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配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
背景技术:
手机已经是现时生活中,人们不可或少的通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为了保护手机,例如避免手机因为碰撞等原因造成损坏,一般都会在手机外套设保护框,该保护框套设在手机侧面以及后端面上,手机前端的视屏界面不会被覆盖,可以显示出来以供用户使用。当手机处于不使用状态时,一般也会再在手机外套设一个折叠外套,该折叠外套的一端贴设在保护框的后端面上,另一端可以折叠,从而可以盖住手机的前端面,当然,当需要使用手机时,则可以将该折叠外套的另一端往上折叠,使得手机的视屏界面显露出来。该保护框 以及折叠外套形成了手机的保护套,该保护套仅仅起到保护手机的作用,不能支撑手机处于站立状态,其功能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了便于对手机的操作,例如利用手机观看电影等时,经常需要将手机处于站立状态,现有技术中,由于现有的保护套不能支撑手机处于站立状态,一般都另外采用一些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手机,以使手机处于站立状态,这样,不仅大大增加用户的成本支出,且不便于用户操作,使用较为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手机保护套功能单一、不能支撑手机站立以致增加用户成本支出以及操作繁琐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包括套设于手机外的保护框以及连接于所述保护框的折叠外套,所述保护框具有可覆盖于手机后端面的后壁,所述折叠外套包括下端可相对于上端弯折的后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后板下端且可相对于所述后板下端弯折并可覆盖于手机前端面的前板,所述后板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保护框的后壁。进一步地,所述后板包括连接于所述保护框后壁上的上后板以及一端连接于所述上后板并可相对于所述上后板弯折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前板一端并可相对于所述前板弯折的下后板。进一步地,所述上后板与所述保护框的后壁之间设有可使所述上后板相对于所述后壁转动的转动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转动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后壁或所述上后板的转动座以及对应设于所述上后板或所述后壁的卡板,所述卡板中具有卡槽,所述转动座具有向外凸出且可于所述卡槽中转动的圆凸台。进一步地,所述转动座设于所述后壁,其包括贴设于所述后壁的贴板以及凸设于所述贴设板外表面上的所述圆凸台,所述圆凸台与所述贴板的连接处设有向内凹的环槽,所述卡槽的边缘嵌合于所述环槽中,所述圆凸台上端形成向外延伸的凸边缘。进一步地,所述卡槽为槽条,其连通所述卡板的一端,且于所述卡板的一端形成槽条开口。进一步地,沿所述卡槽边缘的延伸轨迹,所述卡板内表面上设有可容置所述圆凸台上端凸边缘且向下倾斜的倾斜面。进一步地,所述槽条开口设于所述卡板下侧,沿所述卡板上端向下端延伸的方向,所述卡板的外表面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置于所述卡槽上方。进一步地,所述卡槽的边缘呈曲线状布置。进一步地,所述前板另一端设有可弯折贴于所述上后板外表面上的舌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保护套套设在手机外,其可以保护手机,且折叠外套的前板可以相对于后板弯折,后板的下端可以相对于上端弯折,这样,前板与后板之间可以通过弯折形成用于支撑手机的支撑结构,可以使得手机处于站立状,使得该保护套的功能多样化,用户不需要再另外使用其它用于支撑手机的构件,节约用户成本支出,且便于用户对手机的操作。
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I的爆炸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I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套支撑手机处于竖状站立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套支撑手机处于横状站立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包括套设于手机外的保护框以及连接于所述保护框的折叠外套,所述保护框具有可覆盖于手机后端面的后壁,所述折叠外套包括下端可相对于上端弯折的后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后板下端且可相对于所述后板下端弯折并可覆盖于手机前端面的前板,所述后板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保护框的后壁。本实用新型中的保护套即可保护手机,且折叠外套可以通过弯折形成支撑手机处于站立状的支撑结构,其功能多样化,且用户不需要购置其它用于支撑手机的构件,节约用户成本支出,便于用户对手机的操作。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f 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套I套设在手机2外,其不仅可以保护手机2,且可以支撑手机2处于站立状态,其包括保护框12以及折叠外套13,该保护框12直接套在手机2外,其具有覆盖手机2后端面的后壁123 ;折叠外套13包括后板131以及连接于后板131下端且可以相对后板131下端弯折形成弯折状的前板132,其后板131的上端连接在保护框12的后壁123上,其下端可以相对于其上端弯折形成弯折状,前板132可以相对于后板131的下端弯折,从而可以弯折至与后板131平行状,覆盖的手机2前端面的视屏界面上,起到保护手机2的作用,当然,当用户需要操作手机2时,则可以前板132向下弯折,从而使得手机2的视屏界面显露出来,以供用户使用。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套1,保护框12以及折叠外套13可以覆盖在手机2的外部,从而起到保护手机2的作用,且折叠外套13的前板132可以相对于后板131弯折,且后板131的下端也可以相对于其上端弯折,当需要支撑手机2处于站立状态时,则可以将折叠外套13的前板132相对于后板131弯折,弯折至处于水平状(当然,也不一定要完全水平),将弯折后的前板132放置在桌面等支撑面上,再将后板131的下端相对于其上端向外弯折,使得后板131形成弯折状,这样,整个折叠外套13则形成两处弯折的形状,从而支撑手机2处于站立的状态,如图3所示,此时手机2的站立状态为竖立站立。具体地,上述中的后板131包括上后板1312以及下后板1311,其上后板1312连接在保护框12的后壁123上,下后板1311的一端连接在上后板1312上,且可以相对于上后板1312弯折,以与上后板1312形成弯折状;前板132的一端连接在下后板1311的另一端上,且可以相对于下后板1311的另一端弯折,当上后板1312与下后板1311不形成弯折状时,将前板132弯折至与后板131平行时,该前板132则可以覆盖在手机2的视屏界面上, 以保护手机2,当需要支撑手机2站立时,则将前板132相对于后板131弯折至与外部的支撑面平行,并放置在支撑面上,再将下后板1311相对于上后板1312弯折,形成可以抵靠在手机2后端面上支撑结构,从而使得手机2处于站立状态。当折叠外套13的前板132覆盖在手机2上端面的视屏界面上后,为了使得前板132与后板131的位置固定,可以较好的保护手机2,上述中的前板132的另一端设有舌带133,该舌带133可以形成弯折状,并贴设在后板131的上后板1312的外表面上,从而使得折叠外套13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结构。当然,为了便于舌带133与后板131的上后板1312的外表面配合,且便于用户操作,舌带133上设有第一磁块,相对应地,上后板1312的外表面上设有可与该第一磁块相配合的第二磁块,利用该第一磁块与第二磁块的吸合,可以将后板131与前板132的位置固定好。当然,有些时候需要将手机2处于不同状态的站立状态,例如,将手机2处于横状站立,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后板131的上后板1312与保护框12的后壁123之间设有转动结构14,该转动结构14可以使得保护框12的后壁123相对于上后板1312转动,保护框12的转动,带动手机2转动,从而可以将手机2保持在多种状态的站立状。具体地,上述的转动结构14包括设置在保护框12后壁123外表面上的转动座141以及设置在上后板1312外表面上的卡板142,转动座141上具有向外凸出的圆凸台1412,相对应地,卡板142中设有可与该圆凸台1412配合且可供该圆凸台1412转动的卡槽1421。这样,通过圆凸台1412与卡槽1421的配合,可以将转动座141与卡板142连接在一起,且两者之间可以相对于转动,从而实现手机2相对于后板131的转动。上述中的转动座141包括贴设在保护框12后壁123的贴板1411以及上述的圆凸台1412,该圆凸台1412设置在贴板1411上,且为了避免圆凸台1412从卡板142中的卡槽1421中脱离出来,圆凸台1412与贴板1411的连接处具有向内凹陷的环槽1413,这样,圆凸台1412的上端则形成向外延伸的凸边缘,当圆凸台1412与卡板142的卡槽1421配合时,卡槽1421的边缘则陷入在该环槽1413中,在圆凸台1412的凸边缘的限制下,可以避免圆凸台1412从卡槽1421中脱离出来,且卡槽1421边缘与环槽1413之间的配合,可以使得圆凸台1412相对于卡板142转动。当然,当不需要使用折叠外套13时,需要将折叠外套13从保护框12上脱离出来,也就是说,要将圆凸台1412从卡板142中的卡槽1421中脱离出来,为了实现该目的,上述的卡槽1421为槽条,其连通卡板142的一端,并形成卡槽1421开口,这样,将圆凸台1412沿着卡槽1421的卡槽1421开口处移动,则可将圆凸台1412从卡槽1421中脱离出来,也就是将折叠外套13从保护框12上脱离下来。本实施例中,卡槽1421开口设置在卡板142的下侧, 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置在其它侧,具体可视实际情况而定。当然,为了避免圆凸台1412与卡板142之间在使用中脱离,卡槽1421的两侧边为曲线状,也就是说,不是直线,当然,曲线的具体设置可使实际需要而定。当圆凸台1412与卡板142的卡槽1421配合后,为了避免圆凸台1412上端的凸边缘显露出卡板142外,妨碍卡板142与上后板1312的配合,沿着卡槽1421的边缘延伸方向,卡板142内表面上设有可容置圆凸台1412上端的凸边缘且向下倾斜的倾斜面1423,也倾斜面1423沿着卡槽1421的上边缘设置,当圆凸台1412位于卡槽1421的任何位置,其上的凸边缘都会陷入在该倾斜面1423上。本实施例中,卡槽1421设置在卡板142中,且向卡板142下端延伸,并在卡板142的下端形成卡槽1421开口,为了定位上后板1312与卡板142的连接,沿着卡板142上端向下端延伸的方向,卡板142的外表面上设有凹槽1422,该凹槽1422位于卡槽1421的上方,这样,当卡板142与上后板1312连接时,只需要连接至该凹槽1422处则可。为了便于转动座141与保护框12后壁123的连接,上述中的保护框12的后壁123中设有安装槽122,转动座141的贴板1411嵌合在该安装槽122中,从而只有圆凸台1412从保护框12的后壁123上凸设出来,以免贴板1411凸出影响圆凸台1412与卡板142之间的配合。由于手机2的后端都设有摄像头21,为了摄像头21的使用,保护框12的后壁123中设有通孔121,该通孔121的位置与手机2摄像头21的位置对应,从而摄像头21处于显露的状态,当手机2处于横状站立状态时,通孔121则不会被上后板1312遮住。上述中的圆凸台1412也可以设置在上后板1312上,相对应地,卡板142则设置在保护框12后壁123上,该设置也可以实现手机2相对于折叠外套13的转动,具体设置可视实际情况而定。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包括套设于手机外的保护框以及连接于所述保护框的折叠外套,所述保护框具有可覆盖于手机后端面的后壁,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外套包括下端可相对于上端弯折的后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后板下端且可相对于所述后板下端弯折并可覆盖于手机前端面的前板,所述后板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保护框的后壁。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板包括连接于所述保护框后壁上的上后板以及一端连接于所述上后板并可相对于所述上后板弯折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前板一端并可相对于所述前板弯折的下后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后板与所述保护框的后壁之间设有可使所述上后板相对于所述后壁转动的转动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后壁或所述上后板的转动座以及对应设于所述上后板或所述后壁的卡板,所述卡板中具有卡槽,所述转动座具有向外凸出且可于所述卡槽中转动的圆凸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座设于所述后壁,其包括贴设于所述后壁的贴板以及凸设于所述贴设板外表面上的所述圆凸台,所述圆凸台与所述贴板的连接处设有向内凹的环槽,所述卡槽的边缘嵌合于所述环槽中,所述圆凸台上端形成向外延伸的凸边缘。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为槽条,其连通所述卡板的一端,且于所述卡板的一端形成槽条开口。
7.如权利要求4或5或6所述的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卡槽边缘的延伸轨迹,所述卡板内表面上设有可容置所述圆凸台上端凸边缘且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槽条开口设于所述卡板下侧,沿所述卡板上端向下端延伸的方向,所述卡板的外表面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置于所述卡槽上方。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的边缘呈曲线状布置。
10.如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另一端设有可弯折贴于所述上后板外表面上的舌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配件的技术领域,公开了可支撑手机站立的保护套,包括套设于手机外的保护框以及连接于所述保护框的折叠外套,保护框具有可覆盖于手机后端面的后壁,折叠外套包括下端可相对于上端弯折的后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后板下端且可相对于所述后板下端弯折并可覆盖于手机前端面的前板,后板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保护框的后壁。本实用新型中的保护套套设在手机外,可保护手机,且折叠外套的前板可以相对于后板弯折,后板的下端可以相对于上端弯折,前板与后板之间可以通过弯折形成用于支撑手机的支撑结构,可以使得手机处于站立状,使得保护套的功能多样化,用户不需要再使用其它用于支撑手机的构件,节约用户成本支出,且便于用户对手机的操作。
文档编号A45C11/24GK202774734SQ20122036627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6日
发明者周静 申请人: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