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上下推动方式操控开收伞之自动伞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9313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藉上下推动方式操控开收伞之自动伞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新型係关於一种自动伞具,尤指一种藉上下推动方式操控开收伞之自动伞具者。
习用之自动开收伞有於把手处分设上、下两个按钮,有些业者会在上方的开伞按钮上印製一诸如呈向上方向的箭头或直接印製一开伞之图样於该开伞按钮上,而於收伞按钮上,印製向下方向的箭头或一收折伞之图样,以助该伞用者,开收伞时便於辨明,以免按错按钮,无法正确开、收伞。但用者必须小心谨慎去辨识、
清开、收伞按钮之标示、位置,仍有其不便之处。尤於夜间或阴暗处,视线不清,更难辨视开、收伞按钮之位置而突显该伞具操作之不便性与实用上的缺点。
本新型发明人有鉴於此,乃加研究创新,揭示出本新型如下所述之新颖自动伞具。
本新型之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自动伞具係包括一由内、外管及顶套管伸缩套合而成之伞中棒,其下连接一把手者,多数支伞骨连接伞布枢连至伞中棒之伞骨装置,一开伞弹簧弹性持设於该中棒上方,一收伞弹簧弹性持设於中棒之中间部位,以及一控制装置含有一按钮上下滑合於该把手中,於收伞操作储存开伞弹簧之弹性能后,上推该按钮,可予自动开伞;而自开伞至收伞操作后,重设该收伞弹簧之弹性能,於下推按钮时,则能自动收伞,如是上推开伞,下推收伞,操作井然有予,不致混淆不清,影响开收伞操作者。
本新型之可取实体,可由以下说明书配合所附诸图面而得以明晰之。
图面之简单说明


图1係本新型自开伞状态收伞后之示意图。
图2係本新型重设该收折伞之收伞弹簧之示意图。
图3係本新型开伞前之开伞操作瞬间示意图。
图4係本新型开伞后之示意图。
图5係本新型开伞后遭受风压之部份示意图。
图6係本新型自图4之6-6方向採视之部份伞骨示意图。
叁阅诸图面,本新型係包括一伞中棒(1),一伞骨装置(2),一开伞弹簧(3),一收伞弹簧(4),以及一控制装置(5)。
该伞中棒(1)包括一内管(11),一把手(12),一外管(13)滑套於该内管(11)之外之上者,以及一顶套管(14)者。
该伞骨装置(2)包括一顶骨(21)裡端枢连一上巢(22),该上巢(22)藉梢子(221)固连该顶套管(14)之上部,一下支骨(23)其上端(231)枢连该顶骨(21)而下端(232)枢连一下巢(24)藉梢子(241)滑设於该外管(13)之一对长槽(130)中,一中间骨(25)其裡端枢连一中巢(26)而外端则枢连该顶骨(21)之外部者,该中巢(26)藉梢子(261)固连於该外管(13)之顶端(134)者。

图1,6所示者,该下支骨(23)係穿通该中间骨(25)之一狭槽(251)中使该下支骨(23)受该中间骨之牵制而不会左右晃动,使伞骨装置及伞布不易受风力而翻伞者。
该开伞弹簧(3)下簧端(31)持设於该外管(13)之上部(133)而上簧端(32)则顶持该顶套管(14)之底缘者。
该收伞弹簧(4)下簧端(41)持设於该内管(11)之顶端(115)而上簧端(42)则顶持於该外管(13)之中段部位(132)。
该把手(12)含有内孔(121)以伸入该内管(11)之下管端(111)连接把手(12)者。该顶套管(14)弹性持设於该外管(13)之上部内。顶套管(14)开设一对长槽(141)以滑合该中巢(26)之梢子(261)者。
该控制装置(5)包括一按钮(51)上下滑设於该把手(12)中,一下控制套管(52)横连该按钮(51)为该按钮(51)所联动者,一桿塞(53)滑设於该伞中棒(1)之内管(11)中其上端连接一上控制套管(54)管内横向滑设一推块(55)可操作地卡扣或解扣该下巢(24)者,一扣钩(56)枢连於该下巢(24)上操作地为该推块(55)所偏动以解除该扣钩(56)与该外管(13)之卡扣使该开伞弹簧释能以为开伞者,一弹性扣件(57)弹性持设於该上控制套管(54)之上部中含有一突珠(571)弹性地耦合该上控制套管(54)与该外管(13)之上部使该突珠(571)顶出上控制套管(54)之上方突珠孔(544),而卡扣入该外管(13)上方之突珠孔(135)中如图4所示者,以及一偏动钩桿(58)常时钩扣、卡合该外管(13)内管(11)使该外、内管(13,11)内之收伞弹簧(4)处於压缩储能状态,於向下推动该按钮(51)时可解除该偏动钩桿(58)对该外、内管之卡合,而使收伞弹簧(4)释能、收伞者。
该开伞弹簧(3)係於自图4之开伞进行至
图1之收伞过程中被释能之收伞弹簧(4)所压缩,以重设(Re-Set)或储存其弹性能以为下次开伞操作之用者。
该按钮(51)包括一基板(511)上下滑合於该把手(12)之一直式钮孔(122)中,一横梢(512)突伸经内管(11)之梢槽(112)插连该下控制套管(52)之下套管端,一单向弹性爪(513)枢设於按钮(51)内部上方为一爪弹簧(514)常时顶持该爪(513)斜向中棒(1)中心,於上推按钮(51)时滑脱该偏动钩桿,而於下推时作动该偏动钩桿(58)以为收伞操作者。
该下控制套管(52)顶端(523)横向滑设一制动突珠(522)藉突珠弹簧(522a)常时顶持突珠(522)以卡扣该下控制套管(52)与该内管(11)於下管珠孔(114)者。
该下控制套管(52)下部邻中棒第一(或右)侧(A)开设一桿孔(521),而於相对之另侧邻中棒第二(或左)侧(B)则开挖一钩孔(524)以分别突伸该偏动钩桿(58)之两侧端部(582,583)者。
该桿塞(53)藉连桿(531)连接该上控制套管(54),桿塞(53)可为该下控制套管(54)之顶端所顶推以为开伞之动作如图3所示者,係可於中棒(1)中滑移,於开伞(图4)被拉至内管(11)之上端(115)。
该上控制套管(54)其管底部(541)连接该桿塞(53)之连桿(531),中段内横设一推块导套(550)其内滑合该推块(55)者,上部开设一对导槽(543)以滑合该下巢(24)之梢子(241),上部第二侧开设一突珠孔(544)以突出该弹性扣件(57)之突珠(571)者,下部第一侧开设一扣钩孔(542)可容该扣钩(56)钩部(562)之上扣如图5所示者,以及一扣头孔(545)开设於导套(550)之第二侧以突伸该推块(55)之扣头(551)如
图1所示者。该扣头(551)係向外向下渐斜者。
该扣钩(56)藉梢子(561)枢设於下巢(24)上、下部呈一下钩部(562)可分别卡扣入该外管(13)之上、下钩孔(138,137)中,以及该上控制套管(54)之导套(550)钩孔(550a)中或其扣钩孔(542)中,而扣钩(56)梢子(561)上端则藉一扣钩弹簧(563)使该下钩部(562)常时偏向裡侧以利其与钩孔(137,138,542,550a)之卡扣定位者,如是於开伞后该扣钩钩部(562)可卡扣於外管(13)之上钩孔(138)如图4所示,而於收伞时,则卡扣於下钩孔(137)如
图1所示者。
该偏动钩桿(58)藉梢子(581)枢设於内管(11)之下部滑合该下控制套管(52)之一对梢槽(525)者,含有一上钩部(583)可突伸经下控制套管(52)之钩孔(524),内管钩孔(116)以卡扣外管(13)之钩孔(139)者,一下突桿部(582)突伸向中棒(1)之第一侧(A),经下控制套管(52)桿孔(521),内管(11)下方之桿孔(113)能於收伞时被按钮(51)之爪(513)所偏动以翘缩第二侧之上钩部(583)以解除外、内管(13,11)之卡扣,以为收伞者,以及一钩桿弹簧(584)常时顶持该上钩部(583)向中棒第二侧(B)以利卡扣外、内管(13,11)者。
於使用本新型欲作开伞动作时,
图1之收折伞应先压按把手(12)压缩收伞弹簧(4)以蓄积其弹性能,如图2所示为该收伞弹簧(4)已加压缩储能,此时上推按钮(51),爪(513)行经钩桿(58)之下突桿部(582)被内缩得以继续″上行″,至图3之开伞前瞬间状况,此时下控制套管(52)因梢子(512)联动关係被带向上使顶端(523)触抵桿塞(53),上推上控制套管(54),使向外渐斜之扣头(551)向右内缩,致向右顶出扣钩(56)之下钩部(562),开伞弹簧(3)乃不再受牵制,而上顶顶套管(14)、上巢(22)、顶骨(21)、下支骨(23),呈图4之开伞状态。此时扣钩(56)之钩部(562)由下钩孔(137)改扣入上钩孔(138)中,上控制套管(54)之弹性扣件(57)之突珠(571)亦卡扣该外管之突珠孔(135)呈现稳定之开伞状况。
於收伞时,自图4将按钮(51)下推,爪(513)压按下突桿部(582),偏动钩桿(58)之上钩部(583)内缩,解除该外管(13)之卡扣,收伞弹簧(4)乃将外管(13)弹起,上升中巢(26),下拉顶骨(21),下巢(24),使扣钩(56)之钩部(562)复卡入下钩孔(137)如
图1所示者,此时因梢子(241)关係使上控制套管(54)亦被下拉,而推块(55)被右侧之扣钩(56)拨动,使左侧之扣头(551)扣入外管之下钩孔(136)中如
图1所示者而得以定位。
於收伞(图4至1)过程中,收伞弹簧(4)之行程(即压缩至松弛)设计上可大於开伞弹簧(3)之行程(松弛至压缩),而收伞弹簧(4)之弹性能(整体)应大於开伞弹簧(3)之弹性能,使於收伞过程中,一并将开伞弹簧(3)压缩、储能以备下次自动开伞之用。
自图3至图4开伞进程中,该桿塞(53)会因开伞时,下巢(24)被向上拉伸,一并上拉上控制套管(54),连桿(531)以及桿塞(53)直至桿塞(53)卡止於内管(11)之上端(115)如图4所示之定位位置。
图1之收伞弹簧(4)弹性能已被放释,必须相对压缩外,内管(13,11)或令伞尖之顶管(14)顶著地(壁)面,压按把手(12),压缩弹簧(4)并上移内管(11)把手(12),直至钩桿之上钩部(583)卡扣该外管之钩孔(139)如图2所示者为止,如是重设(Re-Set),储存收伞弹簧(4)之弹性能,以备下次收伞之用。
由於本新型之构设,开伞时上推(U)按钮收伞时下推(D)按钮,合乎逻辑观念,不致混淆不清,可使开、收伞之动作确实,增加本新型之可靠度及实用性。
本新型中该下控制套管(52)之制动突珠(522)为一保险开关可防止误动作,彼於
图1之收伞状况下,由突珠(522)扣住下套管(52)与下管(11),如此可避免重设、压缩收伞弹簧(
图1至2)时,可防止误推按钮(51)向上;否则按钮(51)一经上推,若松手后不小心下推按钮时,则下压钩桿之突桿部(582),翘缩上钩部(583),使钩部(583)无法卡扣外管之钩孔(139),而收伞弹簧(4)之强大弹力会弹回内管(11)及把手(12),造成误动作。
本新型如图6,1所示者,下支骨(23)穿过中间骨(25)之狭槽(251)左右牵制,可免摇晃,而增进开伞之稳定性。
若於开伞中遭受向下强风(W)时,风力(W)向下压及下支骨(23),下巢(24),使扣钩之下钩部(562)稍向下移,仍扣入扣钩孔(542)中而仍呈稳定状态(如
图1,5所示)。
若风力向上(W1),则因中巢梢子(261)固连於外管(13)之顶端,而外管(13)下方为钩桿之钩部(583)所钩扣,故伞骨装置(2)无法被上拉(W1),亦达稳定之作用。
职是之故,本新型上推开伞,下推收伞,极合乎人体工学,且操作便捷,不会混乱,可避免误动作之发生,整个机构安稳牢靠,确实可靠,为优异於习用自动伞之新颖新型。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伞其特征系包括一伞中棒含有一内管,一把手连接於内管下部,一外管滑套於该内管之外之上者,以及一顶套管弹性套合於该外管之上者;一伞骨装置至少包括一顶骨其里端枢连一上巢,该上巢固连该顶套管之上部,一下支骨其上端枢连该顶骨而下端枢连一下巢该下巢滑设於该外管中,一中间骨其裡端枢连一中巢而外端则枢连该顶骨之外部者,该中巢固连於该外管之顶端者;其中该下支骨係穿通该中间骨之一狭槽中使该下支骨受该中间骨之牵制而不会左右晃动者;一开伞弹簧持设於该外管与该顶套管之间者;一收伞弹簧顶持於该内管与该外管之间;以及一控制装置包括一按钮上下滑设於该把手中,一下控制套管横连该按钮为该按钮所联动者,一桿塞滑设於该伞中棒之中其上端连接一上控制套管套管内横向滑设一推块可操作地卡扣或解扣该下巢者,一扣钩枢连於该下巢上操作地为该推块所偏动以解除该扣钩与该外管之卡扣使该开伞弹簧释能以为开伞者,一弹性扣件弹性持设於该上控制套管之上部中含有一突珠操作地耦合该上控制套管与该外管之上部者,以及一偏动钩桿常时钩扣、卡合该外管内管使该外、内管内之收伞弹簧处於压缩储能状态,於向下推动该按钮时可解除该偏动钩桿对该外、内管之卡合,而使收伞弹簧释能、收伞者。
2.如权利要求1之自动伞,其特征为该按钮包括一基板上下滑合於该把手之一直式钮孔中,一横梢突伸经内管之梢槽插连该下控制套管之下套管端,一单向弹性爪枢设於按钮内部上方为一爪弹簧常时顶持该爪斜向该中桿中心,於上推按钮时滑脱该偏动钩桿,而於下推时作动该偏动钩桿以为收伞操作者。
3.如权利要求1之自动伞,其特征为该下控制套管顶端横向滑设一制动突珠藉突珠弹簧常时顶持突珠以卡扣该下控制套管与该内管於一下管珠孔者。
4.如权利要求1之自动伞,其特征为该上控制套管其管底部连接该桿塞之连桿,中段内横设一推块导套其内滑合该推块者,上部开设一对导槽以滑合该下巢之梢子,上部第二侧开设一突珠孔以突出该弹性扣件之突珠者,下部第一侧开设一扣钩孔可容该扣钩下钩部之卡扣,以及一扣头孔开设於导套之第二侧以突伸该推块之扣头,该扣头係向外(中棒第二侧)向下渐斜者。
5.如权利要求1之自动伞,其特征为该扣钩藉梢子枢设於下巢上、下部呈一下钩部可分别卡扣入该外管之上、下钩孔中,以及该上控制套管之导套钩孔中或上套管之扣钩孔中,而扣钩梢子上端则藉一扣钩弹簧顶持该下钩部常时偏向裡侧以利其与诸钩孔之卡扣定位者,如是於开伞后该扣钩钩部可卡扣於外管之上钩孔,而於收伞时,则卡扣於下钩孔者。
6.如权利要求1之自动伞,其特征为该偏动钩桿藉梢子枢设於内管之下部滑合该下控制套管之一对梢槽者,含有一上钩部可突伸经下控制套管之钩孔,内管钩孔以卡扣外管之钩孔者,一下突桿部突伸向中棒之第一侧,经下控制套管桿孔,内管下方之桿孔能於收伞时被按钮之爪所偏动以翘缩其第二侧之上钩部以解除外、内管之卡扣,以为收伞者,以及一钩桿弹簧常时顶持该上钩部向中棒第二侧以利卡扣外、内管者。
专利摘要一种自动伞具系包括一由内、外管及顶套管伸缩套合而成之伞中棒,其下连接一把手者,多数支伞骨连接伞布枢连至伞中棒之伞骨装置,一开伞弹簧,一收伞弹簧,以及一控制装置含有一按钮上下滑合于该把手中,于收伞操作储存开伞弹簧之弹性能后,上推该按钮,可予自动开伞;而自开伞至收伞操作后,重设该收伞弹簧之弹性能,于下推按钮时,则能自动收伞,如是上推开伞,下推收伞,操作井然有序,不致混淆不清,影响开收伞操作者。
文档编号A45B25/00GK2132413SQ92233029
公开日1993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1992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1992年9月17日
发明者吴增荣, 刘金松 申请人:福太洋伞工厂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