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类外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4319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鞋类外底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鞋类物品的外底(100)。该外底包括:外底主体(100),具有地面接触表面(110)、并且限定具有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正弦曲线路径的凹槽(112,122,132)。凹槽布置成用以提供介于约40mm/cm2与约200mm/cm2之间的边缘密度和介于约40%与约95%之间的表面接触比。
【专利说明】鞋类外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公开涉及鞋类物品的外底。
【背景技术】
[0002]诸如鞋子的鞋类物品通常在运动时穿上以保护使用者的脚和向使用者的脚提供稳定性。一般而言,鞋子包括上部和鞋底。当上部牢固固定到鞋底上时,上部和鞋底一起限定一种空间,该空间被配置成用以牢固固定地并且舒适地保持人脚。常常,上部和/或鞋底由多层形成,这些层能被缝合,或粘合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上部可由皮革与织物,或者泡沫与织物的组合形成,并且鞋底可由至少一个天然橡胶层形成。常常出于功能原因来选择材料,例如耐水性、耐用性、耐磨性和透气性,而形状、纹理和颜色用来提高鞋子的美观品质。鞋子通常向使用者的脚提供支承,并且充当在使用者的脚与地面之间的界面。

【发明内容】

[0003]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鞋类物品的外底。该外底包括外底主体,外底主体具有地面接触表面、并且限定了具有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正弦曲线路径的凹槽。凹槽被布置成用以提供介于约40 mm/cm2和约200 mm/cm2之间的边缘密度和介于约40%与约95%之间的表面接触比。
[0004]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可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正弦曲线凹槽中的至少某些被布置成基本上彼此平行以提供约59 mm/cm2的边缘密度和约67%的表面接触比。在额外实施方式中,正弦曲线凹槽中的至少某些被布置成基本上彼此平行以提供约106 mm/cm2的边缘密度和约91%的表面接触比。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正弦曲线凹槽中的至少某些被布置成基本上彼此平行以提供约80 mm/cm2的边缘密度和约84%的表面接触比。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正弦曲线凹槽中的至少某些被布置成基本上彼此平行以提供约77 mm/cm2的边缘密度和约90%的表面接触比。
[0005]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至少一个正弦曲线凹槽路径具有介于约3 mm与约25 mm之间的振幅和/或介于约4 mm与约50 mm之间的频率。例如,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至少一个正弦曲线凹槽路径可具有约5 mm的振幅和约6.3 mm的频率。此外,相对应的凹槽可具有介于约0.1 mm与约5 mm之间的宽度和/或介于外底厚底的约25%与外底厚度的约75%之间的深度。例如,相对应的凹槽可具有约0.4 _的宽度和/或约1.2 _的深度。
[000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每个凹槽具有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正弦曲线凹槽路径,具有约5 mm的振幅和约6.3 mm的频率。相邻凹槽在共同方向以约3.15 mm的偏移距离沿着地面接触表面而彼此偏移。至少一个沟槽可连接两个相邻凹槽。至少一个沟槽可具有凹槽深度的大约一半的深度和/或基本上等于凹槽宽度的宽度。
[0007]在额外的实施方式中,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至少一个正弦曲线凹槽路径具有约
17.6mm的振幅和约40 mm的频率。相对应的凹槽可具有约I _的宽度和/或约1.5 mm的深度。[0008]每个凹槽可具有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正弦曲线凹槽路径,具有约17.6mm的振幅和约40 mm的频率,其中相邻凹槽在共同方向以介于约3 mm与约3.75 mm之间的偏移距离沿着地面接触表面彼此偏移。对于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三个连续凹槽,第一凹槽可以由约3 mm的偏移距离相对于第二凹槽偏移、并且第二凹槽可以由约3.75 mm的偏移距离相对于
第三凹槽偏移。
[0009]每个凹槽可具有带地面接触表面的至少一个肩部边缘。至少一个肩部边缘可限定直角,具有基本上非弧形/非辐射式(non-radiused)拐角。其它边缘配置也是可能的,诸如圆形、倒角等。
[0010]外底主体可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种:具有介于约45邵氏A与约65邵氏A之间硬度的橡胶;具有约0.9的最小摩擦系数和介于约50邵氏A和约65邵氏A之间硬度的橡胶;以及具有约1.1的最小摩擦系数和介于约50邵氏A和约65邵氏A之间硬度的橡胶。
[0011]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鞋类物品的外底,包括:外底主体,外底主体具有地面接触表面、并且限定具有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正弦曲线路径的凹槽。凹槽限定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正弦曲线凹槽路径,具有约5 mm的振幅和约6.3 mm的频率。
[00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凹槽可具有约0.4 mm的宽度和/或约1.2 mm的深度。相邻凹槽可在共同方向以一定偏移距离(例如,约3.15 mm)沿着地面接触表面彼此偏移。在某些示例中,外底包括连接着相邻凹槽的至少一个沟槽。至少一个沟槽可具有凹槽深度的大约一半的深度和/或基本上等于凹槽宽度的宽度。此外,凹槽可被布置成基本上彼此平行以提供约106 mm/cm2的边缘密度和约91%的表面接触比。
[0013]在另一方面,一种用于鞋类物品的外底,包括外底主体,外底主体具有地面接触表面、并且限定具有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正弦曲线路径的凹槽。凹槽限定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正弦曲线凹槽路径,具有约17.6mm的振幅和约40 mm的频率。
[00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凹槽可具有约I mm的宽度和/或约1.5 mm的深度。相邻凹槽在共同方向以一定偏移距离(例如在3 mm与约3.75 mm之间)沿着地面接触表面彼此偏移。举例而言,对于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三个连续凹槽,第一凹槽可以约3 mm的偏移距离相对于第二凹槽偏移,而第二凹槽是以约3.75 mm的偏移距离相对于第三凹槽偏移。
[0015]每个凹槽可具有带地面接触表面的至少一个肩部边缘。至少一个肩部边缘可限定直角,具有基本上非弧形拐角。此外,至少某些相邻凹槽可沿着它们的相应正弦曲线路径彼此周期性相交。凹槽可被布置成基本上彼此平行以提供约59 mm/cm2的边缘密度和约67%的表面接触比。
[0016]在又一方面,一种用于鞋类物品的外底包括:外底主体,具有侧向部分、中部和地面接触表面。外底限定沿着行走方向的纵向轴线和垂直的横向轴线。地面接触表面具有安置于侧向外底主体部上在外底的侧向周围附近的第一踏面(tread)区域,安置于中间外底主体部上外底的中间周围附近的第二踏面区域,以及在外底的至少一种地面冲击部分中在第一踏面区域与第二踏面区域之间的第三踏面区域。第一踏面区域和第二踏面区域限定具有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正弦曲线路径的凹槽,正弦曲线路径具有基本上平行于外底纵向轴线的传播轴线。相邻凹槽以第一偏移距离沿着横向轴线彼此偏移。第三踏面区域限定了具有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正弦曲线路径的凹槽。正弦路径曲线具有基本上平行于外底的横向轴线的传播轴线。相邻凹槽以第二偏移距离沿着纵向轴线彼此偏移。[001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踏面区域和第二踏面区域的凹槽限定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正弦曲线凹槽路径,具有约17.6mm的振幅和约40 mm的频率。第一踏面区域和第二踏面区域的凹槽可具有约I mm的宽度和/或约1.5 mm的深度。第一偏移距离在约3 mm与约
3.75 mm之间。例如,对于沿着第一踏面区域和第二踏面区域的地面接触表面的三个连续凹槽,第一凹槽以约3 mm的偏移距离相对于第二凹槽偏移、并且第二凹槽以约3.75 mm的偏移距离相对于第三凹槽偏移。第一踏面区域和第二踏面区域的至少某些相邻凹槽可以沿着它们的相应正弦曲线路径而彼此周期性相交。此外,第一踏面区域和第二踏面区域的凹槽可被布置成用以提供约59 mm/cm2的边缘密度和约67%的表面接触比。
[0018]第三踏面区域的凹槽可限定沿着地面接触表面的正弦曲线凹槽路径,具有约5 mm的振幅和约6.3 mm的频率。在某些示例中,第三踏面区域的凹槽具有约0.4 mm的宽度和/或约1.2 mm的深度。第二偏移距离为约3.15 mm。第三踏面区域有时包括连接着相邻凹槽的至少一个沟槽。至少一个沟槽具有第三踏面区域的凹槽深度的大约一半的深度,和/或基本上等于第三踏面区域的凹槽宽度的宽度。第三踏面区域的凹槽可被布置成用以提供约106 mm/cm2的边缘密度和约91%的表面接触比。
[0019]每个凹槽可具有带地面接触表面的至少一个肩部边缘。至少一个肩部边缘限定直角,具有基本上非弧形拐角。
[0020]对于所讨论的方面中的每一个,外底主体可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种:具有介于约45邵氏A与约65邵氏A之间硬度的橡胶;具有约0.9的最小摩擦系数和介于约50邵氏A和约65邵氏A之间硬度的橡胶;以及具有约1.1的最小摩擦系数和介于约50邵氏A和约65邵氏A之间硬度的橡胶。
[0021]在附图和下文的描述中陈述了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通过描述和附图以及权利要求,其它方面、特征和优点将显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示例性鞋底组件的底视图。
[0023]图2为图1所示的鞋底组件的顶视图。
[0024]图3为图1所示的鞋底组件的外侧视图。
[0025]图4为图1所示的鞋底组件的中侧视图。
[0026]图5为图1所示的鞋底组件的前视图。
[0027]图6为图1所示的鞋底组件的后视图。
[0028]图7为沿着线7-7在图1所示的鞋底组件的截面图。
[0029]图8为沿着线8-8在图1所示的鞋底组件的截面图。
[0030]图9为沿着线9-9在图1所示的鞋底组件的截面图。
[0031]图10为沿着线10- 10在图1所示的鞋底组件的截面图。
[0032]图11为沿着线11- 11在图1所示的鞋底组件的截面图。
[0033]图12为沿着线12- 12在图1所示的鞋底组件的截面图。
[0034]图13为具有正弦曲线凹槽的示例性外底的一部分的底视图。
[0035]图14为沿着线14-14在图13所示的外底的截面图。
[0036]图15为具有正弦曲线凹槽的示例性外底的一部分的底视图。[0037]图16为沿着线16-16在图15所示的外底的截面图。
[0038]图17为沿着线17- 17在图15所示的外底的截面图。
[0039]图18A为具有正弦曲线凹槽的示例性外底的一部分的底视图。
[0040]图18B为沿着线18B- 18B在图18A所示的外底的截面图。
[0041]图19A为具有正弦曲线凹槽的示例性外底的一部分的底视图。
[0042]图19B为沿着线19B- 19B在图19A所示的外底的截面图。
[0043]图20A为具有正弦曲线凹槽的示例性外底的一部分的底视图。
[0044]图20B为沿着线20B- 20B在图20A所示的外底的截面图。
[0045]图21A为具有正弦曲线凹槽的示例性外底的一部分的底视图。
[0046]图21B为沿着线21B- 21B在图21A所示的外底的截面图。
[0047]图22A为具有正弦曲线或锯齿型凹槽的示例性外底的一部分的底视图。
[0048]图22B为沿着线22B- 22B在图22A所示的外底的截面图。
[0049]图23A为对于包括摩擦系数为0.9和50_55邵氏A硬度的橡胶的外底的各种踏面配置在湿条件和干条件下的耐滑测试结果(slip test resistance result)的图表。
[0050]图23B为对于包括50-55邵氏A硬度的乳胶的外底的各种踏面配置在湿条件和干条件下的耐滑测试结果的图表。
[0051]图23C为对于包括60-65邵氏A硬度的乳胶的外底的各种踏面配置在湿条件和干条件下的耐滑测试结果的图表。
[0052]图24A为对于包括摩擦系数为0.9和50_55邵氏A硬度的橡胶的外底的各种踏面配置在湿条件和干条件下的耐滑测试结果的图表。
[0053]图24B为对于包括50-55邵氏A硬度的乳胶的外底的各种踏面配置在湿条件和干条件下的耐滑测试结果的图表。
[0054]图24C为对于包括60-65邵氏A硬度的乳胶的外底的各种踏面配置在湿条件和干条件下的耐滑测试结果的图表。
[0055]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元件。仅举例而言,所有附图针对于适合于穿在使用者的右脚上的鞋类物品(例如,鞋子)的外底。本发明还包括这些图的镜像,即用于适合穿在使用者的左脚上的鞋类物品的外底。
【具体实施方式】
[0056]参考图1至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鞋底组件50包括支承着中底200的外底100。外底100具有前脚部102、脚跟部104以及外侧部106和中部108。外底100也限定用于接触地面的地面接触表面110。中底200可由乙烯醋酸乙烯酯(EVA)、泡沫或者用于在鞋类物品中提供缓冲的任何合适材料制成。
[0057]外底100可具有被设计成耐滑的踏面配置。例如,外底100的地面接触表面110可限定多个凹槽或沟槽112,诸如切沟/胎纹沟(siped)或狭缝,其当外底100压靠在地面(例如,当鞋底组件50承载使用者的重量时)接纳从地面接触表面110与地面之间逸流出的水。液体可在凹槽或沟槽112中朝向外底100的周边(即,远离重量承载和接触表面)流动。凹槽或沟槽112也可被配置成用以提供外底100的挠曲区域,诸如在前脚部102中以适应使用者的脚趾上抬或者在行走或跑步期间挠曲。凹槽或沟槽112可具有使液体移动通过的充分大小,而同时阻止其中小物体的积聚。此外,凹槽或沟槽112可挠曲打开(例如,在行走或跑步期间),提供牵引和水从地面接触表面110逸流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凹槽或沟槽112切入到外底100内,而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凹槽或沟槽112与外底100模制在一起。凹槽或沟槽112可具有在约0.1 mm至约5 mm(例如,1.2 mm)之间的宽度We和/或在外底100的厚度T的约25%至约75%之间的深度De。例如,对于厚度为约3.5 mm的外底100,凹槽112可具有介于约0.8mm和约2.6mm之间的深度D (例如,1 mm、2mm*2.5 mm的深度D)。切沟112可具有相比其它类型的凹槽112而言相对窄的宽度WQ。切沟112可通过在外底100内剃刀切割凹槽112或者模制具有相对较窄宽度We的凹槽112而形成。
[0058]在图示示例中,外底100限定第一踏面区域120和第二踏面区域130,但外底100可限定一个邻接踏面区域,或者在地面接触表面110上的随机地布置的或布置于具体位置的许多踏面区域。每个踏面区域120、130包括了在湿滑表面上提供牵引力的相对应配置的凹槽或沟槽122、132。凹槽或沟槽配置可被布置成具有特定边缘密度和特定表面接触比以提供特定水平的牵引性能(或耐滑性)。边缘密度可被定义为在一平方厘米内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表面边缘的长度(例如,从凹槽或沟槽122、132在地面接触表面110上所述边缘的累计长度(毫米))。一般而言,边缘密度越大,牵引力就越大;但可制造性、美观性、耐磨性和其它因素可能限制边缘密度。表面接触比可被定义为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总面积减去地面接触表面110的凹槽面积(即,被移除用于凹槽或沟槽122、132的地面接触表面的面积)除以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总面积。在干燥条件下,100%的表面接触比可提供最佳牵引力;但并不具有凹槽或沟槽122、132的地面接触表面110在湿条件下提供很差的牵引力或耐滑性。因此,在地面接触表面110的边缘密度与表面接触比之间的关系或平衡可在各种环境条件下提供外底100的某些牵引力和性能特征。
[0059]外底100的凹槽或沟槽112、122、132可被布置成用以提供介于约40 mm/cm2和约200 mm/cm2之间的边缘密度和/或介于约40%与约95%之间的表面接触比。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外底100的凹槽或沟槽112、122、132被布置成用以提供介于约100 mm/cm2和约110mm/cm2之间的边缘密度和/或介于约50%与约95%之间的表面接触比。此外,凹槽或沟槽122、132可限定沿着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正弦曲线路径。例如,凹槽或沟槽122、132的正弦曲线路径可由以下方程式限定:
y(t) ^ A'Sine(cot,φ) (I)
其中t为时间,A为振幅,ω为角频率并且Φ为时间t=0的相位。参考图1至图7和图15至图17,外底100的踏面图案可包括具有表1中所提供的参数中一个或多个参数的凹槽 112、122、132。
#1I 值_
边缘密度40-200nnn/cni2
表面接触比40%-90%—
正弓玄曲线路径的振幅(A) 3mm-25mm_
正弓玄曲线路径的频率(ω) 4mm-50mm_
凹槽偏移(Og)_2mm-5mm_
凹槽宽度(We)0.1mm-5mm
凹槽深度(D6)_外底厚度的25-75%
凹槽边缘角(α )_75° -150。_
外底复合硬度|45-65邵氏A表1。
[0060]参考图13至图17,在某些示例中,凹槽122、132的正弦曲线路径具有提供基本上对称形状(例如,一对一比例)的振幅和频率。相邻的波凹槽或沟槽122、132能被布置成尽可能靠近,提供相对较高的边缘密度。此外,凹槽或沟槽122、132的宽度^、胃(3可被维持尽可能小(例如,经由剃刀切沟)以提供地面接触表面110的相对较大的表面接触比。在某些示例中,凹槽或沟槽122各自可具有约0.1 mm和约I mm(例如,0.5 mm)的宽度WT、WQ和介于外底100的厚度T的约25%与约75%之间的深度DT、DQ。例如,对于具有厚度为3.5mm的外底100,凹槽或沟槽112、132可具有介于约0.8_和约2.6_之间深度DT,DQ(例如,1mm、1.5 mm、2mm 或 2.5 mm 的深度 D)。
[0061]参看图1-1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踏面区域120和第二踏面区域132限定呈波状配置(例如,正弦波)的凹槽或沟槽122、132。在图8至图12所示的示例中,凹槽或沟槽122、132各自可限定相对应的肩部123、133 (图13至图17),肩部123、133限定直角或基本上直角(例如,非弧形、非倒角的拐角或最小弧形拐角用于脱模)。其它肩部配置也是可能的。直角边缘型肩部123、133提供牵引边缘用于耐滑性。尖锐拐角边缘提供优于圆形拐角的相对更好的牵引,因为尖锐边缘能卡住地面的表面特征。当外底100挠曲时,每个肩部或边缘123、133能抓住地面用于牵引。可考虑在一平方厘米内的每个肩部或边缘123、133来用于确定外底100的该相对应区域的边缘密度。
[0062]参考图1、图13和图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踏面区域120限定以波图案传播的凹槽或沟槽122,且传播轴线125 (图13)基本上平行于外底100的纵向轴线101。第一踏面区域120向外底100抵靠地面的横向移动(诸如由使用者从一侧向另一侧的移动)提供牵引力。凹槽或沟槽布置将每个凹槽或沟槽122的相对较长的前边缘123放置成垂直于滑移方向,因而提供抵抗基本上平行于外底100横向轴线103的力的抗滑性。在图示示例中,外底100包括安置于外底100的相对应外侧106和中部108上的外侧第一踏面区域120a和中间第一踏面区域120b。外侧第一踏面区域120a可靠近外底100的外侧周边106a布置,并且中间第一踏面区域120b可靠近外底100的中间周边108a布置。第二踏面区域130可在至少外底100的地面冲击部分107中(例如,基本上在使用者脚的根部和跖骨下方)布置于外侧第一踏面区域120a与中间第一踏面区域120b之间。当使用者从一侧向另一侧移动时,重量能放置于外底100的相应外侧和中部106、108上。相应外侧和中间第一踏面区域120a、120b能提供抵抗由地面接触表面110沿着外底100的横向轴线103引起的力的牵引或抗滑性。
[0063]在某些示例中,每个凹槽或沟槽122遵循正弦曲线路径,具有约8.8mm(或者8.8mm+/-1或2mm)的振幅和约20 mm(或20 mm+/- 3 mm)的角频率。每个凹槽或沟槽122可具有约0.5 mm的宽度Wt和/或约1.5 mm的深度DT。外底100在第一踏面区域120中可具有约3.5 mm的厚度T。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每个凹槽或沟槽122的传播轴线125以介于约I mm与约2mm之间的偏移距离Ot相对于相邻凹槽或沟槽122的传播轴线125偏移。相邻凹槽或沟槽122可布置成使得它们的相对应的凹槽路径在各个或周期性凹槽相交处127合并。第一踏面区域120可具有约124 mm/cm2的凹槽边缘123的边缘密度和约65%的表面接触比。
[0064]参考图1和图15-1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踏面区域130限定以波图案传播的凹槽或沟槽132,且传播轴线135 (图15)基本上平行于外底100的横向轴线103。第二踏面区域130提供外底100沿着使用者的行走方向抵靠地面向前和向后移动的牵引力。凹槽布置将每个凹槽22的相对较长前边缘123放置成垂直于滑移方向,因而提供克服基本上平行于外底100的纵向轴线101的地面接触表面110上的力(在沿着正常行走方向行走或跑步期间(向前或向后))的耐滑性。
[0065]在某些示例中,每个凹槽132遵循正弦曲线路径,具有5 mm (或5 mm+/-1或2mm)的振幅A和6.3 1111]1(或6.3 mm+/-1或2mm)的角频率ω。每个凹槽132可具有约0.4 mm的宽度Wq,约1.2 mm的深度Dq。外底100在第二踏面区域130中可具有约4 mm的厚度T。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每个凹槽132的传播轴线135以介于约1.5 mm和约3.5 mm之间(例如,约2.75 mm)的偏移距离Oq相对于相邻凹槽132的传播轴线135偏移。此外,分支或交联凹槽134可使相邻凹槽132互连(例如,每隔正弦曲线凹槽132的波长的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在某些示例中,分支凹槽134在基本上相对于纵向轴线101平行或成相对较小角度(例如,在约1°与约45°之间)的方向上延伸。分支凹槽134可具有约0.4 mm的宽度%,约0.6mm的深度Dq(或其它凹槽和切沟132的深度Dq的约二分之一)。第二踏面区域130可具有约106mm/cm2的切沟边缘133的边缘密度和约91%的表面接触比。
[0066]图18A至图22B描绘了多个外底踏面图案。图18A和图18B示出了用于外底100的第一踏面图案1800,其包括具有沿着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正弦曲线路径、并且在共同方向上彼此平行等距间隔开的凹槽1810。每个凹槽1810可具有约5 mm的振幅A,约6.3 mm的频率ω、约0.4mm的宽度Wtj、和/或约1.2 mm的深度Dy此外,凹槽1810可具有约6.3mm的波长λ。每个凹槽1810可被形成或切割为具有肩部1813,肩部1813限定直角或基本上直角(例如,非弧形、非倒角的拐角或最小弧形的拐角用于脱模)。直角边缘型肩部1812提供一种牵引边缘用于耐滑性。尖锐拐角边缘提供在圆形拐角上相对更好的牵引。每个凹槽1810的传播轴线1815能以约3.15 mm的偏移距离Otj相对于相邻凹槽1810的传播轴线1815偏移。外底100可具有约4 mm的厚度T。第一踏面图案1800可具有约79.5 mm/cm2的边缘密度(例如,肩部边缘1812的边缘密度)和约84%的表面接触比。
[0067]图19A和图19B示出了用于外底100的第二踏面图案1900,其包括具有沿着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正弦曲线路径、并且在共同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平行等距隔开的凹槽1910。每个凹槽1910可具有约5.25 mm的振幅A,约6.3 mm的频率ω、约0.25 mm的宽度WP、和/或约1.2 mm的深度DP。此外,凹槽1910可具有约6.3 mm的波长λ。每个凹槽1910可被形成或切割为具有肩部1912,肩部1912限定直角或基本上直角(例如,非弧形、非倒角的拐角、或最小弧形的拐角用于脱模)。每个凹槽1910的传播轴线1915能以约3 mm的偏移距离Op相对于相邻凹槽1910的传播轴线1915偏移。外底100可具有约4 mm的厚度T。第二踏面图案1900可具有约77_/cm2的边缘密度(例如,肩部边缘1912的边缘密度)和约90.5%的表面接触比。
[0068]图20A和图20B示出了用于外底100的第三踏面图案2000,其包括具有沿着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正弦曲线路径并且在共同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平行等距隔开的凹槽2010。每个凹槽2010可具有约5 mm的振幅A,约6.3 mm的频率ω、约0.4 mm的宽度Wq和/或约
1.2 mm的深度Dq。此外,凹槽2010可具有约6.3 mm的波长λ。每个凹槽2010可被形成或切割为具有肩部2012,肩部2012限定直角或基本上直角(例如,非弧形、非倒角的拐角,或最小弧形的拐角用于脱模)。每个凹槽1910的传播轴线2015能以约3.15 mm的偏移距离Oq相对于相邻凹槽2010的传播轴线2015偏移。外底100可具有约4 mm的厚度T。连接着相邻凹槽1812的交联凹槽1014可具有约0.4 mm的宽度Wq和约0.6mm的深度DQ。第三踏面图案2000可具有约106mm/cm2的边缘密度(例如,肩部边缘2012的边缘密度)和约91%的表面接触比。
[0069]图2IA和图21B示出了用于外底100的第四踏面图案2100,其包括具有沿着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正弦曲线路径并且在共同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平行等距隔开的凹槽2110。每个凹槽2110可具有约17.6mm的振幅A,约40 mm的频率ω、约I mm的宽度Wt和/或约1.5mm的深度DT。此外,凹槽2110可具有约20 mm的波长λ。每个凹槽2110可被形成或切割为具有肩部2112,肩部1813限定直角或基本上直角(例如,非弧形、非倒角的拐角,或最小弧形的拐角用于脱模)。每个凹槽2110的传播轴线2115能以介于约3 mm和约3.75 mm之间的偏移距离Ot相对于相邻凹槽2110的传播轴线2115偏移。在该示例中,对于三个连续凹槽2110,第一凹槽2110以约3 mm的偏移距离Ot相对于第二凹槽2110偏移,而第二凹槽2110以约3.75 mm的偏移距离Ot相对于第三凹槽2110偏移。外底100可具有约3.5 mm的厚度T。第四踏面图案2100可具有约59_/cm2的边缘密度(例如,肩部边缘2112的边缘密度)和约67%的表面接触比。
[0070]图22A和图22B示出了用于外底100的第五踏面图案2200,其包括具有沿着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正弦曲线路径或锯齿形路径并且在共同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平行等距隔开的剃刀切沟或凹槽2210。每个凹槽2210可具有约5.12臟的振幅4,约6.5 mm的频率ω,介于Omm与约0.25 mm之间的宽度Ww,和/或约1.2 mm的深度Dw。此外,每个凹槽2210可被切割成具有肩部2212,肩部2212限定直角或基本上直角(例如,非弧形、非倒角的拐角)。每个凹槽2210的传播轴线2215能以约5.12mm的偏移距离Op相对于相邻凹槽2210的传播轴线2215偏移。外底100可具有约5 mm的厚度T。第五踏面图案2200可具有约98mm/cm2的边缘密度(例如,肩部边缘2212的边缘密度)和约98%的表面接触比。
[0071]外底100的防滑特征可取决于地面接触表面配置(例如,踏面图案、边缘密度和/或表面接触比)以及外底100的材料。外底100可包括一种或多种材料。在某些示例中,外底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种:天然橡胶、橡胶、0.9防滑橡胶(对于50-55邵氏A硬度具有
0.9的最小摩擦系数的橡胶)和1.1防滑橡胶(对于50-55邵氏A硬度具有1.1的最小摩擦系数的橡胶)和乳胶,各自具有在约50邵氏A与约65邵氏A之间的硬度。
[0072]可执行耐滑性测试以确定针对踏面配置和外底材料的不同组合的滑移指数或滑移角来选择适用于特定应用诸如划船、钓鱼或在湿地面上活动的踏面配置和外底材料。可通过使用摩擦计(也被称作测滑计)来执行耐滑性测试,摩擦计为测量两个碰摩表面之间的摩擦程度的仪器。English XL可变倾角摩擦计(VIT)(可购自Excel Tribometers, LLC,160 Tymberbrook Drive, Lyman, SC 29365)为用于确定各种外底配置的耐滑性的不例性摩擦计。VIT仪器模仿人走路步态的生物机械参数,并且复制人走路的脚后跟冲击(例如,使用腿和踝装置)。VIT仪器的腿在一旦发生滑移的情况下自由加速,如同真实世界中的人打滑事件。例如,以恒定速率在地板上拖动的某些测试仪器并未考虑当人打滑并且摔倒时所发生的情形。此外,当行走表面湿润并且测试仪器在施加打滑动态之前具有逗留时间时,“粘滞作用(Sticktion)”的现象可产生误导结果。在湿测试表面上拖动的测试仪器通常经历微时间跳跃运动,这是一系列“粘滞作用-释放-粘滞作用-释放”循环。VIT仪器的动态允许了测量在湿条件下的耐滑性,因为并不存在逗留时间。ASTM F 1679-04提供用于通过使用可变倾角摩擦计(VIT)的测试方法。ANSI A1264.2在工作场所提供耐滑性设置。
[0073]表2提供根据ASTM D1894,测量在平滑样品材料(即,平坦无踏面)与金属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在湿条件和干条件下,对具有相同表面配置的多种材料进行的耐滑性测试的结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鞋类物品的外底(100),所述外底(100)包括:外底主体(100),具有地面接触表面(110)并且限定具有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正弦曲线路径的凹槽(112,122, 132); 其中所述凹槽(112、122、132)可布置成提供介于约40 mm/cm2和约200 mm/cm2之间的边缘密度和介于约40%与约95%之间的表面接触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所述正弦曲线凹槽(112,122,132)中至少某些布置成基本上彼此平行以提供约59 mm/cm2的边缘密度和约67%的表面接触比,或约106 mm/cm2的边缘密度和约91%的表面接触比,或约80 mm/cm2的边缘密度和约84%的表面接触比,或约77 mm/cm2的边缘密度和约90%的表面接触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至少一个正弦曲线凹槽路径具有介于约3 mm与约25 mm之间的振幅(A)和/或介于约4 mm与约50 mm之间的频率(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正弦曲线凹槽路径的所述相对应凹槽(112,132)具有约0.4 _的宽度(Wq)和/或约1.2 mm的深度(Dq)。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每个凹槽(112,132)具有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正弦曲线凹槽路径,具有约5 mm的振幅(A)和约6.3 mm的频率(ω),相邻凹槽(112,132,1810)在共同方向以约3.15 mm的偏移距离(0Q,O0)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彼此偏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底(100),其还包括:至少一个沟槽(134),连接着两个相邻凹槽(112,132,1810),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沟槽(134)具有所述凹槽(112,132,1810)的深度(Dq)的大约一半的深度(Dq)和/或基本上等于所述凹槽(112,132,1810)的宽度(Wq)的宽度(Wq)。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至少一个正弦曲线凹槽路径具有约17.6mm的振幅(A)和约40 mm的频率(ω),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正弦曲线凹槽路径的所述相对应凹槽(112,122,2110)具有约I mm的宽度(Wt)和/或约1.5 mm的深度(Dt)。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底(100),其中,相邻凹槽(112,122,2110)以介于约3mm与约3.75 mm之间的偏移距离(Ot)在共同方向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彼此偏移,优选地,对于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三个连续凹槽(112,122,2110),第一凹槽(112,122,2110)以约3 mm的偏移距离(Ot)相对于第二凹槽(112,122,2110)偏移;并且第二凹槽(112,122,2110)以约3.75 mm的偏移距离(Ot)相对于第三凹槽(112,122,2110)偏移。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每个凹槽(112,122,132,134,1810, 2110)具有带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至少一个肩部边缘(123,133,1812,2112),所述至 少一个肩部边缘(123,133,1812,2112)限定直角,且具有基本上非弧形拐角。
10.一种用于鞋类物品的外底(100),所说外底(100)包括: 外底主体(100),具有地面接触表面(110)并且限定具有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正弦曲线路径的凹槽(112,132);其中所述凹槽(112,132)限定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正弦曲线凹槽路径,具有约5 mm的振幅(A)和约6.3 mm的频率(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外底(100),其中,所述凹槽(112,132)具有约0.4 mm的宽度(Wq)和/或约1.2 mm的深度(Dq)。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外底(100),其中,相邻凹槽(112,132)在共同方向以优选地约3.15 mm的偏移距离(Oq)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彼此偏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外底(100),其还包括:至少一个沟槽(134),连接两个相邻凹槽(112,132),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沟槽(134)具有所述凹槽(112,132)的深度(Dq)的大约一半的深度(Dq)和/或基本上等于所述凹槽(112,132)的宽度(Wq)的宽度(Wq)。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所述凹槽(112,132)布置成基本上彼此平行以提供约106 mm/cm2的边缘密度和约91%的表面接触比。
15.一种用于鞋类物品的外底(100),所说外底(100)包括: 外底主体(100),具有地面接触表面(110)并且限定具有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正弦曲线路径的凹槽(112,122,2110); 其中所述凹槽(112,122,2110)限定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正弦曲线凹槽路径,具有约17.6 mm的振幅(A)和约40 mm的频率(ω)。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所述凹槽(112,122,2110)具有约Imm的宽度(WT)和/或约1.5 mm的深度(Dt)。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外底(100),其中,相邻凹槽(112,122,2110)以优选地介于约3 mm与约3.75 mm之间的偏移距离(Ot)在共同方向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彼此偏移,并且更优选地,对于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三个连续凹槽(112,122,2110),第一凹槽(112,122,2110)以约3 mm的偏移距离(Ot)相对于第二凹槽(112,122,2110)偏移;并且第二凹槽(112,122,2110)以约3.75 mm的偏移距离(Ot)相对于第三凹槽(112,122,2110)偏移。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每个凹槽(112,122,2110)具有带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至少一个肩部边缘(123,2112),所述至少一个肩部边缘(123,2112)限定直角,且具有基本上非弧形拐角。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100),其中:至少某些相邻凹槽(112,122,2110)沿着它们的相应正弦曲线路径彼此周期性相交。
20.根据权利要求15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所述凹槽(112,122,2110)布置成基本上彼此平行以提供约59 mm/cm2的边缘密度和约67%的表面接触比。
21.一种用于鞋类物品的外底(100),所述外底(100)包括: 外底主体(100),具有外侧部(106)、中部(108)和地面接触表面(110),所述外底(100)限定沿着行走方向的纵向轴线(101)和垂直的横向轴线(103),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具有 安置于外侧外底主体部(106)上在所述外底(100)的外侧周围附近的第一踏面区域(120a), 安置于中间外底主体部(108)上在所述外底(100)的中间周围附近的第二踏面区域(120b),以及 在所述外底(100)的至少一种地面冲击部分中在所述第一踏面区域与第二踏面区域(120a, 120b)之间的第三踏面区域(130); 其中所述第一踏面区域和第二踏面区域(120a,120b)限定具有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正弦曲线路径的凹槽(112,122),具有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外底(100)的所述纵向轴线(101)的传播轴线(125),相邻凹槽(112,122)以第一偏移距离(OT)沿着所述横向轴线(103)彼此偏移;以及 其中所述第三踏面区域(130)限定具有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正弦曲线路径的凹槽(112,132),具有基本上与所述外底(100)的所述横向轴线(103)平行的传播轴线(135),相邻凹槽(112,132)以第二偏移距离(OQ)沿着所述纵向轴线(101)彼此偏移。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所述第一踏面区域和第二踏面区域(120a, 120b)的所述凹槽(112,122)限定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正弦曲线凹槽路径,具有约17.6mm的振幅(A),和约40 mm的频率(ω),优选地具有约I _的宽度(Wt)和/或约1.5 mm的深度(Dt)。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所述第一偏移距离(Ot)介于约3mm与约3.75 mm之间,优选地,对于沿着所述第一踏面区域和第二踏面区域(120a,120b)的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三个连续凹槽(112,122),第一凹槽(112,122)以约3 mm的偏移距离(Ot)相对于第二凹槽(112,122)偏移;并且第二凹槽(112,122)以约3.75mm的偏移距离(Ot)相对于第三凹槽(112,122)偏移。
24.根据权利要求21 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所述第一踏面区域和第二踏面区域(120a,120b)的至少某些相邻凹槽(112,122)沿着它们的相应正弦曲线路径彼此周期性相交。
25.根据权利要求2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所述第一踏面区域和第二踏面区域(120a,120b)的所述凹槽(112,122)布置成用以提供约59 mm/cm2的边缘密度和约67%的表面接触比。
26.根据权利要求2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所述第三踏面区域(130)的所述凹槽(112,132)限定沿着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正弦曲线凹槽路径,具有约5mm的振幅(A),和约6.3 mm的频率(ω),优选地具有约0.4 mm的宽度(Wq)和/或约1.2mm的深度(Dq)。
27.根据权利要求2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所述第二偏移距离(Oq)为约 3.15 mm η
28.根据权利要求2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所述第三踏面区域(130)还包括连接着相邻凹槽(112,132)的至少一个沟槽(134),优选地至少一个沟槽(134)具有所述第三踏面区域(130)的所述凹槽(112,132)的深度(Dq)的大约一半的深度(Dq)和/或基本上等于所述第三踏面区域(130)的所述凹槽(112,132)的宽度(Wq)的宽度(Wq)。
29.根据权利要求2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所述第三踏面区域(130)的所述凹槽(112,132)布置成用以提供约106 mm/cm2的边缘密度和约91%的表面接触比。
30.根据权利要求21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每个凹槽(112,122,132)具有带所述地面接触表面(110)的至少一个肩部边缘(123,133),所述至少一个肩部边缘(123,133)限定直角,且具有基本上非弧形拐角。
3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底(100),其中,所述外底主体(100)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种:具有介于约45邵氏A与约65邵氏A之间硬度的橡胶;具有约0.9的最小摩擦系数和介于约50邵氏A与约65邵氏A之间硬度的橡胶;以及具有约1.1的最小摩擦系数I和介于约50邵氏A与 约65邵氏A之间硬度的橡胶。
【文档编号】A43B13/22GK103476287SQ201180065057
【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3日
【发明者】K.克罗雷二世, D.M.诺, J.切尼, N.W.黃 申请人:Sr控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