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带及具有该腕带的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8067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腕带及具有该腕带的手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腕带,特别涉及一种能自行调节长度的腕带及具有该腕带的手表。
背景技术
手表是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手表通过其手表带,也即腕带,佩戴在使用者的手腕上。目前的腕带材质一般为皮革或者金属,而金属腕带因具有较好的质感倍受消费者
的喜爱。通常而言,金属腕带分为非弹性腕带和弹性腕带两种。非弹性腕带包括若干依次铰接的片体及连接在两个相邻片体之间的扣合片,两个扣合片铰接并可扣合或者打开。当需要佩戴时,打开扣合片,使腕带的整体长度变长从而可使使用者的手腕部可从中穿过,然后再将扣合片扣合从而将手表佩戴在腕部。此种腕带的片体与片体之间是不能伸缩的。生产厂家为适合所有使用者手腕的尺寸,通常将片体设置成最大长度。当手腕尺寸较小的使用者购买后,佩戴之前就需要去除部分片体以适合其自身的腕部尺寸。然而去除片体需要有特殊工具,通常情况下是使用者需要将手表交由厂商或者销售市场的售服人员专门作业。这给使用者带来较多麻烦,特别是当购买者非最终使用者时,该使用者还需再一次返回购买地或者维修地请售服人员对腕带的长度进行调节。弹性腕带上的片体之间可以拉伸以调节自身长度。但是该种腕带仍有最长拉伸长度的限制,因此生产厂家亦通常设置较多片体,使片体自然长度足够大以适合较大手腕尺寸的使用者。因此该种弹性腕带亦给手腕尺寸较小的使用者带来上述相同的困境。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腕带调节长度极不方便的缺陷,提供一种使用者可自行地、极为方便地调节腕带长度的腕带,以及具有该腕带的手表。一种腕带,包括具有沿使用者腕部的周向延伸的带体,该带体包括互相分离的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分别包括若干依次连接的片体,该腕带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的连接体及扣片,连接体包括本体及由本体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折边,折边与本体之间形成容置第一、第二带体的一端的通道,两个折边的至少一个端部上形成卡槽,扣片包括扣体及至少由扣体一端延伸出的两个扣耳,两个扣耳插设于第一或者第二带体上的两个相邻片体之间并且卡持固定于连接体的卡槽内。—种手表,包括表体及腕带。腕带包括具有沿使用者腕部的周向延伸的带体,该带体包括互相分离的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分别包括若干依次连接的片体,该腕带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的连接体及扣片,连接体包括本体及由本体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折边,折边与本体之间形成容置第一、第二带体的一端的通道,两个折边的至少一个端部上形成卡槽,扣片包括扣体及至少由扣体一端延伸出的两个扣耳,两个扣耳插设于第一或者第二带体上的两个相邻片体之间并且卡持固定于连接体的卡槽内。所述腕带的第一、第二带体的另一端与表体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腕带可以让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调整带体进入连接体的通道内的长度,并使扣片的扣耳卡持固定于适当位置的两个片体之间,也即使用者无需借助专用的器具取出带体上多余的片体,而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即可调整腕带的长度,使其符合自身佩戴要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腕带亦可应用于计时器、通讯设备、电子消费产品等其他适合佩戴在使用者腕部的产品。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腕带的组装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腕带去除扣片 后的组装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腕带中的连接体和扣片的组装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腕带中的连接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腕带中的扣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腕带的组装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腕带中的连接体、扣片和操作片的组装示意图。图8是图6所示腕带中的操作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第一带体 10片体101间隙102第二带体 11连接体20通道200本体21折边22卡槽220竖直段221水平段222扣片30扣体31扣耳32弯折部33操作330操作片 40手柄端41操作端 42[0039]开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腕带,包括具有沿使用者腕部的周向延伸的带体,该带体包括互相分离的第一带体10和第二带体11。该腕带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带体10和第二带体11的连接体20及扣片30。该腕带可以用于手表,因此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腕带的手表,该连接体20及扣片30用于连接第一带体10和第二带体11的一端,手表的表体则连接在第一带体10和第二带体11的另一端。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腕带应不限于应用在手表上,该腕带还可以应用在用于佩戴在使用者腕部的其他功能器件或者装饰品,例如计时器、通讯设备、电子消费产品等。第一带体10和第二带体11均包括若干依次连接的片体101。每两相邻的片体101之间具有一个间隙102。如果相邻片体101之间是采用弹性连接,则该间隙102的大小可以根据片体101所受力度的大小而变化。如果相邻片体101之间是采用固定的铰接方式连接,则一般而言,该间隙102是几乎不能变化而呈现为一个恒定的大小。图中所示实施例中相邻片体101是采用弹性连接,因此相邻片体101之间的间隙102大小可以变化,以更加方便地收容扣片30的相关结构。请同时参考图3和图4,该连接体20包括本体21及由本体21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折边22。该本体21大致呈长方形片体形状。为了与使用者腕部形状相配合,使佩戴时更舒适,该本体21优选沿其延伸的长度方向具有一定的弧度。折边22自本体21的长度方向的两个侧边弯折延伸而出。该折边22与本体之间形成通道200。具体地,折边22先自本体21垂直延伸,再回转水平延伸,其包括一竖直段221和一水平段222,该折边22的竖直段和水平段共同与本体21围设形成通道200。可以理解地,该水平段222也优选具有与本体21相同或类似的弧度,以提高佩戴时的舒适度。该通道200用于容置第一、第二带体10、11的一端。每个折边22的两个端部上均形成卡槽220,该卡槽220用于卡设固定扣片30的相关结构。该卡槽220具体设置在折边22的水平段222的端部的内侧缘。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卡槽220也可设置在折边22的端部的其他合适位置,例如折边22的水平段222较短的一侧边缘上,或者折边22的水平段222内,可以理解只要能够达到与扣片30的相关结构卡设的目的并能方便取出该扣片30的相关结构即可。请再同时参考图3和图5,该扣片30包括扣体31及由扣体31的两端分别延伸出的两个扣耳32。扣体31大致呈长方形的片体状。类似的,该扣体31也优选具有与使用者腕部形状相似的弧度,以提高佩戴时的舒适度。扣体31的每一端上的两个扣耳32与连接体20的折边22上的卡槽220分别相对应,用于插设于第一或者第二带体10、11上的两个相邻片体101之间并且卡设于连接体20的卡槽220内。装配该第一带体10、第二带体11、连接体20和扣片30时,可先将两个带体中的一个与连接体20、扣片30连接好后,再将另一个带体与连接体20、扣片30连接。例如,具体地,可先将第一带体10的一端插入连接体20的通道200内,将第一带体10的两个相邻片体101之间的间隙102对准连接体20的折边22的一对应端部上的卡槽220,再将扣片30上的扣耳32通过折边22上的卡槽220插设于第一带体10的该两个相邻片体101之间,同时扣耳32被对应的卡槽220卡持固定。随后可按相似的方法将第二带体10与连接体20、扣片30形成连接。由于是通过扣片30 —端的两个扣耳32卡持固定于连接体20相应的卡槽220内,扣耳32在插入卡槽220和带体的相邻片体101时,扣耳32会受到相应的作用力。为了方便扣耳32的卡持固定,优选地,先将扣片30 —端上的其中一个扣耳32放入相应的一个卡槽220和带体的相邻片体101之间的间隙102,再行挤压扣片30的该一端使另一个扣耳32被挤压进入相应的卡槽220和带体的相邻丙个片体101之间。一般而言,扣片30是由片状材料例如金属片制成,其上的扣耳32可做成相对小、薄片体,使得两个扣耳32具有弹性,也即扣片30 —端上的两个扣耳32之间的间距可以受力发生弹性变化,从而有利于扣耳32与连接体20的卡槽220卡持固定。当需要解除带体与连接体20、扣片30的连接时,只需要利用尖锐物,例如薄片金属插入扣片30的扣体31与带体之间存在的缝隙中,然后撬动薄片金属,使扣片30的扣耳32从带体的两相邻片体101之间以及连接体20的卡槽220内脱离即可。优选地,同组装时相同,可以先撬动扣片30 —端上的其中一个扣耳32,另一个扣耳32则可相对容易地从带体的两相邻片体101之间以及连接体20的卡槽220内取出。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为了方便解除带体与连接体20、扣片30的连接,还可在扣体31上设置一弯折部33,该弯折部33与第一或者第二带体10、11相间隔从而在弯折部33与第一或者第二带体10、11之间形成一操作口 330。该操作口 330可使薄片金属更加方便插入带体与扣片30之间,从而利于扣片30的扣耳32从带体的两相邻片体101之间以及连接体20的卡槽220内取出。进一步地,扣片30的内侧,可以附加一层加强片,用于加强扣片30的强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腕带可以让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调整带体进入连接体20的通道200内的长度,并使扣片30的扣耳32卡持固定于适当位置的两个片体101之间,也即使用者无需借助专用的器具取出带体上多余的片体101,而只需要简单的方法即可调整腕带的长度,使其符合自身佩戴要求。上述各实施例中的连接体20的折边22的两个端部上均形成了卡槽220,扣片30的扣体31两端也分别形成相应的扣耳32与卡槽220相配合卡持固定连接。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腕带并不限于该种方式。例如,可以让连接体20的一端与扣片30的扣体31 —端铰接,同时与其中一个带体铰接。而对应连接体20的另一端,则如上述实施例中,在两个折边22上形成卡槽220,扣片30的扣体31形成两个扣耳32,借助扣耳32与卡槽220的卡持固定来达成连接体20、扣片30与另一个带体的连接。图6、图7和图8为本实用新型腕带的另一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不同之处在于,该腕带还包括一操作片40。该操作片40包括容置在操作口 330内的操作端42及外露于操作口 330外的手柄端41。该操作片40可作为解除带体与连接体20、扣片30的连接的器具,一起设置在该腕带上,使得使用者在操作时免于临时寻找合适的尖锐物的麻烦。该操作片40在不需使用时可如图6所示收容在扣片30与带体10、11之间的操作口 330中,也可以脱离于操作口 330而另外存放。优选地,该操作口 330沿第一或者第二带体10、11的延伸方向贯穿整个扣体31的长度。对应的,该操作片40的操作端42也可具有相同的长度,可利于收容,也可利于操作。同样地,该操作端42亦可在延伸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弧度。此外,在手柄端41上还可设置开孔43,以供使用者把持,方便从操作口 330中取出该操作片4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如对各个实施例中的不同特征进行组合等,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腕带,包括具有沿使用者腕部的周向延伸的带体,其特征在于:该带体包括互相分离的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分别包括若干依次连接的片体,该腕带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的连接体及扣片,连接体包括本体及由本体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折边,折边与本体之间形成容置第一、第二带体的一端的通道,两个折边的至少一个端部上形成卡槽,扣片包括扣体及至少由扣体一端延伸出的两个扣耳,两个扣耳插设于第一或者第二带体上的两个相邻片体之间并且卡持固定于连接体的卡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带,其特征在于:连接体的两个折边的两个端部上均形成卡槽,扣片的扣体两端均分别延伸出两个扣耳,第一、第二带体的该一端分别容置在由连接体的折边与本体形成的通道内,且扣片的扣体一端上的扣耳插设于其中一个带体上的两个相邻片体之间并且卡持固定于连接体的两个折边相应一端部的卡槽内,扣片的扣体另一端上的扣耳插设于另一个带体上的两个相邻片体之间并且卡持固定于连接体的两个折边相应另一端部的卡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带,其特征在于:连接体的一端与扣片的扣体一端铰接,同时与其中一个带体铰接,对应连接体的另一端,两个折边上形成卡槽,扣片的扣体形成两个扣耳,两个扣耳插设于另一个带体上的两个相邻片体之间并且分别对应卡持固定于两个折边的卡槽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带,其特征在于:扣体一端的两个扣耳具有弹性,以供卡设于连接体的卡槽内时发生弹性形变。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带,其特征在于:扣体上具有一弯折部,该弯折部与第一或者第二带体相间隔从而在弯折部与第一或者第二带体之间形成一操作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腕带,其特征在于:该操作口沿第一或者第二带体的延伸方向贯穿整个扣体的长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腕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操作片,该操作片包括容置在操作口内的操作端及外露于操作口外的手柄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腕带,其特征在于:手柄端上设置供使用者把持的开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带,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带体的片体之间弹性连接。
10.一种手表,包括表体及如权利要求1-9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腕带,所述腕带的第一、第二带体的另一端与表体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腕带及具有该腕带的手表。该腕带包括具有沿使用者腕部的周向延伸的带体,该带体包括互相分离的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分别包括若干依次连接的片体,该腕带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的连接体及扣片,连接体包括本体及由本体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折边,折边与本体之间形成容置第一、第二带体的一端的通道,两个折边的至少一个端部上形成卡槽,扣片包括扣体及至少由扣体一端延伸出的两个扣耳,两个扣耳插设于第一或者第二带体上的两个相邻片体之间并且卡持固定于连接体的卡槽内。使用者无需借助专用的器具取出带体上多余的片体,而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即可调整腕带的长度,使其符合自身佩戴要求。
文档编号A44C5/20GK202959076SQ201220686700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3日
发明者陈仲文 申请人:陈仲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