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鞋体,包括鞋身、鞋底、鞋带及固定件。鞋身穿设多个第一穿孔,并在下表面具有第一纹路,鞋底的上表面具有第二纹路,因此可藉由第二纹路与第一纹路来相互嵌合鞋身与鞋底。鞋底具有多个第二穿孔,各第二穿孔在鞋身与鞋底组合时与各第一穿孔互相连通。鞋带具有至少一带体,且各带体分别穿过对应设置的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固定件设置于鞋底的下表面,且与带体扣合。本实用新型的鞋体可以更换鞋身、鞋底或鞋带,以组合出不同样式的鞋体,若鞋底损坏也可仅更换鞋底,以减少鞋体的汰换率,增加鞋体的实用性与方便性。
【专利说明】鞋体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鞋体,更具体地说是可替换鞋身与鞋底的鞋体。
【背景技术】
[0002]在现代生活中,不必经过繁复穿戴步骤的配件或穿着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这些穿戴物中,拖鞋或凉鞋即十分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将穿着的部分设计成一个「人」字形的人字拖,其在穿着时只需用脚趾夹住,故又别称夹趾拖鞋。由于实用方便,不少人喜欢在离家近的距离中短时间穿着,是许多人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也因为如此,人字拖的样式越来越多元,使得人们也开始将人字拖的样式纳入出门时需要考虑搭配的选项之
O
[0003]然而,人字拖的样式虽然很多种,但其实大部分的变化主要是在于人字拖的鞋面图样,商家将各种不同的图样印制于不同的人字拖的鞋面上,使得消费者会为了搭配不同的衣物而需要选购不同图样的 人字拖,造成许多消费者同时拥有数双人字拖,且有些还不一定有穿过,如此便导致资源的浪费,另外,由于人字拖普遍是以塑料材质制成,因此其鞋带、鞋面与鞋底都可能有损耗产生,这时消费者可能就必须要另外购买一双新的人字拖,如此也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且对于消费者来讲是相当的不便。
[0004]因此,是否有一种组合式的鞋体,可以将鞋体的各部件以组合式的方式来设置,让使用者可以依自己的喜好与风格来自由的选择鞋带与鞋面的搭配,也让使用者能够自行替换已坏损的部件,进而降低使用者必须另外购买的数量,不仅方便使用者来使用,也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5]基于上述需求,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藉由将鞋体分离为各个部件,并使各个部件之间具有简单的组合关系,让使用者可以依喜好自行更换为不同的样式,也可以在其中一个部件损耗时轻松更换耗损的部件,不仅可以减少使用者为了穿搭而购买过多的鞋型所造成的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鞋子的实用性与方便性,达到环境保护与让使用者自由发挥的效果。
[0006]根据上述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鞋体,其是由鞋身、鞋底、至少一鞋带以及多个固定件所组成。其中鞋身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并在鞋身的第一面穿设有多个第一穿孔,在鞋身的第二面具有第一纹路。鞋底具有第一面与第二面及多个第二穿孔,并在鞋底的第一面设置有第二纹路,且第二纹路相对应于鞋身的第二面的第一纹路,使得鞋身与鞋底可藉由第一纹路及第二纹路互相嵌合,并使得鞋身的第一穿孔与鞋底的第二穿孔互相连通。鞋带具有至少一带体,且各带体在鞋身与鞋底互相嵌合时是分别自鞋身的第一面穿过相对设置的各第一穿孔与各第二穿孔,并有部分带体凸出于鞋底的第二面。多个固定件是设置于鞋底的第二面,并与凸设于鞋底的第二面的部分带体互相扣合,使带体固定于鞋底的第二面上。[0007]于一实施方式,第一纹路是由多个沟槽所构成,且各个沟槽是相互平行并依间隔排列于鞋身的第二面,进一步的,第二纹路是以多个凸块所构成,且各个凸块是对应于第一纹路的各沟槽,各个凸块是相互平行并依间隔排列于鞋底的第一面上,使得鞋身与鞋底可藉由沟槽及凸块互相嵌合。
[0008]于一实施方式,鞋带具有至少三个带体,且各带体是分别穿设于鞋身上,进一步的,各带体之中的第一带体的一端是设置于鞋身的前鞋身,第二带体及第三带体的一端分别设置于鞋身的后鞋跟的两侧,且第一带体的另一端是同时与第二带体的另一端及第三带体的另一端互相连接。
[0009]于一实施方式,鞋带具有至少两个带体,且第一带体的两端分别设置于鞋身的前鞋身的相对应的两侧,以及第二带体的两端分别设置于鞋身的后鞋跟的相对应的两侧。
[0010]于一实施方式,鞋带具有一带体,且带体的两端设置于鞋身的前鞋身的相对应的两侧。
[0011]于一实施方式,带体的一端是具有环状突起。
[0012]于一实施方式,固定件是具有环状扣环,环状扣环是与凸出于鞋底的第二面的带体相互卡扣而固定于鞋底的第二面上。
[0013]于一实施方式,于鞋底的第二面更具有多个凹槽,用以嵌设各固定件于鞋底的第二面。
[0014]于一实施方式,鞋身与鞋底的材质为一种具有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物的发泡材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鞋体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鞋体的分解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鞋体的侧视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鞋体的侧视分解图。
[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鞋体的固定件示意图。
[0020]图6为本实用新型鞋体的固定件使用时的剖面图。
[0021]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鞋体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鞋体的分解示意图。
[0023]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鞋体的立体示意图。
[0024]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鞋体的分解示意图。
[0025]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鞋体的立体示意图。
[0026]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鞋体的分解示意图。
[0027]图13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方式鞋体的立体示意图。
[0028]图14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方式鞋体的分解示意图。
[0029]图15为本实用新型更一实施方式鞋体的立体示意图。
[0030]图16为本实用新型更一实施方式鞋体的分解示意图。
[0031]【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0032]I鞋体[0033]10鞋身
[0034]100鞋身的第一面
[0035]102鞋身的第二面
[0036]1020第一纹路
[0037]104第一穿孔
[0038]106前鞋身
[0039]108后鞋跟
[0040]12鞋底
[0041]120鞋底的 第一面
[0042]1200第二纹路
[0043]122鞋底的第二面
[0044]124第二穿孔
[0045]14鞋带
[0046]140带体
[0047]141带体
[0048]142带体
[0049]143带体
[0050]144带体
[0051]145带体
[0052]16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53]请参考图1至图6,图1为本实用新型鞋体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鞋体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鞋体的侧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鞋体的侧视分解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鞋体的固定件示意图及图6为本实用新型鞋体的固定件使用时的剖面图。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鞋体I包括鞋身10、鞋底12、鞋带14以及多个固定件16。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鞋身10具有第一面100及第二面102,并于鞋身10的第一面100及第二面102穿设有多个第一穿孔104。另外,鞋身10的第二面102更具有第一纹路1020。鞋底12具有第一面120及第二面122,且于鞋底12的第一面120及第二面122穿设有多个第二穿孔124。此外,于鞋底12的第一面120具有第二纹路1200,且第二纹路1200是相对应于第一纹路1020,使得鞋身10可以藉由第一纹路1020与具有第二纹路1200的鞋底12结合以形成一鞋体。于此实施方式中,于鞋身10的各第一穿孔104是与鞋底12的各第二穿孔124是相对应设置,使得鞋身10与鞋底12结合之后,各第一穿孔104与各第二穿孔124可以同时贯穿鞋身10与鞋底12而互相连通。
[0054]另外,鞋带14是设置于鞋身10上并穿设过鞋身10的各第一穿孔104及鞋底12的各第二穿孔124,而部分突出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并藉由多个固定件16将突出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的鞋带14予以固定,使鞋带14固定在鞋底12的第二面122上。于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于鞋身10上的鞋带14是让使用者在穿着鞋体I时,可藉由鞋带14来让使用者的脚可以穿着鞋体1,并透过鞋带14来带动鞋体I以进行走动。[0055]请参考图2至图4,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设置于鞋身10的第二面102的第一纹路1020是以多个沟槽所组成,且每一个沟槽是相互平行并间隔排列。于另一实施方式中,在鞋身10的第二面102的第一纹路1020也可以由不规则排列的沟槽所构成(未在图中表示)。
[0056]另外,于鞋底12的第一面120的第二纹路1200是相对于鞋身10的第二面102的第一纹路1020所设计,因此当第一纹路1020为多个沟槽且为相互平行设置于鞋身10的第二面102时,于鞋底12的第一面120上的第二纹路1200即为多个凸块,且各凸块是对应于各沟槽同样为互相平行且依间隔排列设置,使得各凸块可以与各沟槽嵌合,进而将鞋身10与鞋底12互相结合。于另一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纹路1020为多个不规则排列的沟槽时,则鞋底12的第二纹路1200也可以是多个不规则排列的凸块,然而要说明的是,虽然凸块为不规则排列,但是其设置方式仍是相对应于鞋身10的第二面102的第一纹路1020的各沟槽来设置。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中,鞋身10的第二面102的第一纹路1020与鞋底12的第一面120的第二纹路1200需要相对应的设置即可,因此,第一纹路1020也可以是多个凸块所构成,而第二纹路1200是为对应于第一纹路1020的各凸块的多个沟槽,故鞋身10可以藉由多个凸块与鞋底12的多个沟槽相互嵌合。
[0057]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鞋带14是具有至少三个带体140、141、142,带体140的一端设置于鞋身10的前鞋身106,并穿设且突出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带体141及带体142的一端则分别设置于鞋身10的后鞋跟108相对应的两侧边,并穿设且突出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且如图1与图2所示,在鞋身10的第一面100上的带体140的另一端分别与带体141及带体142的另一端互相连接,以形成「人」字形的形状。因此,使用者在穿着本实施方式所揭露的鞋体I时,可藉由脚趾来夹住鞋带14设置于鞋身10的前鞋身106的带体140,并以脚背抵住带体141及带体142,如此一来,当使用者的脚移动时,使用者的脚就会透过鞋带14穿着鞋体I行走。另外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鞋带14的各带体140、141、142穿设过鞋身10及鞋底12的一端的外径是大于第一穿孔104及第二穿孔124的孔径,因此当带体140、141、142的一端在贯穿过第一穿孔104及第二穿孔124且突出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之后,带体140、141、142可以固定在鞋底12的第二面122上,而不会因为反方向的外力拉扯而轻易将鞋带14自鞋底12由鞋身10的第一面100脱落。
[0058]另外,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还揭露了利用固定件16来将突出于鞋底12的各带体140、141、142固定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上。在此实施方式中,多个固定件16设置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上,是将突出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的各带体140、141、142以套合或扣合的方式固定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上,使得各带体140、141、142无法轻易的自鞋底12的第二面122脱落,如图2、图5及图6所示,举例来说,若各带体140、141、142突出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的一端是利用环状突起来增加其外径,则各固定件16就可以分别为环状扣环,以配合各带体140、141、142的环状突起来套合或扣合。
[0059]请参考图7至图16,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鞋体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鞋体的分解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鞋体的立体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鞋体的分解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鞋体的立体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鞋体的分解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方式鞋体的立体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方式鞋体的分解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更一实施方式鞋体的立体示意图及图16为本实用新型更一实施方式鞋体的分解示意图。
[0060]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其鞋带14是具有一个带体143,其带体143的两端是分别自鞋身10的第一面100穿设于鞋身10的第一穿孔104及鞋底12的第二穿孔124而突设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同样的,穿设过鞋底12的带体143的一端其外径会大于鞋底12的第二穿孔124的孔径,使得带体143可以固定在鞋底12的第二面122上。于此实施方式中,其带体143是呈「一」字型来设置于鞋身10的第一面100上,如图7及图8所
/Jn ο
[0061]而于另一实施方式中,其带体143是呈现「M」字型,如图9与图10所示,因此,穿设过鞋身10的第一穿孔104及鞋底12的第二穿孔124的带体143是至少具有三个端点,同样的,这三个端点的外径都大于第一穿孔104及第二穿孔124的孔径,而可以将带体143固定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上。
[0062]又于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其鞋带14至少具有两个带体144及145,其中,带体144是设置在鞋身10的前鞋身106,带体145是设置在鞋身10的后鞋跟108,而带体144及带体145是分别穿设过设置在鞋身10的前鞋身106的两侧边的第一穿孔104及鞋身10的后鞋跟108的两侧边的第一穿孔104,然后再分别穿设过相对应设置于鞋底12的各第二穿孔124,使得鞋身10的第一面100上会前后具有带体144及带体145。同样的,穿设过鞋身10及鞋底12的带体144及带体145的外径皆大于第一穿孔104及第二穿孔124的外径,而可以将带体144及带体145固定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上。
[0063]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是将前述实施方式中的带体144的形状更换成具有「M」字型的形状,如图13及图14所示,而带体145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设置于鞋身10的后鞋跟108的相对两侧边。因此,穿设过鞋身10的第一穿孔104及鞋底12的第二穿孔124的带体144是具有三个端点,且此三个端点的外径同样大于第一穿孔104及第二穿孔124的孔径,而带体145突设于鞋底12的外径也会大于第二穿孔124的孔径,因此可以将本实施方式的带体144及带体145分别固定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上。
[0064]又于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5及图16所不,其设置于鞋身10的前鞋身106的带体144也可呈「人」字型,并且也具有三个端点,而于鞋身10的后鞋跟108的两侧边的带体145的两端是分别突设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故同样的,于本实施方式中,可藉由鞋身10及鞋底12组合成的鞋体,即以此带体144及带体145的组合方式让使用者穿着而便于行动。
[0065]另外,根据以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为了让鞋底12的第二面122不会因为鞋带14的突设或各固定件16而有不规律的突起而造成使用者的不适,在鞋底12的第二面122更可以具有多个凹槽(图中未示),以让各固定件16能够嵌入于鞋底12中而不至于突出于鞋底12的第二面122,每一个凹槽是配合带体或各固定件16的形状与数量来设置,举例来说,若本实用新型的鞋体I是具有三个固定件16,则本实施方式中的鞋底12就会具有三个凹槽。
[0066]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鞋体I的各个部件皆是可以让使用者自行拆解与安装,也就是说,使用者可以依其喜好或各个部件的损耗来自由地更换本实用新型的鞋体I的任一部件的样式或图样,举例来说,使用者可以在不更换鞋底12的情况下自行更换鞋身10,让使用者可以用同一鞋底12搭配不同样式的鞋身10,反之,使用者也可以用不同的鞋底12来搭配同一鞋身10,当然,更可以用不同的鞋带14来搭配同一鞋身10与鞋底12,或用同一鞋带14来搭配不同的鞋身10与鞋底12,如此便能达到自由搭配与方便替换的效果。
[0067]再者,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及的鞋身10与鞋底12的材质可以是一种具有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物(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 EV0)的发泡材质,当然,其材质也可以是其它应用于制作鞋体的材质,并不限定于EVO发泡材质。
[0068]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鞋体可以藉由鞋身与鞋底之间的嵌合,以及鞋带与各固定件之间的扣合,让使用者可以依喜好自行更换为不同的样式,也可以在其中一个部件损耗时轻松更换耗损的部件,不仅可以减少使用者为了穿搭而购买过多的鞋型所造成的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鞋体的实用性与方便性,达到环境保护与让使用者自由发挥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鞋体,包括: 一鞋身,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并于所述第一面穿设有复数个第一穿孔,且于所述第二面设置有一第一纹路;一鞋底,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及复数个第二穿孔,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一面是设置有一第二纹路,且所述第二纹路是对应于所述鞋身的所述第二面上的所述第一纹路,以使所述鞋身与所述鞋底可藉由所述第一纹路及所述第二纹路互相结合,并使得所述鞋身的所述各第一穿孔与所述鞋底的所述各第二穿孔互相连通; 至少一鞋带,具有至少一带体,所述带体分别自所述鞋身的所述第一面穿过相对设置的所述各第一穿孔及所述鞋底的所述各第二穿孔并部份凸出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使得部份所述带体设置于所述鞋身的所述第一面及部份带体凸设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以及 复数个固定件,设置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且分别与凸设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的所述各带体扣合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纹路是以复数个沟槽所组成,且所述各沟槽是相互平行并以一固定间隔排列于所述鞋身的所述第二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鞋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纹路是以复数个凸块所组成,且所述各凸块是对应于所述各沟槽,所述各凸块是相互平行并依一固定间隔排列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一面,以使所述鞋身与所述鞋底藉由所述各凸块与所述各沟槽互相嵌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带具有至少三个带体,一第一带体是一端设置于所述鞋身的一前鞋身,一第二带体及一第三带体是一端分别设置于所述鞋身的一后鞋跟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带体的另一端是同时与所述第二带体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三带体的另一端互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带具有至少两个带体,且一第一带体是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鞋身的一前鞋身的两侧,一第二带体是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鞋身的一后鞋跟的两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是两端设置于所述鞋身的一前鞋身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的一尾端是具有一环状突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固定件是分别具有一环状扣环,所述环状扣环是与凸出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的所述各带体卡扣固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更具有复数个凹槽,用以嵌设所述各固定件于所述鞋底的所述第二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身与所述鞋底的材质是为一种具有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物的发泡材质。
【文档编号】A43B13/36GK203789235SQ201320782230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日
【发明者】高振源 申请人:德广数位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