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伞具,包括一个伞杆,具有一个上端和一个下端;一个上伞毂,与伞杆的上端耦合;一个滑套,位于上伞毂之下,与伞杆耦合,在伞具关闭的下端位置与伞具打开的上端位置之间滑动;多个支撑件,与所述的上伞毂及滑套连接;一个位于伞杆上的支撑结构体;以及一个安装在滑套上的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配置成:与支撑结构体啮合后,使滑套保持在上端位置,而与支撑结构体脱啮后,则使滑套从上端位置滑到下端位置。采用了该种结构的伞具,其组装体配置简单且牢固,可利用一个处于升起位置的滑套,将伞具固定到张开状态。
【专利说明】伞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伞具组装体,其可包括一个伞架和一个伞篷。
【背景技术】
[0002]伞具一般包括若干伞骨、一个滑套、以及在它们之间延伸的支杆。滑套上升至顶部位置,打开伞骨,从而展开伞篷,伞篷上设有伞骨,滑套向下滑动,关合伞骨,从而收拢伞具。除非滑套被支撑在顶部位置,否则伞具一般会收拢起来。将滑套支撑在顶部位置的装置有各种,从简单的按钮式棘爪装置到复杂的线夹装置。上述装置的不足之处在于,如果是用于集贸市场的大型伞具,或者是在场院上遮盖大片区域的伞具,则刺爪式装置的强度便不足以支撑其重量,或者难以直接操纵。另一方面,线夹装置虽然能支撑较大的重量,但会增加成本和复杂性。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涉及一种伞具组装体。该伞具组装体包括一个伞杆、一个上伞毂和一个滑套。伞杆有一个上端部和一个下端部。上伞毂与伞杆的上端部耦合。滑套位于上伞毂之下,并与伞杆耦合,从而在伞具关合的下端位置与伞具张开的上端位置之间滑动。支撑结构处于伞杆上。滑套上设有一个锁定装置,锁定装置与支撑装置啮合后,可使滑套保持在上端位置,如果与支撑装置脱啮,则滑套便从上端位置滑向下端位置。
[0004]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伞具组装体包括一个伞杆、一个上伞毂和一个滑套。滑套位于上伞毂之下,并与伞杆耦合,从而在下端位置与上端位置之间滑动。伞具组装体包括多个支撑件,可包括支杆、伞骨、或者支杆与伞骨或其它刚性部件的组合。比如,多个伞骨可与上伞毂耦合,多个支杆可延伸至伞骨与滑套之间。滑套上升后,伞具张开,而滑套下降后,则伞具收拢。在伞具的关合张开过程中,在滑套的整个行程内,伞具都有弯曲点。弯曲点对应于支撑件向滑套开关方向施加的从下行力到上行力的力点或位置。
[0005]本文所述的伞具组装体的优点是,可简化伞具张开的稳定性,即,在升起位置操作滑套。
[000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配有可启动式锁定装置,直接操作锁定装置,便可以使其脱啮。
[0007]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直接操作锁定装置,方法是移动一个位于锁定装置上方或其周围的滑圈式启动器。
[0008]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无需通过任何可启动式装置,便可以锁定滑套,方法是,沿着滑套的行程来配置弯曲点,超过该行程后,滑套便自动地从对应于弯曲点的位置移向对应于伞具完全张开的位置,比如,移向高于锁定位置的升起位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以下参照附图,介绍本发明的各种特性、功能及长处,这些附图用于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具有限定性。在附图中,相同的参照符号表示类似实施方式中对应的特性。
[0010]图1为伞架与伞杆组装体的侧视图。
[0011]图2为图1所示伞架与伞杆组装体的滑套的侧视图。
[0012]图3为图2所示滑套的解剖图。
[0013]图4为图2所示滑套的部分剖视图。
[0014]图5为所示为图2所示滑套的俯视图。
[0015]图6为滑套组装体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包括一个可启动式锁定装置,用于将滑套固定到升起位置。
[0016]图7为伞毂与伞杆组装体的部分侧面剖视图,它表示图6所示滑套的锁定装置的
第一种配置。
[0017]图8为部分侧面剖视图,它表示图6所示滑套的锁定装置的第二种配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尽管本说明旨在针对各种实施方式各种特定的细节,但应认识到,本说明只是一种介绍,并非具有任何限定意义。此外,这些实施方式的各种应用及业内人士所做的各种改进,也包括在本文的一般概念之内。
[0019]本发明涉及一种伞具组装体。图1表示伞具或伞具组装体100的一种实施方式。伞具组装体100可包括一个伞杆102、一个上伞毂104、一个下伞毂或滑套106。伞杆102可包括一个上端部108和一个下端部110。上伞毂104可与伞杆102的上端部108耦合。滑套106可位于上伞毂104之下,并与伞杆102耦合,从而在下端位置与上端位置之间滑动,伞具组装体100在下端位置关闭(未图示),而在上端位置,伞具组装体100则张开。如图2及3所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支撑结构体112配置在伞杆102上。锁定装置114最好安装在滑套106上。锁定装置114与支撑结构体112啮合,从而将滑套106固定到上端位置,且锁定装置114与支撑结构体112脱啮,从而使滑套从上端位置向下端位置移动或滑动。锁定装置114最好能将滑套106保持或锁定到上端位置。
[0020]伞具组装体100可进一步包括连接伞毂104及/或滑套106的多个支撑件。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伞具组装体100可包括多个伞骨116,各伞骨可配有一个第一端部118及一个第二端部12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伞骨116的第一端部118可耦合上伞毂104,而第二端部120则远离上伞毂104。第一端部118与上伞毂104可转动地耦合。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伞具组装体100可进一步包括多个支杆122,各支杆配有一个第一端部124及一个第二端部126。支杆122的第一端部124可与滑套106耦合。第一端部124与滑套106可转动地耦合。此外,支杆122的第二端部126可与多个伞骨116分别耦合。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部126可与连接件128耦合,而该连接件则与多个伞骨116的某个伞骨耦合。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伞骨116与支杆122的耦合方式为,使伞具组装体100能形成一个伞具,或可用来支撑伞篷的支撑伞架(未图示)。
[002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滑套106可配有一个上端体152和一个下端体154。上端体152可采用多个外伸件156,这些外伸件从滑套106的上端体152的中心向外径向延伸。连接孔158可处于上端体152的各外伸件156之间。连接孔158可用来接受或容纳多个支杆122中的一个。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支杆122的第一端部124可处于连接孔158之内,并与上端体152的外伸件156可转动地耦合。外伸件156可配有啮合件160(比如,凹槽、孔眼、凸出等),用来与支杆122上对应的啮合件(未图示)(比如,凹槽、?L眼、凸出件、螺栓、螺钉等)进行哨合。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哨合件160可包括处于外伸件156内表面上的转动区162,该转动区围绕连接孔158,从而使支杆122的第一端部124与滑套106可转动地耦合。转动区162可由外伸件156的表面及滑套106的顶罩部分140来围成或形成。
[0022]根据某些实施方式,本申请涉及一种在伞具组装体100处于张开的状态下,使滑套106固定或保持在伞杆102的上端或升起位置的一种方法。如上述图1-2所示,滑套106可沿着伞杆102移动,并由多个支杆122来连接,这些支杆向外延伸,在某些场合或配置下则向上延伸,与伞具组装体上用于支撑伞篷(未图示)的多个伞骨116耦合或连接。多个伞骨116与上伞毂104相连接,连接处位于或稍低于伞杆102的冠状体130。如上所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锁定装置114可安装在滑套106上。锁定装置114可与支撑结构体112啮合,从而将滑套106保持或固定在上端位置。锁定装置114可与支撑结构体112脱啮,从而使滑套106从上端位置向下端位置移动或滑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当滑套106处于伞杆102的下端位置时,伞具组装体100关闭。
[0023]支撑结构体112处于伞杆102的外表面,它可包括但不限于一个凸缘、外伸件、环圈、啮合件、阶梯件等。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支撑结构体112可以是一种配置在伞杆102上的凹槽或孔眼。支撑结构体112可包括伞杆的壁面部分及/或一个凸缘或外伸件,它们处于伞杆102的内表面上,通过伞杆102上的凹槽、孔眼、或开孔,可接触到它们。支撑结构体112不限于任何特定的形状或朝向。支撑结构体112可以是分离的部件,通过螺钉、钉子、螺栓、粘接剂等,与伞杆102连接。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支撑结构体112可与伞杆102整体形成。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支撑结构体112的侧面尺寸,比如宽度或弧度,可以等于或小于支杆122及/或连接孔158的宽度或直径。支撑结构体112可以具有第一与第二侧边164、166,这些侧边沿着一条轴线,基本互相平行地延伸,该轴线从伞杆102的顶部延伸到伞杆底部。支撑结构体的侧面尺寸可以是第一与第二侧边164、166之间的宽度或距离。
[0024]如图2-5所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锁定装置114可包括一个基体144,它在上端部146与下端部148之间轴向延伸。锁定装置114可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外伸件136,该外伸件从锁定装置114的对边侧向延伸,其延伸方向与锁定装置114的基体144的轴线大致垂直。一个或多个外伸件136可以与锁定装置114的对侧分别耦合,也可以与锁定装置114 一体形成,还可以分别形成,以及/或是一个实心或空心的外伸件、销子或杆件,从锁定装置114的一侧向另一侧延伸。一个或多个外伸件136不限于任何特定形状。一个或多个外伸件136可以处于滑套106上对应的通道、沟道或凹槽138内,从而能作为一种支点,锁定装置114可通过它来转动。锁定装置114可以与滑套106可转动地耦合,从而围绕着一条轴线来转动,该轴线沿着一个或多个外伸件136来延伸,其方向垂直于锁定装置114的轴向。
[0025]如图3所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滑套106可包括一个顶篷或顶罩部分140,通过螺钉、螺栓或其它啮合件142,与滑套106的上端体152的顶部耦合。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至少有部分锁定装置114 (比如基体144等)处于凹槽150之内,该凹槽形成于滑套106的顶罩部分140及上端体152之内,如图4-5所示。滑套组装后,锁定装置114可被锁定或保持在滑套106的凹槽150内。凹槽150的尺寸大小应能使锁定装置114的上端部146能侧向脱离支撑结构体112,从而能与支撑结构体112啮合或脱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凹槽150的宽度可以等于或小于支杆122或连接孔158的宽度,从而可在滑套106内直接位于连接孔158之后,以及/或者处于啮合件142之间。
[0026]如图3所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顶罩部分140可包括一个外伸件168,当与上端体152的顶部耦合时,该外伸件被容纳于滑套106的凹槽138内,从而将外伸件136包容在凹槽138内。顶罩部分140还可以形成转动区162的一部分,或者包容该转动区,如前述上端体152 —节所述。这样,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顶罩部分140可同时包容或保护凹槽138与转动区162,从而当顶罩部分140耦合或组装到滑套106的上端体152顶部后,将锁定装置114和支杆122或其它类型的支撑件保持或固定到滑套106之内。
[002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5所示,锁定装置106由用户来启动。如上所述,锁定装置114在伞杆102上,与支撑结构体112啮合。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随着滑套106移动到上端位置,当锁定装置114在伞杆102上向上升高,并高于支撑结构体112后,便可自动啮合。如果要使锁定装置114解锁或脱开,只需对锁定装置114施加一个力即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锁定装置114可在上端146增设一个类似于挂钩的部件,用于与支撑结构体112啮合,从而将滑套106固定到升起的位置或上端位置。
[0028]此外,锁定装置114可包括一个按钮132,该按钮配有弹簧,位于下端部148,并在滑套106的外表面上露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按钮132位于滑套106的下端部154。下端部154可在滑套的表面配置一个窗口、孔洞、凹槽或孔眼170,按钮132可通过它们被接触到及/或凸出来。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如果要使锁定装置114与支撑件112脱开,需要压下按钮132,从而将弹簧134压下去,使锁定装置114的下端部148通过一个或多个外伸件136,向伞杆102方向转动。如图3-4所示,弹簧134的位置可低于外伸件136,锁定装置114围绕锁定装置114在按钮132后面的前表面转动,该表面的方向与从孔眼170凸出的按钮132的表面方向相反。然而,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弹簧134的位置可以高于外伸件136,及/或位于锁定装置114的后表面。随着下端部148移向伞杆102,位于上端部146的钩状件便侧向离开支撑结构体112,从而使锁定装置114脱开,这样,滑套106便可以移向下端位置。利用锁定装置114的转动或枢旋运动,使用者可以使上端部146与支撑结构体112啮合或脱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下端部148可以包括一个挂钩件或其它啮合件,用于与支撑结构体112啮合或脱啮。
[0029]如图4所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滑套包括一个空间部、凹槽或孔洞172,它处于滑套106的外表面176的内壁与内表面174的外壁之间。弹簧134的一端挤压内表面174的外壁,而另一端则挤压锁定装置114的前表面,该前表面面向滑套的内腔,这样,锁定装置114便可随着弹簧134的压缩或伸展,而在伸、缩位置之间移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当未对锁定装置114施加外力时,锁定装置便处于伸展位置或休息位置,而当对弹簧134施加外力时,则处于收缩位置。
[0030]在与支撑结构体啮合或脱啮时,锁定装置114的运动形式不限于转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为与支撑结构体啮合或脱啮,锁定装置114的运动形式为滑动式(比如,垂直或水平等),或者为旋转式,从而使滑套从上向下移动,或者从下向上移动。
[0031]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如图6-8所示,配备一个独立的启动装置232,它用于对锁定装置214施加外力。如图6-7所示,这种实施方式可包括本说明书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一个或多个特性。比如,伞具组装体200可包括一个伞杆202、一个上伞毂204及一个下伞毂或滑套206。图6-7所示实施方式中的任意特性均可以结合本说明书中的任意实施方式。t匕如,伞具组装体100可包括一个启动装置,详情在下文介绍。
[0032]启动装置232可包括但不限于一个环圈、衬套等,它们围绕着伞杆202,以及/或处于锁定装置214之上。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启动装置232的垂直转移可使锁定装置214的钩状件与支撑结构体212脱离,从而使滑套206从上端位置移向下端位置,进而关闭伞具组装体200。图7中的箭头252表示启动装置232的运动方向,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该方向向下。然而,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该运动方向或垂直转移方向可以向上。
[003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启动装置232的向下运动可以使启动装置232的啮合件254压缩或接触锁定装置214的区段256。锁定装置214可配置成:在锁定装置214的上端部246上,围绕一个钩状件来转动。锁定装置可配置成:通过对应凹槽238内的一个或多个外伸件236来转动,从而从与支撑结构体212啮合的位置转动到脱啮位置,如图8所示。滑套206在伞杆202上,从上端位置转移到下端位置,从而可关闭伞具20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锁定装置214可包括一个弹簧234,该弹簧连接到基体244的后表面,从而使锁定装置214可被施加弹簧力,并脱离支撑结构体212。弹簧234可处于锁定装置214围绕其转动的外伸件236之上。然而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弹簧234可处于基体244的前表面,及/或外伸件236之下。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8所示,啮合件254(比如,但不限于,启动装置232的一个内表面、阶梯及/或外伸件)可配置成:在下端248,与锁定装置214的区段256啮合或对接(比如,但不限于,一个杠杆、斜面等),从而使锁定装置从啮合位置移向脱啮位置。
[0034]如图6所示,为简化制造过程,上伞毂204及滑套206可包括多个相同或类似的结构件及/或部件。
[003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随着启动装置232向下方转移,啮合件254可与锁定装置214啮合,从而使支撑结构体212的锁定装置214从啮合位置移向脱啮位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锁定装置214的啮合件254及区段256被配置成:当启动装置232向下运动时,啮合件254对区段256施加一个不断增加的侧向力,而当启动装置向上运动时,啮合件256则对锁定装置214的区段256施加一个不断减小的力,或者不施加力。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启动装置232可包括一个凹槽276,其作用是,随着施加到区段256上的侧向力的增加或减少,相应调节锁定装置214的下端或区段248的向外的侧向运动及/或向内的侧向运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启动装置232可顺时针方向或反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锁定装置从啮合位置移向脱啮位置,反之亦然。
[003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滑套及/或启动装置232的向上运动与向下运动的范围,或者“启动行程极限”,可从结构上加以限制或者制约,以防止啮合件254与锁定装置214的区段256的下端部脱啮。如图7-8所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启动装置的上部可包括一个外伸部、延伸表面、边沿或垂悬部270。滑套206可包括上与/或下台肩274,272,用于与启动装置232的垂悬部270的上下表面贴合,从而限制启动装置232的向上或向下运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当垂悬部270的上表面接触到滑套的上台肩274时,启动装置便受到限制,或者被禁止继续向上运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当启动装置被限制继续向上运动时,启动装置232便处于以下位置状态:啮合件254被转移到区段256下端的上方。当垂悬部270的下端表面与滑套206的下端台肩272接触时,启动装置便被限制继续向下运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当继续向下运动受到限制时,启动装置232便处于以下位置状态:啮合件254被转移到区段256的下端,或者低于该下端。
[003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启动装置232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沟道或凹槽258。凹槽258可在启动装置232的内表面上形成,并与启动装置的纵向轴线大致平行,该纵向轴线从启动装置232的顶部区域延伸到底部区域。凹槽258可配置成:与一个或多个线性导向件或平面相啮合,比如,但不限于,凸起面、花键槽、及/或外伸件260,它们可在滑套206的下端体264的外表面上形成。线性导向件可处于启动装置232与滑套206的一个表面之间。花键槽260与凹槽258的啮合,有助于引导启动装置232向下及/或向上的运动或转移。
[0038]如图6所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位于滑套206下基体264上的凹槽250,可包括三个或多个凹槽266、238、268,或者也可以由这些凹槽组成。凹槽250可以配置成:采用两个侧凹槽238以及一个后凹槽268,这两个侧凹槽在中心凹槽266的相对侧面形成,而这个后凹槽则在一个侧面上形成,该侧面位于中心凹槽266的背侧,在两个凹槽238之间延伸。锁定装置214的基体可组装到中心凹槽266之内,外伸件236可组装到侧凹槽238之内,而弹簧234则可以组装到后凹槽268之内。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凹槽250可包括一种类似于十字架形状的结构。
[003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对于有些使用者,启动装置232最好与按钮132联动。此外,如果围绕着滑套的整个底部部分配置一个环圈或衬套,由于只要使用者能向下移动它,启动装置便可被触发,因而使用者可以从多个位置来启动锁定装置。这在涉及按钮的某些实施方式中颇具长处,因为使用者可能被要求能按适当的方向来按下按钮,从而启动锁定装置。通过这种配置,可以形成外观更为圆滑美观的锁定装置,因为在滑套的外表面上已见不到按钮。此外,只要滑套与其周围的环圈或衬套能形成连续的及/或整体性的外观,通过围绕着滑套来配置环圈或衬套,便可以使滑套及/或伞具产生更为圆滑的外观。
[0040]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自动锁定型的任何伞具或伞具组合体设计还有其它一些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不需要采用本文所述其它实施方式的锁定装置114、214 (或者一个楔子,或其它的夹子),在张开位置上进行锁定。然而,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本文所述的任何伞具或伞具组装体,均可包括上述任何一种锁定装置或业内已知的其它类型锁定装置,或者本文所述任何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或多种特性。比如,伞具或伞具组装体可将锁定装置作为一种附加的、备用的、或第二保险或锁定机构。
[004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设计形式可类似于上述图1所示的伞具组装体100,但可以沿着滑套106的行程范围来设置弯曲点。随着滑套106被向上推动或移动,滑套106向上运动的抵抗力(比如向下的力)将包括作用于伞骨116及/或支杆122上的重力、以及任何机械性内摩擦力。在弯曲点处或越过弯曲点处,伞骨116及/或支杆122对滑套106施加的力便会转向,并被向上引导(比如,向上的净力),其力度足以使滑套106从弯曲点向对应于伞具100完全张开的上端或升起点自行运动(比如,无需施加外力及/或使用者的干预)。滑套106从弯曲点向上端或升起位置的自行运动,可以称为“自行打开”,因为即使减少甚至在某些场合下不需要这些附加力及/或使用者干预,也可以使伞具100达到完全张开的状态。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伞具100完全张开的状态下,支杆的第一端部124所处的高度,高于支杆122的第二端部126的高度。[0042]如,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当滑套106越过弯曲点时,使用者可以释放滑套106,它将自行移动到上端位置或升起的位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无需使用附加的锁定装置、固定楔或其它夹具,伞具100仍可保持在完全打开的状态。如要收拢或关闭伞具100,使用者可将滑套106从完全打开的位置下拉到弯曲点位置,超过该位置后,力的方向便再次转向,并推动滑套106向下,到达对应于完全关闭状态的下端位置,而无需再施加外力及/或使用者干预。在打开状态下,滑套可上升,从而张紧位于伞骨之上的伞篷(未图示)。而关闭状态则对应于滑套的下端位置。
[0043]“自行打开”式伞具易于制造或组装,重量较轻,及/或只需要一种不太复杂的二次锁定装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自行打开”式伞具优先配置一种锁定装置,诸如本文所述的任意一种,它可以防止因大风或作用于伞具顶部的负荷而意外关闭伞具。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滑套上配备锁定装置,用于防止伞具意外地从打开状态转为关闭状态。一旦伞具“自行打开”至完全开启状态,使用者便可以将滑套106上所附带或安装的插销或挂钩类锁定装置插入伞具的伞杆内,或插入伞具上的其它支撑结构体内,从而使滑套保持在所需的位置上,使伞具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锁定装置直接位于支撑结构体之上,从而可施加少量的或最小的向下力,及/或不施加向下力,甚至只在锁定装置与支撑结构体之间接触一下。然而,如果发生意外的或来自外部的向下力,比如刮风天气,锁定装置便可对支撑结构体给予或施加较大的力,从而防止伞具意外关闭。对自行开启式伞具的锁定装置及/或支撑结构体而言,与用于支撑伞具全部重量的那种设计类型相比,其重量可以更轻,结构更简单,以及/或可以不显粗笨。
[0044]尽管已结合某些优先实施方式及示例对本发明做了披露,但业内人士应知,本发明不限于已披露的实施方式,它也包括其它的实施方式、及/或本发明的其它应用形式、以及其明显的改进和同等意义的行为。此外,尽管已对本发明的各种变型进行了详细展示和说明,但业内人士可基于本说明书,完善本发明范围内的其它改动。还应指出的是,可以对各实施方式的指定特性及形态进行各种组合或二次组合,这种行为仍然归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应理解的是,所披露的各实施方式的各种特性及形态可以互相组合或替换,从而形成已披露的本发明的变型形式。因此,本文旨在指出,已披露的本发明的至少部分范围不应受限于上述已披露的各种特定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伞具,包括: 一个伞杆,具有一个上端和一个下端; 一个上伞毂,与伞杆的上端耦合; 一个滑套,位于上伞毂之下,与伞杆耦合,在伞具关闭的下端位置与伞具打开的上端位置之间滑动; 多个支撑件,与所述的上伞毂及滑套连接; 一个位于伞杆上的支撑结构体;以及 一个安装在滑套上的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配置成:与支撑结构体啮合后,使滑套保持在上端位置,而与支撑结构体脱啮后,则使滑套从上端位置滑到下端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滑套包括一个顶罩部分,其配置成:当顶罩部分组装到滑套上后,将锁定装置与滑套的至少一个支撑件都罩在滑套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锁定装置配置成:可转动地安装在滑套上,从而当一个力施加到锁定装置的一端时,锁定装置的另一端便以转动方式离开支撑结构体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在锁定装置上配备一个环圈,该环圈有一个与锁定装置啮合的内表面,用于使锁定装置从啮合位置移向脱啮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当环圈向下移动时,内表面便对锁定装置施加一个不断增加的侧向力,而当环圈向上移动时,内表面则对锁定装置施加一个不断减小的力,或者不施加力。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至少一个线性导向表面,该表面处于环圈与滑套表面之间,用于引导环圈相对滑套的运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环圈包括一个凹槽,用于配合锁定装置下端部分向外的侧向运动,还包括一个外伸件,用于对锁定装置下端部分施加一个向内的侧向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环圈及/或滑套包括一个启动行程限制件,环圈的运动通过该启动行程限制件被限制到下列程度:防止施加侧向力的外伸件与锁定装置下端部分的下端脱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环圈包括一个垂悬部,滑套包括一个垂悬部的台肩啮合部,台肩的位置对应于环圈相对锁定装置的位置,在该位置上,施加侧向力的外伸件处于锁定装置下端部的下端之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上伞毂耦合的多个伞骨;以及 在伞骨与滑套之间延伸的多个伞杆; 其中,伞具包括一种张开设置,即当滑套升起后,处于伞骨之上的伞篷便张紧,还包括一种闭合设置,即滑套下降,伞具沿着滑套的行程范围配有弯曲点,该行程从闭合设置到张开设置为止,在这一行程中,伞杆对滑套施加的净力,将力的方向从下行净力转换为上行净力; 其中,当滑套在弯曲点释放时,上行净力将使滑套向上运行,达到张开位置,而无需使用者干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当伞具处于张开状态,而且没有向下的外力时,锁定装置便直接处于支撑结构体之上,但对支撑结构体只施加最小的向下力。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当伞具处于张开状态,而且没有向下的外力时,锁定装置便直接处于支撑结构体之上,但对支撑结构体基本不施加向下的力。
13.一种伞具,包括: 一个伞杆,配有一个上端和一个下端; 一个上伞毂,与伞杆的上端耦合; 一个滑套,位于上伞毂之下,与伞杆耦合; 多个伞骨,与上伞毂耦合; 多个伞杆,在伞骨与滑套之间延伸; 其中,伞具包括一种张开设置,即滑套升起,伞篷处于伞骨之上,还包括一种闭合设置,即滑套下降,伞具沿着滑套的行程范围配有弯曲点,该行程从闭合设置到张开设置为止,在这一行程中,伞杆对滑套施加的净力,将力的方向从下行净力转换为上行净力; 其中,当滑套在弯曲点释放时,上行净力将使滑套向上运行,从而达到张开位置,而无需使用者干预;以及 一个安装在滑套上的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用于防止伞具意外地从张开状态转为关闭状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锁定装置包括一个从伞杆的侧表面向外伸出的支撑结构体,还包括一个可启动的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从支撑结构体可移动地向侧面延伸,从而使伞具从张开状态转为关闭状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直接对锁定装置施加外力之后,便使其可运动。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通过使启动器滑动,便使锁定装置可移动,该启动器对锁定装置直接施加外力。
17.—种伞具,包括: 一个伞杆,配有一个上端和一个下端; 一个上伞毂,与伞杆的上端耦合; 一个滑套,位于上伞毂之下,与伞杆耦合,在伞具关闭的下端位置与伞具打开的上端位置之间滑动; 一个位于伞杆上的支撑结构体;以及 一个安装在滑套上的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配置成:与支撑结构体啮合后,使滑套保持在上端位置,而与支撑结构体脱啮后,则使滑套从上端位置滑到下端位置,其中,锁定装置配有一个环圈,该环圈有一个内表面,该表面与锁定装置啮合,使锁定装置从啮合位置移向脱啮位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锁定装置配置成:当环圈被触发向下运动时,环圈的内表面便对锁定装置施加一个不断增加的侧向力,而当环圈被触发向上运动时,环圈的内表面则对锁定装置施加一个减小的侧向力,或者不施加侧向力。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环圈的运动范围被限制在滑套的上下台肩之间,从而当环圈表面与滑套的上台肩之间发生接触时,环圈的上行运动便被禁止,而当环圈表面与滑套的下台肩之间发生接触时,环圈的下行运动则被禁止。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环圈包括一个或多个沟道,用于与滑套上的一个或多个导向件啮合,从而引 导环圈相对滑套的上行运动或下行运动。
【文档编号】A45B25/08GK103767269SQ201310314503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2日
【发明者】马准安 申请人:马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