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18504发布日期:2024-11-08 20:10阅读:14来源:国知局
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方便组装、拆解的夹具。


背景技术:

1、许多女性将头发视为第二生命,基于女性爱美的天性,女性使用各种发饰将头发梳理整齐固定,以提升自身整体美感。目前市面上各种发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常见发饰如发夹、发圈、发箍等,其中以发夹的应用较为普遍。而一般发夹的结构主要包括有左右两夹体、扭力弹簧及固定轴,通过固定轴穿过左右夹体及扭力弹簧而进行组装。

2、然而,夹发时,由于左右夹体之间的扭力弹簧直接外露,使得夹发后外观缺乏整体性美感。并且,由于扭力弹簧配置在左右两夹体之间后,还要利用将固定轴穿过左右夹体及扭力弹簧进行组装,因此,配件繁杂及制程繁琐,并需耗费大量成本,进而造成业者的负担。

3、而且,发夹若损坏而需要丢弃时,因扭力弹簧与固定轴大部份为金属材质,而左右夹体大部分为塑性材质;因此,回收时需加以拆解发夹整体,以方便分类回收。然而,拆解扭力弹簧与固定轴十分不易且耗时,造成环保回收的不便。

4、故,如何通过结构设计的改良,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为本技术领域所想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夹具。

2、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夹具,包括第一夹持元件、第二夹持元件以及弹性元件。第二夹持元件能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弹性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与所述第二夹持元件之间,所述弹性元件具有主体部、第一触角部以及第二触角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触角部与所述第二触角部,所述第一触角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其中一端形成第一扣合部,所述第二触角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另外一端形成第二扣合部。其中,所述弹性元件通过所述第一扣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以及所述第二扣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夹持元件,以卡合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与所述第二夹持元件。

3、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元件具有第一本体部、第一夹持部以及第一按压部,所述第一本体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一按压部;其中,所述第二夹持元件具有第二本体部、第二夹持部以及第二按压部,所述第二本体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所述第二夹持部对应于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按压部对应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其中,所述主体部具有开口,所述开口邻近于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且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夹持元件或所述第二夹持元件的外部。

4、优选地,当所述第一扣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时,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其中一端抵触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一触角部抵触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其中,当所述第二扣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夹持元件时,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另外一端抵触于所述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触角部抵触于所述第二按压部。

5、优选地,所述第一本体部具有对应所述第二本体部的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向外延伸形成多个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本体部具有对应所述第一本体部的第二内壁面,所述第二内壁面向外延伸形成多个第二连接部,且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对应且能活动地连接于其中一所述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二内壁面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或者,所述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二内壁面与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所述容置空间;其中,所述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与所述第二夹持元件之间,且所述弹性元件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

6、优选地,所述第一本体部具有贯穿本体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二本体部具有贯穿本体的第二通槽;其中,当所述第一扣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时,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其中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一通槽,所述第一触角部抵触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其中,当所述第二扣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夹持元件时,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另外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二通槽,所述第二触角部抵触于所述第二按压部。

7、优选地,所述第一按压部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内壁面的第一显露面,所述第一显露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一通槽相通;其中,所述第二按压部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二内壁面的第二显露面,所述第二显露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与所述第二通槽相通;其中,当所述第一扣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时,所述第一触角部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其中,当所述第二扣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夹持元件时,所述第二触角部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槽。

8、优选地,当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受外力的触压而相互趋近时,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驱使所述第一触角部与所述第二触角部相互趋近,进而使得所述主体部的两端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其中,当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所受的所述外力被解除时,所述主体部通过自身弹性回复力而驱使所述第一触角部与所述第二触角部相互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两端之间的距离逐渐增长,进而驱使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相互远离。

9、优选地,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其中一端朝所述主体部的本体与所述另外一端延伸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第一触角部与所述第二触角部之间。

10、优选地,所述第一触角部与所述第二触角部之间具有预定角度,所述预定角度介于50~140度。

11、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元件、所述第二夹持元件与所述弹性元件分别为各自独立的构件。

12、本发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夹具,能通过“第二夹持元件能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弹性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与所述第二夹持元件之间,所述弹性元件具有主体部、第一触角部以及第二触角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触角部与所述第二触角部,所述第一触角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其中一端形成第一扣合部,所述第二触角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另外一端形成第二扣合部。其中,所述弹性元件通过所述第一扣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以及所述第二扣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夹持元件,以卡合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与所述第二夹持元件”的技术方案,以提升组装与拆解的便利性,并能降低生产成本。

13、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具有第一本体部、第一夹持部以及第一按压部,所述第一本体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一按压部;其中,所述第二夹持元件具有第二本体部、第二夹持部以及第二按压部,所述第二本体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所述第二夹持部对应于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按压部对应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其中,所述主体部具有开口,所述开口邻近于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且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夹持元件或所述第二夹持元件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扣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时,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其中一端抵触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一触角部抵触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其中,当所述第二扣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夹持元件时,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另外一端抵触于所述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触角部抵触于所述第二按压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部具有对应所述第二本体部的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向外延伸形成多个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本体部具有对应所述第一本体部的第二内壁面,所述第二内壁面向外延伸形成多个第二连接部,且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对应且能活动地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二内壁面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或者,所述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二内壁面与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所述容置空间;其中,所述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与所述第二夹持元件之间,且所述弹性元件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部具有贯穿本体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二本体部具有贯穿本体的第二通槽;其中,当所述第一扣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时,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其中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一通槽,所述第一触角部抵触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其中,当所述第二扣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夹持元件时,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另外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二通槽,所述第二触角部抵触于所述第二按压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内壁面的第一显露面,所述第一显露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一通槽相通;其中,所述第二按压部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二内壁面的第二显露面,所述第二显露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与所述第二通槽相通;其中,当所述第一扣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时,所述第一触角部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其中,当所述第二扣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二夹持元件时,所述第二触角部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槽。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受外力的触压而相互趋近时,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驱使所述第一触角部与所述第二触角部相互趋近,进而使得所述主体部的两端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其中,当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所受的所述外力被解除时,所述主体部通过自身弹性回复力而驱使所述第一触角部与所述第二触角部相互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两端之间的距离逐渐增长,进而驱使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相互远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其中一端朝所述主体部的本体与所述另外一端延伸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第一触角部与所述第二触角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角部与所述第二触角部之间具有预定角度,所述预定角度介于50~14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所述第二夹持元件与所述弹性元件分别为各自独立的构件。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夹具,包括第一夹持元件、第二夹持元件以及弹性元件。第二夹持元件能活动地连接于第一夹持元件。弹性元件位于第一夹持元件与第二夹持元件之间,弹性元件具有主体部、第一触角部以及第二触角部,主体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触角部与第二触角部,第一触角部与主体部的其中一端形成第一扣合部,第二触角部与主体部的另外一端形成第二扣合部。弹性元件通过第一扣合部卡合于第一夹持元件,以及第二扣合部卡合于第二夹持元件,以卡合于第一夹持元件与第二夹持元件。由此,本发明的夹具可提升组装与拆解的便利性,并能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宏,杜瑞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志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