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分离弹簧的按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8030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分离弹簧的按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扣,尤其是涉及一种带具有碟形弹性致动板的扣紧式弹性夹的按扣,该致动板可以在两个位置之间被弹性地按压,在一个位置上,致动板呈中凸的碟形,而在另一位置上,致动板呈中凹的碟形,因而使其悬脚上的钩子退出凸扣件上的凹槽,从而释放凸扣件,以使凸扣件和凹扣件分离,而且该致动板包括用于使凸扣件和凹扣件更确实地分离的装置。该装置可以是一横对着或逆着碟形弹性致动板的运动方向运动的致动器,或是一压缩在凸扣件和凹扣件之间的弹簧,或是两者的一种组合,用于当按压碟形弹性致动板而使钩子释放凸扣件时使凸扣件和凹扣件分离。
有上述类型的碟形弹性致动器的按扣是众所周知的。在这类按扣中,有一带壳体的凹扣件,壳体在其下缘上具有一向内弯的凸缘,以此限定了一底部开口,其内固定一弹性夹,弹性夹有一通过按压作用可从中凸的位置移到中凹的位置的碟形弹性致动板,通过这种作用,在从致动板的周缘向下悬伸的卡脚的下端上的钩子移出凸扣件上的环形凹槽,放开凸扣件使其能通过壳体的底部开口移出。壳体可以有靠在其外缘上的、用于将壳体固定到一层材料上的固定件,这层材料就是将要被扣固于凸扣件所在的那层材料的材料,凸扣件可以用连接于凸扣件的与碟形弹性致动板接合的那一部分的一管状件的外端上的凸缘固定于那层材料。
壳体顶部上方有一隔板、壳体、固定件和隔板由一罩盖夹持在一起,罩盖中央有一通的开口,通过这一开口可以用手,例如由使用者用手指施加压力,用于使碟形弹性致动板从一中凸位置移到一中凹位置。
这种类型的按扣已被提出用于如钱包之类的物品,在钱包上,舌盖盖在钱包的主体部分上,并且必须用某种可脱扣的扣紧装置扣固在其上;或用于如衣箱、软行李包之类的其他容器,它们基本上都需要将舌盖同样扣接到行李包的主体上。这类按扣也已被提出用于如外套上衣之类的服装上,在服装上需要用可脱扣的按扣将上层扣固到下层上。
这些按扣的结构简单,使用可靠,而且它们易于扣合到一起,只要将凸扣件塞入壳体底部的开口且使凸扣件的环形边顶靠到碟形弹性致动板上,将其从中凹的状态移到中凸的状态就可以扣固,在中凸的状态,各卡脚向内摆,使钩子进入凹槽内,将按扣的两部分扣固到一起。
然而,这种按扣还没有找到可接受的市场,这是因为当碟形弹性致动板被按动到中凹位置以便使卡脚向外摆使钩子退出凹槽时,没有任何东西会使按扣的两部分互相分离,需要有一附加的力作用在两部分的一个或另一个或两个上才能使两者移开,即使凸扣件相对于凹扣件移动,退出凹扣件。而且,由于必须施加在碟形弹性致动板上的、用于使钩子从凹槽退出以使凹扣件释放凸扣件的力是向着凸扣件的方向,因此对于两部分来说自然倾向于推向一起,而不是分开。另外,使用者常常不能确定碟形弹性致动板是否已确实从中凸状态按压到中凹状态以及按扣的两部分是否确实相互自由而可以通过对两部件中的一个或另一个施加一作用力使两部分互相脱开。
如果这类按扣可以用一个不在其两部分相向运动之方向上的力、即横向或与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来致动,以使使用者能在凹扣件上的钩子退出凸扣件上的凹槽后易于分开两部分,那么它就很容易被接受。
如果这类按扣有办法在一驱动碟形弹性致动板时就能立刻使凸扣件和凹扣件互相分离,以便使用者知道碟形弹性致动板已从中凸状态变到中凹状态以及且两部分已自由于可分开,而且为使两部分相互脱离也不需要在两部分的一个或另一个上施加一初始力,那么它将也很是非常受欢迎的。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前述类型的按扣中用的装置,用于使按扣的两部分在碟形弹性致动板的状态从中凸状态向中凹状态一改变时就互相脱离。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用于使碟形弹性致动板从中凸状态变到中凹状态的装置,这种装置不需要以将按扣的凹扣件推向凸扣件的方向对按扣的凹扣件施加一个力。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按扣,它包括一扣紧式弹性夹,所述弹性夹具有一碟形弹性致动板和多个从致动板的周缘向下悬伸的卡脚,卡脚的自由端有向内弯的钩子,并且其内限定了一用于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能在一扣合位置和一开启位置之间被弹性地按压,在扣合位置上,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成中凸的碟形,并且所述各卡脚处于向内的位置且所述各钩子处于径向向内啮合的位置,在开启位置上,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成中凹的碟形,并且所述各卡脚处于向内的位置且所述各钩子处于径向向内啮合的位置,在开启位置上,所述碟形弹性板成中凹的碟形,并且所述各卡脚处于向外倾斜的位置且所述各钩子处于径向向外脱离啮合的位置;壳体装置,所述扣紧式弹性夹置于所述壳体装置中以便在所述扣合位置和所述开启位置之间运动,所述壳体装置可选择地包括用于将所述壳体装置连接到作为凹扣件一方的一片材料上的装置;一凸扣件,它有围绕其外周的一钩子接纳凹槽且可插入所述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以使所述钩子接纳凹槽与所述钩子相互对位,使所述凸扣件在所述扣紧式弹性夹处于扣合位置时被所述钩子卡紧,而当所述扣紧式弹性夹处于开启位置时,释放所述凸扣件,使其能进入和退出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和可选择地用于将所述凸扣件连接到另一片材料上的装置;可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啮合的且可在一个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从中凸状态变到中凹状态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运动以使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从中凸状态变到中凹状态的致动装置;和在所述凹扣件和所述凸扣件之间的、用于当所述两扣件被移到一起而被加压以对所述两扣件施加一个力使所述两扣件互相分离的弹性装置;以此当所述钩子被移出所述凸扣件上的所述凹槽时,使所述凹扣件从所述凸扣件上释放开来且使所述压缩的弹性装置将所述凹扣件推离所述凸扣件。
致动装置可以是安装在壳体装置上的一个或多个杠杆,各杆分别有一个可做离开壳体的运动的外端和一个用于使弹性致动板从中凸状态变到中凹状态的内端。
致动装置可以选择性地是一安装在所述壳体装置上的、用于侧向移动过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以使所述板从中凸形状变到中凹形状的致动滑板,例如一可铰转地安装在所述壳体装置上的致动滑动板,或一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装置上的致动滑板。
按扣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装置上的锁定装置,其用于在锁定状态下阻止所述滑板装置的运动,而在解锁状态下放开所述滑板装置以使其能侧向运动。
壳体装置可以有一延伸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上方且盖住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的罩盖部分,其用于阻止以除所述杠杆或所述滑板以外的方式接触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
这种按扣可以省去致动装置,只要在壳体的顶部上有一开口,通过该开口手的力可以直接或通过一隔板施加在碟形弹性致动板上。
这种按扣可以有杠杆式或致动滑板式致动装置和一适于防止在各个位置上凸扣件和凹扣件之间的意外碰撞的弹性装置。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从下面结合附图的描述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按扣的俯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线“2-2”剖截的按扣的剖视图,显示出在按扣的扣合位置上将凸扣件夹持于闭合位置的弹性夹;
图3是图2所示的按扣处脱开位置的剖视图,显示出弹性夹处于脱开位置以及凸扣件脱离于凹扣件;
图4是类似于图3的局部剖视图,显示本发明的按扣的第二实施例;
图5是类似于图3的局部剖视图,显示按扣的第三实施例;
图6是类似于图3的视图,显示按扣的第四实施例;
图7是本发明的按扣的凹扣件和致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显示弹性夹的致动装置的一种形式,以及显示处于扣合位置的弹性夹;
图8是装有图7中的凹扣件和致动器的按扣的立体图,显示出为将弹性夹移动到开启位置致动部件的运动;
图9是类似于图2的视图,但显示出一种类似于图7中的那种型式的致动器;
图10是类似于图9的视图,显示出致动器处于抬起状态;
图11是类似于图9的视图,显示了一种类似的致动器;
图12是图11的平面图;
图13是类似于图7的、本发明的按扣的凹扣件和致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视图;
图14是装有图13中的实施例的凹扣件和致动器的按扣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3和14中的按扣的致动滑板的一种特定形式的平面图;
图16是如图13和14所示的按扣的致动滑板的另一种特定形式的局部剖视的俯视图;
图17是类似于图12的、如图9和10所示的按扣的致动滑板的又一种特定形式的俯视图;
图18是类似于图2的剖视图,但显示本发明的按扣的一改进形式;和图19-22是可用于图18中所示的按扣的弹簧的多种实施例的立剖视图。
如图1-3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按扣具有一基本结构,它具有一带扣紧式弹性夹10的凹扣件,弹性夹10具有一碟形弹性致动板12,它有从其周缘向下悬伸的多个卡脚16,卡脚16在其自由端有向内延伸的钩子17,这样弹性夹10就限定住进入其凹入部14内的凸扣件。碟形弹性致动板是可在如图2所示的扣合位置和如图3所示的开启位置之间弹性地变形的一零件,在扣合位置上,碟形弹性致动板12变成中凸的碟形,且各卡脚16处于径向向内扣的位置,其钩子17处于径向向内的啮合位置;而在开启位置上,碟形弹性致动板12变成中凹的碟形,且各卡脚处于向外倾斜的位置,其钩子17处于径向向外脱离啮合的位置。
弹性夹10放置在壳体装置5内,以便其在扣合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运动。壳体装置有限定开口8的向内延伸的凸缘7,凸扣件通过开口8插入,这以后将描述。壳体装置5可以有抵靠住其外周缘的固定件26且可以在壳体5顶部上的外翻凸缘6下接合,而且可以有选择地具有延伸过向上敞开的壳体装置5的顶部以盖住碟形弹性致动板12的隔板3。如果希望,可省去隔板3。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盖板1围绕隔板3的边缘、壳体5和固定件26的外翻边缘夹固,以将这些部件夹在一起形成一凹扣件。然而,隔板3、壳体装置5和固定件26也可以用任何其他常用方法连接起来,例如通过点焊或用环氧树脂之类的粘合剂粘结。凹扣件可以夹持在或以其他方式固定在一片35上,这样这层材料就可以通过这一按扣连接到第二片材料上。
还有一凸扣件,在这一实施例中,凸扣件具有钩子啮合件49,钩子啮合件49有绕其下体部分的钩子接纳凹槽23,当弹性夹处于扣合位置时钩子17啮合入钩子接纳凹槽23中。从钩子啮合件49向外延伸的是适于平放地靠在第二片材料36的一表面上的外凸缘24,它可以有选择地从钩子啮合件49径向向外延伸。凸缘24的中央具有一小孔,一管状件32连接到小孔内,管状件32在其底端具有用于贴靠在第二片材料36的外表面上的第二凸缘33,以此将凸扣件夹固在第二片材料36上。另外,钩子啮合件49可以是一通过焊接或粘结等连接到凸缘24上的独立制造的构件。也可以用除管状件32和凸缘33外的其他装置将凸扣件连接到材料36上,如插脚、钮孔、粘结剂等。在钩子啮合件49内的是可在钩子啮合件49的上端内可沿图中的垂直方向滑动的第一弹簧套50,弹簧套50有台肩50a,弹簧52形式的弹性装置的上端抵靠在台肩50a上,弹簧的下端抵触于凸缘24的外表面。第一弹簧套50的下端可滑动地啮合于在凸缘24的外表面上的第二弹簧套51内且具有可在弹簧套51上的一条或多条槽51a中滑动的一个或多个销子50b。这样,可以看到第一弹簧套50可相对于钩子啮合件49滑动,又由第二弹簧套51导向,且由在碟形弹性致动板12之中凸形状的周缘部分13处抵靠在板12的下表面上的弹簧52沿图中的上下方向向上推。
弹簧52和弹簧套50和51一起构成碟形弹性致动板12和凸扣件的其余部分之间的弹簧装置。
在按扣的扣合位置,如图2所示,构成凸扣件之一部分的弹簧装置是位于凹入部14内,钩子17啮合在凹槽23内,卡脚16处于径向向内的闭合位置,而碟形弹性致动板12处于中凸状态。弹簧52略有压缩,且弹性地将第一弹簧套50的上端夹靠在致动板12的下侧。这样,由于锁合钩子17啮合在凹槽23内,防止凸扣件和凹扣件分离,按扣就锁合了。
在以向下的方向通过隔板对碟形弹性致动板12施加压力时,致动板随按压作用从图2所示的中凸状态运动到图3所示的中凹状态。一达到这一状态,卡脚16就向外弹开,钩子17从凹槽23中退出。由于钩子17向外移动释放了钩子啮合件49受压的弹簧就自由伸张且推动第一弹簧套和钩子啮合件49的底部互相分离,这样就施加了一使凹扣件和凸扣件互相移开的作用力,于是稍稍分开两片材料35和36,如图3所示。
通过弹簧装置的这种作用,按扣的使用者将会知道,碟形弹性致动板12实际上随按压作用从扣合位置恰到好处地运动到开启位置,使按扣的两部分得以分开。
在以相反方向将凸扣件揿入凹扣件中时,先是第一弹簧套50与碟形弹性致动板12接合,随后进一步的插入会对弹簧52加压,使致动板12随按压作用从中凹状态变到中凸状态,在中凸位置上,卡脚16向内摆而啮合于钩子啮合件49中的凹槽23中,以此将按扣的凸扣件锁在凹扣件内,使两片材料35和36互相固定在一起。
另外,碟形弹性致动板12和凸扣件的其余部分之间的弹簧装置可以用一压缩力传递件,如这里所示的顶杆和当碟形弹性致动板向图3的中凹位置变动时可由顶杆加压的弹簧来构成。一实施例如图4所示,其中弹簧装置是在碟形弹性致动板上。弹簧套151连接到弹性致动板的中央且具有向内翻折的下端和位于其内的螺旋弹簧152,其下端与顶杆150内端上的凸缘150a相抵触,顶杆150由弹簧152向下推出套151。当按扣的两部分如图4所示分开时,顶杆被推至图中所示的最外位置;当两部分一起运动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且弹性致动板变动至中凸状态时,顶杆150由于接触于凸扣件上的凸缘24而被推入套151内。当碟形弹性致动板被压至中凹位置时,钩子17从钩子啮合件49中脱开,弹簧中储存的能量推动凹扣件和凸扣件互相分开。
一可替换的实施例如图5所示,其中弹簧装置安装在凸扣件上,该实施例有容纳弹簧152的套151,弹簧152以向上方向作用于顶杆250的内端凸缘250a上。像图4中的布置一样,当按扣的两部分如图2所示结合在一起、碟形弹性板12处于中凸状态时,顶杆250抵触于碟形弹性板12,因而被推入套251中。当碟形弹性板被压至中凹位置时,钩子17脱开,储存在受压弹簧252中的能量推动凹扣件和凸扣件互相分开。
另一可替换的实施例如图6所示,其中弹簧是装在按扣的两部件之一上,在所揭示的实施例中,是在凸扣件上,而顶杆在另一部件上,在所揭示的另一实施例中,是在凹扣件上。弹簧352装在由用于将凸扣件夹固在材料36上的管状件32形成的一套筒内并且有一用以承受弹簧力且紧靠在凸缘24的向内延伸的边缘(未标号)上的凸缘件350a。顶杆350安装在碟形弹性件12上且当两部分扣合在一起时伸入套筒32内,而当钩子脱开时两部分被受压弹簧352推开。对这种布置的一个明显的替换方式是把顶杆设置在凸缘24上,而将套筒连同弹簧设置在碟形弹性件上。
可以看到,弹簧装置的所有零件都是这样成形并设置于结构中的,即当凸扣件和凹扣件分开时,能够防止弹簧装置被外界物体意外碰撞或变形。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用于驱动碟形弹性致动板的力必须仍是以倾向于使凹扣件移到到凸扣件上的方向施加,如果能以相反的方向施加的力话,那将是本发明的按扣的另一优点。
现在本发明就设想提供用于以这样的一个方向施加致动力的特殊的致动件,如图7和8所示。从这两图中可以看到,按扣的凹扣件具有壳体装置65,壳体装置以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装有弹性夹10,即以如图2和3所示的相同方式,放置在凹入部14中的凸缘环66在下端有向内翻折的凸缘67且用于接纳凸扣件(图中未画出)。上壳体部分65b用铆钉65d固定于下壳体部分65a且延伸至凹入部14的上部的上方。还应注意到,弹性夹10在卡脚16的根部处可以有扩大的开口16a,以更好地分布卡脚16连接到板12上的应力,如图7所示,壳体装置65可以用例如铆钉65e固定到上片材料35上,铆钉65e向下伸过壳体装置65上的安装凸缘65f,通过垫片65g夹靠在上片材料35的下表面上,这是一种将零部件固定于片状材料的常用办法。其他的紧固方法,例如插脚、缝纫、粘结之类的方法都可以用。
在图7和8中,壳体装置65有用铆钉65h连接到壳体装置65上的罩盖部分68,且在68a处切有开口,以接纳可转动地安装在罩盖部分68上的轴69a上、可上、下转动的致动杠杆69。壳体装置65和罩盖部分68被盖板70盖住,盖板70最好用黄铜之类的装饰性材料制成,且用铆钉65e或其他连接方法固定就位。致动杠杆69在其内端有斜削夹端69b,斜削尖端69b在弹性夹10的碟形弹性致动板12之中央的上方。
连接到固定于罩盖部分68和壳体装置65之间的弹簧板71a上的致动头71有位于板12之中央的上方的尖端71b和与杠杆69的斜削尖端69b相对的倾斜的上表面71c。
按扣的凸扣件与图2和3的实施例中的相同,不再表示。
当杠杆69以离开壳体装置65的方向向上抬起而绕轴69a转动时,斜削尖端69b抵触并按压致动头71,使其向下运动,从而驱动碟形弹性致动板12从中凸位置随按压作用变到中凹位置,以此使卡脚16移到开启位置,从而使钩子17从凸扣件的凹槽23中退出。
当杠杆69上的致动力释去时,弹簧板71抬起,顶着尖端69b的致动头71,使致动杠杆69回至图7所示的位置,以此释放碟形弹性致动板,使其在凸扣件重新插入凹扣件时回复至中凸位置。
这样可以看到,施加在按扣的凹扣件上以使致动板从中凸位置移至中凹位置的力是以相反于致动板移动的方向,即使按扣的两部分分离的方向施加的,这样,很容易通过凸扣件内的弹簧52的作用力使按扣的两部分移开,且将按扣的凹扣件抬离于凸扣件。使用者不会另外用驱动碟形弹性致动板所需的力来扣合按扣,这样使按扣变得对致动和使凹扣件移离凸扣件更轻而易举。
对于实现同样的致动运动、即以使凹扣件与凸扣件分离的方向作致动移动,还有更简单一些的结构,其表示于图9和10。在这一实施例中,是将杠杆件169增用于图1-3中的结构,环形盖1用一在其周缘一位置上有杠杆接纳小孔167a的全封盖1a取代,杠杆169穿过小孔167a而伸入。在杠杆169的位于盖内的端部且在可选件隔板3的近中央处有致动部分169a,而杠杆169的在盖外的另一端部上的是可用手指扳的部分169b。可以看到,对处于图9位置的两部分来说,当使用者在手扳部分169b上用手施加一个离开凹扣件的力时,杠杆169以小孔167a的边缘为轴转动,使致动部分169a向下运动,通过可选件隔板3向下靠压碟形弹性板12,使板12变到如图10所示的中凹状态。如果希望使杠杆回复至其原位,可以设置弹簧装置,或者隔板和/或碟形弹性板的固有弹性可以用于这一目的。
图9和10的实施例的一种变型显示在图11中,其中用多个杠杆169取代了单一杠杆169,多个杠杆169沿盖板1a圆周间隔设置,分别通过各小孔167a伸出。
在图12的变型中,各杠杆269的各手扳部分用环270连接在一起,这样驱动碟形弹性板12所需的作用力可以由施加在环270之任一位置上的力来产生。如果不这样做,可以用这个环同时驱动两个杠杆,但杠杆的作用是相同的。
在前面的各实施例中,驱动碟形弹性致动板的作用力必须以与凹扣件移动到凸扣件上一致的方向、即不是以相同方向就是以相反方向施加。如果作用力能横对凹扣件移动到和移离凸扣件的方向施加,即或多或少平行于叠合在所连接的第二片上的材料片的表面施加,则对本发明的按扣来说可以是有优越性的。
本发明还进一步设想提供以这一方向施加致动力的更特殊的致动件,它们表示于图13-17。从图13中可以看到,按扣的凹扣件基本上与图7和8中之实施例的相同,它有通过装在凹入部14内的凸缘环66而装有弹性夹10的壳体装置65,而且弹性夹10是以与图2和3所示的相同的方式接纳凸扣件(图中未画出)。上壳体部分65b用铆钉65d等固定到下壳体部分65a上且延伸至凹入部14之上部的上方。弹性夹10表示出有与图7和8中的实施例一样的扩大的开口16a。壳体装置可以用穿过壳体装置65上的安装凸缘65f的铆钉65e固定到上片材料35上,且铆钉65e通过垫片65g夹固于上片35的下侧面。
该实施例中的壳体装置65具有用铆钉76连接到壳体装置65a上的罩盖部分78,它类似于图6和7中实施例的罩盖部分68,而且罩盖部分78在78a处也切有开口,以容纳可移动地安装在上壳体部分65b的上表面上、用于以箭头方向滑入和滑出罩盖部分78的致动滑板79。壳体装置65和罩盖部分78都由盖板80盖住,盖板80最好用黄铜之类的装饰性材料制成,且可以用铆钉65e紧固定位。致动滑板79在其内端有斜削尖端79b,斜削尖端79b位于弹性夹10的碟形弹性致动板12的中央的上方。
致动头71,与图7和8的实施例中的一样,有固定在罩盖部分78和壳体装置65之间的弹簧板71a且有位于板12中央之上方的尖端71b和与滑板79的斜削尖端79b相对的倾斜上表面71c。
按扣的凸扣件与图2和3以及图7和8的实施例中的相同。
当使滑板79相对于壳体装置65向内滑动时,斜削尖端79b抵触并按压致动头71,使其向下移动,驱动碟形弹性致动板12从中凸位置随按压作用移到中凹位置,以此使卡脚16移到开启位置,从而使钩子17从凸扣件的凹槽23中脱开。
当滑板79上的致动力释去时,弹簧板71a抬起顶着尖端79b的致动头71,使致动滑板向外滑动,回复至图13所示的位置,以此释放碟形弹性致动板,使其能在凸扣件重新插入凹扣件时回复至中凸位置。
由于致动头71和尖端79b之间的摩擦将减弱弹簧71a的回动作用,因此可能需要提供如图15所示的特殊的回动弹簧装置。两个回动弹簧81装在致动滑板79上的凹入部79c中且抵靠在罩盖部分78的端面78c上,当滑板79处于外端位置时,两弹簧81处于不受压状态。当向内推滑板79时,弹簧81被压缩,而当滑板79上的作用力释去时,弹簧81起回动作用,使滑板79回复到原来位置。
也可不用滑板79,而用可以水平运动的杠杆来驱动致动头,如图16和17所示,在图16中,水平运动的杠杆89可转动地安装在罩盖部分88的切开部分88a内的枢轴89a上,且有一带斜削端部(在平面视图中看不见)的头部89b和手扳部分89c,斜削端部与致动头71的尖端71b相接触。当头部89b向内移动时,扩大的切口部分88b允许头部89b绕枢轴89a沿弧形路径运动。装在罩盖部分88内且伸入切口部分88a中的C形回动弹簧91与杠杆89的自由端89d相接合,使其以与头部89b被推入罩盖部分以驱动致动头71相反的方向(图中为逆时针方向)转动。
另外,如图17所示,当斜削端部作用在致动头71上时,杠杆89′的头部89b′的手扳部分89c′可以与斜削端部的移动方向成一角度,而枢轴点89a′可以位于基本上在致动头71旁边的位置上。这一实施例中的回动弹簧91′是一安装在罩盖部分88上且与杠杆89d′的背面接触的简单片簧。杠杆的自由端89e′与滑动或转动的锁销92相互协调动作,锁销92可以设置在盖88中,用于当杠杆89′转动时移入或移出自由端89e′的运动路径。这样杆89就可以被锁住不动,以便按扣可以用于衣箱和最好能够锁住的器物上。
这样可以看到,在这些实施例中,施加在按扣的凹扣件上以使致动板从中凸位置移到中凹位置的作用力是以横对着凸扣件移出和插入凹扣件的方向的方向施加的,这样很容易使按扣的两部分在凸扣件内的弹簧52的力的作用下分开且使按扣的凹扣件移离凸扣件。使用者不会进一步用驱动碟形弹性致动板所需的力来扣合按扣,而是宁可在滑板致动器或杠杆致动器上施加一简单的按压作用,这样使按扣变得对致动和使凹扣件移离凸扣件更轻而易举。
当然,可以理解,在图7-17的各实施例中,由于用以驱动致动板的力是以与倾向于使凹扣件移向凸扣件方向不同的方向来施加,因此可以省去凸扣件上的弹簧52、152或252。然而,由于在释放时弹簧能对凸扣件提供可靠的分离作用,使其快速移离凹扣件,因此在这些实施例的最佳形式中,应有弹簧。
当然,如图7-17所示的用于驱动碟形弹性板的特定装置将用于分离按扣的两部分,而不需要图2-7的弹性装置,但如果包括弹性装置,则将加强两部分的分离作用。各图中的弹性装置可以是能够适当发挥作用的任何弹性装置。
这类弹性装置可以是如图18-22所示的。如图18的实施例所示,图2和3的实施例中的弹簧已被取消,而代之以设置在向内延伸的凸缘7的底部和凸缘24的顶部之间的弹簧装置452。这一弹性装置可以是任何合适的弹簧装置,例如,如图18和19所示,它可以是一所谓的波浪形垫圈式弹簧,它可以固定到凹扣件或凸扣件上,且在两部分往一起合时钩子17啮合之前被压缩,而当钩子17脱离啮合时被释放。
另外,弹性装置可以是一所谓的盘形弹簧,如图20中以标号452a所示。弹性装置还可以是如图21所示的多个波浪形垫圈式片段452b,将其中间那个波固定到按扣的两部分中的一个或另一个上,也可以将片段的一端固定。最后,弹性装置可以是一用如橡胶或弹性塑料之类的弹性材料制成的环状件,如图22的标号452c所示。
权利要求
1.一种按扣,它包括一凹扣件,所述凹扣件包括一扣紧式弹性夹和壳体装置,所述弹性夹有一碟形弹性致动板和多个从其周缘向下悬伸的卡脚,所述卡脚在其自由端具有向内弯的钩子并且其内限定了一用以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能在一扣合位置和一开启位置之间被弹性地按动,在扣合位置上,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成中凸的碟形且所述各卡脚处于一向内的位置,而所述各钩子处于一径向向内的啮合位置,在开启位置上,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成中凹的碟形,且所述各卡脚处于一向外倾斜位置,而所述各钩子处于一径向向外的脱离啮合的位置,所述扣紧式弹性夹设置在所述壳体装置内以便在所述扣合位置和所述开启位置之间移动;一凸扣件,所述凸扣件有一围绕外周的钩子接纳凹槽且可插入所述凹扣件上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以使所述钩子接纳凹槽与所述钩子相互对位,使所述凸扣件在所述扣紧式弹性夹处于扣合位置时被所述钩子卡紧,而当所述扣紧式弹性夹处于开启位置时,释放所述凸扣件,以便其能移入和移出所述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在所述凹扣件和所述凸扣件之间的弹性装置,当所述凹扣件和所述凸扣件结合在一起且所述钩子处于所述啮合位置时所述弹性装置被压缩,而当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移至释放所述钩子的中凹位置时,所述弹性装置使所述凹扣件和所述凸扣件分离,所述弹性装置定位在两扣件之一上且具有一当两扣件分离时能防止其受到意外碰撞或变形的形状,以此当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受压而从中凸状态变到中凹状态时,所述钩子移出所述凸扣件上的所述凹槽,使所述凹扣件从所述凸扣件上脱开,且所述弹性装置扩张将所述凹扣件推离所述凸扣件;和致动装置,所述致动装置可沿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在扣合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的运动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且可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接合,以使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从中凸状态变到中凹状态,以此所述钩子移出所述凸扣件上的所述凹槽,使所述凹扣件从所述凸扣件上脱开且允许所述凹扣件移离所述凸扣件。
2.一种按扣,它包括一凹扣件,所述凹扣件包括一扣紧式弹性夹和壳体装置,所述弹性夹有一碟形弹性致动板和多个从其周缘向下悬伸的卡脚,所述卡脚在其自由端具有向内弯的钩子并且其内限定一用以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能在一扣合位置和一开启位置之间被弹性地按动,在扣合位置上,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成中凸的碟形且所述各卡脚处于一向内的位置,而所述各钩子处于一径向向内的啮合位置,在开启位置上,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成中凹的碟形,且所述各卡脚处于一向外倾斜位置,而所述各钩子处于一径向向外的脱离啮合的位置,所述扣紧式弹性夹设置在所述壳体装置内以便在所述扣合位置和所述开启位置之间移动;一凸扣件,所述凸扣件有一围绕其外周的钩子接纳凹槽且可插入所述凹扣件上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以使所述钩子接纳凹槽与所述钩子相互对位,使所述凸扣件在所述扣紧式弹性夹处于扣合位置时被所述钩子卡紧,而当所述扣紧式弹性夹处于开启位置时,释放所述凸扣件,以便其能移入和移出所述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在所述凹扣件和所述凸扣件之间的弹性装置,当所述凹扣件和所述凸扣件结合在一起且所述钩子处于所述啮合位置时所述弹性装置被压缩,而当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移至释放所述钩子的中凹位置时,所述弹性装置使所述凹扣件和所述凸扣件分离,所述弹性装置定位在两扣件之一上且具有一当两扣件分离时能防止其受到意外碰撞或变形的形状,以此当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受压而从中凸状态变到中凹状态时,所述钩子移出所述凸扣件上的所述凹槽,使所述凹扣件从所述凸扣件上脱开,且所述弹性装置扩张将所述凹扣件推离所述凸扣件;和两致动装置中的一种,一种致动装置可沿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在扣合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的运动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且可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接合,以使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从中凸状态变到中凹状态,和另一种致动装置,其用于沿一个方向将一个力施加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以使其当有一个力以与作用在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上的力相反的方向施加在所述致动件上时,从扣合位置移到开启位置以此所述钩子移出所述凸扣件上的所述凹槽,使所述凹扣件从所述凸扣件上脱开且允许所述凹扣件移离所述凸扣件。
3.一种按扣,它包括一凹扣件,所述凹扣件包括一扣紧式弹性夹和壳体装置,所述弹性夹有一碟形弹性致动板和多个从其周缘向下悬伸的卡脚,所述卡脚在其自由端具有向内弯的钩子并且其内限定一用以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能在一扣合位置和一开启位置之间被弹性地按动,在扣合位置上,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成中凸的碟形,且所述各卡脚处于一向内的位置,而所述各钩子处于一径向向内啮合的位置,在开启位置上,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成中凹的碟形,且所述各卡脚处于一向外倾斜的位置,而所述各钩子处于一径向向外脱离啮合的位置,所述扣紧式弹性夹设置在所述壳体装置内以便在所述扣合位置和所述开启位置之间移动;一凸扣件,所述凸扣件有一围绕其外周的钩子接纳凹槽且可插入所述凹扣件上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以使所述钩子接纳凹槽与所述钩子相互对位,使所述凸扣件在所述扣紧式弹性夹处于扣合位置时被所述钩子卡紧,而当所述扣紧式弹性夹处于开启位置时,释放所述凸扣件,以便其能移入和移出所述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和在所述凹扣件和所述凸扣件之间且可通过所述凹扣件和所述凸扣件接合的弹性装置,当所述凹扣件和所述凸扣件结合在一起且所述钩子处于所述啮合位置时所述弹性装置被压缩,而当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移至释放所述钩子的中凹位置时,所述弹性装置使所述凹扣件和所述凸扣件分离,所述弹性装置定位在两扣件之一上且具有一当两扣件分离时能防止其受到意外碰撞或变形的形状,以此当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受压而从中凸状态变到中凹状态时,所述钩子移出所述凸扣件上的所述凹槽,以使所述凹扣件从所述凸扣件上脱开,且所述弹性装置扩张将所述凹扣件推离所述凸扣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扣,它还包括在所述壳体装置上的、用于将所述壳体装置连接到一片材料上作为一凹扣件的装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扣,它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凸扣件连接到另一片材料上的装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是一装在所述凹扣件和所述凸扣件两者之一的壳体内的螺旋弹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弹簧安装在所述凸扣件上且当所述凸扣件和所述壳体装置在所述扣合位置与扣紧式弹簧夹相接合时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相接合。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包括一装在所述碟形弹性致动件和所述凸扣件两者中的一个上的螺旋弹簧、一所述弹簧定位于其中的套筒装置和一可在所述套筒内滑动且被往所述套筒之外推向所述碟形弹性致动件和所述凸扣件两者中的另一个的压缩力传递件,当所述壳体装置在所述扣合位置与所述扣紧式弹性夹接合时,所述压缩力传递件被迫向所述套筒内运动,压缩所述弹簧。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包括一装在所述碟形弹性致动件和所述凸扣件两者中的一个上的螺旋弹簧和一所述弹簧位于其中的套筒装置,而且还包括一在所述碟形弹性致动件和所述凸扣件两者中的另一个上且当所述壳体装置在所述扣合位置与所述扣紧式弹性夹相接合时可向所述套筒内运动以压缩所述弹簧的压缩力传递件。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是一平放在所述两扣件之一的一表面上的环形弹簧,当所述凸扣件处于所述接纳扣件的凹入部中时所述两扣件之一的所述表面与所述两扣件中的另一个的相对表面相接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是一波浪形垫圈式弹簧。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是一盘形弹簧。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是一波浪形垫圈式弹簧的一段。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是一弹性材料制成的环形垫圈。
1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扣,它还包括一可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相接合的、用于使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从中凸状态变至中凹状态的致动装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装置包括一安装在所述壳体装置上、用于沿横对着所述两扣件互相移离的方向的方向侧向移过所述碟形弹性改动板的致动滑板。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滑板可铰转地安装在所述壳体装置上。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滑板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装置上。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按扣,它还包括在所述壳体装置上的锁定装置,在锁定状态中,所述锁定装置阻止所述滑板装置的运动,而在解锁状态中,释放所述滑板装置使其可侧向移动。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装置包括一用于以一个方向对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施加一个作用力的致动件,以便当有一个力以与作用在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上的力相反的方向施加在所述致动件上时,使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从扣合位置移动到开启位置。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是一可铰转地安装在所述壳体装置上的致动杠杆且有一位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上方且当一外端移离所述凸扣件时可向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运动的内端。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装置具有一延伸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的上方且盖住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的顶盖部分,其用于阻止以除所述致动滑板以外的方式接触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装置具有延伸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之上方且盖住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的顶盖部分,其用于阻止以除所述致动件以外的方式接触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包括多个绕所述壳体装置间隔设置的杠杆,每一杠杆具有一位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上方的且当一外端向离开所述凸扣件的方向运动时可向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运动的内端。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按扣,它还包括一绕所述各杠杆设置的且连接于各杠杆的外端的环。
26.一种按扣,它包括一扣紧式弹性夹和壳体装置,所述弹性夹有一碟形弹性致动板和多个从其周缘向下悬伸的卡脚,所述卡脚在其自由端具有向内弯的钩子并且其内限定一用于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能在一扣合位置和一开启位置之间被弹性地按动,在扣合位置上,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成中凸的碟形,且所述各卡脚处于一向内的位置,而所述各钩子处于一径向向内啮合的位置,在开启位置上,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成中凹的碟形,且所述各卡脚处于一向外倾斜位置,而所述各钩子处于一径向向外脱离啮合的位置,所述扣紧式弹性夹设置在所述壳体装置内以便在所述扣合位置和所述开启位置之间移动;一凸扣件,所述凸扣件有一围绕其外周的钩子接纳凹槽且可插入所述凹扣件上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以使所述钩子接纳凹槽与所述钩子相互对位,使所述凸扣件在所述扣紧式弹性夹处于扣合位置时被所述钩子卡紧,而当所述扣紧式弹性夹处于开启位置时,释放所述凸扣件,以便其能移入和移出所述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和致动装置,所述致动装置可沿横对着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在扣合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的移动方向的方向移动且可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接合,以使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从中凸状态变至中凹状态,以此所述钩子移出所述凸扣件上的所述凹槽,使所述凹扣件从所述凸扣件上脱开且允许所述凹扣件移离所述凸扣件。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装置包括一安装在所述壳体装置上的致动滑板,此滑板用于以横对着所述两扣件互相移离的方向的方向横对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运动,以便将所述板从中凸形状变成中凹形状。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滑板可铰转地安装在所述壳体装置上。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滑板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装置上。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按扣,它还包括在所述壳体装置上的锁定装置,在一锁定状态中,所述锁定装置阻止所述滑板装置移动,而在一解锁状态中,释放所述滑板装置使其可侧向移动。
31.一种按扣,它包括一扣紧式弹性夹和壳体装置,所述弹性夹有一碟形弹性致动板和多个从其周缘向下悬伸的卡脚,所述卡脚在其自由端具有向内弯的钩子并且其内限定一用于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能在一扣合位置和一开启位置之间被弹性地按动,在扣合位置,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成中凸的碟形,且所述各卡脚处于一向内的位置,而所述各钩子处于一径向向内啮合的位置,在开启位置上,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成中凹的碟形,且所述各卡脚处于一向外倾斜位置,而所述各钩子处于一径向向外的脱离啮合的位置,所述扣紧式弹性夹设置在所述壳体装置内以便在所述扣合位置和所述开启位置之间移动;一凸扣件,所述凸扣件有一围绕其周的钩子接纳凹槽且可插入所述凹扣件上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以使所述钩子接纳凹槽与所述钩子相互对位,使所述凸扣件在所述扣紧式弹性夹处于扣合位置时被所述钩子卡紧,而当所述扣紧式弹性夹处于开启位置时,释放所述凸扣件,以便其能移入和移出所述接纳凸扣件的凹入部;和致动装置,所述致动装置用于以一个方向对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施加一个力,以便当有一个力以与作用在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上的力相反的方向施加在所述致动件上时使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从扣合位置移动到开启位置。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是一可铰转地安装在所述壳体装置上的致动杠杆并且具有一在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上方的且当一外端运动时可向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运动的内端。
33.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是多个分别可铰转地安装在所述壳体装置上并且具有一在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上方的且当一外端运动时可向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运动的内端的杠杆。
34.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装置有延伸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之上方且盖住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的顶盖部分,其用于阻止以除所述致动装置以外的方式接触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
35.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包括多个绕所述壳体装置间隔设置的杠杆和一个环,每一杠杆有一位于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之上方并且当一外端被移离所述凸扣件时可向所述碟形弹性致动板运动的内端,所述环围绕所述各杠杆且连接于所述各杠杆的外端。
全文摘要
一种按扣具有凹扣件和凸扣件,凹扣件包括扣紧式弹性夹和壳体,弹性夹有碟形弹性致动板和多个从其周缘向下悬伸且在其自由端有向内弯的钩子的卡脚,弹性夹设置在壳体内,凸扣件有围绕其外周的钩子接纳凹槽且可插入各卡脚内的空间中,使钩子接纳凹槽与钩子相对,以使凸扣件在弹性夹处于扣合位置时被钩子卡紧,并在扣紧式弹性夹处于开启位置时放开凸扣件以使其可移入和移出所述空间。一弹簧之类的构件设置在凹扣件和凸扣件之间,可以使用多种类型的致动件来移动碟形弹性致动板。
文档编号A44B17/00GK1074819SQ9211254
公开日1993年8月4日 申请日期1992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1991年10月29日
发明者罗伯特·G·赖斯曼, 米奇尔·A·梅迪纳 申请人:伦道夫-伦特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