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伤硬脑膜切开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4855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损伤硬脑膜切开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临床手术器械,主要提出一种无损伤硬脑膜切开刀,用于开颅手术中硬脑膜的切开,特别适用颅脑损伤、脑出血、脑内肿瘤等脑水肿明显或脑内压力较高病人的手术治疗。
目前脑外科医生在开颅手术中对硬脑膜的切开,使用的是组织剪或硬脑膜剪。该剪刀的使用具有相当长的历史,结构上存在一定缺陷,对狭小的脑外手术操作空间,使用很不方便。遇脑水肿或脑内压较高的病人时,往往会造成脑组织的“切割伤”,且间断的剪开硬脑膜,会造成剪开边缘不整齐,手术结束缝合硬脑膜不严密。
本实用新型提出无损伤硬脑膜切开刀的目的即是克服现有手术器械使用时所存在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结构完成其发明任务本实用新型切开刀包括刀架和刀片两部分,刀架由底板和垂直其上的刀柄构成,底板前端钝圆向上微翘呈浅勺状,刀片上部与刀柄固定联接,下部为平面位于底板上部,刀片的刀刃为向上的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在手术中不会因脑内压高而造成脑组织切割,减少手术对重要组织的“误伤”。垂直于底板的刀柄设计,更便于狭小空间的精确操作,刀片的结构形状便于切开硬脑膜,手术时轻轻向上提起刀柄,向前滑行,便可整齐、灵巧、可选择任意弧度地切开硬脑膜。
本实用新型操作过程全麻成功后病人平卧手术台上,头部高约15-30°,按手术要求划马蹄形切口标志线于头部。常规头部清毒、铺无菌手术巾。沿标志线注射1%普鲁卡因局部麻醉。沿标志线切开头皮,达骨膜层。边切开边用双极电凝电灼出血动脉止血,用头皮夹排列钳夹止血。沿皮缘下蹄形切开骨膜,基底部位颅底部。用骨膜剥离子分离骨膜宽2-3cm。电动颅骨钻沿剥开骨膜带在颅骨上钻5个孔,孔间用铣刀斜形锯开颅骨,向基底部翻撬皮骨瓣,暴露硬脑膜。距骨缘1.0cm处电灼硬脑膜动脉。选择脑无功能区表面的硬脑处用普通手术刀划开硬膜2.0cm,即见脑组织,若脑内压较高,会见到脑组织从硬脑膜小切口处膨出。用“无损伤硬脑膜切开刀”底板前端轻轻向下按下脑组织,将底板前端放入硬脑膜与脑组织之间,刀片刀刃距骨缘1.0cm,轻提刀柄使底板前部斜上向提,而底板后部轻向下(脑组织方向)压,滑行向前,便可灵巧、无损伤脑组织、整齐地弧形切开硬脑膜。此时颅腔全部打开。脑组织的手术方法据病情需要进行,脑内手术结束,清点手术棉片及器械无误、止血彻底后,用“1”号丝线连续缝合硬脑膜切开缘(此刀切开的边缘整齐,容易缝合严密,减少术后脑有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放硬脑膜处引流管1根。恢复骨瓣于原位,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骨膜,“4”号丝线间断缝合帽状腱膜及皮肤,手术结束。
实施例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
图1的俯视图。
结合附图对其结构加以进一步说明如附
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切开刀包括刀架和刀片两部分,其中刀架由底板3和垂直其上的刀柄1构成,底板3长35mm,宽20mm,厚1.0mm,前端钝圆向上微翘呈浅勺状,刀片2的上部与刀柄1固定联接,下部为平面位于底板上部,刀片的刀刃为向上的斜面。
权利要求1.一种无损伤硬脑膜切开刀,包括刀架和刀片两部分,其特征是刀架由底板(3)和垂直其上的刀柄(1)构成,底板(3)前端钝圆向上微翘呈浅勺状,刀片(2)上部与刀柄(1)固定联接,下部为平面位于底板上部,刀片的刀刃为向上的斜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临床手术器械。其包括刀架和刀片两部分,刀架由底板和垂直其上的刀柄构成,底板前端钝圆向上微翘呈浅勺状,刀片上部与刀柄固定联接,下部为平面位于底板上部,刀片的刀刃为向上的斜面。本实用新型操作灵便,适合在狭小的操作空间使用。操作过程中不会因脑内高压而损伤脑组织,切开的硬脑膜边缘整齐,利于手术结束时严密缝合硬脑膜。
文档编号A61B17/32GK2430953SQ0021513
公开日2001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00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00年6月16日
发明者常敬民, 冯光, 潘红强 申请人:常敬民, 冯光, 潘红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