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脚踝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999270发布日期:2024-02-09 12:42阅读:71来源:国知局
外部脚踝支具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预防和康复设备,更具体地涉及脚踝支具。


背景技术:

1、在体育界,脚踝受伤是运动生涯中损失比赛时间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典型的脚踝受伤会让运动员缺席比赛长达一个月。当体重从一个方向快速转移到另一个方向时,就会发生脚踝扭伤。移动产生的力会使脚向内侧滚动,这被称为内翻旋转;或向外侧滚动,这被称为外翻旋转。脚踝的内翻和外翻移动都会导致脚踝外侧的韧带拉伸或撕裂,这取决于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力。

2、目前的支具多种多样,有像手套一样包裹脚踝的编织物,也有绑在脚踝周围的硬质塑料直立具。编织物支具通常由包住脚踝的薄织物制成,并被系在一起,以支撑脚踝防止内翻和外翻旋转。这类支具的主要缺点是材料缺乏防止脚踝在强力作用下滚动的阻力。此外,织物支具还必须穿在鞋内,这导致鞋贴合得更紧,或者在某些情况下,迫使使用者为了穿戴支具而增大鞋码。就硬质直立支具而言,这些支具通常比编织物支具重得多,也大得多。将硬质支具安装到紧的鞋中几乎是行不通的,这迫使使用者向上换到下一个鞋码以适应支具的笨重。当使用者增大鞋码时,鞋子的尺寸就不再适合脚部,从而失去了其部分预期的用途和目的。这些支具会使使用者处于进一步受伤的风险中,因为要么支具不够坚固无法支撑脚踝,要么鞋子没有正确贴合脚部。


技术实现思路

1、在一方面,提供外部脚踝支具,用于选择性地限制脚踝在第一方向和旋转方向中的至少一个上的移动,并选择性地允许所述脚踝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其中所述外部脚踝支具设置在鞋的外部。所述鞋具有后跟部、与所述后跟部纵向地间隔开的脚趾部、鞋底和相对设置的侧面。所述外部脚踝支具包括具有后部和前部的硬质鞋跟外壳。所述后部被配置为容纳并至少部分地环绕所述鞋的所述后跟部。所述前部具有内侧侧壁和外侧侧壁用于共同并同时至少部分地环绕所述鞋的侧面,同时所述后部与所述内侧侧壁和所述外侧侧壁连接,以共同至少部分地环绕所述鞋的所述侧面,并完全环绕所述鞋的所述后跟部。所述外侧侧壁和所述内侧侧壁各自从所述后部朝穿着者脚的脚趾延伸,并且各自延伸超过所述穿着者脚的距骨。一外侧直立延伸部,选择性地垂直于所述硬质鞋跟外壳,并枢转地附接到所述外侧侧壁。所述外侧直立延伸部包括外侧加强支柱。内侧直立延伸部,选择性地垂直于所述硬质鞋跟外壳,并枢转地附接到所述内侧侧壁。所述内侧直立延伸部包括内侧加强支柱。下部紧固系统,包括至少一条下部可调节的连接带,用于将所述外侧侧壁连接到所述内侧侧壁,并在所述鞋的所述鞋底的下方延伸。上部紧固系统,包括至少一条上部连接带,用于跨过所述鞋的顶部选择性地将所述外侧侧壁连接到所述内侧侧壁。所述上部连接带在纵向方向上位于所述下部连接带和所述外侧及内侧直立延伸部之间。



技术特征:

1.外部脚踝支具,用于选择性地限制脚踝在第一方向和旋转方向中的至少一个上的移动,并选择性地允许所述脚踝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脚踝支具设置在鞋的外部,所述鞋具有后跟部、与所述后跟部纵向地间隔开的脚趾部、鞋底和相对设置的侧面,所述外部脚踝支具包括:具有后部和前部的硬质鞋跟外壳,所述后部被配置为容纳并至少部分地环绕所述鞋的所述后跟部,所述前部具有内侧侧壁和外侧侧壁用于共同并同时至少部分地环绕所述鞋的侧面,同时所述后部与所述内侧侧壁和所述外侧侧壁连接,以共同至少部分地环绕所述鞋的所述侧面,并完全环绕所述鞋的所述后跟部,所述外侧侧壁和所述内侧侧壁各自从所述后部朝穿着者脚的脚趾延伸,并且各自延伸超过所述穿着者脚的距骨;外侧直立延伸部,选择性地垂直于所述硬质鞋跟外壳,并枢转地附接到所述外侧侧壁,所述外侧直立延伸部包括外侧加强支柱;内侧直立延伸部,选择性地垂直于所述硬质鞋跟外壳,并枢转地附接到所述内侧侧壁,所述内侧直立延伸部包括内侧加强支柱;下部紧固系统,包括至少一条下部可调节的连接带,用于将所述外侧侧壁连接到所述内侧侧壁,并在所述鞋的所述鞋底的下方延伸;以及上部紧固系统,包括至少一条上部连接带,用于跨过所述鞋的顶部选择性地将所述外侧侧壁连接到所述内侧侧壁,所述上部连接带在纵向方向上位于所述下部连接带和所述外侧及内侧直立延伸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直立紧固系统,所述直立紧固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直立连接带,用于在脚踝上方选择性地将所述外侧直立延伸部连接到所述内侧直立延伸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连接带为第二上部连接带,并且所述上部紧固系统包括第一上部连接带,所述第一上部连接带用于跨过所述鞋的顶部选择性地将所述外侧侧壁连接到所述内侧侧壁,所述第二上部连接带、所述下部连接带在纵向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上部连接带和所述外侧及内侧直立延伸部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部连接带在纵向方向上比所述第一上部连接带更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和内侧加强支柱是可延展的,并且被配置为接受和保持非平面形状轮廓,以至少部分地将所述非平面形状轮廓赋予至相应的所述外侧或内侧直立延伸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和内侧直立延伸部由第一材料制成,所述外侧和内侧加强支柱由比所述第一材料延展性更强的第二材料制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材料是聚合物,所述第二材料是金属。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和内侧直立延伸部完全封装所述外侧和内侧加强支柱。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和内侧直立延伸部围绕所述外侧和内侧加强支柱模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包括后部加强支柱。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加强支柱是可延展的,且被配置为接受和保持非平面形状轮廓,以至少部分地将所述非平面形状轮廓赋予至所述后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由第一材料制成,所述后部加强支柱由比所述第一材料延展性更强的第二材料制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材料是聚合物,所述第二。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完全封装所述后部加强支柱。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围绕所述后部加强支柱模制。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加强支柱直接枢接于所述外侧和内侧加强支柱。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加强支柱包括围绕所述鞋的所述后跟部延伸的弯曲后部支柱体,以及在所述后部支柱体上相对位置处从所述后部支柱体基本垂直延伸的外侧和内侧支柱短柱,所述外侧和内侧加强支柱分别直接枢接于所述外侧和内侧支柱短柱。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包括连接到所选的所述外侧和内侧直立延伸部中的一个的约束螺栓,可操作以选择性地限制所选的直立延伸部相对于相应的外侧或内侧侧壁的枢转。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包括连接到所选的所述外侧和内侧加强支柱中的一个的约束螺栓,可操作以选择性地限制所选的直立延伸部相对于所述后部加强支柱的枢转。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连接带具有可调长度的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可操作用于由穿着者手动调节到预定长度,并且所述下部连接带具有恒定长度,并且不能由穿着者手动调节。

21.外部脚踝支具,包括: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

25.外部脚踝支具,包括:

26.外部脚踝支具,包括:

27.外部脚踝支具,包括:

28.外部脚踝支具,包括: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

31.外部脚踝支具,包括: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

34.外部脚踝支具,包括: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

37.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

38.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

39.外部脚踝支具,包括: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外部脚踝支具,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外部脚踝支具,设置在鞋的外部,所述鞋具有后跟部、脚趾部、鞋底和相对设置的侧面。所述外部脚踝支具包括具有后部的硬质鞋跟外壳,被配置为容纳所述鞋的后跟,以及具有内侧侧壁和外侧侧壁的前部,用于共同并同时至少部分地环绕所述鞋的侧面。存在外侧直立延伸部。存在内侧直立延伸部。下部紧固系统,包括至少一条下部可调节的连接带,用于在所述鞋的鞋底的下方延伸。上部紧固系统,包括至少一条上部连接带,用于跨过所述鞋的顶部选择性地将所述外侧侧壁连接到所述内侧侧壁。

技术研发人员:F·J·弗雷克,M·比恩,N·拉赞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泰科支架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