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2688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底垫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固定安装在一只鞋子的底部,或是可拆离地安装在一只鞋子内的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
背景技术
人类的足部包含26块骨骼,是由复杂且致密的韧带和筋膜包围连结,整个足部就像弓形结构,具有良好的弹性,能承受来自身体重量的压力,以供走路、跑步和跳跃等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而人类在站立或行走时,最理想的状态是让足跟与脚掌的受力平均,全身重量的支撑状态落于足底的中心,然而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影响,有些足部的足弓不完整,有些则是受到鞋子设计的影响,使得足跟、脚掌、足跟与脚掌的内侧或外侧受到较大压力,如此一来不但会让足底的压力分布失调、不利于身体平衡,更会影响到步态与姿势,身体的重心也会转换到不正确的位置,于是足底、膝盖、骨盆、脊椎的受压失衡,长久以后就会产生一些病症。为此,鞋类业者已努力研发出多种用于改善鞋子结构,使足部承重时减少伤害并延缓疲劳发生的底垫装置。而本实用新型即提供一种构造创新且能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以供消费人士选择使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造创新且能缓冲释压使得足部各处受力平均的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本实用新型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是用于固定安装在一只鞋子的底部;其包含:一片缓冲底板,以及一个设置于该缓冲底板的弹性单元,该缓冲底板包括设置于顶面的至少一个位于前侧且界定出一个足趾槽的足趾部、一个位于后侧且界定出一个足跟槽的足跟部,及一个间隔位于该足趾部与该足跟部间且界定出一个足跖槽的足跖部,该弹性单元对应设置于该缓冲底板的足趾槽、足跟槽与足跖槽的其中至少一处内,并包括数个彼此间隔的空心柱,及数个彼此间·隔的实心柱,每一空心柱都具有一个由顶面向下凹陷的凹槽,且所述空心柱的凹槽依所设部位而有不同深度。本实用新型所述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该弹性单元与该缓冲底板分别独立制成,且该弹性单元结合在该缓冲底板上,该弹性单元还包括数条分别同体连接所述空心柱与所述实心柱的肋条。本实用新型所述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该弹性单元与该缓冲底板一体制成,该弹性单元还包括数条肋条,所述肋条分别同体连接在彼此相邻的空心柱、实心柱间以及空心柱、实心柱与该缓冲底板间。本实用新型所述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所述空心柱中的一部分空心柱的凹槽分别由顶面连通至底面,而所述空心柱中的另一部分空心柱的凹槽分别由顶面往下凹陷且不连通至底面。本实用新型所述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该缓冲底板的足趾槽、足跟槽与足跖槽的深度都相等,且该弹性单元的所述空心柱与所述实心柱的高度分别等于所容置的足趾槽、足跟槽与足跖槽的深度。本实用新型所述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该缓冲底板的足趾槽、足跟槽与足跖槽的深度彼此不相等,而该弹性单元的所述空心柱与所述实心柱的高度分别等于所容置的足趾槽、足跟槽与足跖槽的深度。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弹性单元的空心柱与实心柱的受力变形量不同,缓冲效果也相异,所以能分散原本过于集中的足底压力,使得足部受力平均,而达到增加舒适感的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底垫装置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图2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俯视示意图;图3是沿图2中的线1-1的一剖面图;图4是沿图2中的线I1-1I的一剖面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底垫装置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俯视示意;图6是沿图5中的线II1-1II的一剖面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底垫装置的一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及图8是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一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为了方便说明,以下的实施例,类似的组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 参阅图1、图2与图3,本实用新型底垫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是用于固定安装在一只鞋子I的底部,以成为一个鞋底,可供人体的一个足部(图未示)穿着踏置。该鞋子I包含一片内底板11,及一片位于该内底板11下方的外底板14。而该底垫装置是结合在该内底板11与该外底板14间,并包含:一片缓冲底板2及一个弹性单元3。该缓冲底板2为一片由弹性材质制成的板片,并包括分别设置于顶面的两个左右间隔地位于前侧的足趾部21、一个位于后侧的足跟部22,及一个间隔位于该足趾部21与该足跟部22间的足跖部23。所述足趾部21分别界定出一个足趾槽211。该足跟部22界定出一个足跟槽221。该足跖部23界定出一个足跖槽231。当然足趾部21的数量也可以增减,例如仅设置一个。而且本实施例缓冲底板2的足趾槽211、足跟槽221与足跖槽231的深度都相等。当足部对应踏于该缓冲底板2上时,该足趾部21对应该足部的趾骨部位,该足跟部22对应该足部的跟骨部位,且该足跖部23对应该足部的跖骨的头部。该弹性单元3与该缓冲底板2分别独立制成,且该弹性单元3结合在该缓冲底板2上,即对应设置于该缓冲底板2的足趾槽211、足跟槽221与足跖槽231的其中至少一处内,也就是说可以在足趾槽211、足跟槽221与足跖槽231三处都设置,或是设在足跟槽221与足跖槽231两处,或是只设置在足跟槽221或足跖槽231 —处。本实施例的弹性单元3与该缓冲底板2系分别独立制成,可以胶合黏固、超音波熔接或高周波熔接等方式结合在该缓冲底板2上,且其材质可与该缓冲底板2相同或不同,若是所选用材质不同,或是同材质不同密度者,即可用于调整弹性。该弹性单元3包括数个彼此间隔的空心柱31、31’、数个彼此间隔的实心柱32,及数条分别同体连接所述空心柱31、31’与所述实心柱32的肋条33。所述空心柱31、31’与所述实心柱32的高度,分别等于所容置的足趾槽211、足跟槽221与足跖槽231的深度,也就是说该弹性单元3的顶面与该缓冲底板2的顶面齐平。此外,本实施例的所述空心柱31、31’与所述实心柱32的形状呈圆柱状,当然在实施上也可以为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例如椭圆柱形、三角柱形、六角柱形等,不受限于本实施例。参阅图1、图2与图4,每一实心柱32都为一实心柱体。而所述空心柱31、31’分别具有一个由顶面向下凹陷的凹槽311、311’,且所述空心柱31、31’的凹槽311、311’依所设部位而有不同深度,以下进一步将其区分成贯通的空心柱31与非贯通的空心柱31’两种,也就是说所述空心柱31、31’中的一部分空心柱即空心柱31的凹槽311分别由顶面连通至底面,视为贯通的空心柱31,所述空心柱31、31’中的另一部分空心柱即空心柱31’的凹槽311’则分别由顶面往下凹陷且不连通至底面,视为非贯通的空心柱31’。而所述肋条33可以增加所述空心柱31、31’与实心柱32的稳定性,强化整体支撑的稳定度。就受力变形量与支撑力来看上述弹性单元3,所述实心柱32的受力变形量最小且支撑力最大,所述贯通的空心柱31的受力变形量最大且支撑力最小,所述非贯通的空心柱31’的受力变形量及支撑力都居于实心柱32与贯通的空心柱31间。考虑到足部各个部位所承受的压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贯通的空心柱31分别设置于该足跖部23,所述非贯通的空心柱31’分别设置于该足趾部21、该足跟部22与该足跖部23,而所述实心柱32则是围绕在位于该足跟部22与该足跖部23的空心柱31、31’的外围,当然上述空心柱31、31’与实心柱32的位置安排、分布的密集或松散程度,及柱体的高度及大小,可视鞋子的特定用途、鞋型及尺寸的不同而调整,以满足不同程度的支撑力道与分散压力的需求,当然,该缓冲底板2也可依需求而制·成不同的形状、尺寸及厚度,不以本实施例为限。进一步来看使用者穿着底部安装有该底垫装置的鞋子行走时的情况,由于「足弓」是由足部骨骼排列和足底的跖膜及肌腱所组成,所以当使用者脚底完全接触地面时,足弓需要变得扁平,肌腱和筋膜也要展开来吸收体重及行走时的重量,而当步态转换到足跟离地时,这些软组织会集中,这个能量则会转换成推动身体前进的力量,每当踏出一步,足部的压力转换都是由足跟沿着外缘的外侧纵弓的方向往前,再朝内沿着横弓的方向横跨前足的部位直到拇趾部下方,也就是说足底各部位的受力情况不同,因此通过上述弹性单元3的空心柱31、31’与实心柱32的设置,能因使用者状态,分别受压变形而吸收缓冲不同程度的压力,达到减压吸震的效果,而根据足部压力分布,空心柱31所在位置是受力较大部位,空心柱31’所在位置是受力稍小部位,实心柱32所在位置是受力最小部位,所以通过该弹性单元3对应吸收各部位所受压力,能令使用者足底的压力由不平衡趋向于平衡,舒缓足部肌腱与肌肉的张力,减少足部疲劳与损伤。参阅图5与图6,本实用新型底垫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构造大致相同,不同的部分在于:本实施例的弹性单元3与该缓冲底板2 —体制成,使其制造上更为方便容易,而且所述肋条33除了同体连接在彼此相邻的所述空心柱31、31’所述实心柱32间以外,还会同体连接在空心柱31、31’及实心柱32与该缓冲底板2间,使其结构
更稳固。[0029]参阅图7与图8,本实用新型底垫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大致相同,不同的部分在于:本实施例缓冲底板2的足跖槽231的深度大于足跟槽221的深度,且足跟槽221的深度大于足趾槽211的深度,而该弹性单元3的所述空心柱31、31’与所述实心柱32的高度分别等于所容置的足趾槽211、足跟槽221与足跖槽231的深度,使该弹性单元3的顶面与该缓冲底板2的顶面齐平。通过上述足趾槽211、足跟槽221与足跖槽231的深度不同的设计,可相对容纳不同高度的空心柱31、31’与实心柱32,而柱体高度越高,可产生的受力变形量也相对变大,因此可达到更佳的吸收缓冲压力的效果。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如第二实施例般,令该弹性单元3与该缓冲底板2 —体制成。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底垫装置是在对应该足部的趾骨、跟骨,及跖骨的头部等受力较大的部位设有弹性单元3,且该弹性单元3通过所述实心柱32及空心柱31、31’设计,能对应承受不同程度的压力,以分别缓冲释压,使得足部各处受力平均,达到增加舒适感的效果,所以确实能达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为一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
权利要求1.一种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是用于固定安装在一只鞋子的底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片缓冲底板,以及一个设置于该缓冲底板的弹性单元,该缓冲底板包括设置于顶面的至少一个位于前侧且界定出一个足趾槽的足趾部、一个位于后侧且界定出一个足跟槽的足跟部,及一个间隔位于该足趾部与该足跟部间且界定出一个足跖槽的足跖部,该弹性单元对应设置于该缓冲底板的足趾槽、足跟槽与足跖槽的其中至少一处内,并包括数个彼此间隔的空心柱,及数个彼此间隔的实心柱,每一空心柱都具有一个由顶面向下凹陷的凹槽,且所述空心柱的凹槽依所设部位而有不同深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单元与该缓冲底板分别独立制成,且该弹性单元结合在该缓冲底板上,该弹性单元还包括数条分别同体连接所述空心柱与所述实心柱的肋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单元与该缓冲底板一体制成,该弹性单元还包括数条肋条,所述肋条分别同体连接在彼此相邻的空心柱、实心柱间,以及空心柱、实心柱与该缓冲底板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柱中的一部分空心柱的凹槽分别由顶面连通至底面,而所述空心柱中的另一部分空心柱的凹槽分别由顶面往下凹陷且不连通至底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底板的足趾槽、足跟槽与足跖槽的深度都相等,且该弹性单元的所述空心柱与所述实心柱的高度分别等于所容置的足趾槽、足跟槽与足跖槽的深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底板的足趾槽、足跟槽与足跖槽的深度彼此不相等,而该弹性单元的所述空心柱与所述实心柱的高度分别等于所容置的足趾槽、足跟·槽与足跖槽的深度。
专利摘要一种增加舒适感的底垫装置,包含一片缓冲底板,及一个弹性单元。该缓冲底板包括至少一个足趾槽、一个足跟槽,及一个足跖槽。该弹性单元设置于该缓冲底板的足趾槽、足跟槽与足跖槽的其中至少一处内,并包括数个空心柱,及数个实心柱,每一空心柱都具有一个凹槽,且所述空心柱的凹槽依所设部位而有不同深度。该底垫装置可用于固定安装在一只鞋子的底部,当足部踏置时,即可通过所述空心柱与实心柱分别产生不同变形量,以分散原本过于局部集中的足底压力,使得足部受力平均,以达到增加舒适感的功效。
文档编号A43B13/18GK203137230SQ20132011644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9日
发明者徐宗庸 申请人:徐宗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