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9213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鞋,包括鞋底;所述鞋底包括硬质上底、软质下底,以及设置在所述硬质上底和所述软质下底之间的多个减震单元;所述减震单元包括:气囊,以及设置在所述气囊两端的上压板和下压板;所述上压板固定在所述硬质上底上,所述下压板固定在所述软质下底上;所述硬质上底背向所述软质下底的一面设置有减震层;所述软质下底背向所述硬质上底的一面设置有耐磨层。本实用新型的鞋,由于采用多个减震单元将硬质上底和软质下底相连接,可以使上底的压力均匀的传递到软质下底上去;并且,上底上还设置有起缓冲作用的减震层,这样能够很好的缓解鞋底的冲击力还兼顾到了穿戴舒适的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鞋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制品制造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鞋,属于鞋类制品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鞋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鞋底的功能直接影响人们运动过程中的舒适度。为了减轻鞋底与地面接触产生的冲击震动,目前出现了很多减震鞋,减震鞋多通过在鞋底设置减震结构来达到减震目的。现有的一种减震结构为弹性气囊,利用弹性气囊的弹性来提高鞋底的减震性能。然而,具有这种弹性气囊的鞋底虽然减震效果较好,但是结实性差,很难达到结实性和减震效果的统一。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鞋底不能同时具备结实性和减震舒适性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不仅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而且结实耐用和穿着舒适的鞋。
[0005]本实用新型的鞋,包括鞋底;所述鞋底包括硬质上底、软质下底,以及设置在所述硬质上底和所述软质下底之间的多个减震单元;所述减震单元包括:气囊,以及设置在所述气囊两端的上压板和下压板;所述上压板固定在所述硬质上底上,所述下压板固定在所述软质下底上;
[0006]所述硬质上底背向所述软质下底的一面设置有减震层;所述软质下底背向所述硬质上底的一面设置有耐磨层。
[0007]如上所述的鞋,其中,所述气囊为柱形气囊,所述上压板和所述下压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柱形气囊的两端。
[0008]如上所述的鞋,其中,所述减震层为高密度泡沫减震层,所述耐磨层为橡胶层。
[0009]如上所述的鞋,其中,所述软质下底朝向所述硬质上底的表面上开设有容置腔,以容纳所述硬质上底。
[0010]本实用新型的鞋,由于采用多个减震单元将硬质上底和软质下底相连接,可以使上底的压力均匀的传递到软质下底上去;并且,上底上还设置有起缓冲作用的减震层,可以缓解轻微振动,而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主要依靠减震单元进行减震,这样能够很好的缓解鞋底的冲击力还兼顾到了穿戴舒适的效果;并且,双层鞋底的设计保证了鞋的耐用性,从而使减震机构能够长期有效的工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的鞋底结构剖面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的减震单元结构剖面图;
[001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的软质下底立体图;
[0015]图4是图3的A-A连线的切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包括鞋底;所述鞋底包括硬质上底1、软质下底2,以及设置在硬质上底I和软质下底2之间的多个减震单元3 ;减震单元3包括:气囊30,以及设置在气囊30两端的上压板31和下压板32 ;上压板31固定在硬质上底I上,下压板32固定在软质下底2上。
[0018]硬质上底I背向所述软质下底的一面设置有减震层4。减震层4 一般采用高密度泡沫减震层,保证吸收轻微的振动和冲击,并且直接与脚底接触,提高胶底的舒适性。另外,软质下底2背向所述硬质上底的一面设置有耐磨层5,耐磨层5 —般为橡胶减震层。耐磨层5不仅提高鞋底的耐磨性和舒适性,并且使鞋底更容易和粗糙路面相贴合,提高人体对路面的感觉舒适度。
[0019]本实施例的鞋,由于采用多个减震单元3将硬质上底I和软质下底2相连接,可以使上底的压力均匀的传递到软质下底2上去;并且,硬质上底I上还设置有起缓冲作用的减震层4,可以缓解日常生活中一般运动(如走路等)产生的轻微振动;而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主要依靠减震单元3进行减震,这样能够很好的缓解鞋底的冲击力还兼顾到了穿戴舒适的效果;并且,双层鞋底的设计保证了鞋的耐用性,从而使减震机构能够长期有效的工作。
[002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气囊30采用硅胶气囊或者橡胶气囊,内注射有一定压力的气体。硬质上底I和软质下底2 —般采用硬度稍高的塑料,如聚氨酯塑料、PP或PPR等。上压板31和下压板32 —般采用金属压板,采用粘接的方式与硬质上底I或软质下底2相连。由于双层鞋底之间设置有多个减震单元3,每个减震单元3又通过自身包含的上压板31和下压板32与两层鞋底分别相连,能够很好的缓解鞋底的冲击力,起到良好的减震效果;并且,双层鞋底的设计保证了鞋的耐用性,从而使减震机构能够长期有效的工作。
[0021]如图2所示,气囊30为柱形气囊,上压板31和下压板32分别设置在柱形气囊的两端。气囊30包括气囊芯300和柱形气囊壁301,柱形气囊壁301长度方向的中部厚度较厚。由于人体走路时,会持续间歇性的对鞋底施压,通常的气囊,由于气囊壁的壁厚一致,每次硬质上底I和软质下底2相互靠近时,气囊壁的长度方向中部最先被挤压变形以吸收冲击力,但这样的话,会使气囊壁中部的疲劳强度迅速降低,从而降低整个减震单元3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柱形气囊壁301长度方向的中部厚度较厚,气囊的寿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另外,在整个受力挤压过程中,这种类型的气囊更好的吸收冲击,不会出现由于瞬间冲击力过大,气囊完全压瘪或者难以及时吸收冲击的情况,使人体脚部在剧烈运动时感觉更加舒适。
[002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4所不,软质下底2朝向硬质上底I的表面上开设有容置腔25,容置腔25用于容纳硬质上底I ;容置腔25的底部的表面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安装减震单元3的下凹槽20 ;硬质上底I朝向软质下底2的表面上也开设有用于安装减震单元3的上凹槽10 ;硬质上底I放置于容置腔25时,上凹槽10与下凹槽20相对应。减震单元3的上压板31固定在上凹槽20中,下压板32固定于下凹槽20中,硬质上底I下表面和容置腔25的底部相互靠近但在无压力作用下不互相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硬质上底I的压力能够通过容置腔25全部被软质下底2和减震单元3吸收;收到瞬间冲击时,硬质上底I和软质下底2急速靠近,冲击力主要依靠气囊进行吸收。另外,由于硬质上底I容纳在软质下底2中,整个鞋底的厚度尺寸大大缩小,更有利于制成轻薄漂亮的款式。另外,硬质上底I和软质下底2的相对面上,均设置有安装减震单元3的凹槽,可以进一步降低鞋底的厚度,还可以使减震单元3的固定更加牢固和可靠。
[0023]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鞋,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底;所述鞋底包括硬质上底、软质下底,以及设置在所述硬质上底和所述软质下底之间的多个减震单元;所述减震单元包括:气囊,以及设置在所述气囊两端的上压板和下压板;所述上压板固定在所述硬质上底上,所述下压板固定在所述软质下底上; 所述硬质上底背向所述软质下底的一面设置有减震层;所述软质下底背向所述硬质上底的一面设置有耐磨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为柱形气囊,所述上压板和所述下压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柱形气囊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层为高密度泡沫减震层,所述耐磨层为橡胶层。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下底朝向所述硬质上底的表面上开设有容置腔,以容纳所述硬质上底。
【文档编号】A43B13/20GK204120343SQ201420605405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0日
【发明者】王连翠 申请人:起步(中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