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裤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机能裤,其包括一裤本体、二前束带、二菱形束带以及二后束带,该二菱形束带所设置的位置恰可对应于用户的臀中肌,该肌肉在长跑时主司抬腿及蹬腿的动作,而本发明的菱形束带可提升臀中肌的延展性并减缓其疲劳累积;另外,前、后束带可在使用者反复踏蹬的过程中,交替地给使用者大腿施加张力,让使用者跑步时可更为省力。由此,本发明的机能裤在减少用户疲劳感层面上具有显著的效果,适于长跑运动者穿着。
【专利说明】机能裤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裤子,特别是指一种可对特定肌肉部位施加张力的机能裤,可供减缓肌肉疲劳。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宣称可以提升运动效果的紧身裤,其主要原理是对腿部施加压力来达到使肌肉集中的效果,并指出此法有助于提升爆发力。
[0003]然而,对于长跑运动员而言,瞬间的爆发力输出并非主要考虑,取而代之的是持久力与耐力的表现,因此减少肌肉疲劳感的累积便至关重要,而习用紧身裤在减缓疲劳累积方面的表现却并不显著。
[0004]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适于减少腿部肌肉(特别是臀部肌肉)疲劳累积的机能裤,自有待本业界人士思量。
【发明内容】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对局部腿部肌肉施加张力的机能裤,其可有效减缓肌肉疲劳。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机能裤,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裤本体,具有左、右对接的二半部,各所述半部包括一髋部及一大腿部,所述二大腿部相交处定义一裤裆,各所述髋部的底缘概与所述裤裆等高;二前束带,为上下延伸地分别设于所述二半部的前侧面宽度方向的二分之一处,各所述前束带具有一顶端位于其对应的髋部顶缘,各所述前束带还具有一底端位于其对应的大腿部底缘,各所述前束带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二菱形束带,分别设于所述二髋部的后侧面宽度方向的二分之一处,各所述菱形束带具有一顶端位于其对应髋部的顶缘,各所述菱形束带还具有一底端位于其对应髋部的底缘,各所述菱形束带定义一拉张区域,所述拉张区域由上而下呈先渐扩而后渐窄状,所述拉张区域的最宽处概位于其对应髋部高度方向的二分之一处,各所述菱形束带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二后束带,为上下延伸地分别设于所述二大腿部的后侧面宽度方向的二分之一处,各所述后束带具有一顶端连接于设于同侧的菱形束带的底端,各所述后束带还具有一底端位于其对应大腿部的底缘,各所述后束带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
[0007]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各所述菱形束带所定义的拉张区域,其最宽处具有一第一宽度,各所述髋部于对应所述拉张区域最宽处的位置具有一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实质为所述第二宽度的三分之一。
[0008]各所述半部还包括一膝盖部连接于所述大腿部底缘,其中所述机能裤还包括二膝盖束带分别设于所述膝盖部,各所述膝盖束带包括一髌骨环,各所述髌骨环设于其对应所述膝盖部的前侧面,各所述髌骨环定义有一用于容置使用者的髌骨的髌骨容置区,各所述膝盖束带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各所述前束带的底端连接于所述館骨环的顶缘。
[0009]各所述半部还包括一小腿部及一膝盖部,所述膝盖部连接于所述大腿部与所述小腿部之间,其中所述机能裤还包括二小腿束带组分别设于所述二小腿部,各所述小腿束带组自其对应的小腿部内侧经由所述对应的小腿部后侧朝上且朝外延伸至所述对应的小腿部外侧,各所述小腿束带组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
[0010]各所述小腿束带组由若干细长的束条组成。
[0011]还包括二膝盖束带分别设于所述膝盖部,各所述膝盖束带包括一髌骨环,各所述髌骨环设于其对应膝盖部的前侧面,各所述髌骨环定义有一用于容置使用者的髌骨的髌骨容置区,各所述膝盖束带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各所述前束带的底端连接于所述髌骨环的顶缘。
[0012]各所述膝盖束带还包括一对胭窝带,各所述胭窝带自所述髌骨环一侧延伸,并绕经膝盖部后侧面连接于所述髌骨环另一侧,各对所述胭窝带定义一呈眼形的用于容置使用者的胭窝的胭窝区,各所述后束带的底端连接于设于同侧的所述膝盖束带的其中一胭窝带。
[0013]各所述后束带所施加的张力大于各所述前束带所施加的张力。
[0014]各所述后束带的宽度大于各所述前束带的宽度。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提供的机能裤的二菱形束带所设置的位置恰可对应于用户的臀中肌,该肌肉在长跑时主司抬腿及蹬腿的动作,而本发明中的菱形束带可提升臀中肌的延展性并减缓其疲劳累积。另外,前、后束带还可在使用者反复踏蹬的过程中,交替地给使用者大腿施加张力,让使用者跑步时可更为省力。据此,本发明的机能裤在减少用户疲劳感层面上具有显著的效果,适于长跑运动者穿着。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0017]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8]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后视图;
[0019]图3A是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0]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1]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2]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后视图;
[0023]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将通过若干较佳实施例并结合【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预期达到的功效,但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所要保护的范畴,于此先行说明。
[0025]首先,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一种机能裤包括一裤本体
10、二前束带20、二菱形束带30、二后束带40、二膝盖束带50及二小腿束带组60。
[0026]裤本体10具有左、右对接的二半部11、12,二半部11、12各包括一髋部13、一大腿部14、一小腿部15及一膝盖部16,其中二大腿部14相交处定义一裤裆141,各髋部13的底缘概与裤裆141同高,而膝盖部16连接于大腿部14与小腿部15之间。裤本体10可由常见的天然或人工纤维材质制成,例如棉、尼龙、聚酯纤维等,且裤本体10可以具有适当的伸缩性,以紧贴于人体肌肤。
[0027]二前束带20为上下延伸地分别设于二半部11、12的前侧面宽度方向的二分之一处,各前束带20具有一顶端21位于其对应的髋部13顶缘,各前束带20还具有一底端22位于其对应的大腿部14底缘,各前束带20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
[0028]二菱形束带30分别设于二髋部13的后侧面宽度方向的二分之一处,各菱形束带30具有一顶端31位于其对应髋部13的顶缘,各菱形束带30还具有一底端32位于其对应髋部13的底缘,即位于与裤裆141实质等高的位置。依其字面定义,各菱形束带30具有四个边条33a、33b、33c、33d,其中顶端31位于邻近边条33a、33b的交会处,而底端32即位于邻近边条33c、33d的交会处,在各边条33a、33b、33c、33d之间定义一拉张区域34,拉张区域34由上而下呈先渐扩而后渐窄状,拉张区域34的最宽处概位于其对应髋部13高度方向的二分之一处,各菱形束带30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请进一步参考图3A,拉张区域34的最宽处具有一第一宽度Wl,各髋部13在对应拉张区域34最宽处的位置则具有一第二宽度W2,第一宽度Wl实质为第二宽度W2的三分之一。借由此设计,使用者的臀中肌恰可位于拉张区域34中,且臀中肌的中心点即实质位于拉张区域34的中心点。
[0029]二后束带40为上下延伸地分别设于二大腿部14的后侧面宽度方向的二分之一处,各后束带40具有一顶端41连接于设于同侧的菱形束带30的底端32,各后束带40还具有一底端42位于其对应大腿部14的底缘,且各后束带40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
[0030]二膝盖束带50分别设于膝盖部16,各膝盖束带50包括一髌骨环51及一对胭窝带52a、52b,各髌骨环51设于其对应膝盖部16的前侧面,且各髌骨环51定义一髌骨容置区53用于容置使用者的髌骨,且各前束带20的底端21为连接于髌骨环51的顶缘。另一方面,各胭窝带52a、52b为自髌骨环51 —侧延伸,并绕经膝盖部16后侧面而连接于髌骨环51另一侧,各对胭窝带52a、52b定义一呈眼形的胭窝区54而用于容置使用者的胭窝,各后束带40的底端42还连接于设于同侧的膝盖束带50的其中一胭窝带52a (即位于较上方的)。各膝盖束带50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其可用于在跑动时将膝盖部16确实定位于使用者的膝盖,防止各部位位移而失去原设计效果,而且髌骨环51在上、左、右侧分别受前束带20及胭窝带52a、52b拉伸而可用于保护髌骨,另胭窝带52a所定义的眼形胭窝区54则提供了人体胭窝弯曲所需的空间,并避免对胭窝造成压迫。
[0031]二小腿束带组60分别设于二小腿部15,各小腿束带组60自其对应的小腿部15内侧经由对应的小腿部15后侧以概呈45°的角度朝上且朝外延伸至对应的小腿部15的外侧,小腿束带组60可如本实施例般由若干细长的束条61组成,这些束条61在邻近小腿部15内侧的一端也可能彼此紧邻或交叠,各小腿束带组60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借此设计,各小腿束带组60的一端邻近使用者的比目鱼肌与跟腱的交接处,另一端则邻近使用者的腓肠肌,据此缓冲比目鱼肌、腓肠肌等小腿肌肉群的受力,并提供减压、缓冲、减缓疲劳等功效。
[0032]除此之外,该机能裤也可包括二设于小腿部15底缘的踩踏带70,用于供使用者足部穿过,避免小腿部15底缘错位。在其他可能实施例中,机能裤可在小腿部15底缘环设有束条,也可避免小腿部15底缘错位,此时二踩踏带70可省略不设。
[0033]需说明的是,前述各束带可以选用弹性纤维或胶条等材质制成,并可设于裤本体的内里、外表面或其夹层中,若以弹性纤维为例,其也可与裤本体其他部位以一体成型方式一体织成,以于使用者穿着时提供张力。由于跑步时,使用者蹬腿较抬腿需施加较多的力量,因此各后束带40所施加的张力较好的是大于各前束带20所施加的张力,例如使各后束带40的宽度大于各前束带20的宽度,或采用相同宽度但不同结构密度的材质来达成前述目的。
[0034]接着,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该机能裤为一及膝的短裤,其膝盖部以下的部位均省略未设,膝盖部以上的部位仍保持与第一实施例大抵相同,并可分别于大腿部14底缘设置一束条17以保持该底缘的位置。
[0035]再如图7所示的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该机能裤省略了小腿部15而保留膝盖部16,且膝盖束带50仅包括髌骨环51。
[0036]上述三实施例的共同特点在于,二菱形束带所设置的位置恰可对应于用户的臀中肌,该肌肉在长跑时主司抬腿及蹬腿的动作,而本发明的菱形束带可提升臀中肌的延展性并减缓其疲劳累积。除此之外,菱形束带的顶端由于是延伸至大腿部顶缘,因此有助于延展人体背部的竖直肌,以改善竖直肌在长跑过程中的紧绷程度,以降低疲劳感。另外,前、后束带则可在使用者反复踏蹬的过程中,交替地施加张力予使用者大腿,让使用者跑步时可更为省力。
[0037]经多数运动员试用后表示,使用本发明的机能裤有助于提升长跑运动表现并减缓疲劳感,可见本发明确实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
[003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实际上本发明的机能裤也可做局部结构上的改变,例如部分束带的长度可以受到调整,举凡此等未脱离本发明创作精神所做出的简单结构润饰或变化,仍应属于本发明的专利保护的范畴中。
【权利要求】
1.机能裤,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裤本体,具有左、右对接的二半部,各所述半部包括一髋部及一大腿部,所述二大腿部相交处定义一裤裆,各所述髋部的底缘概与所述裤裆等高; 二前束带,为上下延伸地分别设于所述二半部的前侧面宽度方向的二分之一处,各所述前束带具有一顶端位于其对应的髋部顶缘,各所述前束带还具有一底端位于其对应的大腿部底缘,各所述前束带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 二菱形束带,分别设于所述二髋部的后侧面宽度方向的二分之一处,各所述菱形束带具有一顶端位于其对应髋部的顶缘,各所述菱形束带还具有一底端位于其对应髋部的底缘,各所述菱形束带定义一拉张区域,所述拉张区域由上而下呈先渐扩而后渐窄状,所述拉张区域的最宽处概位于其对应髋部高度方向的二分之一处,各所述菱形束带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 二后束带,为上下延伸地分别设于所述二大腿部的后侧面宽度方向的二分之一处,各所述后束带具有一顶端连接于设于同侧的菱形束带的底端,各所述后束带还具有一底端位于其对应大腿部的底缘,各所述后束带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能裤,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菱形束带所定义的拉张区域,其最宽处具有一第一宽度,各所述髋部于对应所述拉张区域最宽处的位置具有一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实质为所述第二宽度的三分之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能裤,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半部还包括一膝盖部连接于所述大腿部底缘,其中所述机能裤还包括二膝盖束带分别设于所述膝盖部,各所述膝盖束带包括一髌骨环,各所述髌骨环设于其对应所述膝盖部的前侧面,各所述髌骨环定义有一用于容置使用者的髌骨的髌骨容置区,各所述膝盖束带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各所述前束带的底端连接于所述髌骨环的顶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能裤,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半部还包括一小腿部及一膝盖部,所述膝盖部连接于所述大腿部与所述小腿部之间,其中所述机能裤还包括二小腿束带组分别设于所述二小腿部,各所述小腿束带组自其对应的小腿部内侧经由所述对应的小腿部后侧朝上且朝外延伸至所述对应的小腿部外侧,各所述小腿束带组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能裤,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小腿束带组由若干细长的束条组成。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机能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膝盖束带分别设于所述膝盖部,各所述膝盖束带包括一髌骨环,各所述髌骨环设于其对应膝盖部的前侧面,各所述髌骨环定义有一用于容置使用者的髌骨的髌骨容置区,各所述膝盖束带用于在使用者穿着机能裤时对使用者施加张力,各所述前束带的底端连接于所述髌骨环的顶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能裤,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膝盖束带还包括一对胭窝带,各所述胭窝带自所述髌骨环一侧延伸,并绕经膝盖部后侧面连接于所述髌骨环另一侧,各对所述胭窝带定义一呈眼形的用于容置使用者的胭窝的胭窝区,各所述后束带的底端连接于设于同侧的所述膝盖束带的其中一胭窝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能裤,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后束带所施加的张力大于各所述前束带所施加的张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能裤,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后束带的宽度大于各所述前束带的宽度 。
【文档编号】A41D27/00GK103653373SQ201210537663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9日
【发明者】骆明瑶, 魏敏聪 申请人:骆明瑶, 魏敏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