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480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雨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遮雨工具,尤其涉及一种雨伞。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雨伞都是以弹簧、三种长伞骨、中伞骨、短伞骨、伞布、推手、主体支杆等结构组成的。其撑开方式为,向主体支杆顶端推动推手,同时短伞骨向外撑,带动中伞骨和长伞骨向外张开,长伞骨带动伞布展开。伞布展开时,向外的一面为受雨面,下雨时成为湿面;向内的一面下雨时为干面,保证伞内成员不被雨淋湿。收起方式为,回拉推手,伞布向里收,受雨面也就是下雨时的湿面仍然向外,干面仍然向内。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必然导致雨伞在使用后其湿面富集的雨水滴落地面上,在公交车、商场等公共场合以及房间内 都十分不方便;同时,下雨天撑着伞进入狭小空间比如小车时,必须要先在车外收伞后才能进入车内,使人在雨天失去雨伞保护。
发明内容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雨伞收缩后,受雨面向下的问题,从而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雨伞,包括包括主体支杆、设置于主体支杆上可沿主体支杆滑动的把手、第一伞骨、第二伞骨和伞布;所述第一伞骨的第一端与主体支杆的顶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伞骨的第二端活动连接在第二伞骨上且第一伞骨的第二端距离第二伞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具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二伞骨的第一端与把手活动连接;所述雨伞中所述第一伞骨、第二伞骨和主体支杆的第一端上设置伞布。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雨伞中所述第一伞骨和第二伞骨形状为条形,其数量至少为三根。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雨伞中所述把手为圆筒形且套接在主体支杆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雨伞中所述预设距离为第二伞骨长度的二十分之一至二十分之十九。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雨伞中所述预设距离为第二伞骨长度的十分之四至十分之七。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雨伞中所述活动连接优选为铰接。本实用新型所述雨伞在收缩后,所述第一伞骨和第二伞骨所构成的夹角可大于90度,第一伞骨和第二伞骨上的伞布的受雨面形成一容纳空间,第二伞骨上雨布的干燥面向夕卜,因此避免雨布上的雨水滴到外部地面,同时本实用新型雨伞只用了第一伞骨和第二伞骨,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三根伞骨来说,成本较低。

[0013]图I本实用新型雨伞处于半撑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雨伞处于撑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本实用新型雨伞撑开状态时第一伞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图I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雨伞半撑开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所述雨伞包括主体支杆I、设置于主体支杆I上可沿主体支杆滑动的把手4、第一伞骨3和第二伞骨2 ;所述第一伞骨3的第一端与主体支杆I的顶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伞骨3的第二端活动连接在第二伞骨上且第一伞骨3的第二端距离第二伞骨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具有预设距离,这 里的预设距离为第二伞骨长度的二十分之一至二十分之十九;所述第二伞骨2的第一端与把手4活动连接;所述雨伞收缩后,相互连接的第一伞骨3与第二伞骨2所构成的夹角大于90度;当在第一伞骨、第二伞骨和主体支杆的第一端上缠绕伞布时就形成了真正的雨伞。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主体支杆I为圆形,由木质材料制造而成,其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所述把手4由塑胶件制成,其形状为圆筒状,圆筒的上下端开口,圆筒状的把手4滑动套接在主体支杆上,把手的内表面与主体支杆可以接触,也可以间隔一定距离,把手与第二伞骨的连接方式可以为铆接、扣接、铰接连接等;其中第一伞骨其长度通常小于第二伞骨,第一伞骨和第二伞骨可以为条形,杆形或现有的一切形状,由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第一伞骨3和第二伞骨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铰接,卡扣连接等活动连接;所述主体支杆I的第二端供人手把持,为了使人手把持雨伞时更舒适,可以在主体支杆底端形成一个弯曲外表光滑的人手把持物。图2和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雨伞撑开时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雨伞撑开时,相互连接的第一伞骨3和第二伞骨2几乎重叠;图中显示的第一伞骨和第二伞骨分别为8根,但本实用新型不受图示限制,附图只为方便描述;雨伞的撑开和收缩工作过程当需要撑开雨伞时,只需要用手将把手4从主体支杆的第二端往第一端推,雨伞慢慢张开,当达到一定距离后,把手被设置在主体支杆上的卡止物卡住,雨伞完全撑开;当需要收缩雨伞时,控制把手脱离卡止物,然后把手4向主体支杆第二端滑动,第二伞骨2从水平放置变成竖直放置(即第二伞骨2从图3所示位置变成图I所示位置),固定于第二伞骨上的伞布的受雨面与第一伞骨上的伞布的受雨面叠于一起,本实用新型雨伞的这种结构在雨伞收缩后由于第二伞骨扇的伞布的受雨面向内,而未被雨淋湿的面向外,使得雨伞上的雨水被装入第一伞骨和第二伞骨的受雨面形成的空间中而不会滴到地面。为了使伞在撑开状态时,推手4处于最佳位置,因此将所述第一伞骨的第二端活动连接在第二伞骨上且第一伞骨的第二端距离第二伞骨的第一端或第二端的预设距离为第二伞骨长度的十分之四至十分之七。所述第一伞骨和第二伞骨之间可在O度到180度之间转动,因此所述雨伞收缩后,占用空间更下。本实用新型所述雨伞的其它部件,例如雨伞撑开时,卡止把手4的卡止物、伞布等不在本专利中进行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现有技术可以得知。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1.一种雨伞,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支杆、设置于主体支杆上可沿主体支杆滑动的把手、第一伞骨、第二伞骨和伞布; 所述第一伞骨的第一端与主体支杆的顶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伞骨的第二端活动连接在第二伞骨上且第一伞骨的第二端距离第二伞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具有预设距离; 所述第二伞骨的第一端与把手活动连接; 所述第一伞骨、第二伞骨和主体支杆的第一端上设置伞布。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伞骨和第二伞骨形状为条形,其数量至少为三根。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为圆筒形且套接在主体支杆上。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距离为第二伞骨长度的二十分之一至二十分之十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距离为第二伞骨长度的十分之四至十分之七。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连接为铰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雨伞,包括主体支杆、设置于主体支杆上可沿主体支杆滑动的把手、第一伞骨和第二伞骨;所述第一伞骨的第一端与主体支杆的顶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伞骨的第二端活动连接在第二伞骨上且第一伞骨的第二端距离第二伞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具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二伞骨的第一端与把手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雨伞能够防止雨伞收缩后雨伞伞布上的水滴到外部物体上。
文档编号A45B25/02GK202739029SQ20122029698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5日
发明者刘晨露, 刘佳璐, 黎子琛, 王圣持, 王锴鑫, 陈昌平, 胡文政, 张书漫, 郑旸, 方铭涛, 刘佳仪, 冯铿城, 洪宇杰 申请人:刘晨露, 刘佳璐, 黎子琛, 王圣持, 王锴鑫, 陈昌平, 胡文政, 张书漫, 郑旸, 方铭涛, 刘佳仪, 冯铿城, 洪宇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