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可保护脚踝的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类领域,具体的说是指一种可保护脚踝的运动鞋。
背景技术:
鞋的产生与自然环境、人类的智慧密不可分。远古时代,土地的高低不平,气候的严寒酷暑,人类本能地要保护自己的双脚,于是就出现了鞋。在经过漫长的发展,也就有了现在各种各样的鞋子。现有的大部分鞋子都是包括有一鞋底,鞋底上固定有一鞋帮,鞋帮固定连接有鞋 舌,还包括可以将鞋帮束紧在鞋的拱面上的鞋带。这类的鞋子在使用者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进行剧烈运动,没有保护措施,使用者容易扭伤脚踝。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保护脚踝的运动鞋,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鞋类产品容易使用者脚踝受伤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保护脚踝的运动鞋,包括鞋底以及固定于鞋底上的鞋帮,鞋帮上还固定连接有鞋舌,所述鞋舌上方的鞋帮两侧均设有若干个鞋孔,所述鞋孔穿设有可将鞋帮束紧的鞋带,其特征是所述鞋帮上部还设有魔术贴和连接条,所述连接条其中一端设于鞋帮的一侦牝另一端则通过魔术贴可活动地连接于鞋帮的另一侧。前述连接条位于鞋带上方。前述鞋舌的顶端高于鞋帮的顶端,所述鞋舌后部外表面设有一固定片,所述固定片的上下两端固定于鞋舌外表面,该固定片与鞋舌之间形成一可容纳连接条的空间。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一,本实用新型采用在鞋带上方设置魔术贴,使用时,将魔术贴的钩状体附着于圈状体上,即可达到对使用者的脚踝进行保护的目的,减少使用者剧烈运动时脚踝的受伤次数。二,本实用新型在鞋舌的后端上设有一固定片,固定片与鞋舌形成可容纳连接条的空间,使用时将连接条穿过固定片与鞋舌之间的空间,使固定片起到了固定连接条的作用,避免使用者运动时,连接条滑落。三,本实用新型构造独特,结构新颖,能够保护使用者的脚踝,并能给使用者带来舒适,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图2为魔术贴未粘连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图2所示,一种可保护脚踝的运动鞋,包括鞋底I以及固定于鞋底I上的鞋帮2,鞋帮2上还固定连接有鞋舌3,鞋舌3上方的鞋帮2两侧均设有若干个鞋孔4,鞋孔4穿设有可将鞋帮2束紧的鞋带5 ;鞋帮2上部还设有魔术贴6,魔术贴6为粘连机构,包括有钩状体61和圈状体62,圈状体62固定于鞋帮2的一侧上,钩状体61的正面为可活动的并能覆盖于圈状体62上的钩状物,其背面则通过一连接条63固定于鞋帮2的另一侧上,连接条63位于鞋带5上方;鞋舌3的顶端高于鞋帮2的顶端 ,鞋舌3后部外表面设有一固定片7,固定片7的上下两端固定于鞋舌3外表面,该固定片7与鞋舌3之间形成一可容纳连接条63的空间。本实用新型采用在鞋带5上方设置魔术贴6,使用时,将钩状体61附着于圈状体62上,即可达到对使用者的脚踝进行保护的目的,减少使用者剧烈运动时脚踝的受伤次数;本实用新型在鞋舌3的后端上设有一固定片7,固定片7与鞋舌3形成可容纳连接条63的空间,使用时将连接条63穿过固定片7与鞋舌3之间的空间,使固定片7起到了固定连接条63的作用,避免使用者运动时,连接条滑落;本实用新型构造独特,结构新颖,能够保护使用者的脚踝,并能给使用者带来舒适,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权利要求1.一种可保护脚踝的运动鞋,包括鞋底以及固定于鞋底上的鞋帮,鞋帮上还固定连接有鞋舌,所述鞋舌上方的鞋帮两侧均设有若干个鞋孔,所述鞋孔穿设有可将鞋帮束紧的鞋带,其特征是所述鞋帮上部还设有魔术贴和连接条,所述连接条其中一端设于鞋帮的一侦牝另一端则通过魔术贴可活动地连接于鞋帮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可保护脚踝的运动鞋,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条位于鞋带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可保护脚踝的运动鞋,其特征是所述鞋舌的顶端高于鞋帮的顶端,所述鞋舌后部外表面设有一固定片,所述固定片的上下两端固定于鞋舌外表面,该固定片与鞋舌之间形成一可容纳连接条的空间。
专利摘要一种可保护脚踝的运动鞋,包括鞋底以及固定于鞋底上的鞋帮,鞋帮上还固定连接有鞋舌,所述鞋舌上方的鞋帮两侧均设有若干个鞋孔,所述鞋孔穿设有可将鞋帮束紧的鞋带,所述鞋帮上部还设有魔术贴和连接条,所述连接条其中一端设于鞋帮的一侧,另一端则通过魔术贴可活动地连接于鞋帮的另一侧。本实用新型采用在鞋带上方设置魔术贴,使用时,将钩状体附着于圈状体上,即可达到对使用者的脚踝进行保护的目的,减少使用者剧烈运动时脚踝的受伤次数;在鞋舌的后端上设有一固定片,固定片起到了固定连接条的作用,避免使用者运动时,连接条滑落。
文档编号A43B5/00GK202525222SQ20122020292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8日
发明者刘德云 申请人:刘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