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双线连接式压掌鞋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可双线连接式压掌鞋跟,由大掌面、跟体和跟片构成,其中,大掌面位于跟体上部,跟片位于跟体下部,跟体与跟片牢固连接,大掌面正面前端呈弧线形,大掌面上有双线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线槽槽底为弧面,所述双线槽呈“n”形,有2个自由端,所述自由端与大掌面前端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针对高跟鞋鞋跟大掌面的设计与制造,改变现今高跟鞋鞋跟较多使用统掌结构的现状,采用压掌结构,并增加双线连接结构,从而解决大底与跟体连接时跟面定型较为困难的问题,以及大底与跟面易错位的问题,进而提高鞋子的舒适性。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鞋类制造【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高跟鞋鞋跟大掌面的设 计与制造。 可双线连接式压掌鞋跟
【背景技术】
[00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所需求的 生活品质相对提高,对事物的要求也从能用就好的老旧思维,变得相当细腻,所以为了适应 社会需求,便需要设计师对产品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设计理念。
[0003] 近年来,大多鞋类设计人员都会对鞋的外观进行美化设计,来适应消费者的心理 需求,或者对鞋的结构进行改进,来适应消费者的功能需求或舒适需求,例如:在鞋底放入 气囊、使鞋垫形成符合足部形态的立体结构、鞋帮面采用纳米透气材料等等,但是,针对高 跟鞋鞋跟的设计少之又少,在现有高跟鞋鞋跟设计中,大多用统掌结构,主要是因为压掌结 构大底与跟体连接时,跟面定型较为困难,而且大底与跟面错位问题较严重,不过压掌结构 具有较好的跟面形状,所以迫切需要一种连接结构来完善压掌结构的不足之处,提高其舒 适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针对高跟鞋鞋跟大掌 面的设计与制造,改变现今高跟鞋鞋跟较多使用统掌结构的现状,采用压掌结构,并增加双 线连接结构,从而解决大底与跟体连接时跟面定型较为困难的问题,以及大底与跟面易错 位的问题,进而提高鞋子的舒适性。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可双线连接式压掌鞋跟,由大掌面、跟体和跟片构成,其中, 大掌面位于跟体上部,跟片位于跟体下部,跟体与跟片牢固连接,大掌面正面前端呈弧线 形,大掌面上有双线槽。
[0006] 具体的说,双线槽槽底为弧面,双线槽呈"η"形,有2个自由端,自由端与大掌面前 端相连接。
[0007] 较佳技术方案中,跟体的长度大于45mm。
[0008] 较佳技术方案中,双线槽槽深由自由端部位向后渐深。提高大底与跟体的连接时 的牢固性,有效解决大底与跟面易错位的问题。
[0009] 较佳技术方案中,双线槽槽宽为等宽或由自由端部位向后渐宽。
[0010] 较佳技术方案中,跟体为细跟结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本实用新型正面示意图;
[0012] 图2是本实用新型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4]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可双线连接式压掌鞋跟,由大掌面1、跟体2和跟片3构成, 其中,大掌面1位于跟体2上部,跟片3位于跟体2下部,跟体2与跟片3牢固连接,大掌面 1正面前端12呈弧线形,大掌面1上有双线槽11。
[0015] 具体的说,双线槽11槽底为弧面,双线槽11呈"η"形,有2个自由端111,自由端 111与大掌面1前端12相连接。
[0016] 进一步说明,双线槽11槽深由自由端111部位向后渐深,槽宽为等宽或由自由端 111部位向后渐宽。
[0017] 更具体的说,跟体2的长度大于45mm,为细跟结构。
[0018]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 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可双线连接式压掌鞋跟,由大掌面、跟体和跟片构成,其中,大掌面位于跟体上 部,跟片位于跟体下部,跟体与跟片牢固连接,大掌面正面前端呈弧线形,大掌面上有双线 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线槽槽底为弧面,所述双线槽呈"Π "形,有2个自由端,所述自由端 与大掌面前端相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线连接式压掌鞋跟,其特征是所述跟体的长度大于45mm。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线连接式压掌鞋跟,其特征是所述双线槽槽深由自由端部 位向后渐深。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线连接式压掌鞋跟,其特征是所述跟体为细跟结构。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线连接式压掌鞋跟,其特征是所述双线槽槽宽为等宽或由 自由端部位向后渐宽。
【文档编号】A43B21/24GK203884848SQ201420221301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5日
【发明者】施凯 申请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