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鞋跟高度的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927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节鞋跟高度的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必需品之一的鞋。
现有的鞋一般都有鞋跟。没有鞋跟的鞋虽然轻巧,但站立时会使人有后倾的感觉,没有缓冲防震作用,不利于负重和行走。鞋跟起人体重心的调节作用,保持平衡,减少疲劳,有助于行走起步,并可缓冲行走产生的对脑和脊髓的震动。鞋跟使人重心前移,自然形成挺胸收腹,两腿站直的姿势,充分展示人体形体美,特别是女性的曲线美。合适的高跟鞋还有良好的心理功能,使人感到庄重高雅,充满自信。此外,通过鞋跟高度和造型的各种变化,可设计出千姿百态的鞋。
国际上的标准是将鞋跟的高度以5mm等差分十六式,范围在20至95mm之间。但人体工程学研究的结果,认为鞋跟30mm高对人体有益无害,如果继续增高到50mm也还可以。再高便要影响人在直立和行走时的正常姿态,并给足踝部和膝关节增加调节的负担,轻则容易疲劳,重则引起种种“高跟鞋病”,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最近的国际鞋类调研资料显示,国际上在一部分女青年中流行平跟,中年妇女上班用40mm高跟。但下班后参加社交活动要穿很高的高跟鞋,例如70mm或更高的鞋跟,有的鞋跟甚至高达105mm。
现有的鞋,每双鞋的鞋跟高度是固定的。这有许多不便,特别是对于女性。因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活动场所变更较多,往往很难找到更换鞋的机会。如果穿着鞋跟过高的鞋站立过久或行走,是很受罪的,久之必然引起“高跟鞋病”;若来到运动场或旅游途中,更会感到不便,甚至会造成摔伤和扭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鞋跟高度固定不变的鞋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随时调节鞋跟高度的鞋,以适应不同活动场合,给人们带来方便,减少“高跟鞋病”和足踝扭伤的发生。由于可变换鞋跟高度,从而增加了同一双鞋的使用价值,并给人常穿常新的感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需要在现有鞋跟内下方连接一个空心或实心的附加跟,其结合方法和调节方式可采用如管材与管材螺栓结合的拆装结构,或折叠结构或齿轮与齿条传动或螺旋传动或液压传动等结构。鞋帮的跖趾部避免采用整帮式结构,可采用透空式或抽褶式等结构。
下面根据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采用的是管材与材螺栓结合的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剖示意图,图中[1]鞋帮、[2]鞋底、[3]鞋跟、[4]附加跟、[5]外管、[6]内管、[7]长螺栓、[8]滑道、[9]下卡齿、[10]上卡齿、[11]螺母、[12]弹簧片、[13]鞋跟面皮、[14]上孔、[15]下孔、[16]鞋帮跖趾部。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附加跟[4]包括外面的外管[5],其内下方有内管[6],内管[6]的下端有L形的弹簧片[12],弹簧片[12]的垂直部焊接或粘合在内管[6]的后壁下端内侧,水平部通过螺栓与鞋跟面皮[13]相连接。相互套接的外管[5]和内管[6],通过螺栓结合牢靠,并实现升降调节机制。在外管[5]的前壁(亦可选取管壁其它方向)开有纵向的滑道[8],其下端有下卡齿[9],上端有上卡齿[10]。因此鞋跟[3]的前侧相应做成凹槽,这样长螺栓[7]可通过滑道[8]垂直伸入外管[5]内,先穿过内管[6]上端前壁开孔,随后与内管[6]上端内侧焊接或粘合的螺母[11]相旋合。此时只要掀动长螺栓[7]头部向上或向下,就可带动内管[6]在外管[5]内上下移动。
外管[5]与内空型的鞋跟[3]通过螺钉或螺栓结合或焊接或粘合等方法紧密连接。外管[5]在鞋跟[3]内是向后倾斜的,这个倾斜角实际上就是鞋跟调高后附加跟[4]的纵轴与鞋跟[3]的纵轴的夹角,它等于鞋跟调高后鞋跟[3]下端与水平面的夹角。这个角随着鞋跟[3]和附加跟[4]的长度不同以及鞋跟调高程度不同而变化,但总是一个锐角。外管[5]的下口可与鞋跟[3]下端开口平齐;如果稍短则鞋跟[3]下端应镶一个结实的口,可由金属或工程塑料制成。
当推动长螺栓[7]头部向上达上卡齿[10],并旋紧使其末端穿过上孔[14]时,内管[6]即全部收入外管[5]之内,并固定牢靠。此时附加跟[4]下端的鞋跟面皮[13]被带到鞋跟[3]下面,并且靠弹簧片[12]的牵拉与鞋跟[3]紧紧相贴。这样附加跟[4]完全隐藏起来,本实用新型处于鞋跟未调高的状态。
当鞋跟调高时,只要把长螺栓[7]拧松,按压其头部向下达下卡齿[9],再旋紧使其末端穿过下孔[15]少许即可。这样附加跟[4]即按予定高度显现在鞋跟[3]下方,并且连接牢靠,鞋跟面皮[13]仍处于最下方接触地面的位置。本实用新型可保证鞋跟调高后人体重心的垂直线通过鞋跟[3]下端的中心和附加跟[4]下端的中心。因此,鞋跟调高后仍能穿着舒适,行走自如。
鞋跟[3]和附加跟[4]宜选用质轻结实的材料制作。外管[5]和内管[6]可采用金属管材制作,或用工程塑料制造。下卡齿[9]和下孔[15]两处可加厚加固,因为鞋跟调高后这两个地方吃力较大。鞋跟[3]及附加跟[4]的高度可根据需要而定。附加跟[4]外观通常为圆柱形,亦可有多种变化。
鞋跟调高后,鞋底[2]因弯曲而产生的剪切应力增大,宜采用弹性好的材料制作,如仿皮底、牛皮等。鞋底[2]自后跟至跖趾部的部分即通常所称腰窝部,包括其中镶嵌的勾心部件,不仅应选用具有弹性大韧性好等优良性能的质材,而且不宜制作成过于固定的形状,应尽量兼顾鞋跟调高前后的需要。如果因鞋跟调高幅度过大等原因而不能两全时,则以满足鞋跟基本使用状况如鞋跟未调高时为主,尽可能兼顾鞋跟调节后的使用要求。
鞋跟调高后鞋帮跖趾部[16]所受剪切应力明显增大,局部弯曲变形,不仅影响外形美观,而且容易损坏断裂,因此宜采用中空结构即透空式,或采用抽褶式等结构,或选用橡筋等弹性材料制作,或由尼龙搭扣、按扣、绊、带等制成。
本实用新型结构较简单,调节简便迅速,连接牢靠,可用于各种需要变换鞋跟高度的鞋,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有助于减少“高跟鞋病”和足踝扭伤的发生,提高了每一双鞋的使用价值。
权利要求1.一种可调节鞋跟高度的鞋,包括鞋帮[1]、鞋底[2]鞋跟[3],其特征在于有一个空心或实心的附加跟[4],连接在鞋跟[3]的内下方,其结合方法和调节方式可采用如管材与管材螺栓结合的拆装结构,或折叠结构或齿轮条传动或螺旋传动或液压传动等结构,当采用管材与管材螺栓结合时,附加跟[4]由外管[5]、下端连接有鞋跟面皮[13]的内管[6]、相互旋合的长螺栓[7]与螺母[11]组成,外管[5]通过螺钉或螺栓结合或焊接或粘合等方法连接在鞋跟[3]内确定的位置上,构成一个鞋跟高度可以调节的整体;鞋帮跖趾部[16]采用透空式或抽褶式等结构,或采用橡筋等弹性材料制作,或由尼龙搭扣、按扣、绊、带等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鞋跟高度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跟[4]连接在鞋跟[3]内下方时,其纵轴与鞋跟[3]的纵轴成一个锐角,并等于鞋跟[3]下端与水平面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鞋跟高度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跟[4]下端的中心,与鞋跟[3]下端的中心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鞋跟高度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5]的一个侧壁开有纵向的滑道[8]和下卡齿[9]及上卡齿[10],长螺栓[7]伸入外管[5]内,与内管[6]内壁上焊接的螺母[11]旋合,可带动内管[6]上下滑动及固定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鞋跟高度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6]的下端有L形的弹簧片[12],其垂直部焊接或粘合在内管[6]后壁下端内侧,其水平部通过螺栓与鞋跟面皮[13]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或5所述的可调节鞋跟高度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5]和内管[6]由金属或工程塑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可调节鞋跟高度的鞋,使人们特别是妇女可根据不同活动场所随时变换鞋跟高度,给生活带来方便。本实用新型既充分显示鞋跟良好的生理与心理功能,满足人们对鞋跟不同高度和及时变更的需要,又可避免过高鞋跟对人体的损害。它是在现有鞋跟内下方通过如管材与管材螺栓结合等结构连接附加鞋跟,并实现鞋跟高度调节,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鞋帮的跖趾部采用透空式等结构或采用弹性材料等制作。
文档编号A43B21/00GK2033992SQ88213518
公开日1989年3月15日 申请日期1988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1988年8月26日
发明者袁明 申请人:袁明, 金元萼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