略长于所述中底,并在长于中底的两端头所述内底和所述大底相接并粘合为一体;与中底侧面形状相适配的所述边框在所述中底的左右侧面包覆所述中底。这样形成的结构能使具有相对硬质材料的内底和大底很好地保护中底。内底足弓处设有横向贯通的、与所述内底一体成型的空腔,所述空腔的设置使所述内底下表面形成向足弓部分下凸结构,以与所述中底上表面相匹配,所述中底上表面则为相对平直的表面;这些结构既美观,也节省材料。所述空腔的内外侧以平滑曲面逐渐张开,呈半月型,这种结构依人体足弓舒适曲线服帖设计,充分支撑受力部位,增加足弓处的支撑舒压能力。所述内底的空腔沿鞋纵向的截面为中间高两端低的橄榄形结构,且上边的弧度小于下边,这种结构,使足弓的受力部位得到充分支撑,同时又能形成足够大的空腔。 所述硬质材料为碳纤维板、钢质或硬质TPU材料,即可以采用多种一次成型的材料,便于制作不同强度的鞋,满足不同需求。所述大底由前底和后底两部分组成,所述前底位于脚掌部,其上表面侧边与所述中底折边的相应部位紧密粘合,所述后底位于脚跟部,其上表面侧边与所述中底折边的相应部分紧密粘合,这种结构既节省材料,又便于做防滑设计。所述前底设有均勻排列的凸起,可增加地面附着力,加强足部力量,同时也有吸收冲击的作用。所述凸起在纵向排布的横向凸条的上均勻交错设置,形成网状排水槽,大大增强防滑、防水的作用。所述前底以一定曲率向前上方延伸,到脚尖部包住中底并突出于内底的上表面,形成圆且高的鞋舌以包住鞋尖,可起到保护脚背及伸肌腱的作用;所述后底呈 U形,边沿突起,内部为凹槽,这种结构是根据鞋底跟部主要磨损区设计,可加强鞋底跟部的耐磨性能。所述后底以一定曲率向后上方延伸,这种曲面设计美观大方,也使整体线条更加流畅,结构更加稳定,同时包住中底,可保护中低,避免磨损。所述内底的脚掌部分和脚跟部分设置有镂空结构,所述中底的上部与内底的镂空相契合,内底上表面整体自然形成一个与脚底面的形状相适配的曲面。柔软的中底一部分结合到内底,能使脚底面感觉更舒适,同时还节省了材料,使鞋底更加轻巧,由于内底不需要再由人工去粘合一个功能块,又节省了工序,还保证了鞋的稳定性。因此提高了内底的生产效率,又降低了产品成本。另外,中底的弹性材料就能透过到了内底上,形成缓冲减震区,使硬质内底的鞋在着力区域富有弹性,当受到冲压时弹性材料会吸收能量,产生形变,对足部脆弱关节起到缓冲保护作用。所述中底脚跟部的上下表面处分别纵向排列上下对应设有至少两个横向贯通的通气孔道,所述中底脚跟部上表面的两两通气孔道之间形成横肋,所述横肋在所述内底脚跟部分镂空处略为突出于内底的上表面,突出的横肋增大了脚跟部的能量吸收能力。运动时通气孔道反复受到挤压,内部空气形成往复的气流,达到缓冲减震的作用。此外,中底的左右侧面被透明边框覆盖,可避免中底边缘裸露,通气孔道被泥土堵塞。所述中底上表面在脚跟部和脚掌部之间的部位纵向排列设有横向贯通的通气孔道,所述中底下表面在脚跟部和脚掌部之间的部位在与所述折边连接的部位设置有凹槽; 所述中底下表面在脚掌处设有纵向均衡排列的横向贯通的凹槽,所述大底的上表面嵌入所述凹槽部分,并形成纵向排列的横沟,所述两横沟之间形成所述横向凸条。所述中底底面脚掌处设有纵向均衡排列的横向贯通的凹槽,与大底上纵向排布的横向凸条设计一致,可增加地面附着力。所述前底的每个横沟中部为镂空结构,所述中底在所述横沟镂空部位设置有突出于横沟外的突出横条,所述突出横条的周边与所述横沟的镂空结构的周边紧密粘合,所述突出横条下表面为与所述横沟形状相一致的槽状结构。由于中底为弹性材料,因此,前底的横沟内嵌入中底的部分结构,能使鞋底在脚掌部分既结实,又具有很好的形变能力。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表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底面结构示意图。100-内底,101-空腔,200-中底,201-脚尖部分,202-脚掌部分,203-脚心部分, 204-脚跟部分,205-脚跟尾部,206-通气孔道,207-横肋,208-凹槽,209-凹槽,210-突出横条,300-大底,301-前底,302-后底,303-凸起,304-凸条,305-凹槽,306-横沟,400-边框,401-折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参见图1、2,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内底100、中底200和大底300,还包括在中底200侧面外设置的将中底200容纳其内的边框400,边框400与中底200侧面的形状相适配,边框400上侧端和下侧端分别与内底100 和大底300的边缘结合为一体,中底200和边框400均为具有弹性的材料,边框400与中底 200之间具有间隙。这样,由于在中底200侧面外设置有将中底200容纳其内的边框400, 且边框400与中底200之间具有间隙,中底200和边框400均为具有弹性的材料,因此中底 200与边框400形成了能够通过自身构造吸纳和释放能量的结构,具体地,当受到往下的压力时,弹性的中底200和边框400均被压缩,两者之间的间隙形成了两者受压变形的接纳空间,能够使两者承受更大的压力和冲击,运动时能将鞋底的弯曲变形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运动能量能在一定范围之内回收,起到良好的塑身运动作用。而由于中底200是一个一体化的弹性体,其本身就具有巨大的能量吸收和释放能力,且由于中底200的一体弹性结构,脚部在对其施压时不会感受到特别的凹凸部分,因此感觉舒适;另外,边框400和弹性体都能方便批量工业化生产和组合,使加工成本大为降低,中底200和边框400这样的弹性体都可以用塑料或其他一体化弹性材料制成,相比必须用单个弹簧组合构成的缓冲鞋,不但成本降低,耐用性也大幅提高。边框400为透明材料制成,可以形象地看到中底200的减震结构,增加美观,也便于观察到中底200使用中的损坏;中底200的弹性小于边框400的弹性,中底200采用TPU 塑料材质,便于更好地支撑大幅度的冲击。。 边框400与内底100和大底300边缘的结合方式为粘合,相比一体成型,可以使成型设备简化,降低成本。边框400的下侧端向内延伸形成一折边401,中底200底部边沿与折边401的内表面粘合,大底300的上部边沿与折边401的下表面粘合,折边401便于边框400与中底200 和大底300的结合,更便于大底300进行特殊结构设计。中底200从前往后顺次分为脚尖部分201、脚掌部分202、脚心部分203、脚跟部分 204和脚跟尾部205,脚掌部分202的中间和脚跟部分204的中间相对较厚,且脚跟部分204 中间厚度大于脚掌部分202中间厚度,而脚尖部分201和脚跟尾部205则分别在其端头收缩为零厚度,脚心部分203的厚度分别从脚掌部分202中间和脚跟部分204中间向脚心部分203中心圆滑收缩,在脚心部分203中心形成最薄部分,脚尖部分201、脚掌部分202、脚心部分203、脚跟部分204和脚跟尾部205的纵侧面顺次形成一类似扁长葫芦纵截面的结构,且位于脚掌部分202的上表面相对扁平,这种结构使受力集中的脚跟部204和脚掌部 202厚度更大,能够很好承受大的压力;内底100下部与中底200上表面匹配,大底300与中底200下表面匹配,且在脚尖端部和脚跟端部内底100和大底300长度均略长于中底200, 并在长于中底200的两端头内底100和大底300相接并粘合为一体;与中底200侧面形状相适配的边框400在中底200的左右侧面包覆中底200。这样形成的结构能使具有相对硬质材料的内底100和大底300很好地保护中底200。内底100足弓处设有横向贯通的、与内底100 —体成型的空腔101,空腔101的设置使内底100下表面形成向足弓部分下凸结构,以与中底200上表面相匹配,中底200上表面则为相对平直的表面;这些结构既美观,也节省材料。内底100的空腔101沿鞋纵向的截面为中间高两端低的橄榄形结构,且上边的弧度小于下边,空腔101的内外侧以平滑曲面逐渐张开,呈半月型,这种结构依人体足弓舒适曲线服帖设计,充分支撑受力部位,增加足弓处的支撑舒压能力。内底100的材料为硬质材料;所述硬质材料为碳纤维板、钢质或硬质 TPU材料,即可以采用多种一次成型的材料,便于制作不同强度的鞋,满足不同需求。 大底300由两段分离结构前底301和后底302两部分组成,前底301位于脚掌部, 其上表面侧边与中底200折边201的相应部位紧密粘合,后底302位于脚跟部,其上表面侧边与中底200折边201的相应部分紧密粘合,这种结构既节省材料,又便于做防滑设计。前底301和后底302由硬弹性塑料制成,其弹性小于中底200。 前底301底部设有均勻排列的凸起303,可增加地面附着力,加强足部力量,同时也有吸收冲击的作用。凸起303均勻设置在纵向排布的横向凸条304的上表面之上,凸起 303为三角形,在凸条304的上表面均勻交错设置,形成网状排水槽,大大增强防滑、防水的作用。前底301以一定曲率向前上方延伸,到脚尖部包住中底200并突出于内底100的上表面,形成圆且高的鞋舌以包住鞋尖,可起到保护脚背及伸肌腱的作用;后底302呈近似U 形,边沿突起,内部形成凹槽305,这种结构是根据鞋底跟部主要磨损区设计,可加强鞋底跟部的耐磨性能。后底302以大于前底301向前上方延伸曲率的曲率向后上方延伸,在脚跟端部包住中底200与内底100紧密连接,这种曲面设计美观大方,也使整体线条更加流畅, 结构更加稳定,同时包住中底,可保护中低,避免磨损。
内底100的脚掌部分和脚跟部分设置有镂空结构冲底200的上部与内底100的镂空相契合,内底100上表面整体自然形成一个与脚底面的形状相适配的曲面。柔软的中底200 —部分结合到内底100,能使脚底面感觉更舒适,同时还节省了材料,使鞋底更加轻巧,由于内底100不需要再由人工去粘合一个功能块,又节省了工序,还保证了鞋的稳定性。因此提高了内底100的生产效率,又降低了产品成本。另外,中底200的弹性材料就能透过到了内底100上,形成缓冲减震区,使硬质内底100的鞋在着力区域富有弹性,当受到冲压时弹性材料会吸收能量,产生形变,对足部脆弱关节起到缓冲保护作用。中底200脚跟部分204的上下表面处分别纵向排列上下对应设有至少两个横向贯通的通气孔道206,中底200脚跟部分204上表面的两两通气孔道之间形成横肋207,横肋 207在内底100脚跟部分镂空处略为突出于内底100的上表面。运动时通气孔道206反复受到挤压,内部空气形成往复的气流,达到缓冲减震的作用。此外,中底200的左右侧面被透明边框400覆盖,可避免中底200边缘裸露,通气孔道206被泥土堵塞。中底200上表面在脚跟部和脚掌部之间的部位纵向排列设有横向贯通的通气孔道,中底200下表面在脚跟部和脚掌部之间的部位在与折边401连接的部位设置有凹槽 208 ;中底200下表面在脚掌处设有纵向均衡排列的横向贯通的凹槽209,大底300的上表面嵌入凹槽209部分,并形成纵向排列的横沟306,两横沟306之间形成横向凸条304。前底301的每个横沟306中部为镂空结构,中底200在横沟306镂空部位设置有突出于横沟外的突出横条210,突出横条210的周边与横沟306的镂空结构的周边紧密粘合,突出横条210下表面为与横沟306形状相一致的槽状结构。由于中底200为弹性材料, 因此,前底301的横沟306内嵌入中底200的部分结构,能使鞋底在脚掌部分既结实,又具有很好的形变能力。
权利要求1.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内底、中底和大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中底侧面外设置的将所述中底容纳其内的边框,所述边框与所述中底侧面的形状相适配,所述边框上侧端和下侧端分别与所述内底和大底的边缘结合为一体,所述中底和边框均为具有弹性的材料,所述边框与中底之间具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为透明材料制成,所述中底的弹性小于所述边框的弹性,所述中底采用TPU塑料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与所述内底和大底边缘的结合方式为粘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的下侧端向内延伸形成一折边,所述中底底部边沿与该折边的内表面粘合,所述大底的上部边沿与该折边的下表面粘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从前往后顺次分为脚尖部分、脚掌部分、脚心部分、脚跟部分和脚跟尾部,脚掌部分的中间和脚跟部分的中间相对较厚,且脚跟部分中间厚度大于脚掌部分中间厚度,而脚尖部分和脚跟尾部则分别在其端头收缩为零厚度,所述脚心部分的厚度分别从脚掌部分中间和脚跟部分中间向脚心部分中心圆滑收缩,在脚心部分中心形成最薄部分,所述脚尖部分、脚掌部分、脚心部分、脚跟部分和脚跟尾部的纵侧面顺次形成一类似扁长葫芦纵截面的结构,且位于脚掌部分的上表面相对扁平;所述内底下部与所述中底上表面匹配,所述大底与所述中底下表面匹配,且在脚尖端部和脚跟端部内底和大底长度均略长于所述中底,并在长于中底的两端头所述内底和所述大底相接并粘合为一体;与中底侧面形状相适配的所述边框在所述中底的左右侧面包覆所述中底。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底足弓处设有横向贯通的、与所述内底一体成型的空腔,所述空腔的设置使所述内底下表面形成向足弓部分下凸结构,以与所述中底上表面相匹配,所述中底上表面则为相对平直的表面,所述内底的空腔沿鞋纵向的截面为中间高两端低的橄榄形结构,且上边的弧度小于下边,所述空腔的内外侧以平滑曲面逐渐张开,呈半月型;所述内底的材料为硬质材料;所述硬质材料为碳纤维板、钢质或硬质TPU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由两段分离结构前底和后底两部分组成,所述前底位于脚掌部,其上表面侧边与所述中底折边的相应部位紧密粘合,所述后底位于脚跟部,其上表面侧边与所述中底折边的相应部分紧密粘合,所述前底和后底由硬弹性塑料制成,其弹性小于中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底底部设有均勻排列的凸起,所述凸起均勻设置在纵向排布的横向凸条的上表面之上,所述凸起为三角形,在所述凸条的上表面均勻交错设置,所述前底以一定曲率向前上方延伸,到脚尖部包住中底并突出于内底的上表面,形成圆且高的鞋舌以包住鞋尖;所述后底呈近似U形,边沿突起,内部形成凹槽,所述后底以大于所述前底向前上方延伸曲率的曲率向后上方延伸,在脚跟端部包住中底与内底紧密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底的脚掌部分和脚跟部分设置有镂空结构;所述中底的上部与内底的镂空相契合,内底上表面整体自然形成一个与脚底面的形状相适配的曲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脚跟部的上下表面处分别纵向排列上下对应设有至少两个横向贯通的通气孔道,所述中底脚跟部上表面的两两通气孔道之间形成横肋,所述横肋在所述内底脚跟部分镂空处略为突出于内底的上表面;所述中底上表面在脚跟部和脚掌部之间的部位纵向排列设有横向贯通的通气孔道,所述中底下表面在脚跟部和脚掌部之间的部位在与所述折边连接的部位设置有凹槽;所述中底下表面在脚掌处设有纵向均衡排列的横向贯通的凹槽,所述大底的上表面嵌入所述凹槽部分,并形成纵向排列的横沟,所述两横沟之间形成所述横向凸条;所述前底的每个横沟中部为镂空结构,所述中底在所述横沟镂空部位设置有突出于横沟外的突出横条,所述突出横条的周边与所述横沟的镂空结构的周边紧密粘合,所述突出横条下表面为与 所述横沟形状相一致的槽状结构。
专利摘要具有舒适感的能量缓冲鞋底,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内底、中底和大底,还包括在中底侧面外设置的将所述中底容纳其内的边框,所述边框与所述中底侧面的形状相适配,所述边框上侧端和下侧端分别与所述内底和大底的边缘结合为一体,所述中底和边框均为具有弹性的材料,所述边框与中底之间具有间隙。
文档编号A43B13/16GK201995721SQ201120128090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7日
发明者丁思恩 申请人:茂泰(福建)鞋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