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采用立体间线的羽绒服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寒保温的服装,尤其涉及一种羽绒服。
背景技术:
在寒冷冬季,羽绒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羽绒服的保暖度和美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技术中,无胆羽绒服的缝制方法是对服装的外层布料和里层布料直接进行绗线,其绗线处降低了衣服的充绒空间以及绒的立体空间,因此,也就降低了衣服的保暖性;此外,使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羽绒服,外观间线处会产生凹陷,影响了羽绒服的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羽绒服,该羽绒服可增加羽绒服内部的充绒空间,提高其保暖度,同时也使羽绒服的外观更加平整和美观。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采用立体间线的羽绒服,包括面层布料、里层布料和填充物,部分或全部所述面层布料和里层布料之间竖向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中层布料;所述面层布料与所述中层布料的上端缝合,所述里层布料与所述中层布料的下端缝合,所述中层布料将所述面层布料和里层布料之间分隔出多个独立的用于容置填充物的空腔。进一步地,所述中层布料在面层布料和里层布料之间竖向设置的高度为0.6
1.2cm0进一步地,所述中层布料在面层布料和里层布料之间竖向设置的高度为0.9cm。进一步地,所述相邻两个中层布料之间的间距为6cm 12cm。进一步地,所述中层布料等间距分布。进一步地,所述中层布料与面层布料缝合后在羽绒服上呈现出的间线线条为横条型、竖条型、斜条型或“V”型。进一步地,所述中层布料的材料为塔夫绸、经编网布或本布。进一步地,所述中层布的材料为塔夫绸,成份为100%聚酯纤维,纱支规格50D*50D,经纬密度 170T/INCH*120T/INCH。进一步地,所述填充物为羽绒,且填充于所述空腔中,所述羽绒的充绒量为
0.00898g/cm2、0.01123g/cm2 或 0.01347g/cm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采用立体间线的羽绒服,达到了如下的技术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羽绒服与传统羽绒服相比,增加了中层布料,其避免了面层布料和里层布料直接缝合,可增加羽绒服内部的充绒空间,特别是增加了间线(间线是指中层布料与面层布料或里层布料缝合后的车缝线)处的充绒空间,有效提高了羽绒服的保暖度。2、本实用新型的羽绒服还可以使其间线处的缝制更加平整,达到美观的技术效
果O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羽绒服的主视图;图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羽绒服的后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羽绒服的局部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羽绒服的中层布料分别与面层布料和里层布料缝合后的局部首丨J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羽绒服缝制时的工艺图解;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羽绒服的主视图;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羽绒服的后视图;图6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羽绒服的主视图;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羽绒服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为了清晰表达本实用新型中羽绒服的构造,各视图中虚线表示羽绒服中层布料3分别与面层布料I或里层布料2缝合后的间线(间线是指中层布料3与面层布料I或里层布料2缝合后的车缝线)。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用立体间线的羽绒服,如图1A和IB所示,包括面层布料1、里层布料2、中层布料3和填充物;其中,在部分或全部的面层布料I和里层布料2之间竖向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中层布料3 ;如图2所示,面层布料I与中层布料3的上端缝合,缝合后的间线为面间线4,里层布料2与中层布料3的下端缝合,缝合后的间线为里间线5,中层布料3在面层布料I和里层布料2之间竖向设置的高度h为0.6cm 1.2cm,即面间线4和里间线5之间的间距为0.6cm 1.2cm,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其设置的高度为0.9cm ;缝合后,中层布料3在面层布料I和里层布料2之间起支撑作用,形成一个立体支撑面,且其将面层布料I和里层布料2之间分隔出多个独立的用于容置填充物的空腔,空腔用于容置填充物。由于采用这种技术缝制出的羽绒服的中层布料3在面层布料I和里层布料2之间起到立体支撑作用,且多个中层布料3在分别与面层布料I和里层布料2进行间线后形成了多个三维立体空间,因此制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采用立体间线的羽绒服。这种缝制避免了传统羽绒服出现的因面层布料I与中层布料3直接进行绗线而导致羽绒服用于容置填充物的空间较小,特别是面层布料I与里层布料2绗线处充绒空间较小,而降低羽绒服保暖度的缺陷。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羽绒服的局部剖视图,其中,面层布料I与中层布料3的上端缝合,缝合后的间线为面间线4,里层布料2与中层布料3的下端缝合,缝合后的间线为里间线5,视图中面间线4和里间线5之间的距离即为中层布料3在面层布料I和里层布料2之间竖向设置的高,视图中,外部的不规则图形表示羽绒服在加入填充物后,羽绒服鼓起所呈现的形状。相邻两个中层布料3之间的间距为6cm 12cm,且是等间距分布的;中层布料3与面层布料I缝合后的面间线4在羽绒服上呈现出的间线线条为横条型,具体地,如图1A,图1B所示,在该羽绒服的前襟、背部和衣袖上是从上到下等间距依次排开的横条型的间线线条,但衣袖上的间线同前襟和背部上的间线线条是不连贯的;衣领处未设置中层布料,即其是对面层布料I和里层布料直接进行缝合的,此方法可有效防止跑绒问题;羽绒服的前中拉链11采用3号尼龙开尾拉链,单齿宽0.264cm,合齿宽0.410cm,链厚0.192cm,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拉链,在此不作具体限制。在缝制羽绒服时,夹圈缝6、肩缝7和前拼缝8采用包缝工艺,下摆9和袖口 10采用橡筋织带包缝工艺或者面层布料内包工艺。具体地,该羽绒服的夹圈缝6、肩缝7和前拼缝8全部采用宽度为7mm的原身面料(即面层布料)包缝工艺,其包缝线条如图4中Ia所示;下摆9和袖口 10采用橡筋织带宽度为IOmm包缝工艺,其包缝线条如图4中2a所示,或者采用宽度为25mm面层布料内捆工艺,其包缝线条如图4中3a所示;中层布料3与面层布料I和里层布料2的缝合采用8号 9号圆头车针,缝线采用优质的普通涤纶线,车缝线针距为10 12针/3cm,此缝制方法主要防止跑绒问题。中层布料3的材料为塔夫绸、经编网布或本布(本布是指与面层布料相同的材料)等,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中层布的材料为塔夫绸,成份为100%聚酯纤维,纱支规格为50D*50D(D是化纤支数的表达式,ID表示公定回潮率下,9千米长的化纤的质量克数),经纬密度为170T/INCH*120T/INCH(T表示特克斯,是指I千米长纱线在公定回潮率下重量的克数;INCH表示英寸,I英寸=2.539999918厘米)。面层布料I的材料可采用100%锦纶面纱,其纱支规格为20D*20D,经纬密度为 190T/INCH*174T/INCH,或者纱支规格为(20D+40D) * (20D+40D),经纬密度为 206T/INCH*174T/INCH ;采用这些材料可降低衣服的重量,从而减少其对人体的束缚感和压迫感,当然也可采用其它面料,在此不作具体限定。里层布料2的材料可采用100%聚酯纤维面纱,其纱支规格为50D*50D,经纬密度为170T/INCH*120T/INCH,或者采用与面层布料I相同的100%锦纶面纱,其纱支规格为20D*20D,经纬密度为 190T/INCH*174T/INCH,或者纱支规格为(20D+40D) * (20D+40D),经纬密度为206T/INCH*174T/INCH ;采用这些材料可有效防止跑绒问题,当然也可采用其他面料,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填充物可为羽绒,将羽绒添置在用于容置填充物的空腔中,其充绒量为0.00898克/cm2,0.01123克/cm2或0.01347克/cm2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如图5A和5B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提供另一种羽绒服,与图1A和图1B中所示的羽绒服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该羽绒服的中层布料3与面层布料I缝合后的面间线4在羽绒服上呈现出的间线线条为“V”型。该羽绒服包括:面层布料1、里层布料2、中层布料3和填充物;其中,在部分或全部的面层布料I和里层布料2之间竖向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中层布料3 ;如图2所示,面层布料I与中层布料3的上端缝合,缝合后的间线为面间线4,里层布料2与中层布料3的下端缝合,缝合后的间线为里间线5 ;缝合后,中层布料3将面层布料I和里层布料2之间分隔出多个独立的用于容置填充物的空腔。在缝制羽绒服时,夹圈缝6、采用肩缝7和前拼缝8采用包缝工艺,下摆9和袖口10采用橡筋织带包缝工艺或者面层布料内包工艺。[0039]从整体结构上看,在该羽绒服的前襟、背部和衣袖上分别都是从上到下等间距依次排开的“V”型间线线条,但衣袖上的间线线条同前襟和后背上的间线线条是不连贯的;衣领处未设置中层布料,即其是对面层布料I和里层布料直接进行缝合的,此方法可有效防止跑绒问题。如图6A和6B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提供另一种羽绒服,与图1A和图1B中所示的羽绒服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该羽绒服的中层布料3与面层布料I缝合后的面间线4在羽绒服上呈现出的间线线条为斜条型。该羽绒服包括:面层布料1、里层布料2、中层布料3和填充物;其中,在部分或全部的面层布料I和里层布料2之间竖向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中层布料3 ;如图2所示,面层布料I与中层布料3的上端缝合,缝合后的间线为面间线4,里层布料2与中层布料3的下端缝合,缝合后的间线为里间线5 ;缝合后,中层布料3将面层布料I和里层布料2之间分隔出多个独立的用于容置填充物的空腔。在缝制羽绒服时,夹圈缝6、采用肩缝7和前拼缝8采用包缝工艺,下摆9和袖口10采用橡筋织带包缝工艺或者面层布料内包工艺。从整体结构上看,在该羽绒服的前襟、背部和衣袖上分别都是从上到下等间距依次排开的斜条型间线线条,但衣袖上的车缝线条同前襟和后背上的间线线条是不连贯的;衣领处未设置中层布料,即其是对面层布料I和里层布料直接进行缝合的,此方法可有效防止跑绒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羽绒服,其中层布料3与面层布料I缝合后的面间线4在羽绒服上呈现出的间线线条还可以为竖条型、波浪型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对上述各种零部件的结构进行等效的改进。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或直接或间接运用于其他相关技术领域均同理皆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采用立体间线的羽绒服,包括面层布料、里层布料和填充物,其特征在于:部分或全部所述面层布料和里层布料之间竖向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中层布料;所述面层布料与所述中层布料的上端缝合,所述里层布料与所述中层布料的下端缝合,所述中层布料将所述面层布料和里层布料之间分隔出多个独立的用于容置填充物的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服,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布料在面层布料和里层布料之间竖向设置的高度为0.6 1.2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羽绒服,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布料在面层布料和里层布料之间竖向设置的高度为0.9cm。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羽绒服,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两个中层布料之间的间距为6cm 12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羽绒服,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布料等间距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羽绒服,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布料与面层布料缝合后在羽绒服上呈现出的间线线条为横条型、竖条型、斜条型或“V”型。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羽绒服,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布料的材料为塔夫绸、经编网布或本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羽绒服,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布的材料为塔夫绸,成份为100%聚酯纤维,纱支规格50D*50D,经纬密度170T/INCH*120T/INCH。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为羽绒,且填充于所述空腔中,所述羽绒的充绒量为 0.00898g/cm2、0.01123g/cm2 或 0.01347g/cm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用立体间线的羽绒服,包括面层布料、里层布料和填充物,在部分或全部所述面层布料和里层布料之间竖向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中层布料;所述面层布料与所述中层布料的上端缝合,所述里层布料与所述中层布料的下端缝合,所述中层布料将所述面层布料和里层布料之间分隔出多个独立的用于容置填充物的空腔。该羽绒服可增加羽绒服内部的充绒空间,提高其保暖度,同时也使羽绒服的外观更加平整和美观。
文档编号A41D3/00GK203015880SQ20122073107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6日
发明者鲍良有, 陈海清 申请人: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