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口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卫生口罩,对病毒等的阻断性高,并且使用者在佩戴时的心理障碍小。本实用新型的卫生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其是将具有透气性的材料制的多个片材层叠而成,包括形成有多个横向延伸的横褶皱的褶皱形成部,用于覆盖使用者的口部周围与鼻孔;和左右一对的挂耳部,其通过悬挂于耳朵而将所述口罩本体固定于使用者面部,在所述口罩本体的朝向使用者一侧的表面上,沿所述口罩本体的上缘设置有带状的上缓冲材料,沿所述口罩本体的左端设置有带状的左缓冲材料,沿所述口罩本体的右端设置有带状的右缓冲材料。
【专利说明】卫生口罩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卫生口罩。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卫生口罩是阻断病毒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经口感染途径的手段之一。但是,口罩的阻断性能因口罩形状及口罩所使用的材料而异,若使用者选择了阻断性能低的口罩,可能无法起到防止病毒感染的作用。当然,阻断性能低的口罩,也难以阻断近年来热议的PM2.5等的微小颗粒。
[0003]此外,近年来,有人指出存在强耐药性未知病毒爆发的可能性,实际上,已报告耐药性的新型病毒如禽流感病毒(H7N9等)及冠状病毒(SARS或MERS等)爆发与感染。在上述新型病毒流行时,可能在全国或全世界范围内使感染扩散。
[0004]从上述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有各种口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0005]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多层式口罩,其将阻断特性不同的无纺布组合(在专利文献I中,是将两片纺粘无纺布与两片熔喷无纺布)适当地层叠。该多层式口罩,可滤除99%以上的病毒具有高病毒捕获性能,符合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规定的所谓N99标准,具有高性能。
[0006]此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所谓的打褶口罩,其在佩戴口罩时可使通过折叠形成的褶皱展开,使其适应面部表面。此种口罩,通过使褶皱上下展开而佩戴,可在口罩与口之间形成空间,显著提高对使用者面部的适应性,因此通常作为卫生口罩普及使用。
[0007]现有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申请公开2007-229222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申请公开2013-12893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0011]但是,上述的打褶口罩对鼻子和下颚的适应性和密封性不足。即,覆盖口部周围和鼻孔周围的口罩本体存在下述问题,即,其边缘部难以与面部的曲面适应,在口罩本体的边缘部与面部表面之间产生间隙,病毒或微小颗粒可能会从该间隙侵入。
[0012]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性能的卫生口罩,其通过提高佩戴时口罩本体边缘部与使用者面部曲面的适应性,而切实地阻断病毒或微小颗粒,防止其侵入人体。
[001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其特征在于,具有:口罩本体,其是将具有透气性的材料制的多个片材层叠而成,包括形成有多个横向延伸的横褶皱的褶皱形成部,用于覆盖使用者的口部周围与鼻孔;和左右一对的挂耳部,其通过悬挂于耳朵而将所述口罩本体固定于使用者面部,在所述口罩本体的朝向使用者一侧的表面上,沿所述口罩本体的上缘设置有带状的上缓冲材料,沿所述口罩本体的左端设置有带状的左缓冲材料,沿所述口罩本体的右端设置有带状的右缓冲材料。
[0014]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其特征在于,在使用者佩戴所述口罩时,所述上缓冲材料、所述左缓冲材料和所述右缓冲材料,与形成于使用者的面部与所述口罩本体之间的间隙的形状相适应而变形。
[0015]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其特征在于,在使用者佩戴所述口罩时,所述上缓冲材料位于左颧骨与右颧骨之间。
[0016]根据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任一者,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口罩本体的所述材料为层叠结构,其在两片纺粘无纺布之间夹有至少两片熔喷无纺布,并沿边缘部熔接。
[0017]根据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任一者,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具有层叠结构,沿所述多个片材的边缘部熔接,左右侧的所述边缘部的熔接位置,随着从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向上下方向端部接近,而向所述口罩本体的内侧推进。
[0018]根据上述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任一者,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缓冲材料具有,沿着所述口罩本体的上缘设置,并在大致垂直于所述口罩本体的面的方向上分隔所述上缓冲材料的无纺布层。
[0019]根据上述第一?第六实施方式的任一者,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缓冲材料具有,沿着所述口罩本体的左缘设置,并在大致垂直于所述口罩本体的面的方向上分隔所述左缓冲材料的无纺布层,所述右缓冲材料具有,沿着所述口罩本体的右缘设置,并在大致垂直于所述口罩本体的面的方向上分隔所述右缓冲材料的无纺布层。
[0020]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由于口罩具有,口罩本体,其是将具有透气性的材料制的多个片材层叠而成,包括形成有多个横向延伸的横褶皱的褶皱形成部,用于覆盖使用者的口部周围与鼻孔;和左右一对的挂耳部,其通过悬挂于耳朵而将所述口罩本体固定于使用者面部,因此构成为多层状的口罩本体能够切实地阻断/捕捉病毒或微小颗粒,能够防止病毒或微小颗粒侵入并到达口部附近。由于口罩本体通过佩戴口罩时打开多个褶皱而形成向口部附近前方突出的立体形状,因此在口部附近前方形成适度的空间,易于呼吸或讲话,通过立体形状而使口罩本体适应成沿着面部曲面,防止在面部表面与口罩之间产生间隙,病毒或微小颗粒从间隙侵入。由于将带状的上缓冲材料、右缓冲材料和左缓冲材料配置成分别沿着上缘、右缘和左缘,因此缓冲材料位于和使用者的口部附近、鼻孔接触的位置,能够使鼻子周围舒适、提高佩戴舒适感,能够使口罩本体通过与鼻子周边和口部附近的曲线相适应而紧贴,能够防止口罩本体与面部表面之间产生间隙造成病毒或微小颗粒侵入。
[0021]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由于在使用者佩戴所述口罩时,所述上缓冲材料、所述左缓冲材料和所述右缓冲材料,与形成于使用者的面部与所述口罩本体之间的间隙的形状相适应而变形,因此能够防止所述口罩本体与使用者的面部表面之间产生间隙、使病毒或微小颗粒侵入。
[0022]根据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由于在使用者佩戴所述口罩时,所述上缓冲材料位于左颧骨与右颧骨之间。,因此能够防止病毒或微小颗粒从所述口罩本体和使用者的左颧骨与右颧骨之间的位置所产生的间隙侵入。
[0023]根据第四实施方式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由于构成所述口罩本体的所述材料,具有在两片聚丙烯纺粘无纺布(Polypropylene Spun Bonded,以下称为PPSB无纺布)之间夹有至少两片熔喷无纺布(Melt Blown,以下称为MB无纺布)并沿边缘部熔接的层叠结构,因此构成多层状的所述口罩本体能够切实地阻断/捕获病毒或微小颗粒,可防止病毒或微小颗粒侵入并到达口部附近。PPSB无纺布强度高、没有吸湿性、耐化学腐蚀性强,通过将其作为口罩本体具有透气性的材料设置于最外层,能够制成高强度的多层式口罩,能利用拨水性来有效地防止飞沫的飞散造成的病毒或微小颗粒的侵入。若将形成PPSB无纺布原料的聚丙烯纤维的性质以最外层和最内层来区別,则能够用最合适的PPSB无纺布形成各个层。SP,若对位于最外层的PPSB无纺布用高拨水性的聚丙烯纤维、对最内层用具有吸水性的改性体聚丙烯纤维分别作为原材料,能够在最外层阻断飞散而来的飞沫等、防止飞沫所含的病毒进入,通过在最内层吸收口中释放的水分,能够防止多层含水而降低口罩的性能。进而,由于聚丙烯的原料价格便宜,因此能够以低成本来制造该多层式口罩。由于位于中间层的MB无纺布是由超细纤维形成,因此能够利用纤维的超细网目来切实地捕获病毒。
[0024]根据第五实施方式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由于所述口罩本体具有层叠结构,沿所述多个片材的边缘部熔接,左右侧的所述边缘部的熔接位置,随着从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向上下方向端部接近,而向所述口罩本体的内侧推进,因此在佩戴口罩时,在口罩本体的左右侧边缘部内面侧的熔接位置上,能够防止由于口罩本体从面部表面浮起造成面部与口罩本体之间产生间隙,防止病毒或微小颗粒侵入。
[0025]根据第六实施方式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由于所述上缓冲材料具有,沿着所述口罩本体的上缘设置,并在大致垂直于所述口罩本体的面的方向上分隔所述上缓冲材料的无纺布层,因此能够切实地防止病毒或微小颗粒从所述口罩本体与使用者的面部表面之间的间隙侵入。
[0026]根据第七实施方式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由于所述左缓冲材料具有,沿着所述口罩本体的左缘设置,并在大致垂直于所述口罩本体的面的方向上分隔所述左缓冲材料的无纺布层,所述右缓冲材料具有,沿着所述口罩本体的右缘设置,并在大致垂直于所述口罩本体的面的方向上分隔所述右缓冲材料的无纺布层,因此能够防止所述口罩本体的左右边缘部与使用者的面部表面之间产生间隙、造成病毒或微小颗粒侵入。
[0027]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作为,制造上述的卫生口罩的制造方法、在电脑中实现该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相应功能的软件、储存该软件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等,来实现。
[002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卫生口罩,可使鼻子周围舒适、提高佩戴舒适感,能够使口罩本体通过与鼻子周边和口部附近的曲线相适应而紧贴,能够防止口罩本体与面部表面之间产生间隙造成病毒或微小颗粒侵入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口罩的图。
[0030]图2是沿图1的口罩的A-A线的端面剖面图。
[0031]图3是表示佩戴本实用新型的口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2]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口罩的缓冲材料的说明图。[0033]图5是佩戴本实用新型的口罩时的侧视图。
[0034]图6是佩戴本实用新型的口罩时的俯视图。
[0035]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口罩的缓冲材料的说明图。
[0036]图8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口罩的变形例的图。
[0037]M卫生口罩
[0038]I第I 口罩用片材
[0039]2第2 口罩用片材
[0040]3第3 口罩用片材
[0041]4第4 口罩用片材
[0042]5鼻架线材(7 —文' 7 4弋一)
[0043]6.61缓冲材料
[0044]6a、6' a上 缓冲材料
[0045]6b、6' b左缓冲材料
[0046]6c、6' c左缓冲材料
[0047]10 口罩本体
[0048]11褶皱形成部
[0049]12、12a ~f 褶皱
[0050]20挂耳部
[0051]21 绳
[0052]30熔接点
[0053]31、32 接合线
[0054]40熔接点
[0055]41、42 接合线
[0056]50、51 翻折部
[0057]60接合部
[0058]X放大图
[0059]A缓冲材料
[0060]BMB无纺布
[0061]C缓冲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6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多层式口罩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63]图1(a)为本实用新型的口罩的主视图,图1(b)为本实用新型的口罩的后视图。
[0064]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M包括:覆盖使用者口部周围与鼻孔的口罩本体10 ;和安装于口罩本体10的接合部60处的左右一对挂耳部20。
[0065]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M,即所谓打褶口罩。即,褶皱形成部11具有多个横向延伸的多个褶皱12a~12d,在图2所示例子中,褶皱12a~12d包括两个向上的褶皱12a、12b和两个向下的褶皱12c、12d,共4个褶皱。以下,称口罩本体10上形成上述褶皱12a~12d的范围为褶皱形成部11。[0066]褶皱12a?12d,在图1所示佩戴口罩前呈被折叠状态,在图3所示佩戴时被展开,朝向外侧立体地膨出。这样,在佩戴口罩时,因为口罩本体10的褶皱形成部11,向外侧立体地膨出,所以形成与使用者的面部形状相近的立体形状,口罩本体10的周缘部容易与使用者的面部表面相适应。另外,在使用者的口部与口罩本体10的内侧表面间形成适度的空间,易于呼吸和讲话。
[0067]褶皱形成部11可以包括I个或多个褶皱,可以使多个褶皱朝着同一方向,也可以使向上方的和向下方的裙皱数量不同,但若是像本实施方式的口罩那样,形成向上方两个、向下方两个褶皱12,则在佩戴口罩时可与面部表面适应,使形成于使用者的口部与口罩本体10间的空间扩大,且良好地维持其立体形状。
[0068]在图1和图3中,沿着口罩本体10的边缘部表示有多个四边形,该图案表示使口罩本体10的多个片材相互熔接的熔接点30、40。
[0069]在使褶皱形成部11折叠的状态下熔接口罩本体10的左右边缘部。如图1 (b)所示,等间隔地形成I列熔接点30,利用上述熔接点30的列在左右对称的位置形成两根接合线 31、32。
[0070]接合线31、32,在口罩本体10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处形成圆弧形,即,随着从口罩本体10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向上下方向端部接近,向所述口罩本体的内侧推进。
[0071]若使形成于口罩本体10左右边缘部的接合线31、32为上下方向曲线形状,则在佩戴口罩时,如图3及图5所示,褶皱12被展开并向外侧立体地膨出。由于利用挂耳部20对口罩的四角向左右外侧方向作用牵拉的力,因此接合线31、32在口罩本体10的上下方向上接近大致直线形状。
[0072]由于形成为上述结构,因此即使由多个片材层叠而成的口罩本体10在佩戴时产生立体变形,形成接合线31、32的部分也不会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紧贴于面部表面,很好地防止口罩本体10左右边缘部与面部表面之间出现间隙。
[0073]通过层叠由透气性的材料构成的多个片材,并如上所述熔接或缝合该多个片材的边缘部使其一体化,而形成口罩本体10。在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M中,如图2的放大图X所示,通过层叠第I?第4 口罩用片材I?4,而形成4层结构的口罩本体10。
[0074]这里,对于第I?第4 口罩用片材I?4,以第I 口罩用片材I为最外层,在该第I口罩用片材I的内侧层叠第2 口罩用片材2,在第2 口罩用片材2的内侧层叠第3 口罩用片材3,在第3 口罩用片材3的内侧层叠第4 口罩用片材4作为最内层,由此而构成4层结构。
[0075]第I 口罩用片材I和第4 口罩用片材4,由具有拨水性的无纺布形成,尤其优选由PPSB无纺布形成。
[0076]PPSB无纺布以聚丙烯为原料,是提高了耐磨性、防水性、耐化学腐蚀性的高強度无纺布,对于上述第I 口罩用片材I和第4 口罩用片材4,通过以具有拨水性的聚丙烯为原料,而形成拨水性能好的无纺布。由于利用纺粘法由原料直接纺丝并形成片材,因此生产成本极低,由于是连续长纤维,因此能够与一般的短纤维无纺布相比强度提高。
[0077]对于位于最外层的第I 口罩用片材1,通过使用具有上述特性的PPSB无纺布,即使当唾液、体液及血液等的飞沫飞散而来时,也能够阻止其浸透至内层,防止飞沫中所含病毒或微小颗粒侵入。对于位于最内层的第4 口罩用片材4,通过使用上述无纺布,即使万一病毒或微小颗粒通过了第3 口罩用片材,也能够切实地防止其侵入并到达口部附近,并且能够吸收从使用者口中释放的水分,防止因其他层含水而导致口罩性能降低。
[0078]由纤维组成比第I 口罩用片材I更细微的医用抗菌无纺布形成第2 口罩用片材2和第3 口罩用片材3,尤其优选由MB无纺布形成。MB无纺布是用熔喷法以I?3 μ m的超细纤维形成无纺布,可制成滤网,因此即使对于通过了第I层的病毒,也能够切实地由该细微纤维的网目捕获。进而,对于MB无纺布,如果以例如聚酯纤维为原料来形成无纺布,则会良好地携带静电,能有效地在表面吸附并捕获病毒及微小颗粒。通过使由上述的第2、第3口罩用片材2、3形成的至少两层的中间层构成为滤网状,能够高效地阻止悬浮病原体等通过。
[0079]通过如上层叠第I?第4 口罩用片材,首先,由第I 口罩用片材I吸附大部分病毒,由此减少在内层的病毒吸附量,再由带静电的第2 口罩用片材2和第3 口罩用片材3切实地阻断病毒。即使万一有病毒通过第3 口罩用片材3,也可以利用第4 口罩用片材4切实地阻断病毒,并可阻断从使用者口中释放的水分,防止其他层的性能降低。
[0080]层叠第I?第4 口罩用片材I?4的顺序,不限于上述顺序,但若以上述顺序层叠,则能够有效发挥功能并得到最大效果,尤其优选。
[0081]对第I?第4 口罩用片材I?4以及褶皱形成部11的上下边缘部进行熔接时,如图1 (b)所示,作为熔接位置的熔接点40形成等间隔的I列,通过上述熔接点40的列,在上边缘部形成接合线41,在下边缘部形成接合线42。接合线41为两条,接合线42为I条,且形成为左右方向平行的直线。
[0082]口罩本体10由第I?第4 口罩用片材I?4的4个片材形成,但如图2所示,使最内层的片材,即位于对着使用者一侧的第4 口罩用片材4,上下方向的长度大于其余3片片材,并将上下突出于上述其余3片片材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在外侧翻折,形成覆盖其余3片片材的翻折部50、51。在口罩本体1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利用由所述熔接点40列形成的接合线41、42,使翻折部50、51和所述4片片材接合,形成为5层。
[0083]在口罩本体10的上边缘设置鼻架线材5。鼻架线材5为长度小于口罩本体10左右方向尺寸的带状。可将其设置于从第I片材I?第4片材4的片材的叠层内,也可将其设置于口罩本体10的外表面,还可设置于图2所示的翻折部50内。
[0084]在佩戴卫生口罩M时鼻架线材5位于使用者的鼻部位,由可挠性材料形成,能变形而成为使用者所期望的形状。即,口罩本体10的上边缘部的形状,可随着鼻架线材5变形而变形为使用者所期望的形状,例如可变形为沿着使用者的面部表面形状,尤其是沿着鼻部的凹凸形状。
[0085]在口罩和面部表面之间,尤其是鼻部周围,容易产生间隙。因此,在佩戴卫生口罩M时使鼻架线材5沿使用者的面部表面形状变形,在此情形下,使用者能够在佩戴时,使口罩本体10的上边缘部紧贴使用者的面部表面,能够防止病毒从口罩本体10上边缘部的间隙侵入。
[0086]鼻架线材5只要是可进行塑性变形的部件即可,可使用塑料制品或金属制品。在使用金属铁时,能够良好地维持与使用者鼻两侧表面相适应的形状,封闭满鼻与口罩本体10之间的间隙,防止外部气体的侵入,并且还能够防止口罩本体10的上端部向下方移动。
[0087]口罩本体10,在对着使用者一侧的表面上,安装有可在佩戴卫生口罩M时与形成在使用者的面部与所述口罩本体10之间的间隙的形状相适应而变形的缓冲材料6。
[0088]具体地说,口罩本体10如图1(a)所示,沿所述口罩本体10的上缘配置有带状的上缓冲材料6a,沿所述口罩本体10的左端配置有带状的左缓冲材料6b,沿所述口罩本体10的右端配置有带状的右缓冲材料6c。
[0089]图4为本实施方式的口罩的缓冲材料的说明图。图5是佩戴本实用新型的口罩时的侧视图。图6是佩戴本实用新型的卫生口罩M时的俯视图。
[0090]各缓冲材料6,如图4所示,形成具有规定厚度的带状。例如由聚氨酯材料等形成,厚度为3?6mm左右,宽度为5?IOmm左右。
[0091]上缓冲材料6a设置于,位于口罩本体10的最内层的第4 口罩用片材4的安装有所述鼻架线材5的上端部的内表面的,与鼻架线材5大致重合的位置。上缓冲材料6a沿上缘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形成与鼻架线材5大致相同的大小。
[0092]S卩,如图4所示,上缓冲材料6a的尺寸为,使位于上颌窦位置的面部表面,即在佩戴卫生口罩M时,形成于口罩本体10、颧骨的突出部分和鼻之间的大致三角形的间隙充满。
[0093]由于上述构成,能够防止病毒及微小颗粒从形成于口罩本体10与使用者的鼻左右两侧的间隙侵入。上缓冲材料6a,如图1(a)所示,可以是I根带状连续体,但也可以形成为可充满使用者左右颧骨与鼻之间的凹部的分开的两根带状。
[0094]虽然在现有技术中已提出为了适应面部表面形状而安装有鼻架线材的口罩,但鼻架线材具有可挠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仍然为硬物,有时会有使用者感觉不适或鼻部感到疼痛,而在卫生口罩M中,通过以缓冲材料6为缓冲部件,可在佩戴卫生口罩M时,防止使用者鼻部感到不适或疼痛,通过使鼻接触部分为柔软质地而改善使用感受。
[0095]左缓冲材料6b和右缓冲材料6c,位于与上缓冲材料6a相同的卫生口罩M的内表面,在口罩本体10的左右端部沿着上下方向,在所述挂耳部20的接合部60之间形成为带状。其上下方向的长度与所述接合线31、32所在位置的长度大致相等,优选长度在上下接合部60间。因此,如图5所示,左缓冲材料6b和右缓冲材料6c可充满形成在所述口罩本体10的左右边缘部与使用者的面部表面之间的间隙,防止病毒或微小颗粒侵入。
[0096]上述各缓冲材料6可按照使用者的喜好来选择低弹聚氨酯(低发泡聚氨酯,低反発々 > > > )或高弹聚氨酯(高发泡聚氨酯,高反発々 > 夕 >),可对各使用者提供最佳的面部与口罩本体10的适应感。
[0097]利用上述缓冲材料6的缓冲性,能够进一步使口罩本体10与面部表面紧贴,防止产生间隙而使病毒等侵入。
[0098]在作为口罩本体10左右两端上部和下部的角部的接合部60处,分别接合有挂耳部20的两个端部。各挂耳部20为伸缩性良好的绳,与口罩本体10熔接。各挂耳部20的形状可以为扁平形或圆形等的绳,如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M那样采用圆形绳,则能够减轻在使用时对使用者耳部造成的负荷。尤其优选使用圆形的橡皮筋(々一 U — u:woollyrubber)。
[0099]如图1(a)所不,在接合部60处,于口罩本体10的内侧朝向使用者一侧的表面,在左右方向上,向外侧熔接接合挂耳部20。因此,在使用者佩戴卫生口罩M时,即使由于传递至各挂耳部20的向左右外侧方向的张力,使得口罩本体10的上端边缘部与下端边缘部被牵张,也能与使用者的面部表面紧贴。[0100]例如,在向口罩本体10左右方向的内侧熔接各挂耳部20时,由于佩戴时产生的左右外侧方向的张力,使得熔接部位翻向口罩的表面方向,两侧边缘部与面部表面之间产生间隙。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接合部60处,在左右方向上,向外侧熔接接合上述挂耳部20,因此能够防止在佩戴时产生的左右外侧方向的张力造成熔接部位翻向口罩的表面方向,不易在两侧边缘部与面部表面之间产生间隙。
[0101]图6是从上方观察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卫生口罩M的佩戴状态的平面图。图6(b)用假想线(2点划线)表示口罩本体10。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卫生口罩M所使用的缓冲材料的说明图。图8是说明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口罩的变形例的图。图8(a)?(c)表示各变形例中上缓冲材料的放大图,图8(d)?(f)表示各变形例中左缓冲材料的放大图。
[0102]在另一实施例中,其基本结构与与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M相同,但缓冲材料6不同,以下参照附图进行详述。
[0103]在另一实施例的卫生口罩M的口罩本体10中,在朝向使用者一侧的表面上,安装有缓冲材料6',在佩戴卫生口罩M时,可与形成于使用者面部与所述口罩本体10之间的间隙的形状相适应地变形,这一点与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口罩M不同。
[0104]即,沿所述口罩本体10的上缘设置有带状的上缓冲材料6' a,沿所述口罩本体10的左端设置有带状的左缓冲材料6, b,沿所述口罩本体10的右端设置有带状的右缓冲材料 6' C。
[0105]缓冲材料⑴如图7(a)?(C)所示,形成缓冲材料A和MB无纺布B的片材重叠的带状。
[0106]作为缓冲材料K的第I变形例,如图7(a)所示,在两个缓冲材料A之间,重叠MB无纺布B形成为层状。如图8(a)和(d)所示,是与使用者的面部,和从口罩本体10的间隙沿口罩本体表面的方向进出的空气气流大致垂直的层。
[0107]作为缓冲材料K的第2变形例,如图7(b)所示,在一表面长度方向的一部分重叠MB无纺布B的片材。如图8(b)和(e)所示,MB无纺布B的片材位于口罩本体10—侧,与使用者的面部,和从口罩本体10的间隙沿口罩本体表面的方向进出的空气气流大致垂直。
[0108]作为缓冲材料V的第3变形例,如图7(c)所示,在整个表面的长度方向上重叠MB无纺布B的片材。如图8(c)和(f)所示,MB无纺布B的片材位于口罩本体10 —侧,是与使用者的面部,和从口罩本体10的间隙沿口罩本体表面的方向进出的空气气流大致平行的层。
[0109]若做成上述结构,可在容易形成面部表面与口罩本体10之间的间隙的使用者鼻部周围、和口罩本体10的两侧边缘部,利用MB无纺布B的静电产生的带电效果,有效地将病毒及微小颗粒吸附并捕获于表面,能够防止病毒及微小颗粒侵入并到达口部附近。由于所述MB无纺布B具有如上所述因静电产生的带电效果,因此也可以如第2和第3变形例那样,不充满使用者的面部表面与口罩本体10的间隙。
[0110]如第2变形例和第3变形例所示,若在缓冲材料6'的一个表面重叠MB无纺布B的片材,则容易加工,能够抑制成本。进而,通过不使使用者的面部与MB无纺布B的片材接触,而在佩戴口罩时不会带来不适感。
[0111]由于缓冲材料6'构成为上述形状,因此在佩戴卫生口罩M时,能够利用MB无纺布B切实地阻断/捕获从使用者的面部与口罩本体10的上边缘部侵入的病毒,以及从位于左右两端部的间隙的缓冲材料6'侵入的病毒等。
[0112]通过使卫生口罩M形成为上述结构,可得到高性能的口罩,紧贴面部表面而不产生间隙,防止病毒侵入。通过使多个口罩用片材以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作用的层叠顺序层叠,能够切实地阻断/捕获病毒。
[0113]进而,根据上述构成,在与使用者的口部周围、鼻孔接触的部位设置缓冲部件,可与鼻部良好接触而提高佩戴舒适感,使口罩本体与鼻部周围和口部周围的曲线适应而能紧贴,并可防止在口罩本体与面部表面之间产生间隙,防止病毒及微小颗粒侵入。
[0114]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也包括将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公开的各构成互相替换,或改变其组合,以及将公知技术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公开的各构成相互替换,或改变其组合。
【权利要求】
1.一种卫生口罩,其特征在于,具有: 口罩本体,其是将具有透气性的材料制的多个片材层叠而成,包括形成有多个横向延伸的横褶皱的褶皱形成部,用于覆盖使用者的口部周围与鼻孔;和 左右一对的挂耳部,其通过悬挂于耳朵而将所述口罩本体固定于使用者面部, 在所述口罩本体的朝向使用者一侧的表面上,沿所述口罩本体的上缘设置有带状的上缓冲材料,沿所述口罩本体的左端设置有带状的左缓冲材料,沿所述口罩本体的右端设置有带状的右缓冲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生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缓冲材料、所述左缓冲材料和所述右缓冲材料为柔软质地的材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卫生口罩,其特征在于, 在使用者佩戴所述口罩时,所述上缓冲材料位于左颧骨与右颧骨之间。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口罩本体的所述材料为层叠结构,其在两片纺粘无纺布之间夹有至少两片熔喷无纺布,并沿边缘部熔接。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口罩本体具有层叠结构,沿所述多个片材的边缘部熔接, 左右侧的所述边缘部的熔接位置,随着从上下方向的中央,向上下方向端部接近,而向所述口罩本体的内侧推进。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缓冲材料具有,沿着所述口罩本体的上缘设置,并在垂直于所述口罩本体的面的方向上分隔所述上缓冲材料的无纺布层。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卫生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缓冲材料具有,沿着所述口罩本体的左缘设置,并在垂直于所述口罩本体的面的方向上分隔所述左缓冲材料的无纺布层, 所述右缓冲材料具有,沿着所述口罩本体的右缘设置,并在垂直于所述口罩本体的面的方向上分隔所述右缓冲材料的无纺布层。
【文档编号】A41D13/11GK203789197SQ201320689281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1日
【发明者】林纯 申请人:牧野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