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非对称结构滑轮的鞋带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541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使用非对称结构滑轮的鞋带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使用非対称结构滑轮的鞋带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非对称结构滑轮的鞋带环把非対称结构滑轮用于鞋带环,并且在非対称结构滑轮中的一部分的底面安装棘轮,可以容易地把鞋带挂上、拉紧、打结、松开。
背景技术
现有的鞋在鞋面开放部穿孔或者在该孔中装上环后穿入鞋带,或者在利用铆钉安装环后,再穿入鞋带。由于孔或环与鞋带之间存在摩擦,而不方便穿入鞋带,拉紧鞋带或拉紧后松开鞋带时比较费劲,从而在穿入、拉紧、拉紧后松开鞋带时花费较多时间,让使用者感到很不方便。鞋面最下面的孔紧靠在鞋的鞋面,更加不利于鞋带的穿入或拔出。而且,现有的鞋在拉紧鞋带吋,需要从最下面的孔或环开始依次往上地拉紧,不仅 花费时间较长,而且也很难恰好地根据脚部拉紧鞋带,在脱鞋的时候也需要从最上面的孔或环开始依次松开鞋带才能脱下,尤其是登山鞋、工作鞋等较长的鞋,更是不便于拉紧鞋带或松开鞋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掲示了利用滑轮的鞋带环,但是依然没有解决把鞋带穿入鞋带环或从鞋带环拔出时的不便之处,在拉开鞋带并拉紧鞋带后,将鞋带打结时会发生松开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需要另外安装鞋带拉紧用构件,此时依然无法避免利用拉紧用构件拉紧或松开鞋带的不便之处,在拉紧或松开鞋带的过程中仍然会使鞋带磨损,对外观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ー种使用非対称结构滑轮的鞋带环,该鞋带环使用非对称结构滑轮,不必把鞋带穿入鞋带环而只需要把鞋带挂上鞋带环即可。当在挂上鞋带后拉紧鞋带时,只要往上拉动鞋带即可。在拉开鞋带并拉紧后,鞋带不会重新松开,因此可以容易地将鞋带打结,并且还能够容易地从鞋带环上拔出或松开鞋帯。本实用新型使用非对称结构滑轮的鞋带环,该鞋带环包括环部和插入在该环部的非对称结构滑轮,该非对称结构滑轮包括导引鞋带并防止该鞋带脱离的滑轮槽和两个圆板形的侧部,两个圆板形的所述侧部中的一个侧部的直径大于另一个侧部的直径,通过插入旋转销而使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环部上,并且利用铆钉将多个所述鞋带环安装在鞋的鞋面开放部上。而且,本实用新型使用非対称结构滑轮的鞋带环在多个所述鞋带环中位于所述鞋面最上端的鞋带环的非対称结构滑轮的底面安装有棘轮(ratchet),该棘轮在所述鞋带被拉紧到所需要的程度后能够防止处于拉紧状态的鞋带被重新松开,通过扳动杆能够使处于拉紧状态的所述鞋带松开。而且,本实用新型使用非对称结构滑轮的鞋带环,该鞋带环包括环部和插入在该环部的非对称结构滑轮,该非对称结构滑轮包括导引鞋带并防止所述鞋带脱离的滑轮槽和两个圆板形的侧部,两个圆板形的所述侧部中的一个侧部的直径大于另一个侧部的直径,通过插入旋转销而使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环部上,并且利用铆钉将多个所述鞋带环安装在鞋的鞋面开放部上,所述鞋带环还包括至少ー个以上的复滑轮,该复滑轮使两个所述非対称结构滑轮对称地布置,并且在所述复滑轮上挂上两个鞋帯。而且,所述复滑轮构成为使所述复滑轮插入在所述环部中,并且通过插入旋转销而使所述复滑轮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环部上。而且,只安装ー个所述复滑轮时,所述复滑轮安装于多个所述鞋带环中从最上面算起为第二个的第二上端鞋带环,安装两个以上的所述复滑轮时,所述复滑轮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二上端鞋带环和从多个所述鞋带环中最上面算起为第四个或第四个以下的鞋带环,所述两个复滑轮以互相不连续的方式安装。而且,安装为所述第二上端鞋带环的所述复滑轮的底面安装有两个棘轮,该棘轮 在所述鞋带被拉紧到所需要的程度后能够防止处于拉紧状态的鞋带被重新松开,通过按下杆能够使处于拉紧状态的鞋带松开。本实用新型的鞋带环使用了非对称结构滑轮,不必把鞋带穿入鞋带环而只需要挂上鞋带即可,当在挂上鞋带后拉紧鞋带时,只要往上拉动鞋带即可,在拉开鞋带并拉紧后,鞋带不会重新松开,因此可以容易地将鞋带打结,还能够容易地从鞋带环中拔出或松开鞋带。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缩短穿入鞋带、拉紧或拉紧后松开鞋带以及拔出鞋带所花费的时间,尤其是在穿戴登山鞋、工作鞋等较长的鞋时可以有效地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鞋带环。而且,鞋带被拉开并拉紧后不会重新松开,因此可以容易地将鞋带打结,还能够防止鞋带磨损,从而提升鞋带的耐久性。

图I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带环的使用状态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带环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带环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带环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最上端鞋带环的立体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最上端鞋带环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最上端鞋带环的棘轮动作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鞋带环的使用状态图及局部立体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上端鞋带环的棘轮动作图。主要图形标记的说明100 :鞋带环I :鞋2 :鞋面开放部3 :孔4 :鞋带10:环部11:鞋带导引槽12:紧固孔13 :铆钉插孔[0030]20 :非对称结构滑轮21 :旋转销插孔30:旋转销40 :铆钉50 :环部⑶棘轮61 :杆62 :止挡件200 :复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I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带环的使用状态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 实施方式的鞋带环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带环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带环的剖视图。请參阅图I到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利用铆钉40把多个鞋带环100安装在鞋I的鞋面开放部2上,将鞋带4挂在所述鞋带环100上后即可穿上鞋I。所述鞋带环100构成为,导引鞋带4的非对称结构滑轮20可以插入环部10,在环部10中插入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后,通过插入旋转销30使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环部10上。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是ー种具有滑轮槽的轮状机构,该非対称结构滑轮由滑轮槽和两个圆板形的侧部构成。一般滑轮的结构是两个侧部的直径相同的对称结构,但本实用新型的非对称结构滑轮20的结构是两个侧部中的一个侧部的直径大于另一个侧部的直径的非対称结构。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靠近鞋面的一侧为圆板形的直径较小的侧部(以下简称“下端侧部”),距离鞋面较远的一侧为圆板形的直径较大的侧部(以下简称“上端侧部”),在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被插入所述环部10的状态下,所述环部10的紧固孔12通过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的旋转销插孔21插入旋转销30,并且通过所述环部10的鞋带导引槽11导引鞋带4。不必将所述鞋带4穿入所述鞋带环100,而只需要将鞋带4靠在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的上端侧部后,轻轻地往下拉鞋带4就能使鞋带4进入鞋带导引槽11内。一旦鞋带4进入鞋带导引槽11后,因为上端侧部的圆板形的直径较大,而使得鞋带4无法自行脱离鞋带导引槽11。所述环部10的靠近鞋面的ー侧的底面延伸到紧固孔12,但距离鞋面较远的ー侧的上部面则以能够恰好形成下述空间的方式延伸,该空间允许鞋带4紧凑地挂在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的上端侧部与环部10之间。所述环部10利用铆钉40穿过鞋I的鞋面开放部2的孔3和所述环部10的铆钉插孔13而安装在鞋I的鞋面开放部2上,并且以能够顺畅旋转的状态固定在该安装位置上。因此,把鞋带穿入鞋带环时,不必像现有的鞋ー样费劲地将鞋带插入到紧靠鞋面的最下层环后,依次让鞋带穿过鞋面的上面的每个环。只需要将所述鞋带4挂到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的上端侧部与所述环部10之间的空间即可。在拉紧鞋带4时,也不需要从最下面的环开始用手指通过依次拉开插入多个鞋带环100的鞋带4而拉紧鞋带4。利用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拉紧鞋带4时,可以尽可能地減少鞋带环100与鞋带4之间的摩擦,即使鞋带4沿两个方向产生互相分离,也能把拉开鞋带4的力量的方向转换成朝向鞋的上侧的单一方向,因此只需要拉动一次鞋带4就能轻易地拉紧鞋带4。把所述鞋带4从所述鞋带环100拔出来时,也不必从最上面的环开始拔出鞋带4后,再费劲地从其下面的每个环拔出鞋带4,只需要从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的上端侧部与环部10之间的空间往上拉动鞋带4即可。松开鞋带4的时候,也不必从最上面的环开始用手指通过依次拉开插入多个鞋带环100的所述鞋带4而松开鞋带4。因此,利用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可以轻易地松开所述鞋带4(松开鞋带4的过程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最上端鞋带环的立体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ー实施方式的最上端鞋带环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最上端鞋带环的棘轮动作图。在最上端鞋带环100的非对称结构滑轮20的底面安装有棘轮(ratchet) 60,该棘轮60在鞋带4被拉紧到所需要的程度后,可以防止处于拉紧状态的鞋带4被重新松开。往 上拉动鞋带4时,止挡件62被推到一旁;往下拉动鞋带4时,所述止挡件62卡在棘轮60的轮齿上而无法进ー步地往下拉动鞋带4。因此,当在抓住并拉紧鞋带4后对鞋带4进行打结时,可以在处于拉紧状态的鞋带4不会被松开的情形下便利地将鞋带4打结。而且,棘轮60被安装在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的底面而不会与鞋带4接触。因此,即使为了防止处于拉紧状态的鞋带4被松开而拉住鞋带4也不会使鞋带4发生任何磨损。而且,在鞋I穿戴完毕后需要脱鞋I时,鞋上侧的鞋带4解开捆绑状态后,如图7所示地扳动最上端鞋带环100的棘轮60的杆61,然后就会和拉紧鞋带4时相同,通过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对整体鞋带4施加松开张力,而使鞋I的入口被打开,因此可以容易地脱鞋I。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鞋带环的使用状态图以及局部立体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上端鞋带环的棘轮动作图。请參阅图8到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鞋带环100构成为,导引鞋带4的非对称结构滑轮20可以插入环部10,在环部10中插入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后,通过插入旋转销30使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环部10上。利用铆钉40把多个鞋带环100安装在鞋的鞋面开放部2上,所述鞋带环100还包括有把两个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对称地布置后形成的至少ー个以上的复滑轮200,并且在所述复滑轮200上挂上两个鞋帯。所述复滑轮200构成为,所述复滑轮200可以插入环部50,在环部50中插入所述复滑轮200后,通过插入旋转销30而让所述复滑轮200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环部50上。只安装一个所述复滑轮200时,所述复滑轮200安装成从多个所述鞋带环中最上面算起为第二个的第二上端鞋带环。安装两个以上的所述复滑轮200时,所述复滑轮200分别安装成所述第二上端鞋带环和从多个所述鞋带环中最上面算起为第四个的第四鞋带环,或者为第四个以下的鞋带环。由于连续安装所述复滑轮200时可能会发生鞋带4与鞋面脱离的现象,因此上述两个复滑轮200以互相不连续的方式安装。安装为第二上端鞋带环100的复滑轮200的底面安装有两个棘轮(ratchet),该棘轮在鞋带4被拉紧到所需要的程度后,可以防止处于拉紧状态鞋带4被重新松开。往上拉动鞋带4时,止挡件62被推到一旁,往下拉动鞋带4时,止挡件62卡在棘轮60的轮齿上而无法进一歩地往下拉动鞋带4。因此,当在抓住并拉紧鞋带4后对鞋带4进行打结时,可以在处于拉紧状态鞋带4不会被松开的情形下便利地将鞋带4打结。而且,在鞋I穿戴完毕后需要脱鞋I时,鞋上侧的鞋带4解开捆绑状态后,如图9所示地按下第二上端鞋带环100的棘轮60的杆61,然后就会和拉紧鞋带4时相同,通过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对整体鞋带4施加松开张力,而使鞋I的入口被打开,因此可以容易地脱鞋I。ー个复滑轮200对应于两个非对称结构滑轮20,所述复滑轮200可以充分发挥利用铆钉把两个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20安装在鞋I的鞋面开放部2的作用,随着鞋带4被拉 紫,因为位于鞋的鞋面表面中央部位的所述复滑轮200挂有两个鞋帯,从而可以减少拉紧鞋带时鞋带被拉伸的长度。
权利要求1.一种使用非对称结构滑轮的鞋带环,其特征在于, 该鞋带环包括环部和插入在该环部的非对称结构滑轮,该非对称结构滑轮包括导引鞋带并防止该鞋带脱离的滑轮槽和两个圆板形的侧部,两个圆板形的所述侧部中的一个侧部的直径大于另一个侧部的直径,通过插入旋转销而使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环部上,并且利用铆钉将多个所述鞋带环安装在鞋的鞋面开放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使用非对称结构滑轮的鞋带环,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鞋带环中位于所述鞋面最上端的所述鞋带环的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的底面安装有棘轮,该棘轮在所述鞋带被拉紧到所需要的程度后能够防止处于拉紧状态的鞋带被重新松开,通过扳动杆能够使处于拉紧状态的所述鞋带松开。
3.一种使用非对称结构滑轮的鞋带环,其特征在于, 该鞋带环包括环部和插入在该环部的非对称结构滑轮,该非对称结构滑轮包括导引鞋带并防止该鞋带脱离的滑轮槽和两个圆板形的侧部,两个圆板形的所述侧部中的一个侧部的直径大于另一个侧部的直径,通过插入旋转销而使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环部上,并且利用铆钉将多个所述鞋带环安装在鞋的鞋面开放部上,所述鞋带环还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复滑轮,该复滑轮使两个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对称地布置,并且在所述复滑轮上挂上两个鞋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使用非对称结构滑轮的鞋带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滑轮构成为使所述复滑轮插入在所述环部中,并且通过插入旋转销而使所述复滑轮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环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使用非对称结构滑轮的鞋带环,其特征在于, 只安装一个所述复滑轮时,所述复滑轮安装于多个所述鞋带环中从最上面算起为第二个的第二上端鞋带环,安装两个以上的所述复滑轮时,所述复滑轮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二上端鞋带环和从多个所述鞋带环中最上面算起为第四个或第四个以下的鞋带环,所述两个复滑轮以互相不连续的方式安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使用非对称结构滑轮的鞋带环,其特征在于, 在安装于所述第二上端鞋带环的所述复滑轮的底面安装有两个棘轮,该棘轮在所述鞋带被拉紧到所需要的程度后能够防止处于拉紧状态的鞋带被重新松开,通过按下杆能够使处于拉紧状态的鞋带松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使用非对称结构滑轮的鞋带环,其特征在于,该鞋带环包括环部和插入在该环部的非对称结构滑轮,该非对称结构滑轮包括导引鞋带并防止该鞋带脱离的滑轮槽和两个圆板形的侧部的,两个圆板形的所述侧部中的一个侧部的直径大于另一个侧部的直径,通过插入旋转销而使所述非对称结构滑轮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环部上,并且利用铆钉将多个所述鞋带环安装在鞋的鞋面开放部上。
文档编号A43C5/00GK202536266SQ201220138480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4日
发明者李锡虎 申请人:李锡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