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带瓦斯报警器的矿井安全帽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矿井下使用的安全帽,尤其是可以有效提高矿井下工作安全性的带瓦斯报警器的矿井安全帽。
背景技术:
目前,矿井下使用的安全帽一般只有防撞击的功能,功能比较单一,矿工们在矿井下工作时,经常因为瓦斯含量过高发生爆炸而威胁生命,给矿井下的施工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的矿井安全帽功能单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瓦斯报警器的矿井安全帽,该安全帽不仅可以防止矿工们在矿井下工作时受到撞击,还可以在瓦斯含量超标时给人们及时提醒,有效增强了矿井下工作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安全帽设有一个半球状的帽体,帽体的最外层为防护层,防护层向内依次设有减震层及内衬层,防护层与内衬层之间设有电源及电路模块,帽体的外部侧面设有凹槽,凹槽内嵌放有报警器。所述电路模块设有一个振荡器IC555,振荡器的引脚I接地,引脚2与引脚6通过电容Cl接地,引脚6经电阻R2及电阻R3与电源相连接,引脚7经电阻R3与电源相连接,引脚3与报警器相连通,引脚5通过电容C2接地,引脚8与电源相连通;MQ-25为半导体气敏传感器,其引脚A与9V的电源相连,引脚B通过滑动变阻器Wl接地,滑动变阻器W2的滑动端与振荡器的引脚4相连,引脚D接地,引脚C与稳压器7805的引脚3相连,稳压器的引脚2接地,稳压器的引脚I与电源相连,稳压器的引脚I并与电阻Rl的一端相连,电阻Rl的另一端接地。当瓦斯含量没有超标时,MQ-25的引脚A和引脚B之间的电阻很大,滑动变阻器Wl上无电压,振荡器555没有被触发,报警器不发声;iMQ-25检测到瓦斯含量超标时,MQ-25的引脚A和引脚B之间的电阻迅速减小,滑动变阻器Wl上的电压上升,触发振荡器555产生震荡,振荡器引脚3的输出信号驱动报警器发声,从而给人们及时提醒。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安全帽不仅可以防止矿工们在矿井下工作时受到撞击,还可以在瓦斯含量超标时给人们及时提醒,有效增强了矿井下工作的安全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原理示意图。图中,1.防护层,2.减震层,3.报警器,4.电源,5.电路模块,6.内衬层。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中,该安全帽设有一个半球状的帽体,帽体的最外层为防护层1,防护层I向内依次设有减震层2及内衬层6,防护层I与内衬层6之间设有电源4及电路模块5,帽体的外部侧面设有凹槽,凹槽内嵌放有报警器3。所述电路模块5设有一个振荡器IC555,振荡器的引脚I接地,引脚2与引脚6通过电容Cl接地,引脚6经电阻R2及电阻R3与电源4相连接,引脚7经电阻R3与电源4相连接,引脚3与报警器相连通,引脚5通过电容C2接地,引脚8与电源4相连通;MQ-25为半导体气敏传感器,其引脚A与9V的电源4相连,引脚B通过滑动变阻器Wl接地,滑动变阻器W2的滑动端与振荡器的引脚4相连,引脚D接地,引脚C与稳压器7805的引脚3相连,稳压器的引脚2接地,稳压器的引脚I与电源4相连,稳压器的引脚I并与电阻Rl的一端相连,电阻Rl的另一端接地。当瓦斯含量没有超标时,MQ-25的引脚A和引脚B之间的电阻很大,滑动变阻器Wl上无电压,振荡器555没有被触发,报警器3不发声;iMQ-25检测到瓦斯含量超标时,MQ-25的引脚A和引脚B之间的电阻迅速减小,滑动变阻器Wl上的电压上升,触发振荡器555产生震荡,振荡器引脚3的输出信号驱动报警器3发声,从而给人们及时提醒。
权利要求1.带瓦斯报警器的矿井安全帽,该安全帽设有一个半球状的帽体,其特征在于,帽体的最外层为防护层(1),防护层(1)向内依次设有减震层(2)及内衬层(6),防护层(I)与内衬层(6)之间设有电源(4)及电路模块(5),帽体的外部侧面设有凹槽,凹槽内嵌放有报警器(3),电路模块(5)设有一个振荡器IC555,振荡器的引脚I接地,引脚2与引脚6通过电容Cl接地,引脚6经电阻R2及电阻R3与电源(4)相连接,引脚7经电阻R3与电源(4)相连接,引脚3与报警器相连通,引脚5通过电容C2接地,引脚8与电源(4)相连通;MQ-25为半导体气敏传感器,其引脚A与9V的电源(4)相连,引脚B通过滑动变阻器Wl接地,滑动变阻器W2的滑动端与振荡器的引脚4相连,引脚D接地,引脚C与稳压器7805的引脚3相连,稳压器的引脚2接地,稳压器的引脚I与电源(4)相连,稳压器的引脚I并与电阻Rl的一端相连,电阻Rl的另一端接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瓦斯报警器的矿井安全帽,该安全帽设有一个半球状的帽体,帽体的最外层为防护层,防护层向内依次设有减震层及内衬层,防护层与内衬层之间设有电源及电路模块,帽体的外部侧面设有凹槽,凹槽内嵌放有报警器。该安全帽不仅可以防止矿工们在矿井下工作时受到撞击,还可以在瓦斯含量超标时给人们及时提醒,有效增强了矿井下工作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A42B1/10GK203073031SQ20122074482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31日
发明者李健, 孔鲁, 鲁祥伟 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