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类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2786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鞋类制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类制品,更确切地说,涉及具有多片式鞋帮的鞋类制品。
背景技术
鞋类,尤其是运动鞋,在各种活动中穿戴,这些活动包括跑步、步行、远足、其它团队和个人运动,以及需要保护并支撑人脚的任何活动。在一种构造中,鞋类制品包括鞋底和鞋帮,这两部分形成了供使用者将他或她的脚放于其中的空腔。所述鞋类的鞋底与脚底接合,并将脚与地面隔开。鞋底通常由为脚提供减震和支撑的一层或多层材料组成,所述材料包括皮革、橡胶、泡沫以及塑料。鞋帮从鞋底的外周缘向外延伸,并且覆盖脚的至少一部分,以将鞋类固定在适当位置。运动鞋的鞋帮通常由缝合或以其它方式附接在一起的一片或多片织物、皮革和/或塑料制成。包括鞋带以及钩和环扣件在内的各种扣件用于将脚固定在鞋类中的适当位置。在鞋类制品中,鞋底用于为脚提供缓冲和支撑,并且在跑步或步行时帮助维持脚与地面之间的附着摩擦力。鞋底在每一跨步期间随着脚形状的改变而变形,然后在脚离开地面时返回到非变形构造。脚与鞋帮和鞋底之间的正确接合可以提高鞋子向穿戴者提供的舒适度和保护程度。人脚具有多个部分,包括脚前段、脚中段以及脚后跟。在步行或跑步期间,人脚通过鞋底将能量传递到地面中。一些机械能也在鞋底在跨步期间变形时存储在鞋底中,并且所述机械能在脚和鞋底离开地面时释放。因此,对鞋类做出改进以使脚的每一部分均舒适地与鞋类接合,并且做出改进以减少穿戴鞋类步行或跑步时所需的体力将是有益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是提供一种鞋类制品,以克服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缺陷。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的技术方案所实现:—种鞋类制品,包括:鞋底;以及附接到所述鞋底的鞋帮,所述鞋帮和所述鞋底被构造成包裹人脚,所述鞋帮包括:附接到所述鞋底的脚前段部分的脚前段构件;以及附接到所述鞋底的脚后跟部分的脚后跟构件,所述脚前段构件和所述脚后跟构件在鞋底上方彼此分离,并且所述鞋帮不包括所述脚前段构件与所述脚后跟构件之间的任何附接。所述的鞋类制品可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鞋帮的所述脚前段构件上的第一组多个孔眼;设置在所述鞋帮的所述脚后跟构件上的第二多个孔眼;以及延伸穿过所述第一组多个孔眼和所述第二组多个孔眼的鞋带,所述鞋带将所述鞋帮的所述脚前段构件与所述脚后跟构件接合。所述脚前段构件的一个第一部分和所述脚后跟构件的一个第二部分在所述鞋底上方重叠,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前段构件和所述脚后跟构件沿所述鞋底的共同长度段可附接到所述鞋底。所述脚前段构件的所 述第一部分附接到所述鞋底,并且所述脚后跟构件的所述第二部分在与所述脚前段构件的所述第一部分重叠的情况下可附接到所述鞋底。所述脚前段构件和所述脚后跟构件沿所述鞋底的外周缘可附接到所述鞋底。所述鞋底可进一步包括:形成于鞋跟层上方的鞋底中层板,所述鞋帮的所述脚前段构件和所述脚后跟构件可附接到所述鞋底中层板。所述鞋帮的所述脚前段构件可进一步包括鞋舌,所述鞋舌在其前侧、内侧和外侧上可附接到所述脚前段构件。所述脚后跟构件在所述鞋底上方与所述脚前段构件可重叠。所述鞋类制品可进一步包括:鞋底;附接到所述鞋底的第一鞋帮构件,所述第一鞋帮构件包括第一组多个孔眼;可附接到所述鞋底的第二鞋帮构件,所述第二鞋帮构件在所述鞋底上方与所述第一鞋帮构件分离,所述第二鞋帮构件包括第二组多个孔眼,所述第二组多个孔眼被构造成可接纳鞋带;以及鞋带,所述鞋带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多个眼孔和所述第二组多个孔眼。所述第一鞋帮构件是脚前段构件,所述第二鞋帮构件是脚后跟构件,并且所述脚后跟构件在所述鞋底上方的位置处与所述脚前段构件可重叠。所述鞋底、所述脚前段构件和所述脚后跟构件被构造成可包裹置于所述鞋类制品内的人脚。所述脚前段构件的第一部分以及所述脚后跟构件的第二部分可附接到所述鞋底的共同部分。所述鞋带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组多个孔眼中绷紧,以与所述脚后跟构件无关地使所述脚前段构件贴合置于所述鞋类制品内的所述人脚的脚前段部分,并且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二组多个孔眼中绷·紧,以与所述脚前段构件无关地使所述脚后跟构件贴合置于所述鞋类制品内的所述人脚的脚后跟部分。在至少一个实施方案中,已开发出一种鞋类制品。所述鞋类制品包括鞋底以及附接到鞋底的鞋帮。所述鞋帮和鞋底被构造成包裹人脚。所述鞋帮包括附接到所述鞋底的脚前段部分的脚前段构件,以及附接到所述鞋底的脚后跟部分的脚后跟构件。所述鞋帮在所述鞋底上方不提供所述脚前段构件与所述脚后跟构件之间的附接。在至少一个其它实施方案中,已开发出一种鞋类制品。所述鞋类制品包括鞋底、附接到所述鞋底的第一鞋帮构件、附接到所述鞋底的第二鞋帮构件,以及鞋带。所述第一鞋帮构件包括第一组多个孔眼。所述第二鞋帮构件在远离所述鞋底时与所述第一鞋帮构件分离。所述第二鞋帮构件包括第二组多个孔眼,这些孔眼被构造成接纳所述鞋带。所述鞋带延伸穿过所述第一组多个孔眼和所述第二组多个孔眼。在至少一个其它实施方案中,已开发出一种生产鞋类制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形成鞋帮的脚前段构件;形成所述鞋帮的脚后跟构件,所述脚后跟构件与所述脚前段构件分离;将鞋底构件与所述脚前段构件和所述脚后跟构件接合;将所述脚前段构件附接到所述鞋底构件,而在所述鞋底构件上方不将所述脚前段构件附接到所述脚后跟构件;以及将所述脚后跟构件附接到所述鞋底构件,而在所述鞋底构件上方不将所述脚后跟构件附接到所述脚前段构件。在至少一个其它实施方案中,已开发出一种生产鞋类制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被构造成符合人脚的近似大小和形状的鞋楦的脚前段部分上形成鞋帮的脚前段构件;在所述鞋楦的脚后跟部分上形成鞋帮的脚后跟构件;将鞋底的构件与所述鞋楦、所述脚前段构件以及所述脚后跟构件接合;将所述脚前段构件附接到所述鞋底;将所述脚后跟构件附接到所述鞋底;以及将所述鞋楦从所述脚前段构件、脚后跟构件以及鞋底去除,而在所述鞋底上方不将所述脚前段构件附接到所述脚后跟构件。通过参考以下详细说明和附图,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更清楚地了解上述特征和优点以及其它方面。尽管理想情况是提供具备对本公开内容的读者而言显而易见的一个或多个这些或其它有利特征的设备,但是本文所公开的教义延伸到属于任意随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那些实施方案,无论它们是否包括或具有本文所提及的一个或多个优点或特征。

图1是一种运动鞋的前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运动鞋的内侧透视图。图3是图1至图2所示运动鞋的外侧透视图。图4是图1至图3所示运动鞋的透视图,其中鞋帮中的脚后跟构件的一部分缩回,以更详细地示出鞋帮的脚前段构件以及鞋帮的脚后跟构件。图5是图1至图4所示运动鞋的俯视图,其中包括并入运动鞋底的能量回馈板的略图。图6是图1至图5所示运动鞋的仰视图,示出了运动鞋的鞋底和踏面,其中包括并入鞋底中的能量回馈板的略图。图7是一种用于生产鞋类制品的方法的方框图。图8A示出了并入鞋 类制品内的能量回馈板的一个实施方案。图SB示出了并入鞋类制品内的能量回馈板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图9是沿图6中所示的线180截得的形成图1至图6所示运动鞋的鞋底和鞋帮的各层的截面图。图1OA是图8A所示能量回馈板的侧视图,示出了当运动鞋平直地放于表面上时能量回馈板的构造。图1OB是图8A所示能量回馈板的侧视图,示出了能量回馈板是如何在旋前跨步期间弯曲的。图1OC是图8A所示能量回馈板的侧视图,示出了能量回馈板是如何在旋后跨步期间弯曲的。图11是图1至图6所示运动鞋的分解图。图12是人脚骨骼和鞋底的现有技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大体了解本文所公开的鞋类的细节,本文档全文参考附图。在附图中,类似的参考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本文所用术语“脚”可以指人脚的一部分、完整的人脚以及脚踝。脚的不同部分包括,但不限于,脚前段、脚中段、脚上段、脚后跟以及脚踝。本文所用的脚后跟被视作脚的后端,并且鞋类制品中与脚后跟接合的部分是所述鞋类制品的后端。脚趾和鞋类制品的趾端分别被视作脚和鞋类制品的前端。术语“内部”和“内侧”是指从大脚趾延伸至_后跟的脚内侧,并且术语“外部”和“外侧”是指从小脚趾延伸到脚后跟的脚外侧。类似地,鞋类制品包括分别与脚的内侧和外侧一致的内侧和外侧。一些鞋类实施方案包括内侧和外侧中的每一侧上的不同轮廓,以提高鞋类与脚之间的贴合性。术语“使用者”可以指穿戴鞋类制品的人。本文中参考鞋类制品所用的术语“脚前段”、“脚中段”以及“脚后跟”是指鞋类中的被构造成在使用者穿戴鞋类制品时分别与人脚的脚前段、脚中段以及脚后跟接合的区域。参阅图12,本文所用的人脚脚前段包括脚趾,而脚趾进一步包括脚趾骨1270。脚中段是脚前段之后的区域,包括跖骨1260。脚后跟包括脚的后端,包括跟骨1240和距骨1250。上述骨列表并不包括人脚内的每块骨,但意图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以识别人脚内的脚前段、脚中段和脚后跟区域,以及鞋类制品中的相应部件。多种鞋类制品可以仅与脚的每一段的多个部分接合。例如,低帮运动鞋可以不与包括跟骨1240和距骨1250在内的脚后跟部分接合,或者露趾鞋可以不直接与穿戴者脚趾中的每个脚趾骨1270接合。图12示出了现有技术鞋类制品1200,其中包括放置于所述鞋类1200中的人脚1204的骨骼视图。脚1204包括脚后跟1212、脚中段1216以及脚前段1220。鞋类1200包括用虚线示出的鞋帮1208以及鞋底1210。鞋帮1208和鞋底1210包括分别与脚1204的脚后跟1212、脚中段1216和脚前段1220接合的脚后跟区域1224、脚中段区域1228以及脚前段区域1232。图12未示出脚与相应鞋类制品的各区域之间的明确界限,而是示出了鞋类1200和人脚1204的一般区域。具体来说,脚后跟区域1212的前端以及脚中段区域1216的后端可以互换地被称作脚后跟区域或脚中段区域的部分。多个鞋类实施方案包括脚后跟区域1224、脚中段区域1228与脚前段区域1232之间的逐渐过渡。如下文更详细地描述,鞋子的单个部分可以与脚的一个以上部分接合。例如,鞋子的鞋底可以与人脚的整个腹面部分接合。鞋子鞋帮的脚前段部分可以与脚前段和脚中段的部分或所有侧面和背侧(顶部)表面接合,并且鞋帮的脚后跟部分可以与脚后跟的部分或所有侧面以及脚中段的侧面和背侧表面接合。鞋类制品的一般布置图1至图6示出了一个鞋类实施方案的不同视图,其中鞋类以被构造成穿戴在人左脚上的运动鞋100示出。运动鞋100包括鞋底132以及由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构成的鞋帮114。在鞋帮114中,脚后跟构件104覆盖运动鞋100的脚后跟区域和脚中段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脚前段构件120覆盖运动鞋100的脚前段区域和脚中段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运动鞋100具有沿轴线101示出的长度以及沿轴线102示出的宽度。鞋底132、脚后跟构件104以及脚前段构件120形成脚空腔140,所述脚空腔140具有由脚后跟构件104和附接到脚前段构件120的鞋舌126构成的开口。在穿鞋时,使用者将他或她的脚插入脚空腔140中,脚趾和脚前段在脚空腔140中向前移动以与脚前段构件120接合,而脚后跟和脚中段的一部分与脚后跟构件104接合。在所述运动鞋100的实施方案中,置于鞋底132顶部的鞋垫144与脚空腔140中的脚底接合。脚后跟构件104、脚前段构件120覆盖脚空腔140中脚的顶部、侧面以及后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将运动鞋牢固地固持在脚上的适当位置。鞋底13 2覆盖脚空腔中的脚底,以在使用者穿着运动鞋100时向脚提供支撑和缓冲。鞋帮114和鞋底132包裹人脚,并在包括体育活动的各种活动期间保护并支撑脚空腔140内的人脚。本文所用术语“包裹”是指完全或实质上完全包裹人脚,并且允许存在脚的非实质部分未被覆盖的可能例外情况,例如脚踝下方的小部分或其它非实质的未覆盖部分。因此,多数传统跑鞋包裹人脚,而传统凉鞋不包裹人脚。参阅图1,鞋帮114沿运动鞋100的长度101示出。脚前段构件120附接到鞋底132,并且从鞋100的脚前段延伸至脚中段的一部分。脚后跟构件104附接到鞋底132,并且从鞋100的脚后跟延伸到脚中段。在运动鞋100中,脚前段构件120和脚后跟构件104的一部分在脚中段区域中重叠。脚后跟构件104在所述重叠区域中位于脚前段构件120的外部。图1示出了脚后跟构件104的内侧前缘108和外侧前缘110。脚前段构件120朝向运动鞋100的脚后跟延伸经过脚后跟构件104的内侧前缘108和外侧前缘110,并且脚后跟构件104在鞋帮114的重叠区域中覆盖脚前段构件120。脚后跟鞋帮114通常由一层或多层的多种材料来形成,这些材料包括织物、天然或合成皮革、天然和合成橡胶、泡沫以及塑料。在运动鞋100中,脚后跟构件104包括后侧缓冲构件112,所述缓冲构件与脚后跟的后侧接合,并且包括覆盖保护脚的泡沫层的织物层。包括尼龙、聚四氟乙烯(以Gore-Tex 商售)以及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UnderArmour, Inc.公司出售的HeatGear 的多种类型的合成织物可用于形成鞋帮构件104和120。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也可包括防止弯曲并支撑脚的刚性或半刚性部件,例如热塑性或金属支架。脚前段构件120也可包括弹性织物部分122,所述部分弹性织物伸展以允许将脚插入脚空腔144中,并且符合脚空腔144中脚的顶部和侧面的形状。弹性织物部分122可由包括氨纶织物的多种材料来形成。在运动鞋100中,如图3所示,脚后跟构件104在脚前段构件120上的重叠部分使得弹性织物122的一部分暴露于运动鞋100的外侧上,而如图2所示,脚后跟构件104在运动鞋100的内侧上完全覆盖弹性织物122。其它实施方案包括更大或更小的弹性织物部分,或者可以免去所述弹性部分。脚前段构件包括鞋舌126。在所述运动鞋100的实施方案中,鞋舌126围绕鞋舌126的整个前侧、外侧和内侧附接到脚前段构件120,如图4和图11中以虚线表示的外周缘128所示。鞋舌126的 至少一部分侧面附接到脚前段构件120中的弹性织物122。在运动鞋100的实施例中,鞋舌126围绕外周缘128缝合到脚前段构件120,但在其它实施方案中,鞋舌粘附到脚前段构件或者由构成脚前段构件120的整件材料构成。弹性织物122使得能够调整鞋舌126以提高运动鞋100的贴合度,即使鞋舌126的侧面附接到脚前段构件120也是如此。在替代实施方案中,鞋舌126沿鞋舌126的前侧附接到脚前段构件120,并且实质上沿内侧和外侧与脚前段构件120分离。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包括接纳单根鞋带130的孔眼,鞋带130将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 —起系绑在运动鞋100中。在图1所示实施方案中,脚前段构件包括多个孔眼124,这些孔眼由织物环构成,置于鞋舌126的外侧和内侧上。脚后跟构件104包括由脚后跟鞋帮104的材料制成的孔眼洞106。本文所用术语“孔眼”是指用于将鞋带与鞋类制品接合的任何合适结构。其它孔眼实施方案的实例包括接纳鞋带的钩状和管状接合构件。鞋底132进一步包括支撑置于脚空腔140中的脚底的多个构件。如图9和图11所示,鞋底132包括鞋底中层板148、弹性层154、能量回馈板160和踏面152。图9还示出了缓冲鞋垫层144,所述层置于鞋底中层板148之上。在运动鞋制品100中,鞋底中层板148附接到鞋帮114中的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鞋底132的多个替代实施方案包括其它层,或者免去了本文所述的一些层。图2和图3分别示出了鞋100的内侧和外侧。图2和图3示出了包括沿条(welt) 138的鞋底132。运动鞋100中的沿条(welt) 138是黑色塑料构件,所述构件是鞋底132的整体构件,其向上延伸以提供将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附接到鞋底132的表面。沿条(welt) 138围绕如虚线136所示的鞋底132的周缘向上延伸。替代的鞋类实施方案免去了沿条(welt),并将脚前段和脚后跟构件直接附接到鞋底132的其它层。分离的脚后跟和脚前段构件如上所述,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沿鞋底132的共同长度段116直接彼此附接,其中共同长度段116在鞋帮114中的脚前段构件120和脚后跟构件104的重叠区域的正下方,如图4和图11中最清楚地图示。尽管存在所述重叠,但脚后跟构件104在鞋底132上方与脚前段构件120分离,以使鞋帮114不提供脚后跟构件104与脚前段构件120之间的附接。在一种构造中,脚前段构件120首先被拉邦(strobled)或缝合到鞋底132,然后脚后跟构件104在脚前段构件之后被拉邦或缝合到鞋底132,其中脚后跟构件104的重叠部分沿共同长度段116穿过脚前段构件120的一部分被拉邦到鞋底132。因此,在运动鞋100中,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均在鞋底132的内侧和外侧上沿鞋底132的共同长度段116附接到鞋底中层板148。但是,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在鞋底132上方彼此分离。尽管如此,脚后跟构件104与脚前段构件120之间的一些重叠通常发生在鞋底132上方。如图9和图11所示,脚前段构件120附接到鞋底中层板148,并且脚后跟构件104与脚前段构件120 重叠。所述拉邦工艺形成穿过脚后跟构件104、脚前段构件120以及鞋底中层板148的缝合,以沿鞋底132的共同长度段116将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附接到鞋底132。在其它实施方案中,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经由粘合剂或其它栓扣装置附接到鞋底132。当穿在脚上时,鞋带130穿过脚前段构件120和脚后跟构件104中的孔眼124和106进行系绑。但是,除了供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附接到鞋底132的鞋底132的共同长度段116以外,鞋帮114不在其它部分提供脚前段构件120与脚后跟构件104之间的附接。更具体来讲,脚后跟构件104不在鞋底132上方缝合、粘合或以其它方式固定到脚前段构件120,从而使得脚后跟构件104能够独立于脚前段构件120移动,如图4所示。鞋带130将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接合。但是,由于脚后跟构件104与脚前段构件120分离,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可以独立于彼此进行调整。鞋帮114中脚前段构件120与脚后跟构件104分离的构造使得能够针对脚的不同部分单独地调整鞋帮的每一部分,以提高运动鞋100的贴合度。例如,穿戴者可以拉动鞋舌126以使脚前段构件120贴合脚前段和脚中段,而脚后跟构件104的贴合度保持实质上不变。类似地,脚后跟构件104的调整并不实质影响分离的脚前段构件120。当调整鞋带130时,穿戴者可以选择性地松开或绷紧延伸穿过孔眼106的鞋带的各部分,以调整脚后跟构件104的贴合度,或者松开或绷紧延伸穿过孔眼124的鞋带130的各部分,以调整脚前段构件120的贴合度。图1至图4中所述的运动鞋100是脚后跟构件与脚前段构件分离的鞋类制品的一个实施例,但应了解,也存在其它实施方案。在一个替代实施方案中,脚后跟构件104附接到鞋底132,并且脚前段构件120的一部分与脚后跟构件104的一部分重叠(而不是脚后跟构件104与脚前段构件120重叠,如图1至图4所示)。在另一替代实施方案中,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不在鞋帮114或鞋底132上重叠,而是附接到围绕鞋底132的周缘136的各个部分。在另一替代实施方案中,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仅对两个鞋帮构件高度的一小部分在鞋底上方附接在一起。在一种替代构造中,在内侧和外侧前缘108和110附近,脚后跟构件104附接到脚前段构件120达几厘米或脚后跟构件104从鞋底132向上延伸的高度103的一部分。部分附接的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中有足够部分保持彼此分离并重叠,以使得能够单独地调整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以贴合插入脚空腔140中的脚。制造鞋类制品的方法图7示出了一种用于生产鞋类制品的方法700。上述运动鞋100是可以使用方法700生产的鞋类制品的一个实施例,并且出于说明目的用方法700来描述。方法700首先将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作为两个独立部分来加以组装(方框704)。所述脚后跟和脚前段构件可以根据需要同时或在不同时间组装。在方法700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作为组装脚前段构件120的一部分,鞋舌126被附接到脚前段构件120。脚后跟鞋帮和脚前段鞋帮各自的各个部分的本领域已知的多种组装方法,包括缝合和粘合,用于组装脚前段构件和鞋帮构件。如图11所示,鞋帮114的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被作为分离的部分加以组装。但在方法700中,直到如下所述与鞋楦接合之前,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不具有图1至图5中所示的组装完成运动鞋100的形状。组装之后,分离的脚后跟和脚前段构件不具有完整鞋类制品中的鞋帮的形状。脚后跟构件和脚前段构件均与使脚前段和脚后跟构件成形的鞋楦接合(方框708)。鞋楦是大小和形状近似于运动鞋100中的脚空腔140的大小和形状的模型。在常见制造工艺中,鞋楦是成形的塑料或木质模型。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以运动鞋100的鞋帮的形状在鞋楦上延伸。一些方法实施方案也在脚后跟和脚前段构件在鞋楦上延伸时对这些构件进行加热以形成完整运动鞋中的鞋帮的形状。脚前段构件120与鞋楦的脚前段端接合并向脚后跟延伸。脚后跟构件104与鞋楦的脚后跟端接合并向脚前段延伸。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单独地与鞋楦接合,并且不彼此附接。在运动鞋100的实施方案中,脚后跟构件104的一部分在鞋楦 的脚中段区域中与脚前段构件120的一部分重叠。在鞋楦上形成脚后跟和脚前段构件之后,脚前段构件附接到鞋底的构件(方框712)。一些制造方法将脚前段构件附接到鞋底中层板,例如鞋底132中的鞋底中层板148,所述鞋底中层板通常是与鞋底形状一致的卡纸板或聚合物构件。鞋底中层板置于鞋楦的底部上,并且脚前段构件被拉邦或以其它方式附接到鞋底中层板。在用沿条(welt)将脚前段构件附接到鞋底的鞋中,沿条(welt)附接到鞋底中层板,然后脚前段构件附接到所述沿条(welt)。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脚前段构件附接到鞋底中层板之前,将鞋底中层板与鞋底中的其它层形成一体。在其它实施方案中,在鞋帮的脚前段和脚后跟构件均附接到鞋底中层板之后,将鞋底中的其它层附接到鞋底中层板。一些鞋类制品包括鞋底中层板。对于免去鞋底中层板的鞋类制品,方法700将鞋帮脚前段构件附接到鞋底各层中的另一层。接下来,方法700将脚后跟构件附接到鞋底的构件(方框716)。脚后跟构件以类似于脚前段构件的方式附接到鞋底构件。在运动鞋100的实施例中,在脚前段构件120附接到鞋底构件之后,方法700的一个实施方案将脚后跟构件104附接到鞋底构件,例如鞋底中层板或鞋底的另一层。脚后跟构件104在脚前段构件120之后附接,因为脚后跟构件104在脚前段构件120的一部分的外部重叠。在替代实施方案中,脚前段构件120在脚后跟构件104之后附接,或者两个构件同时附接。在上述各替代实施方案中,脚前段构件120与脚后跟构件104不在鞋底构件132上方附接,而是将脚前段构件120和脚后跟构件104附接到鞋底构件132。在脚前段和脚后跟构件均附接到鞋底的构件之后,将鞋楦从所述鞋类制品中去除(方框720)。在运动鞋100中,脚后跟构件104、脚前段构件120以及鞋底132构成脚空腔140,用以容纳大小和形状类似于鞋楦的脚。能暈回馈板在至少一个实施方案中,运动鞋100包括并入运动鞋100中的鞋底132内的能量回馈板160。参阅图8A,能量回馈板160包括中央部分162、内侧脚前段臂164、外侧脚前段臂166、内侧脚后跟臂168以及外侧脚后跟臂170。在图SB所示的一个替代实施方案中,能量回馈板190包括中央部分192、内侧脚前段臂194、外侧脚前段臂196以及脚后跟臂198。在鞋100的穿戴者跨步期间,能量回馈板变形并从跨步中吸收机械能。当脚和运动鞋100离开地面时,能量回馈板返回到非变形构造,并且将一些机械能返回到脚。能量回馈板也称作“弹簧板”,因为能量回馈板包括多个板簧构件,这些板簧构件在跨步期间存储来源于脚各个区域的机械能。将认识到,尽管本文中结合在鞋帮114中具有分离的脚后跟构件104和脚前段构件120的运动鞋100来描述能量回馈板160,但在其它实施方案中,能量回馈板160能够并入具有传统构造或不同构造的鞋帮114的鞋中。特别参阅图8A,内侧脚前段臂164从中央部分162沿脚空腔的内侧长度延伸到拇趾(大脚趾)附近的脚前段区域。外侧脚前段臂166从中央部分162沿脚空腔的外侧长度延伸到第五趾(小脚趾)附近的脚前段区域。基于为内侧脚前段臂164和外侧脚前段臂166所选的长度和宽度,它们可以各 自在多个脚趾以及脚空腔中其它脚前段和脚中段区域下方延伸。内侧脚后跟臂168从中央部分162沿脚空腔的内侧向后向脚后跟区域延伸,并且外侧脚后跟臂170从中央部分沿脚空腔的外侧向后延伸。臂164、166、168和170在每一臂的远端向上弯曲,以与鞋底和脚共形。在图8A所示的实施方案中,能量回馈板160由单个碳纤维补强聚合物板构成,但其它实施方案可以由一种或多种弹性材料构成,包括聚合物和金属,并且可以由多个部分构成。在图8A所示的能量回馈板160中,臂164、166、168和170形成“H”形构造,其中中央部分162形成“H”的水平构件。臂164、166、168和170各自具有两端,一端与中央部分162形成一体,另一端能够相对于能量回馈板160中的其它臂自由移动。能量回馈板160的构造是悬臂构件,因为臂164-170各自仅在一端连接到中央部分162和其它臂。臂164-170各自是板簧,所述板簧被构造成当运动鞋100在跨步期间与地面接触时变形并存储机械能,并且当运动鞋100离开地面时将至少一些机械能返回给脚。图6和图9示出了运动鞋100的鞋底132中的能量回馈板160。图6示出了并入鞋底132中的能量回馈板160的简略图。鞋底132完全包裹能量回馈板160,所述能量回馈板沿鞋底132的长度并行于脚空腔140的长度延伸。在运动鞋100中,能量回馈板160的中央部分162置于脚空腔中使脚中段与脚后跟相接的部分下方的脚前段区域的后侧。在替代构造中,中央部分162可以置于脚中段区域下方的更前位置,或者置于脚后跟区域下方的更后位置。能量回馈板160中脚前段臂和脚后跟臂的构造沿运动鞋100的长度101是不对称的。例如,内侧脚前段臂164相对于外侧脚前段臂166进一步向运动鞋100的脚前段端延伸。此外,内侧脚前段臂164包括凸起172,用以增加内侧脚前段臂164在中央部分162附近的硬度。在用于运动鞋100中的能量回馈板160的实施方案中,外侧脚后跟臂170相对于内侧脚后跟臂168在脚后跟下向更后侧延伸。能量回馈板160中的每个臂的形状、曲率、大小可以改变,以符合各种鞋类设计。图9以沿线180截得的运动鞋100的所选部分截面图来更详细示出鞋底132的各层。图9中所示的鞋底132是包括能量回馈板的一种示例性构造。鞋底132包括踏面152、与透明聚合物156接合的弹性层154、能量回馈板160、鞋底中层板148以及鞋垫层144。弹性层154和踏面152被称作鞋跟层,形成鞋底132的外部部分。不同设计的鞋底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鞋跟层,并且可以由多种材料组合构成。踏面152在运动鞋100被穿着时与地面接合,并且通常由硫化橡胶 构成。踏面152的定位和形状经过设置,以在跨步期间提供运动鞋100与地面之间的牢固抓力。弹性层154为鞋底132提供结构支撑,并且与踏面152和能量回馈板160的底侧接合。弹性层154可以由硫化橡胶和聚氨酯泡沫等多种材料构成。运动鞋100的设计任选地包括与部分弹性层154共平面的透明聚合物层156。透明聚合物层156在弹性层154不延伸穿过鞋底132的整个宽度的区域中包裹能量回馈板160。透明聚合物层156出于美观目的在视觉上暴露部分能量回馈板160,并且针对与鞋底132接触的灰尘或其它污染物来密封能量回馈板。运动鞋100的其它实施方案免去了透明聚合物层156,并且包括覆盖能量回馈板160的底侧的弹性层154。鞋底中层板148与弹性层154以及能量回馈板160的顶侧接合。鞋底中层板148也附接到上述沿条(welt) 138、脚后跟构件104以及脚前段构件120。鞋垫层144置于鞋底中层板148之上,并且形成运动鞋100中的脚空腔140的底部。鞋垫层144为脚提供支撑、缓冲和减震,通常由一层或多层压缩泡沫、硅胶或其它缓冲材料构成。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鞋垫层144可以从运动鞋100中去除,并且更换为不同的鞋垫。图8B示出了替代性的能量回馈板190。能量回馈板190包括向后延伸到脚后跟198的单个中央部分192。内侧脚前段臂194和外侧脚前段臂196在脚的脚中段和脚前段区域下方从中央部分192沿脚空腔的内侧和外侧延伸。在能量回馈板190中,内侧脚前段臂和外侧脚前段臂包括穿过能量回馈板190的顶侧形成的多个缺口 200。缺口 200使得内侧脚前段臂194和外侧脚前段臂196在跨步期间分别均匀地变形。能量回馈板190和160的不同实施方案任选地包括脚前段臂和脚后跟臂中的一个或多个缺口。缺口 200被布置成与脚空腔101的长度垂直,以允许内侧脚前段臂194和外侧脚前段臂196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在跨步期间变形。在能量回馈板190的实施方案中,内侧脚前段臂和外侧脚前段臂是不对称的,并且具有凸起202,用以增加内侧脚前段臂194在中央部分192附近的硬度。能量回馈板190以类似于上述能量回馈板160的方式并入鞋类制品的鞋底中。能量回馈板190成形为“Y”形构造,其中脚前段臂194和196形成“Y”和中央部分192的叉状构件,并且中央部分192形成“Y”形的底部。在悬臂构造中,脚前段臂各自在一端处连接到中央部分192。中央部分192也用作在运动鞋100中的脚的脚后跟区域下方延伸的单个脚后跟臂。臂194和196以及中央部分192各自是板簧,被构造成当运动鞋100在跨步期间与地面接触时变形并存储机械能,并且当运动鞋100离开地面时将至少一些机械能返回给脚。图1OA单独地示出了当运动鞋100平直地平放在地面等表面上时的能量回馈板160。在图1OA中,在没有偏置力施加到能量回馈板160的情况下,脚前段臂164和162 (隐藏在图1OA中的脚前段臂164之后)以及脚后跟臂168和170各自处于非变形位置。在跨步期间,臂164-170各自变形,以从跨步中吸收机械能,然后在能量回馈板返回到非变形构造时返回至少一部分机械能。图1OB单独地示出了旋前跨步期间的能量回馈板160。旋前跨步发生在脚后跟开始在脚的外侧上与地面接触,然后在跨步期间向内朝脚的内侧旋转时。在旋前跨步期间,脚将不均匀的力施加在能量回馈板160的内侧和外侧上。能量回馈板的内侧脚前段臂164和内侧脚后跟臂168响应于脚的力,以稍大于能量回馈板160中的外侧脚前段臂166和外侧脚后跟臂170的速率变形。由于脚在旋前跨步期间向内朝内侧转向,因此内侧脚前段臂164和内侧脚后跟臂168置于低于外侧脚前段臂166和外侧脚后跟臂170的水平上。脚前段臂164和166的悬臂构造使得内侧脚前段臂164能够以大于外侧脚前段臂166的程度变形,因为这两个臂的脚前段端是仅通过中央部分162彼此连接的自由端。脚后跟臂168和170的悬臂构造使得脚后跟臂168也能够以大于外侧脚后跟臂170的程度变形。能量回馈板160的内侧和外侧如图1OB所示经历一定程度的变形。当运动鞋100离开地面时,能量回馈板160和鞋底132返回到非变形构造,并且存储在能量回馈板中的能量当脚在跨步期间抬起时推动运动鞋100和穿戴者的脚向上。图1OC单独地不出了旋后跨步期间的能量回馈板160。在旋后跨步中,脚后跟开始在外侧上与地面接触,然后在跨步期间不显着向内朝内侧旋转。在旋后跨步期间,脚将不均匀的力施加在能量回馈板160的内侧和 外侧上,力的分布与旋前跨步不同。外侧脚前段臂166和外侧脚后跟臂170响应于脚的力以稍大于能量回馈板160中的内侧脚前段臂164和内侧脚后跟臂168的速率变形。由于脚的外侧在旋后跨步期间受到更大的力,因此内侧脚前段臂164和内侧脚后跟臂168置于高于外侧脚前段臂166和外侧脚后跟臂170的水平上。能量回馈板160的内侧和外侧均如图1OC所示经历一定程度的变形。能量回馈板160中的臂166-170的悬臂构造使得外侧脚前段臂166和外侧脚后跟臂170能够以大于相应内侧脚前段臂164和内侧脚后跟臂168的程度变形。当运动鞋100离开地面时,能量回馈板160和鞋底132返回到非变形构造中,并且存储在能量回馈板中的能量当脚在跨步期间抬起时推动运动鞋100和穿戴者的脚向上。尽管图1OB和图1OC分别示出了旋前和旋后跨步期间的能量回馈板160,另一种形成的跨步具有“中性”旋前,在这种情况下,跨步的力近似均匀地分布在能量回馈板160的内侧臂与外侧臂之间。能量回馈板160中的内侧臂和外侧臂在中性旋前跨步期间近似等量变形。来自能量回馈板160的向上力也称作“弹回”力,并且弹回力减少了下次跨步期间抬起脚所需的能量和精力。能量回馈板160和190的构造使得运动鞋100能够将弹回力均匀地分布到脚中,以使穿戴者适应旋前和旋后跨步。[0080]上述能量回馈板实施方案为运动鞋100的穿戴者提供了若干优点。第一,能量回馈板实质上覆盖脚的整个长度,其中脚的整个长度从脚后跟下方延伸到脚空腔中脚的部分或全部脚趾下方。能量板的长度使得能量板能够存储更多机械能,以便在运动鞋在跨步期间离开地面时释放。第二,能量回馈板向脚的内侧和外侧提供返回能量。第三,能量回馈板的不对称构造适合既使用旋前跨步又使用旋后跨步的穿戴者。尽管已相对于特定优选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可能存在其它实施形式和适配形 式。此外,可能不包括上述其它方面的本文所述单个改进也具有相应优点。因此,任何随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不应限于本文包括的优选实施方案的说明。
权利要求1.一种鞋类制品,包括: 鞋底;以及 附接到所述鞋底的鞋帮,所述鞋帮和所述鞋底被构造成包裹人脚,所述鞋帮包括: 附接到所述鞋底的脚前段部分 的脚前段构件;以及 附接到所述鞋底的脚后跟部分的脚后跟构件,所述脚前段构件和所述脚后跟构件在鞋底上方彼此分离,并且所述鞋帮不包括所述脚前段构件与所述脚后跟构件之间的附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制品,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设置在所述鞋帮的所述脚前段构件上的第一组多个孔眼; 设置在所述鞋帮的所述脚后跟构件上的第二组多个孔眼;以及 延伸穿过所述第一组多个孔眼和所述第二组多个孔眼的鞋带,所述鞋带将所述鞋帮的所述脚前段构件与所述脚后跟构件接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制品,所述脚前段构件的一个第一部分和所述脚后跟构件的一个第二部分在所述鞋底上方重叠,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前段构件和所述脚后跟构件沿所述鞋底的共同长度段附接到所述鞋底。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鞋类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前段构件的所述第一部分附接到所述鞋底,并且所述脚后跟构件的所述第二部分在与所述脚前段构件的所述第一部分重叠的情况下附接到所述鞋底。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前段构件和所述脚后跟构件沿所述鞋底的外周缘附接到所述鞋底。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进一步包括: 形成于鞋跟层上方的鞋底中层板,所述鞋帮的所述脚前段构件和所述脚后跟构件附接到所述鞋底中层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制品,所述鞋帮的所述脚前段构件进一步包括鞋舌,所述鞋舌在其前侧、内侧和外侧上附接到所述脚前段构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后跟构件在所述鞋底上方与所述脚前段构件重叠。
9.一种鞋类制品,包括: 鞋底; 附接到所述鞋底的第一鞋帮构件,所述第一鞋帮构件包括第一组多个孔眼; 附接到所述鞋底的第二鞋帮构件,所述第二鞋帮构件在所述鞋底上方与所述第一鞋帮构件分离,所述第二鞋帮构件包括第二组多个孔眼,所述第二组多个孔眼被构造成可接纳鞋带;以及 鞋带,所述鞋带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多个眼孔和所述第二组多个孔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鞋类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鞋帮构件是脚前段构件,所述第二鞋帮构件是脚后跟构件,并且所述脚后跟构件在所述鞋底上方的位置处与所述脚前段构件重叠。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鞋类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所述脚前段构件和所述脚后跟构件被构造成包裹置于所述鞋类制品内的人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鞋类制品,所述脚前段构件的第一部分以及所述脚后跟构件的第二部分附接到所述鞋底的共同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鞋类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带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组多个孔眼中绷紧,以与所述脚后跟构件无关地使所述脚前段构件贴合置于所述鞋类制品内的所述人脚的脚前段部分,并且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二组多个孔眼中绷紧,以与所述脚前段构件无关地使所述脚后跟构件贴合置于所述鞋类制品内的所述人脚的脚后跟部分。
14.一种鞋类制品,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鞋帮的脚前段构件; 形成所述鞋帮的脚后跟构件,所述脚后跟构件与所述脚前段构件分离; 所述脚前段构件附接到鞋底构件,而在所述鞋底构件上方,所述脚前段构件不附接到所述脚后跟构件;以及 所述脚后跟构件附接到所述鞋底构件,而在所述鞋底构件上方,所述脚后跟构件不附接到所述脚前段构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鞋类制品,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鞋带穿过所述鞋帮的所述脚前段构件中的第一组多个孔眼;以及 所述鞋带穿过 所述鞋帮的所述脚后跟构件中的第二组多个孔眼。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鞋类制品,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所述脚前段构件的第一部分和所述脚后跟构件的第二部分附接到所述鞋底构件的共同部分。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鞋类制品,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所述脚前段构件的所述第一部分附接到所述鞋底构件,并且所述脚后跟构件的所述第二部分在与所述脚前段构件的所述第一部分重叠的情况下附接到所述鞋底构件。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鞋类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构件是脚中段板。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鞋类制品,所述鞋底构件与所述脚前段构件和所述脚后跟构件接合,以使所述脚后跟构件的一部分与所述脚前段构件的一部分重叠,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前段构件在鞋楦的脚前段部分上形成,并且所述脚后跟部分在所述鞋楦的脚后跟部分上形成。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鞋类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后跟构件附接到所述鞋底构件,而在所述鞋底构件上方,所述脚后跟构件不附接到所述脚前段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前段构件附接到所述鞋底构件,而在所述鞋底构件上方,所述脚前段构件不附接到所述脚后跟构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鞋类制品包括鞋底以及附接到所述鞋底的鞋帮。所述鞋帮和鞋底被构造成包裹人脚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鞋帮进一步包括附接到所述鞋底的脚前段部分的脚前段构件,以及附接到所述鞋底的脚后跟部分的脚后跟构件。所述脚前段构件和脚后跟构件在所述鞋底上方的位置处彼此分离,以使得能够单独调整所述脚前段构件和所述脚后跟构件。
文档编号A43B23/02GK203137250SQ20132012362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4日
发明者大卫·当布罗, H·皮尔欧蒂 申请人:安德阿默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