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卫喷雾手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77543阅读:65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卫喷雾手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卫喷雾手环,所述手环包括一个中空的手环主体(1),所述手环主体(1)的外表面设有一个孔洞,所述孔洞中过盈插入密封圈(2),所述密封圈(2)中插入气嘴(3),所述气嘴(3)的底部连接拉线(4),所述拉线(4)穿过手环主体(1)的内表面并延伸至手环主体(1)之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结构简单,喷射防狼喷雾的操作方便快捷,且本发明的手环可以反复利用,实用价值高。
【专利说明】
一种自卫喷雾手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饰物兼防身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卫喷雾手环。
【背景技术】
[0002]和颐酒店女生被袭事件再一次引发现代社会对于女性防身的思考。虽然如今的公共治安已经日趋完善,但是仍旧存在某些特殊情况,需要当事人能够及时的自卫。作为自卫中的一大组成部分,“防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且其受众不仅局限于女性。尽管现有技术开发出了一些防狼用具,但仍存在着各种不足之处。
[0003]现存喷雾防狼器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喷雾型防狼器:1.在使用时,从将其拿出到喷射喷雾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对与劫匪的对抗是非常不利的;2.实际操作中每次需要使用的防狼喷雾量较少,而现存防狼器需要存储多于使用量的额外刺激性物质,不仅占用背包或口袋空间,而且加大了防狼器的重量,不够轻盈便捷;3.现存喷雾型防狼器不可重复使用,一旦用完,需重新购买。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防狼器具与首饰结合起来,发明了一些喷雾型防狼首饰、报警式防狼器具和物理攻击型防狼器具。
[0004]其中,报警式防狼器具在荒野或周围无人的情况下将失去效用;物理攻击型防狼器具作为首饰进行佩戴,显得不够美观,且容易造成意外的伤害。因此,喷雾型防狼器具在美观程度及实际应用时均得到保证。但是,市面上现行的喷雾型防狼首饰,都在戒指内部设有微型栗结构,导致戒指的结构复杂,价格不菲。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美观大方的自卫喷雾手环。
[0006]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自卫喷雾手环,所述手环包括一个中空的手环主体,所述手环主体的外表面设有一个孔洞,所述孔洞中过盈插入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中插入气嘴,所述气嘴的底部连接拉线,所述拉线穿过手环主体的内表面并延伸至手环主体之外;未拉动拉线时,所述气嘴与空腔隔开;拉动拉线后,气嘴与空腔连通。
[0007]所述的密封圈呈柱形,该密封圈与所述手环主体过盈配合;所述密封圈的上下表面之间设有垂直于手环主体内外表面的垂直通孔,密封圈的侧面设有平行于手环主体内外表面的平行通孔,所述垂直通孔和平行通孔在密封圈内部相交。
[0008]所述的气嘴呈T字形,包括顶板以及设置在顶板下方的柱体,所述顶板的形状与手环主体外表面的孔洞形状相匹配,所述柱体与所述垂直通孔过盈配合。
[0009]所述顶板的中心设有小孔,所述柱体内部设有通道,该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小孔连通,所述柱体的侧面设有连接孔;未拉动拉线时,所述连接孔通过密封圈与空腔隔开;拉动拉线后,所述连接孔进入所述平行通孔中并与空腔连通。
[0010]所述拉线与柱体的底部连接。
[0011]所述的手环主体内部放置防狼喷雾。
[0012]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0013]平常时候,由于密封圈与手环主体是过盈配合,且气嘴的柱体与密封圈也是过盈配合的,所以手环主体内的防狼喷雾无法喷出。
[0014]当遇到危险时,拉动拉线,将气嘴的柱体往下拉动,使得柱体上的连接孔也向下移动,直至连接孔到达平行通孔内,手环主体内的气压高于大气压,防狼喷雾依次途经手环主体、平行通孔、连接孔、柱体内的通道、顶板的小孔,并从小孔中喷出。当松开拉线时,密封圈具有弹性并回复原状,从而带动气嘴往上运动,使得连接孔重新被密封圈包围,使得戒指主体内部与大气隔绝。
[0015]当需要充气时,将防狼喷雾充气瓶的接口与气嘴对接,力压气嘴向下运动,弹性密封圈被向下压缩,气嘴柱体上的小孔向下移动,直至连通手环主体,防狼喷雾充入手环主体的空腔内。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0017](I)佩戴本发明在手上,节省了使用时还需另行拿出的时间;
[0018](2)本发明的结构设计简单,喷射防狼喷雾的操作既方便又快捷,易于大批量的生广制备;
[0019](3)将防狼喷雾注入手环内部结构中,不仅充分利用空间,而且隐蔽性极强;防狼喷雾的喷射和充气为同一结构,因此该防狼手环可反复利用,防狼喷雾用完后,重新充气即可。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不意图,
[0021]图2为本发明的截面示意图;
[0022]图3为图2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3]图4为本发明气嘴的立体不意图;
[0024]图5为本发明气嘴的截面示意图;
[0025]图6为本发明密封圈的立体示意图;
[0026]图7为本发明的使用步骤示意图。
[0027]其中,I为手环主体,2为密封圈,21为垂直通孔,22为平行通孔,3为气嘴,31为顶板,32为柱体,33为连接孔,4为拉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29]实施例
[0030]一种自卫喷雾手环,其结构如图1、图2及图3所示,该包括一个中空的手环主体I,手环主体I中空部分放置防狼喷雾,手环主体I的外表面设有一个圆形孔洞,该圆形孔洞的下方过盈插入密封圈2,密封圈2的中央插入气嘴3,气嘴3的底部连接拉线4,该拉线4穿过手环主体I的内表面并延伸至手环主体I之外。拉线4固定于气嘴3下部的横向洞与纵向洞处,拉线4横向打结并从纵向抽出,延伸至手环外部。
[0031]其中,气嘴3的结构如图4、图5所示,该气嘴呈T字形,包括圆形的顶板31以及设置在顶板下方的柱体32,顶板31的大小与手环主体外表面孔洞的大小相匹配,顶板31的中心设有小孔,柱体32与顶板31连接的一侧内部设有与顶板31中心小孔相连通的通道,且该通道对应柱体32的外表面设有连接孔33。
[0032]密封圈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密封圈2呈圆柱形,该密封圈2与手环主体过盈配合;密封圈2的上下表面之间设有垂直于手环主体内外表面的垂直通孔21,密封圈2的侧面设有平行于手环主体内外表面的平行通孔22,垂直通孔21和平行通孔22在密封圈2内部相交。气嘴的柱体就过盈插在垂直通孔21中。
[0033]该自卫喷雾手环的操作步骤如图7所示,步骤一:将手环佩戴在手腕上;步骤二:手臂垂直向下使拉线垂于手掌中,并用手指握住拉线;步骤三:手心朝外且向手背方向用力拉动拉线,手环气嘴即可向外喷射防狼喷雾。
[0034]上述步骤对应的原理,结合图1?图6的结构,描述如下:自卫喷雾手环充气时,将防狼喷雾充气瓶的接口与气嘴3对接,力压气嘴3向下运动,弹性密封圈2被向下压缩,气嘴3柱体32上的连接孔33向下移动,直至到达平行通孔22处,从而连通手环主体I,防狼喷雾充入手环主体的空腔内;充气完毕后,由于密封圈2恢复原始状态,气嘴2重新恢复初始状态,气嘴3柱体32上的连接孔33向上移动,连接孔33重新被密封圈2封闭起来,防狼喷雾被储存在自卫喷雾手环内。
[0035]使用时,向外用力拉动拉线4,带动气嘴3向下运动,弹性密封圈2被向下压缩,气嘴3柱体32上的连接孔33向下移动,进入密封圈2平行通孔22的空腔内,由于内外气压差,防狼喷雾经由气嘴3中心的小孔喷出。喷气完毕松手后,密封圈2恢复初始状态,气嘴3柱体32上的连接孔33向上移动,连接孔33重新被密封圈2封闭起来,自卫喷雾手环恢复初始状态。
[0036]以上实施例仅用以上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自卫喷雾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手环包括手环主体(I),所述手环主体(I)包括外表面以及与身体接触的内表面,所述外表面和内表面之间设有空腔,所述手环主体(I)的外表面设有一个孔洞,所述孔洞中过盈插入密封圈(2),所述密封圈(2)中插入气嘴(3),所述气嘴(3)的底部连接拉线(4),所述拉线(4)穿过手环主体(I)的内表面并延伸至手环主体(I)之外;未拉动拉线(4)时,所述气嘴(3)与空腔隔开;拉动拉线(4)后,气嘴(3)与空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卫喷雾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圈(2)呈柱形,该密封圈(2)与所述手环主体(I)过盈配合;所述密封圈(2)的上下表面之间设有贯穿的垂直通孔,密封圈(2)的侧面设有贯穿的平行通孔,所述垂直通孔和平行通孔在密封圈(2)内部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卫喷雾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嘴呈T字形,包括顶板以及设置在顶板下方的柱体,所述顶板的形状与手环主体(I)外表面的孔洞形状相匹配,所述柱体与所述垂直通孔过盈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卫喷雾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的中心设有小孔,所述柱体内部设有通道,该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小孔连通,所述柱体的侧面设有连接孔;未拉动拉线(4)时,所述连接孔通过密封圈(2)与空腔隔开;拉动拉线(4)后,所述连接孔进入所述平行通孔中并与空腔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卫喷雾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4)与柱体的底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卫喷雾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环主体(I)空腔内放置防狼喷雾。
【文档编号】A44C5/00GK105831901SQ201610357242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5月26日
【发明人】庄辉玲, 王骞盛, 王佳杰, 陈健
【申请人】同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