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合式伞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374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嵌合式伞巢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 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嵌合式伞巢,尤指包括一座体、一环形元件及一盖体,且该盖体底部能与该座体的顶部相嵌卡,以将该环形元件及多支伞骨的一端定位至该盖体及该座体之间的嵌合式伞巢。
背景技术
伞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具之一,不仅能在下雨天时隔绝雨水,也能用于遮蔽阳光,尤其台湾地处亚热带,属于炎热又多雨的海岛型气候,因此一件伞具的操作性、携带性、安全性是否良好,将会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品质,不容忽视。目前,时下常见的伞具,其结构包括一中棒、多个伞巢、多支外伞骨及多支内伞骨,中棒是该伞具的主要支撑元件,与该伞具上其他元件相连接,且其一端能供使用者持握;该等外伞骨及内伞骨则分别透过各该伞巢,装设至该中棒上,使该等外伞骨及内伞骨能以相对应的伞巢为中心转动,朝该中棒的另一端展开,以形成一伞面,为使用者遮挡雨水或阳光;或朝该中棒的中段部转动,以收合至邻近该中棒的位置,令使用者能随身携带该伞具。由于,该等外伞骨及内伞骨皆是透过伞巢,与该中棒相连接,因此,一件伞具是否能作动流畅,将与伞巢结构有极大的关联。请参阅图I所示,是一种公知伞巢1,该伞巢I底部呈中空状,以能套合至一伞具(图中未示)的中棒上;该伞巢I顶部侧缘凹设有一环沟11,且其顶部自周缘沿径向凹设有多个定位槽12,该等定位槽12的构形分别与该伞具的多支伞骨10相匹配,令使用者能利用一金属线13,依序穿过该等伞骨10的一端,使该等伞骨10的一端能通过该金属线13,嵌入至该等定位槽12中,并活动地定位至该伞巢I上。承上,虽然该伞巢I被大量地使用在时下各种伞具上,然而,该伞巢I在生产及使用上,却具有以下缺点(I)组装不易由于该等伞骨10被装设至该伞巢I的过程中,组装人员必须先将该金属线13逐一穿过该等伞骨10的一端,并将该金属线13及该等伞骨10分别对准该环沟11及该等定位槽12后,始能将该伞骨10准确地嵌入该等定位槽12中,其组装步骤不仅繁复,且需要组装人员的高度专注力,故很容易造成生产流程的拖延。(2)金属线外露由于该金属线13仅嵌入在该环槽中,故在该伞具长久使用之后,该金属线13很容易因接触空气或水气,造成其张力及韧性的下降,进而影响该等伞骨10的定位稳固性。此外,该金属线13在依序穿过该等伞骨10的一端,并嵌入该环沟11后,组装人员尚必须将其两端缠绕,以确保该金属线13能稳固地定位在该环沟11中,然而,如此一来,该金属线13相互缠绕的部位相很容易刮伤使用者,且该金属线13上相互缠绕的部位将会承受较大的张力,造成该金属线13耐用性下降的问题。(3)构形复杂由于该环沟11、定位槽12皆设于该伞巢I上,故该伞巢I在射出成型制程中,容易因为入胶的不均匀而造成优良率下降。请参阅图2所示,设计人过去曾设计出的一种改良式伞巢2,该改良式伞巢2是由一座体21、一环形元件22及一盖体23构成,以改善组装上的繁复度,且由于该环形元件22嵌设于该座体21侧缘上的一环沟210中,故在该盖体23套接至该座体21顶部的情况下,该环形元件22即不会外露伞巢2外。然而,设计人在实际生产使用后发现,该改良式伞巢
2很容易因为长久使用,造成结构上的松动,虽然业者能透过一锁合元件24,锁固该盖体23及该座体21 (如图2所示),然而,该锁合元件24仅能使用在定位至该伞具的中棒顶端的改良式伞巢2,对于需被该中棒贯穿,以活动地在中棒上位移的伞巢,该锁合元件24即无法进行锁附,此外,该改良式伞巢2构形过厚,并无法大幅改善制作成本上的问题,故仍有极大的改善空间。因此,如何针对伞巢结构进行改良,以降低伞巢的生产成本,并确保伞巢的结构稳固性,即成为本实用新型在此亟欲解决的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嵌合式伞巢,以降低伞巢的生产成本,确保伞巢的结构稳固性,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嵌合式伞巢,应用于一伞具上,所述嵌合式伞巢包括一座体,其上穿设有一开孔,所述开孔的构形与所述伞具的一中棒相匹配,所述座体能被所述中棒贯穿,并定位在所述中棒上,所述座体的顶部设有多个第一嵌卡部,且沿圆周向环设有多个第一定位部,及自周缘沿径向凹设有多个下凹槽,各所述下凹槽位于两相邻的所述第一定位部之间;一环形元件,其构形与各所述第一定位部相匹配,所述环形元件能定位在各所述第一定位部上,且所述环形元件还能穿过所述伞具上多支伞骨的一端;一盖体,其构形与所述座体的顶部相匹配,并能定位至所述座体顶部,所述盖体的底部设有多个第二嵌卡部,且自周缘沿径向凹设有多个上凹槽,各所述上凹槽位于两相邻的所述第二定位部之间,且各所述第二嵌卡部及各所述上凹槽的位置分别对应于各所述第一嵌卡部及各所述下凹槽,所述盖体的底部能定位至所述座体顶部,各所述第一嵌卡部能分别嵌入各所述第二嵌卡部中,各所述伞骨的一端能分别定位在对应的各所述上凹槽与下凹槽所共同形成的一定位槽中,且所述环形元件能定位在所述盖体及各所述第一定位部之间,所述盖体、所述环形元件及所述座体能组装成一体。如上所述的嵌合式伞巢,其中,各所述第一嵌卡部的构型为凸柱,各所述第二嵌卡部为通孔,且各所述第一嵌卡部与各所述第二嵌卡部能经高周波融合为一体。如上所述的嵌合式伞巢,其中,各所述第一嵌卡部的构型为凹陷部,各所述第二嵌卡部为凸柱,且所述盖体通过黏胶固定至所述座体上。如上所述的嵌合式伞巢,其中,所述盖体上对应于各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位置还分别设有一第二定位部,各所述第二定位部沿所述盖体的圆周向环设,且其构型与各所述第一定位部相匹配,在所述盖体定位至所述座体顶部时各所述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之间能形成一定位环沟,所述定位环沟能容置所述环形元件。如上所述的嵌合式伞巢,其中,所述环形元件的两端朝所述嵌合式伞巢的轴心方向延伸;所述座体上对应于所述环形元件的部位凹设有一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与所述定位环沟相连通,且其构型与所述环形元件的两端相匹配,所述环形元件在定位于所述定位环沟时,其两端能定位在所述容置槽中。如上所述的嵌合式伞巢,其中,所述座体的顶部周缘还环设有多个凸肋,所述盖体底部周缘对应于各所述凸肋的位置分别设有一嵌卡槽,各所述凸肋的构形与各所述嵌卡槽相匹配,各所述凸肋能与各所述嵌卡槽相嵌卡,令所述盖体的底部能准确地定位在所述座体的顶部上。如上所述的嵌合式伞巢,其中,各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构型为一沟槽,各所述第二定位部的构型为一凸出部。如上所述的嵌合式伞巢,其中,各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构型为一凸出部,各所述第二定位部的构型为一沟槽。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嵌合式伞巢,其特点及优点在于,该嵌合式伞巢应用于一伞具上,包括一座体、一环形元件及一盖体,该座体能被该伞具的一中棒贯穿,以定位在该中棒上,其顶部设有多个第一嵌卡部,且自周缘沿径向设有多个下凹槽,该等下凹槽的构形分别与该伞具上多支伞骨的一端相匹配;该环形元件能定位在该座体顶部,且能依序穿过该等伞骨的一端;该盖体底部对应于各该第一嵌卡部及各该下凹槽的位置分别设有一第二嵌卡部及一上凹槽,且其底部的构形与该座体的顶部构形相匹配,以在该盖体底部定位至该座体顶部的情况下,该第一嵌卡部能嵌入对应的第二嵌卡部中,使该环形元件能被定位在该盖体及该座体之间,同时该伞骨的一端能被定位至对应的各该上凹槽及下凹槽共同形成的一定位槽中。如此,由于该座体及该盖体能在相互嵌合的情况下,同时迫紧该环形元件,使三者结合成一体,故除能确保该嵌合式伞巢的结构稳固性外,尚能避免该环形元件由该嵌合式伞巢露出,致使该环形元件发生锈蚀或刺伤使用者的问题,此外,由于该嵌合式伞巢的整体构形远较现有伞巢小,故能大幅改善该嵌合式伞巢在制作上的成本。

图I现有伞巢示意图;图2为改良式伞巢示意图;图3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嵌合式伞巢的伞具骨架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嵌合式伞巢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嵌合式伞巢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另一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嵌合式伞巢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剖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嵌合式伞巢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嵌合式伞巢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伞具骨架..................3中棒..................31握持部..................311第一伞巢..................32第二伞巢..................33、7第三伞巢..................34外伞骨..................35[0039]内伞骨..................36连接杆体..................37定位槽..................40座体..................41、71开孔..................410、710第一嵌卡部..................412、712第一定位部..................414、714下凹槽..................416凸肋..................418环形元件..................42、72盖体..................43、73第二嵌卡部..................432、732第二定位部..................434上凹槽..................436嵌卡槽..................438定位环沟..................716容置槽..................7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嵌合式伞巢,请参阅图3所示,该伞具骨架3包括一中棒31、 一第一伞巢32、一第二伞巢33、一第三伞巢34、多支外伞骨35、多支内伞骨36及多支连接杆体37,该中棒31的一端设有一握持部311,以供使用者持握,该握持部311可为一装设于该中棒31 —端的独立物件,亦能为该中棒31 —端可供握持的部位,并不以图3所绘制的构形为限,合先陈明。承上,该等外伞骨35的一端能透过该第一伞巢32,分别枢设于该中棒31的另一端,使该等外伞骨35另一端能以该中棒31的另一端为轴心转动,收合至邻近该中棒31的中段部的位置,或朝远离该中棒31的方向展开;该等连接杆体37的一端与该等外伞骨35相连接,其另一端则透过该第三伞巢34,活动地装设于该中棒31上;该等内伞骨36的一端能连接至该连接杆体37上,其另一端则透过该第二伞巢33,活动地装设在该中棒31上,以在使用者推拉该第二伞巢33,使该第二伞巢33沿着该中棒31上下位移的情况下,该等内伞骨36及该等连接杆体37能分别被该第二伞巢33及该第三伞巢34带动,同时该等外伞骨35能被该等连接杆体37带动,使该等外伞骨35能以该第一伞巢32中心转动,以收合至邻近该中棒31的中段部的位置,或张开至远离该中棒31的中段部的位置,以形成一伞面,遮蔽外界的雨水或阳光。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是该第二伞巢33的立体示意图,该第二伞巢33包括一座体41、一环形元件42及一盖体43,该座体41上开设有一开孔410,该开孔410与该中棒31的构形相匹配,使该座体41能被该中棒31贯穿,并活动地定位至该中棒31上,该座体41顶部设有多个第一嵌卡部412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嵌卡部412的构型为一凸柱),及沿圆周向环设有多个第一定位部414 (在本实施例中,各该第一定位部414的构形是一凸出部),且该座体41的顶部自周缘沿径向尚设有多个下凹槽416,各该下凹槽416位于两相邻的第一定位部414之间,且其构形分别与各该内伞骨36的另一端相匹配;该环形元件42的构形与该等第一定位部414的构形相匹配,以能定位在该等第一定位部414上,且该环形元件42能依序穿过该等内伞骨36的另一端,使该等内伞骨36能通过该环形元件42,定位至该座体41的顶部对应于该等下凹槽416的位置。请参阅图3 5所示, 该盖体43的底部构形与该座体41的顶部构形相匹配,且亦能被该中棒31贯穿,以定位至该座体41的顶部,该盖体43上对应于该等第一嵌卡部412的位置分别设有一第二嵌卡部432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嵌卡部432的构型为一通孔),且其底部沿圆周向环设有多个第二定位部434 (在本实施例中,各该第二定位部434的构形一沟槽),该盖体43的底部自周缘沿径向尚设有多个上凹槽436,使各该上凹槽436能位于两相邻的第二定位部434间,该等第二嵌卡部432、该等第二定位部434及该等上凹槽436的位置分别对应于该等第一嵌卡部412、该等第一定位部414及该等下凹槽416,以在该盖体43底部定位至该座体41顶部的情况下,该等第一嵌卡部412能与该等第二嵌卡部432相嵌卡,使该环形元件42能被定位在该等第二定位部434及该等第一定位部414所形成的一定位环沟之间,同时,各该内伞骨36的另一端能分别被定位至对应的各该上凹槽436及下凹槽416共同形成的一定位槽40中,进而使该盖体43、该环形元件42及该座体41结合成一体。承上,在此特别一提者,本实用新型的嵌合式伞巢,其主要技术特征,是在于该盖体43底部及该座体41顶部的构形,彼此能相互嵌卡以定位该环形元件42的结构,故该盖体43顶部的构形及该座体41底部的构形,能依业者的需求进行调整,另由于该第一伞巢32及第三伞巢34的结构与该第二伞巢33相同,意即,该等外伞骨35及该等连接杆体37能以相同原理,分别透过该第一伞巢32及该第三伞巢34,装置至该中棒31上,故为保持后文叙述的清晰流畅,在此即不再赘述其具体构形,合先陈明。另外,复请参阅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定位部414的构形为一凸出部,该第二定位部434则为一沟槽,然而,在实际施作上,该第一定位部414的构形亦能为一沟槽,而该第二定位部434能为与该沟槽相匹配的凸出部。如此,复请参阅图4所示,由于该座体41及该盖体43是以相互嵌合的方式,将该环形元件42定位在该座体41及该盖体43之间,以使三者结合成一体,故能避免该环形元件42由该第二伞巢33露出,致使该环形元件42发生锈蚀或刺伤使用者的问题,此外,由于该第二伞巢33并非在侧缘凹设一环沟以容置该环形元件42,故能大幅缩减该第二伞巢33的整体体积,并有效简化该第二伞巢33的构型复杂度,进而有效减少制作上的成本。另外,复请参阅图4 6所示,该座体41顶部周缘沿圆周向尚设有多个凸肋418,且该盖体43底部周缘对应于各该凸肋418的位置分别设有一嵌卡槽438,该凸肋418的构形与该嵌卡槽438相匹配,使该凸肋418能嵌入该嵌卡槽438中,以提升该盖体43定位至该座体41的顶部上时的位置精确度。此外,请参阅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较佳实施例中,业者尚能将各该第二嵌卡部432的通孔的一端的孔径,设计成略小于其另一端的孔径,以使该等嵌卡部412、432能以更紧密的方式嵌卡成一体,以提升该盖体43及该座体41间的连接强度,且在本实施例中,业者透过高周波封合的方式,将该第一嵌卡部412能与该第二嵌卡部432的内壁面结合成一体,如此,尚能更进一步地提升该第二伞巢33的稳固性。复请参阅图3所示,该内伞骨36虽是透过该连接杆体37与该外伞骨35相连接,然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较佳实施例中,业者亦能将该内伞骨36直接与该外伞骨35相连接,如此,则该等外伞骨35亦能随着该第二伞巢33的上下位移,而收合至邻近该中棒31的位置,或张开一伞面。请参阅图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该嵌合式伞巢
7亦由一座体71、一环形元件72及一盖体73组装而成,该座体71通过其轴心处的开孔710定位至一中棒上,其顶部设有多个第一嵌卡部712 (在本实施例中,该等第一嵌卡部712的构型为一凹陷部),且其邻近周缘的部位沿圆周向设有多个第一定位部714(在本实施例中,该等第一定位部714的构型为沟槽);该环形元件72的构型与该等第一定位部714相匹配,以能定位至该等第一定位部714上;该盖体73的构型与该座体71的顶部相匹配,以能定位至该座体71顶部,且其底部对应于各该第一嵌卡部712的位置分别设有一第二嵌卡部732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嵌卡部732的构型为一凸柱),各该第二嵌卡部732的构型与各该第一嵌卡部712相匹配,以在该盖体73定位至该座体71上的情况下,该等嵌卡部712、732能相互嵌卡,且使该座体71能以胶合方式与该盖体73结合成一体,同时,该盖体73的底侧与该等第一定位部714之间尚能形成一定位环沟716,以供容置该环形元件72。复请参阅图7及图8所示,其中图8为该环形元件72定位至该等第一定位部714上后,该座体71的俯视图,由图中可知,该环形元件72的构型略呈一 C字形,且其两端朝该嵌合式伞巢7的轴心方向延伸,该座体71上对应于该环形元件72的部位凹设有一容置槽74,该容置槽74的构型与该环形元件72的两端相匹配,且能与该定位环沟716相连通,以在该环形元件72定位于该定位环沟716的情况下,该环形元件72的两端能容置于该容置槽74中,如此,即能进一步缩减该嵌合式伞巢7的整体构型大小。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嵌合式伞巢,为应用于一伞具上的嵌合式伞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合式伞巢包括 一座体,其上穿设有一开孔,所述开孔的构形与所述伞具的一中棒相匹配,所述座体能被所述中棒贯穿,并定位在所述中棒上,所述座体的顶部设有多个第一嵌卡部,且沿圆周向环设有多个第一定位部,及自周缘沿径向凹设有多个下凹槽,各所述下凹槽位于两相邻的所述第一定位部之间; 一环形元件,其构形与各所述第一定位部相匹配,所述环形元件能定位在各所述第一定位部上,且所述环形元件还能穿过所述伞具上多支伞骨的一端; 一盖体,其构形与所述座体的顶部相匹配,并能定位至所述座体顶部,所述盖体的底部设有多个第二嵌卡部,且自周缘沿径向凹设有多个上凹槽,各所述上凹槽位于两相邻的所述第二定位部之间,且各所述第二嵌卡部及各所述上凹槽的位置分别对应于各所述第一嵌卡部及各所述下凹槽,所述盖体的底部能定位至所述座体顶部,各所述第一嵌卡部能分别嵌入各所述第二嵌卡部中,各所述伞骨的一端能分别定位在对应的各所述上凹槽与下凹槽所共同形成的一定位槽中,且所述环形元件能定位在所述盖体及各所述第一定位部之间,所述盖体、所述环形元件及所述座体能组装成一体。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嵌合式伞巢,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嵌卡部的构型为凸柱,各所述第二嵌卡部为通孔,且各所述第一嵌卡部与各所述第二嵌卡部能经高周波融合为一体。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嵌合式伞巢,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嵌卡部的构型为凹陷部,各所述第二嵌卡部为凸柱,且所述盖体通过黏胶固定至所述座体上。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嵌合式伞巢,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对应于各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位置还分别设有一第二定位部,各所述第二定位部沿所述盖体的圆周向环设,且其构型与各所述第一定位部相匹配,在所述盖体定位至所述座体顶部时各所述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之间能形成一定位环沟,所述定位环沟能容置所述环形元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嵌合式伞巢,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元件的两端朝所述嵌合式伞巢的轴心方向延伸;所述座体上对应于所述环形元件的部位凹设有一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与所述定位环沟相连通,且其构型与所述环形元件的两端相匹配,所述环形元件在定位于所述定位环沟时,其两端能定位在所述容置槽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嵌合式伞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的顶部周缘还环设有多个凸肋,所述盖体底部周缘对应于各所述凸肋的位置分别设有一嵌卡槽,各所述凸肋的构形与各所述嵌卡槽相匹配,各所述凸肋能与各所述嵌卡槽相嵌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嵌合式伞巢,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构型为一沟槽,各所述第二定位部的构型为一凸出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嵌合式伞巢,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构型为一凸出部,各所述第二定位部的构型为一沟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嵌合式伞巢,该嵌合式伞巢应用于一伞具上,包括一座体、一环形元件及一盖体,座体定位在伞具上,且其顶部设有多个第一嵌卡部,及自周缘沿径向凹设有多个下凹槽;环形元件的构形与座体的顶部相匹配,且能穿过伞具上多支伞骨的一端,使伞骨能通过环形元件,定位于座体上;盖体的底部对应于第一嵌卡部的位置设有多个第二嵌卡部,且自周缘沿径向凹设有多个上凹槽,盖体的底部的构形与座体顶部的构形相匹配,盖体能定位至座体的顶部,第一嵌卡部能嵌入第二嵌卡部,环形元件能定位在盖体及座体之间,如此,由于嵌合式伞巢是以嵌卡的方式,将环形元件定位于座体及盖体之间,故能有效减少嵌合式伞巢的生产成本,并提升组装上的便利性。
文档编号A45B25/06GK202407424SQ20122002384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8日
发明者黄金标 申请人:谢旻叡, 谢旻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