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帽、钢盔的附设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1170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安全帽、钢盔的附设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防护用品中的安全帽、钢盔的附设保护装置。适宜与安全帽、钢盔、帽盔等配套使用。
通常的安全帽和钢盔等头部防护用品,主要防护的是自上而下的打击,所以帽体都采用尼龙、钢、玻璃钢等刚性材质,再配合与帽体有一定间隙的软头套和定位用的帽带,基本上可以防护自上而下坠落物体的打击。然而,还有一种常见的侧向打击,例如,坠落物体打击在帽檐部,或带安全帽者侧向撞击在比帽檐略高的横筋上时,如果打击的力量足够大,超过了定位帽带的承受力,安全帽将能翻转,其帽檐就会扣击在戴帽者的面部,常常是鼻部和危险的三角区受伤。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就是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柔性材料构成的安全帽、钢盔的附设保护装置,万一安全帽翻转,有保护装置的衬垫,帽檐在面部“软着陆”,使安全帽真正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设计制造一种安全帽、钢盔的附设保护装置,主要由帽体、软头套和帽带构成,其特征在于帽檐处附设有可置换的,柔性材料制成的弹性圈(4)。
上述的安全帽、钢盔的附设保护装置,所述的弹性圈(4),其截面形状内、外缘均为
形。
上述的安全帽、钢盔的附设保护装置,所述的弹性圈(4),其截面形状内缘为开口直线形终端圆弧形,外缘为
形。
上述的安全帽、钢盔的附设保护装置,所述的弹性圈(4),其截面形状内缘为开口直线形终端矩形,外缘为
形。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图1是带附设保护装置的安全帽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其弹性圈的截面形状之一局部示意图;图3是其弹性圈的截面形状之二局部示意图;图4是其弹性圈的截面形状之三局部示意图。
图中,1是帽体;2是软头套,纺织品编制或缝制,与帽体用多条系带固定,使帽体悬空“带”在头上;3是定位用帽系带;4是柔性材料如橡胶、橡塑、海绵、泡沫塑料的弹性圈,尺寸根据帽体的型号配套,使其紧紧包扣在帽檐上即可,其内缘形状也是按需确定,如果是普通型安全帽,可以用
形的;如果安全帽的帽檐截面是异形的,也可以使用内缘为开口直线形终端圆弧形,或内缘为开口直线形终端矩形,或其它需要的形状。

背景技术
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效果良好,修正了普通安全帽、钢盔等现存的缺陷,即使安全帽扣翻,因其帽檐部附设有弹性圈,也不至于伤人;2.将弹性圈的形状、色彩等作一些美化处理,起到装饰效果,可使其更加美观大方;3.结构合理,易于制造,价格低廉,适用性强,既可以适用于现有各型安全帽,又可以适用于改进的帽檐异型的安全帽。还可以适用于部队的钢盔、武警、消防部队和民用的帽盔。
实践证明,本实用新型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的发明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显著。
实施例制造安全帽、钢盔的附设保护装置1.常规安全帽安全帽长轴315mm,短轴285mm,帽檐厚2mm,弹性圈材质选色泽鲜艳的橡胶,外径长轴321mm、短轴291mm;内径长轴309mm、短轴279mm,其截面形状内、外缘均为

形,将附设保护装置一弹性圈套在帽檐上,模拟侧向打击试验,受试者安全无恙,且弹性圈鲜艳悦目,美观大方,一举两得。若弹性圈老化或破损,置换简便。
2.特制安全帽安全帽长轴315mm,短轴285mm,帽檐厚2mm,边缘呈弧形或矩形凸起,弹性圈材质选色泽鲜艳的橡塑、海绵或泡沫塑料,外径长轴321mm、短轴291mm;内径长轴309mm、短轴279mm,其截面形状内缘为开口直线形终端圆弧形,或内缘为开口直线形终端矩形,外缘可为

形,将附设保护装置一弹性圈套在帽檐上,模拟侧向打击试验,受试者安全无恙,且弹性圈鲜艳悦目,美观大方,一举两得。若弹性圈老化或破损,替换简便。
权利要求1.一种安全帽、钢盔的附设保护装置,主要由帽体、软头套和帽带构成,其特征在于帽檐处附设有可置换的,柔性材料制成的弹性圈(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钢盔的附设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弹性圈(4),其截面形状内、外缘均为
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钢盔的附设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弹性圈(4),其截面形状内缘为开口直线形终端圆弧形,外缘为
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钢盔的附设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弹性圈(4),其截面形状内缘为开口直线形终端矩形,外缘为
形。
专利摘要一种安全帽、钢盔的附设保护装置,主要由帽体、软头套和帽带构成。其特征是帽檐处附设有可置换的、柔性材料制成的弹性圈。解决了常规安全帽受侧向打击安全帽翻转时,其帽檐易于击伤带帽者面部的问题,有保护装置的衬垫,帽檐在面部“软着陆”,使安全帽真正安全。既适用于各型安全帽,又适用于部队的钢盔、武警、消防部队和民用的帽盔。
文档编号A42B3/04GK2172013SQ93232238
公开日1994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1993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1993年11月9日
发明者杨立民, 黄德蒙 申请人:杨立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