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提供调节操作简便和固定确实等作用。该调节装置包括一本体和形成在本体上的凹室;一环形带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通过该凹室;该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形成一齿段、一指部和一肩部。以及,凹室配装有一控制器和设置在控制器上的齿轮,所述齿轮和带体的齿段啮合;并且,经控制器转动调整带体位置,以规定头围尺寸。改善习知调整结构容易产生滑动,不能确实调整带体位置和带体脱离调整结构等情形。
【专利说明】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本体凹室和带体的指部、肩部,配合控制器的组合,构成确实、稳定的调整作用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应用已成型为安全帽雏型的塑料壳体材料密合固定在一真空成型装置内,配合一发泡膨胀材料射出填充,经加热作业使该塑料壳体材料包覆发泡膨胀材料,而完成一安全帽结构,来提供人员等配戴,为现有技术。已知的安全帽内部都配装有可供调整头围尺寸的箍或带体,用来将安全帽固定在配戴者的头部;例如,US2006/0225187A1「SPORTS HELMETJ(即,台湾第94205491号「运动用的安全保护头盔」专利案),是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实施例。
[0003]所述的实施例在(头围)带体两端的长形封闭孔内分别设有一上齿段和一下齿段;在带体两端区域前、后重叠装入调整装置的壳体时,共同界定出一长孔形齿区,啮合一转盘的齿轮。当转动壳体上的调整钮,可驱动转盘的齿轮致动环形齿区,调整带体的收缩或松释,依据配戴者头部,确定该头围尺寸。
[0004]一个有关上述实施例在操作和结构设计方面的课题是,为了让带体两端区域(前、后重叠)顺利插入壳体,壳体的尺寸会明显大于带体两端区域的重叠厚度或尺寸,这会让带体两端区域在壳体内容易产生上、下移位的情形,造成该上齿段和下齿段共同界定的长孔形齿区的结构不确实,使上、下齿段和转盘齿轮的啮合不稳定,而在操作转盘转动时,产生滑动或滑牙的情形,无法确实调整和固定带体位置。
[0005]为了改善上述情形,现有技术也已揭露了一种安全帽的头围带体的尺寸调整结构;例如,US8370967B2「ADJUSTABLE HEAD BAND FOR A HELMETJ 专利案,是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实施例。这实施例使带体两端区域分别形成上齿段和下齿段;当它们依上、下位置插入壳体后,藉壳体内部的凸柱压住该上、下齿段,限制上、下齿段产生上、下移位的情形。因此,该上、下齿段界定的长孔形齿区是一个确实和稳定的结构。
[0006]不过,就像那些熟知的现有技术那样,为了容许带体两端区域因应转盘调整可相对位移形成收缩或松释,带体的两端区域不是链接在一起的结构;所述的结构型态让用户在操作(带体松释作业)时,容易因操作疏失,发生带体两端区域脱出壳体或调整装置的情形;而这种情形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0007]代表性的来说,这些参考数据显示了在有关安全帽头围带体和调整装置或其相关结合组件,在使用和结构设计方面的情形。如果重行设计考虑该带体和调整装置的结构配合型态,以及上述的应用情形,使其不同于习用者,将可改变它的使用型态,而有别于旧法;实质上,也会增加它的应用效果和操作方面的简便性。
[0008]如果企图改善或克服上述我们所讨论的问题,我们发现该带体和调节装置或其相关结合组件在结构设计和操作技术方面必须考虑到下列的课题:
[0009]1.应撤除现有技术使带体两端区域前、后重叠插入调节装置的壳体的结构型态,以降低带体两端区域和壳体配合的误差,造成调整不确实或滑牙的情形。[0010]2.发明人提供不同于现有技术的调节装置和带体的配合结构,同时解决现有技术因人为操作疏失,造成带体脱出调节装置的情形。
实用新型内容
[001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提供调节操作简便和固定确实等作用。该调节装置包括一本体和形成在本体上的凹室;一环形带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可往复运动的通过该凹室;该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形成一齿段、一指部和一肩部。以及,凹室配装有一控制器和设置在控制器上的齿轮,所述齿轮和带体的齿段啮合;并且,经控制器转动调整带体位置,以规定头围尺寸。改善现有调整结构容易产生滑动,不能确实调整带体位置和带体脱离调整结构等情形。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该凹室包含一侧壁和一底部;侧壁形成有对应的槽孔,容许带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通过。以及,该本体设有一轨道,规定出带体两端区域的运动路径。
[0013]其中,该带体的指部高度大于齿段的高度,使带体因调节操作沿上述的运动路径位移,在指部到达凹室侧壁时,被一个形成在侧壁上的停止部挡住,阻止带体因人为操作疏失而脱出本体。
[0014]其中,该控制器包括有至少一悬臂和啮合带体齿段的齿轮。悬臂设有一凹部,枢接一调整钮,和一位在悬臂末端的限制部;在调整钮带动控制器转动后,容许限制部和凹室干涉,形成定位作用,提高该控制器齿轮和带体齿段的啮合状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调节装置和一帽体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调节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调节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分解示意图;描绘了本体的结构配置情形;
[00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平面结构示意图;显示了控制器和本体凹室的配合情形。
[0019]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操作实施例示意图;描绘了调整钮带动控制器转动,悬臂的运动情形。
[0020]图6是本实用新型调节装置的本体和带体的一操作实施例示意图;描绘了带体肩部和本体配合的情形。
[0021]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操作实施例示意图;显示了调整钮带动控制器朝另一方向转动,悬臂的运动情形。
[0022]图8是本实用新型调节装置的本体和带体的另一操作实施例示意图;描绘了带体指部和本体停止部配合的情形。
[0023]标号说明:
[0024]10本体;11凹室;12侧壁;13底部;14齿部;15槽孔;15a第一槽孔;15b第二槽孔;15c第三槽孔;15d第四槽孔;16入口 ;16a槽洞;17第一轨道;17a、18a阻挡部;17b、18b停止部;18第二轨道;19孔洞;20带体;21第一端;21a、22a齿段;21b、22b指部;21c、22c肩部;22第二端;23、24斜面;30控制器;31轴孔;32悬臂;33齿轮;34凹部;35限制部;35a第一面;35b第二面;40背盖;41爪部;42嵌块;43第一轨道;43a、44a阻挡部;44第二轨道;50副盖;70调整钮;71轴'?2压动部;73固定件;80帽体;81组合孔;90调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26]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包括一帽体和一调节装置的组合,概分别以参考编号80、90表示的;实务上,调节装置90配装在帽体80内部,用以调整帽体80的头围尺寸,提供人员配戴。帽体80设有一组合孔81,提供调节装置90的一调整钮70活动组合帽体80和调节装置90。
[0027]在所采的实施例中,调节装置90包括一本体10 ;本体10是一矩形壳体的结构,两端设置有入口 16,供一带体20进入本体10。图中也描绘了本体10设有一成圆形轮廓的凹室11 ;该凹室11包含一侧壁12和一底部13 ;以及,凹室11的侧壁12内面形成有复数个齿部14,用来和一控制器30产生干涉(此部分在下文中还会予以叙述)。
[0028]图3显示了侧壁12 (接近底部13)的位置形成有对应的槽孔15,以容许带体20通过凹室11。详细来说,依据第3图的参考位置,槽孔15包括位在凹室11上部位置的第一、二槽孔15a、15b,和位在凹室11下部位置的第三、四槽孔15c、15d。在所采的实施例中,在入口 16和第一、二槽孔15a、15b的间,本体10设置有第一轨道17 ;以及,在入口 16和第三、四槽孔15c、15d的间,本体10设置有第二轨道18。第一轨道17和第二轨道18是用来规定带体20的运动路径。以及,第一轨道17和第二轨道18分别设置有一阻挡部17a、18a,位在带体20的运动路径上。
[0029]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位在带体20的运动路径上,第一轨道17和第二轨道18也设有一停止部17b、18b,形成在凹室侧壁12上。停止部17b、18b是用以阻止带体20脱出本体10。
[0030]请参考图2、图3,该带体20是一环形轮廓的型态;具有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可往复运动的通过该凹室11。具体来说,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是成分离而上、下相迭的型态。第一端21是从入口 16进入本体10,沿第一轨道17经第一槽孔15a进入凹室11,再通过第二槽孔15b ;第二端22是从另一入口 16进入本体10,沿第二轨道18经第三槽孔15c进入凹室11,再通过第四槽孔15d。
[0031]图中显示了该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分别形成一齿段21a、22a、一连接齿段21a、22a,位在末端的指部21b、22b、和一位在指部21b、22b相反位置的肩部21c、22c。所述的齿段21a、22a是配合控制器30的转动,而带动带体20位移,调整头围尺寸;该指部21b、22b和肩部21c、22c是用以限制带体20的运动范围。
[0032]图2、图3也描绘了一背盖40,用来组合封闭本体10的情形。背盖40是一相同本体10轮廓的矩形板状体结构,设置有爪部41和位在两端的嵌块42。爪部41是嵌入一形成在凹室底部13上的孔洞19 ;嵌块42是嵌入一设在本体10两端的槽洞16a。
[0033]对应本体10的第一轨道17、第二轨道18和阻挡部17a、18a的结构,较佳的,背盖40也设有第一轨道43、第二轨道44和阻挡部43a、44a,使背盖40和本体10形成密闭配合的型态。可行的,背盖40也结合有一副盖50。[0034]在本实用新型所采的实施例中,该控制器30是配装在凹室11里面。控制器30是一盘状物,设有一轴孔31,配合调整钮70的一轴71和固定件73。
[0035]组合在一起。控制器30包括有至少一悬臂32和啮合带体齿段21a、22a的齿轮33。图中显示了控制器30具有对称型态的两个悬臂32的结构。并且,悬臂32具有一弹性运动范围。
[0036]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悬臂32设有一凹部34和一位在悬臂32末端的限制部35 ;限制部35是成锥状结构,而包含第一面35a和第二面35b。
[0037]假设以悬臂32轴线延伸方向为参考轴,第一面35a (倾斜角度)和该悬臂32轴线的夹角角度是小于第二面35b (倾斜角度)和该悬臂32轴线的夹角角度。因此,第一面35a和凹室齿部14的干涉型态,容许控制器30在凹室11里面转动。第二面35b和凹室齿部14的干涉型态,会阻止控制器30在凹室11里面转动,形成定位作用,提高该控制器齿轮33和带体齿段21a、22a的啮合稳定状态。除非提供一作用力下压悬臂32,解除第二面35b和凹室齿部14的干涉型态,控制器30才能转动。
[0038]请参阅图3、图4,该调整钮70设置有至少一压动部72 ;对应控制器30的悬臂凹部34,压动部72是两个凸桩的结构,位在凹部34上。压动部72配合调整钮70的转动,可下压悬臂32悬臂限制部35凹室齿部14
[0039]请参考图5,假设以第2描绘调整钮70控制器30向为参考方向,当使用者转动调整钮70压动部72控制器30时针方向转动时,悬臂限制部35第一面35a室齿部14涉型态,容许控制器30 ;使齿轮33带体齿段21a、22a分别沿第一轨道17和第二轨道18相对位移,逐渐缩小带体20构成的头围尺寸。
[0040]图6特别显示了当带体第一端21、第二端22的肩部21c、22c分别到达本体第一轨道17、第二轨道18的阻挡部17a、18a时,阻挡部17a、18a是阻止带体20继续位移,而达到带体20头围调整的最小尺寸。
[0041]请参阅图7,当使用者转动调整钮70,使压动部72带动控制器30朝逆时针方向转动时,调整钮70的压动部72逐渐下压悬臂32,使悬臂限制部35的第二面35b离开凹室齿部14,而解除第二面35b和齿部14的干涉状态,迫使控制器30转动。因此,控制器齿轮33驱动带体齿段21a、22a分别沿第一轨道17和第二轨道18相对位移,逐渐扩大带体20构成的头围尺寸。
[0042]图8特别描绘了当带体第一端21、第二端22的指部21b、22b分别到达凹室11的停止部17b、18b时,停止部17b、18b是阻止带体20继续位移,而达到带体20头围调整的最大尺寸。
[0043]在一个较佳的考虑中,假设以第8图的方向为参考方向,位在带体第一端21末端的指部21b具有一向图中下方运动的弹性或作用力;位在带体第二端22末端的指部22b具有一向图中上方运动的弹性或作用力。这有助于使指部21b、22b在到达凹室停止部17b、18b时,可和停止部17b、18b产生更确实的干涉阻挡作用,确保将带体20保持在本体10里面。
[0044]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该带体指部21b、22b具有一斜面23、24 ;所述的斜面23、24是分别让带体第一端21可顺利从第一槽孔15a进入凹室11,再通过第二槽孔15b ;第二端22从第三槽孔15c进入凹室11,再通过第四槽孔15d。[0045]须加以说明的是,该凹室侧壁12上的停止部17b、18b是分别连接凹室第一槽孔15a和第四槽孔15d。并且,第一槽孔15a (或第四槽孔15d)在一垂直轴上的高度略大于带体齿段21a (或22a)的高度(S卩,齿根到齿冠的长度),但小于带体指部21b (或22b)的高度。因此,当带体指部21b (或22b)位移到达凹室11时,会被停止部17b (或18b)阻挡,而不会脱出本体10。
[0046]代表性的来说,这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在具备有操作简便和定位作用的条件下,相较于旧法而言,是具有下列的考虑条件和优点:
[0047]1.该本体10和带体20、控制器30和相关组件结构的配合型态,已被重行设计考虑;包括:本体10设置凹室11、齿部14,配合控制器30设置悬臂32和限制部35、本体10配置第一、二轨道17、18、凹室11形成第一?四槽孔15a?15d和停止部17b、18b,配合带体20设置指部21b、22b等部份,明显不同于(I)现有技术(例如,US2006/0225187)使带体两端区域(长形封闭孔分别设置上、下齿段)前、后重迭插入调节装置,转盘设置勾部和形成在勾部上的突块,配合调整钮设置突柱,绕着勾部移动,迫使突块离开调节装置的壳体棘齿的结构型态和(2)现有技术(例如,US8370967B2)使带体两端区域依上、下位置插入壳体后,藉壳体内部的凸柱压住该带体两端区域的上、下齿段,配合转盘周边设置齿部组合壳盖的棘齿和调整钮,执行调整带体位置的结构型态。
[0048]2.该调节装置90使带体20被限制在第一轨道17、第二轨道18上位移或运动,配合凹室11、第一?四槽孔15a?15d,使带体齿段21a、22a和控制器齿轮33形成稳定确实的啮合状态的配合结构,使现有技术的带体两端区域和壳体配合的误差,让带体两端区域的长形封闭孔在壳体内产生上、下移位,造成共同界定的长孔形齿区的结构不确实,和转盘齿轮的啮合不稳定,而在操作转盘转动时,产生滑动或滑牙的情形,造成调整不确实和确实固定带体位置等情形,也都获得明显的改善。
[0049]3.该调节装置90使凹室11形成停止部17b、18b,配合带体20设置指部21b、22b的配合结构,也同时解决了现有技术(例如,US8370967B2)应用带体的两端区域不是链接在一起的结构,依上、下位置插入壳体,在使用者操作带体松释作业时,容易因人为操作疏失,发生带体两端区域脱出壳体或调整装置的情形。
[005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调节装置包括: 一本体和形成在本体上的凹室;凹室包含一侧壁和一底部;凹室的侧壁内面形成有复数个齿部; 一带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可通过该凹室;该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形成一齿段、一连接齿段,位在末端的指部、和一位在指部相反位置的肩部;该指部的高度大于该齿段的高度;以及 凹室配装有一控制器,可和凹室齿部产生干涉;控制器具有至少一悬臂和啮合带体齿段的齿轮;并且,经控制器转动调整带体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本体是一矩形壳体的结构,两端设置有入口,供带体进入本体;以及凹室侧壁形成有槽孔,以容许带体通过凹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槽孔包括位在凹室上部位置的第一、二槽孔,和位在凹室下部位置的第三、四槽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本体在入口和槽孔的间,设置有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是规定带体的运动路径; 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分别设置有一阻挡部,位在带体的运动路径上;以及位在带体的运动路径上,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分别设有一停止部,形成在凹室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本体在入口和第一、二槽孔的间,设置有第一轨道; 在入口和第三、四槽孔的间设置有第二轨道;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是规定带体的运动路径;` 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分别设置有一阻挡部,位在带体的运动路径上;以及位在带体的运动路径上,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分别设有一停止部,形成在凹室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带体是一环形轮廓的结构;第一端和第二端是成分离而上、下相迭的型态; 该第一端是从入口进入本体,沿第一轨道经第一槽孔进入凹室,再通过第二槽孔;第二端是从本体另一端的入口进入本体,沿第二轨道经第三槽孔进入凹室,再通过第四槽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本体组合一背盖; 背盖和本体的轮廓是矩形板状体结构,背盖设置有爪部和位在两端的嵌块;以及 爪部是嵌入一形成在凹室底部上的孔洞;嵌块是嵌入一设在本体两端的槽洞。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本体组合一背盖; 对应本体的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和阻挡部的结构,背盖也设有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和阻挡部,使背盖和本体形成密闭配合的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本体组合一背盖; 对应本体的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和阻挡部的结构,背盖也设有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和阻挡部,使背盖和本体形成密闭配合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背盖结合有一副盖。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控制器是一盘状物,设有一轴孔;以及 一调整钮设有一轴,配合固定件将控制器和调整钮组合在一起。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控制器的悬臂具有一弹性运动范围; 悬臂设有一凹部和一位在悬臂末端的限制部;以及 限制部是成锥状结构,而包含第一面和第二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控制器的悬臂具有一弹性运动范围; 悬臂设有一凹部和一位在悬臂末端的限制部;以及 限制部是成锥状结构,而包含第一面和第二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控制器是具有成对称型态的两个悬臂。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悬臂限制部的第一面和悬臂的一轴线的夹角角度小于第二面和该悬臂轴线的夹角角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调整钮设置有至少一压动部,位在凹部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压动部是凸桩的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悬臂限制部的第一面和凹室齿部的干涉型态,容许控制器转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悬臂限制部的第二面和凹室齿部的干涉型态,阻止控制器转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带体指部具有一弹性作用力。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带体指部具有一斜面。
2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轨道上的停止部是连接凹室槽孔; 第二轨道上的停止部是连接凹室槽孔;以及 槽孔在一垂直轴上的高度略大于带体齿段的高度,小于带体指部的高度。
2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轨道上的停止部是连接凹室第一槽孔; 第二轨道上的停止部是连接第四槽孔;以及 第一槽孔和第四槽孔在一垂直轴上的高度略大于带体齿段的高度,小于带体指部的高度。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调节装置配装在一帽体内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安全帽的头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帽体设有一组合孔,配合一调整钮活动组合帽`体和调节装置。
【文档编号】A42B1/22GK203618852SQ201320856798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3日
【发明者】江文才 申请人:东莞怡沛运动器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