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发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363阅读:14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生发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发剂。进一步说,本发明涉及生发剂中混合的细胞活化剂和头发张力、硬度改善剂。
生发剂赋予头发的效果有下列例子。生发诱导效果(促进头发发育效果、生长期诱导效果)、使头发浓、变粗的效果、头发生长期延长的效果、抑制5α-还原酶效果、促进血液循环效果、杀菌效果、防止头皮屑效果、保湿效果、抗氧化效果。
但是,虽然是全力进行生发剂的研究开发,但是以前的生发剂在防止脱发、生发效果等生发作用不一定是令人满意的。这是因为脱发的原因很多,且生发的机理也非常复杂。
以前的生发剂,只研究所谓“生发”或“脱发”现象进行开发,很少有探求其机理开发的生发剂。
其原因是,着眼于机理的可简便确认生发效果的生发剂检测方法没有充分确立。特别是确认头发生长期延长效果的生发剂检测方法的确立很难。其结果,以前很多生发剂没有生长期延长效果,是着眼于在头发周期的头发生长期中诱导毛发的诱导生发效果进行开发的产品。
因此,本发明者等,确立了在体外进行的简便的检测头发生长期延长效果的生发剂检测方法。使用该生发药剂检测方法,发现了具有延长头发生长期效果的成分。而且,该成分可赋予头发张力和硬度,发现了无法预料的所谓赋予头发丰满感的效果,并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如下所示。
1、提供具有延长头发生长期效果,并赋予头发张力和硬度,可赋予头发丰满感的生发剂、生发香波。
2、提供生发化妆品中配合的细胞活化剂、头发张力、硬度改善剂。发明的公开本发明如下所示。
(1)含有N-甲基牛磺酸的生发剂。
(2)含有N-甲基牛磺酸的生发香波。
(3)N-甲基牛磺酸作为有效成分的细胞活化剂。
(4)N-甲基牛磺酸作为有效成分的头发张力、硬度改善剂。
图2是表示头发扭矩的增加的图表。
在本发明中,“生发剂”是指以营养头发为目的的头发相关产品。
本发明的生发剂,通过后述生发剂检测方法,通过维持或促进至少毛囊上皮细胞的分裂增殖活性,具有维持或延长头发的生长期的效果。
本发明的生发香波是指,在上述生发剂中混合洗净成分(表面活性剂等)作为生发洗法剂使用的优选方式。
另外,细胞活化剂、头发张力、硬度改善剂,是与生发剂配合的另外的试剂。
本发明的生发剂对于,由于毛根附近的毛囊上皮细胞增殖缓慢引起的生长期变短,相对于生长期,休止期毛的比例变多引起的脱毛症特别有效。
本发明的生发剂,通过与具有其他功效的生发剂组合使用,在脱发症中可提高总合的并且协同的效果。
N-甲基牛磺酸在生发剂中的配合量,为发挥本发明的效果,可根据生发剂的具体形态适当决定。
其配合量,相对于生发剂总量,通常为0.00001~20质量%,优选0.01~10.0质量%。
不足0.00001质量%的配合量,不能充分发挥基于毛囊细胞增殖活性作用或外毛根鞘细胞增殖活性作用的头发生长期延长效果。
超过20重量%的混合量,未见到期望的随配合量的增加效果的增大效果。另外,在制备目的剂型中导致障碍的倾向变得显著。
本发明的生发剂,具有基于优秀的毛囊细胞增殖活性作用或外毛根鞘细胞增殖活性作用的头发生长期延长效果。
因此,对于由于毛根附近的毛囊上皮细胞增殖缓慢引起的生长期变短,相对于生长期,休止期毛的比例变多引起的脱毛症特别有效。
另外,通过将N-甲基牛磺酸与其他具有其他功效的生发成分组合使用,可得到协同的生发效果提高。
在本发明中,对于确认头发生长期延长效果(毛周期中生长期的维持或延长)的方法没有限定。可使用体外鉴定方法或体内鉴定方法。考虑到其简便性和有效性,优选使用体外鉴定方法。
下面对头发生长期延长效果的毛囊系上皮培养细胞增殖效果的体外鉴定方法进行简单说明。
该方法是,通过将毛囊上皮系培养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与对象物质接触,鉴定其细胞增殖活性的有无或强弱的方法。
该鉴定方法,是评价毛周期中延长生长期效果的生发药剂鉴定方法。
即是,着眼于与头发伸长直接相关的毛囊上皮系细胞,通过使用该培养细胞,鉴定毛周期的生长期延长效果的体外生发剂鉴定方法。
该生发剂鉴定方法,通过使分离动物(包括人)的毛囊上皮细胞得到的培养细胞的“毛囊上皮系培养细胞”与对象物质接触,鉴定其增殖的有无和强弱。
毛囊上皮系细胞特别是指毛根附近的外毛根鞘细胞和基质细胞等细胞,内侧的毛乳头细胞除外。
毛周期的生长期是头发伸长的阶段(毛囊上皮系细胞分裂增殖的阶段)如果钝化该阶段,形成退行期和休止期,头发的成长停止。
即,可延长毛周期的生长期的物质,可维持毛囊上皮系细胞的分裂和增殖活性。这样,防止了毛周期向退行期和休止期的移动,防止了脱发。
即,本发明的生发剂,具有毛囊上皮系细胞增殖的促进或连续维持效果。
另外,作为其他体外生发剂的鉴定方法,有例如,使对象物质与动物的毛乳头细胞作用,判定其增殖效果的方法。
在体内鉴定毛囊系上皮细胞增殖效果的方法,有例如,向裸鼠给予对象物质,鉴定裸鼠体表生毛部位的状态,鉴定对象物质对毛周期中的生长期延长效果的方法。
即是,原则上虽然是无毛的,其生毛部位经时向体表移动的生毛的裸鼠,通过鉴定其生毛部位的扩大和生毛部位的移动速度,鉴定毛周期中生长期长度的生发剂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生发剂,只要是可适用于头皮头发的剂型都可以,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选择液状、乳液、软膏等。
本发明的生发剂,例如可作为养发剂、发乳、摩丝(登记商标)、香波、染发液、乳膏、乳液、发膜等制品使用。
生发剂的优选制品形态是生发香波或生发染发液。混合了洗净成分(例如,表面活性剂)的生发香波,通过每天使用,容易发挥生发效果,而且,赋予头发张力和硬度,可赋予头发丰满感。
本发明的生发剂,可在不损坏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根据需要混合化妆品、保健品、药品的一般混合成分,通过常规方法制备。一般混合成分例如有,粉末成分、液体油脂、固体油脂、蜡、烃油、高级脂肪酸、高级醇、酯油、硅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保湿剂、水溶性高分子、增粘剂、被膜剂、紫外线吸收剂、金属离子螯合剂、低级醇、多元醇、糖、氨基酸、有机胺、高分子乳液、pH调节剂、皮肤营养剂、维生素、防氧化剂、防氧化助剂、香料、水。
具体的可混合成分如下列举。根据需要,可混合下述成分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根据目的剂型使用常规方法制造。
无机粉末滑石、高岭土、云母、绢云母(丝云母)、白云母、金云母、合成云母、红云母、黑云母、蛭石、碳酸镁、碳酸钙、硅酸铝、硅酸钡、硅酸钙、硅酸镁、硅酸锶、钨酸金属盐、镁、二氧化硅、沸石、硫酸钡、烧结硫酸钙(熟石膏)、磷酸钙、氟磷灰石、羟基磷灰石、陶瓷粉末、金属皂(肉豆蔻酸锌、棕榈酸钙、硬酯酸铝)、氮化硼。
有机粉末聚酰胺树脂粉末(尼龙粉末)、聚乙烯粉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粉末、聚苯乙烯粉末、苯乙烯和丙烯酸的共聚物树脂粉末、苯并鸟粪胺树脂粉末、聚四氟化乙烯粉末、纤维素粉末。
无机颜料无机白色颜料(二氧化钛、氧化锌)、无机红色颜料{氧化铁(氧化铁红)、钛酸铁}、无机褐色颜料(γ-氧化铁)、无机黄色颜料(黄氧化铁、黄土)、无机黑色颜料(黑氧化铁、低氧化钛)、无机紫色颜料(芒果紫、钴紫)、无机绿色颜料(氧化铬、氢氧化铬、钛酸钴)、无机蓝色颜料(群青、深蓝);珍珠色颜料(二氧化钛涂覆的云母、二氧化钛涂覆的氯氧化铋、二氧化钛涂覆的滑石、着色二氧化钛涂覆的云母、氯氧化铋、鱼鳞箔);金属粉末颜料(铝粉、铜粉);有机颜料红色201号、红色202号、红色204号、红色205号、红色220号、红色226号、红色228号、红色405号、橙色203号、橙色204号、黄色205号、黄色401号、及蓝色404号、红色3号、红色104号、红色106号、红色227号、红色230号、红色401号、红色505号、橙色205号、黄色4号、黄色5号、黄色202号、黄色203号、绿色3号、蓝色1号。天然色素(叶绿素、β-胡萝卜素)。
液体油脂鳄梨油、山茶油、甲鱼油、澳洲坚果油、玉米油、水貂油、橄榄油、菜子油、蛋黄油、芝麻油、杏仁油、小麦胚芽油、山茶花油、蓖麻油、亚麻仁油、红花油、绵籽油、紫苏子油、大豆油、落花生油、茶籽油、椰子油、米糠油、中国桐油、日本桐油、霍霍巴油、胚芽油、二缩三甘油。
固体油脂可可豆脂、椰子油、马脂、硬化椰子油、棕榈油、牛脂、羊脂、硬化牛脂、棕榈仁油、猪脂、牛骨脂、木蜡仁油、硬化油、牛脚脂、木蜡、硬化蓖麻油。
蜡蜂蜡、小烛树蜡、绵蜡、巴西棕榈蜡、月桂子蜡、虫蜡、鲸蜡、褐煤蜡、米糠蜡、羊毛脂、木棉花蜡、醋酸羊毛蜡、液体羊毛脂、糖黍蜡、羊毛脂脂肪酸异丙酯、月桂酸己基酯、还原羊毛脂、希蒙得木蜡、硬质羊毛脂、虫胶蜡、POE羊毛醇醚、POE羊毛脂醇醋酸酯、POE胆甾醇醚、羊毛脂脂肪酸聚乙二醇、POE氢化羊毛脂醇醚。
烃油液体石蜡、地蜡、三十碳烷、姥鲛烷、石蜡、纯地蜡、角鲨烯、凡士林、微晶蜡。
高级脂肪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山萮酸、油酸、十一碳烯酸、妥尔油脂肪酸、异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六碳烯酸(DHA)。
高级醇直链醇(月桂醇、鲸蜡醇、硬脂醇、山萮醇、肉豆蔻醇、油醇、十八醇十六醇混合物)、支链醇(鲨肝醇、2-癸基十四醇、含水毛脂醇、胆甾醇、植物甾醇、己基十二烷醇、异硬脂醇、辛基十二烷醇)。
酯油肉豆蔻酸异丙酯、辛酸十六烷基酯、肉豆蔻酸辛基十二烷基酯、棕榈酸异丙酯、硬脂酸丁酯、月桂酸己酯、肉豆蔻酸肉豆蔻酯、油酸癸酯、二甲基辛酸己基癸基酯、乳酸十六烷酯、乳酸肉豆蔻基酯、醋酸羊毛脂、硬脂酸异十六烷基酯、异硬脂酸异十六烷基酯、12-羟基硬脂酸胆甾基酯、二-2-乙基己酸乙二醇酯、二季戊四醇脂肪酸酯、单硬脂酸N-烷基乙二醇酯、二癸酸辛戊二醇酯、苹果酸二异硬脂基酯、二-2-庚基十一酸甘油酯、三-2-乙基己酸三羟甲基丙烷酯、三异硬脂酸三羟甲基丙烷酯、四-2-乙基己酸季戊四醇酯、三-2-乙基己酸甘油酯、三辛酸甘油酯、三异棕榈酸甘油酯、三异硬脂酸三羟甲基丙烷、十六烷基2-乙基己酸酯、2-乙基己基棕榈酸酯、三肉豆蔻酸甘油酯、三-2-庚基十一酸甘油酯、蓖麻油脂肪酸甲酯、油酸油酯、乙酸甘油酯、棕榈酸2-庚基十一基酯、己二酸二异丁酯、N-月桂酰-L-谷氨酸-2-辛基十二烷基酯、己二酸二-2-庚基十一烷基酯、月桂酸乙酯、癸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肉豆蔻酸2-己基癸基酯、棕榈酸2-己基癸基酯、己二酸2-己基癸基酯、癸二酸二异丙基酯、琥珀酸2-乙基己基酯、柠檬酸三乙酯。
硅油链状聚硅氧烷(二甲基聚硅氧烷、甲基苯基聚硅氧烷、二苯基聚硅氧烷)、环状聚硅氧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十甲基环戊硅氧烷、十二甲基环己硅氧烷)、立体网眼结构硅树脂、硅橡胶、改性聚硅氧烷(氨基改性聚硅氧烷、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烷基改性聚硅氧烷、氟改性聚硅氧烷)。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酸肥皂(月桂酸钠、棕榈酸钠)、高级烷基硫酸酯盐(月桂基硫酸钠、月桂基硫酸钾)、烷基醚硫酸酯盐(POE-月桂基硫酸三乙醇胺、POE-月桂基硫酸钠)、N-酰基肌氨酸(月桂酰基肌氨酸钠)、高级脂肪酸酰胺磺酸盐(N-肉豆蔻酰基-N-甲基牛磺酸钠、椰子油脂肪酸甲基牛磺酸钠、月桂基甲基牛磺酸钠)、磷酸酯盐(POE-油烯醚磷酸钠、POE-硬脂基醚磷酸)、磺基琥珀酸盐(二-2-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单月桂酰基单乙醇酰胺聚氧乙烯磺基琥珀酸钠、月桂基聚丙二醇磺基琥珀酸钠)、烷基苯磺酸盐(线性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线性十二烷基苯磺酸三乙醇胺、线性十二烷基苯磺酸)、高级脂肪酸酯硫酸酯盐(硬化椰子油脂肪酸甘油硫酸钠)、N-酰基谷氨酸盐(N-月桂酰基谷氨酸一钠盐、N-硬脂酰谷氨酸二钠盐、N-肉豆蔻酰基-L-谷氨酸一钠盐)、硫酸化油(土耳其红油)、POE-烷基醚羧酸、POE-烷基烯丙基醚羧酸盐、α-烯烃磺酸盐、高级脂肪酸酯磺酸盐、二级醇硫酸酯盐、高级脂肪酸烷基醇酰胺硫酸酯盐、月桂酰单乙醇酰胺琥珀酸钠、N-棕榈酰基天冬氨酸二三乙醇胺、酪蛋白钠。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三甲基铵盐(硬脂酰三甲基氯化铵、月桂基三甲基氯化铵)、烷基吡啶鎓盐(十六烷基氯化吡啶鎓)、二硬脂酰基二甲基氯化铵二烷基二甲基铵盐、氯化聚(N,N’-二甲基-3,5-亚甲基哌啶鎓)、烷基季铵盐、烷基二甲基苄基铵、烷基异喹啉鎓、二烷基吗啉鎓、POE-烷基胺、烷基胺盐、聚胺脂肪酸衍生物、戊基醇脂肪酸衍生物、氯化苄烷胺、氯化苄乙氧铵。
两性表面活性剂咪唑啉类两性表面活性剂(2-十一烷基-N,N,N-(羟基乙基羧甲基)-2-咪唑啉钠、2-ココイル-2-咪唑啉鎓氢氧化物-1-羧基乙氧基2钠盐)、甜菜碱系表面活性剂(2-十七烷基-N-羧甲基-N-羟乙基咪唑啉鎓甜菜碱、月桂基二甲基氨基醋酸甜菜碱、烷基甜菜碱、酰胺基甜菜碱、磺基甜菜碱)。
亲油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山梨糖醇酐单异硬脂酸酯、山梨糖醇酐单月桂酸酯、山梨糖醇酐单棕榈酸酯、山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山梨糖醇酐倍半油酸酯、山梨糖醇酐三油酸酯、五-2-乙基己酸二甘油山梨糖醇酐、四-2-乙基己酸二甘油山梨糖醇酐)、甘油聚甘油脂肪酸(单绵籽油脂肪酸甘油酯、单芥酸甘油酯、倍半油酸甘油酯、单硬脂酸甘油酯、α,α’-油酸焦谷氨酸甘油酯、单硬脂酸甘油酯苹果酸)、丙二醇脂肪酸酯(单硬脂酸丙二醇酯)、硬化蓖麻油衍生物、甘油烷基醚。
亲水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OE-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POE-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POE-山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POE-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POE-山梨糖醇酐四油酸酯)、POE山梨糖醇脂肪酸酯(POE-山梨糖醇单月桂酸酯、POE-山梨糖醇单油酸酯、POE-山梨糖醇五油酸酯、POE-山梨糖醇单硬脂酸酯)、POE-甘油脂肪酸酯(POE-甘油单硬脂酸酯、POE-甘油单异硬脂酸酯、POE-甘油三异硬脂酸酯等POE-单油酸酯)、POE-脂肪酸酯(POE-二硬脂酸酯、POE-单二油酸酯、二硬脂酸乙二醇酯)、POE-烷基醚(POE-月桂基醚、POE-油基醚、POE-硬脂基醚、POE-山萮醚、POE-2-辛基十二烷基醚、POE-胆甾醇烷醇醚、普路罗尼克)、POE·POP-烷基醚(POE·POP-十六烷基醚、POE·POP-2-癸基十四烷基醚、POE·POP-单丁基醚、POE·POP-氢化羊毛脂、POE·POP-甘油醚)、四POE·四POP-乙二胺缩合物(テトロニツク)、POE-蓖麻油硬化蓖麻油衍生物(POE-蓖麻油、POE-硬化蓖麻油、POE-硬化蓖麻油单异硬脂酸酯、POE-硬化蓖麻油三异硬脂酸酯、POE-硬化蓖麻油单焦谷氨酸单异硬脂酸二酯、POE-硬化蓖麻油马来酸酯)、POE-蜂蜡·羊毛脂衍生物(POE-山梨糖醇蜂蜡)、烷醇酰胺(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月桂酸单乙醇酰胺、脂肪酸异丙醇酰胺)、POE-丙二醇脂肪酸酯、POE-烷基胺、POE-脂肪酸酰胺、蔗糖脂肪酸酯、烷基乙氧二甲基胺氧化物、三油基磷酸。
保温剂聚乙二醇、丙二醇、甘油、1,3-丁二醇、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硫酸粘液素、卡洛宁酸、维生素B6胶原、胆甾基-1 2-羟基硬脂酸酯、乳酸钠、胆汁酸盐、d1-吡咯酮羧酸盐、短链可溶性胶原、二甘油(EO)PO加成物、イザヨイバラ提取物、セイヨウノコギリソウ提取物、草木犀提取物。
天然水溶性高分子植物类高分子{阿拉伯树胶、西黄蓍胶、半乳聚糖、愈疮胶、角豆树胶、刺梧桐树胶、角叉菜胶、果胶、琼脂、クインスシ一ド(木爪)、海藻胶(褐藻エス)、淀粉(米、玉米、马铃薯、小麦)、甘草酸}、微生物类高分子(呫吨树胶、葡聚糖、琥珀酰萄聚糖、茁糖多糖)、动物类高分子(胶原、酪蛋白、白蛋白、明胶)。
半合成水溶性高分子淀粉类高分子(羧甲基淀粉、甲基羟基淀粉)、纤维素类高分子(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甲基羟基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纤维素硫酸钠、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结晶纤维素、纤维素粉末)、藻酸类高分子(藻酸钠、藻酸丙二醇酯)。
合成水溶性高分子乙烯基类高分子(聚乙烯基醇、聚乙烯基甲基醚、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羧乙烯基聚合物)、聚环氧乙烷类高分子(聚乙二醇20,000、40,000、60,000的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共聚物)、丙烯酸类高分子(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酸乙酯、聚丙烯酰胺)、聚乙烯亚胺、阳离子聚合物。
增粘剂阿拉伯树胶、角叉菜胶、梧桐胶、西黄著胶、角豆树胶、クインスシ一ド(木爪)、酪蛋白、葡聚糖、明胶、果胶酸钠、藻酸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CMC、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PVA、PVM、PVP、聚丙烯酸钠、羧乙烯基聚合物、刺槐豆胶、愈疮胶、罗望子树胶、二烷基二甲基硫酸铵纤维素、呫吨树胶、硅酸铝镁、膨润土、锂蒙脱石、硅酸AlMg(蜂胶)、ラポナイト、硅酸酐。
紫外线吸收剂苯甲酸类紫外线吸收剂{对氨基苯甲酸(以下简称为PABA)、PABA单甘油酯、N,N-二丙氧基PABA乙基酯、N,N-二乙氧基PABA乙基酯、N,N-二甲基PABA乙基酯、N,N-二甲基PABA丁基酯、N,N-二甲基PABA乙基酯}、氨茴酸类紫外线吸收剂(高基-N-乙酰基氨茴酸酯)、水杨酸类紫外线吸收剂(水杨酸戊酯、水杨酸基酯、水杨酸高基酯、水杨酸辛酯、水杨酸苯酯、水杨酸苄基酯、对异丙醇苯基水杨酸酯)、肉桂酸类紫外线吸收剂(肉桂酸辛酯、乙基-4-异丙基肉桂酸酯、甲基-2,5-二异丙基肉桂酸酯、乙基-2,4-二异丙基肉桂酸酯、甲基-2,4-二异丙基肉桂酸酯、丙基-对甲氧肉桂酸酯、异丙基-对甲氧肉桂酸酯、异戊基-对甲氧肉桂酸酯、辛基-对甲氧肉桂酸酯(2-乙基己基-对甲氧肉桂酸酯)、2-乙氧乙基-对甲氧肉桂酸酯、环己基-对甲氧肉桂酸酯、乙基-α-氰基-β-苯基肉桂酸酯、2-乙基己基-α-氰基-β-苯基肉桂酸酯、甘油单-2-乙基己酰基-二对甲氧肉桂酸酯)、二苯甲酮类紫外线吸收剂(2,4-二羟基二苯甲酮、2,2’-二羟基-4-甲氧二苯甲酮、2,2’-二羟基-4,4’-二甲氧二苯甲酮、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2-二羟基-4-甲氧二苯甲酮、2-二羟基-4-甲氧-4’-甲基二苯甲酮、2-二羟基-4-甲氧二苯甲酮-5-磺酸盐、4-苯基二苯甲酮、2-乙基己基-4’-苯基-二苯甲酮-2-羧酸酯、2-羟基-4-正辛氧二苯甲酮、4-羟基-3-羧基二苯甲酮)、3-(4’-甲基苄叉)-d,1-莰烷、3-苄叉-d,1-莰烷、2-苯基-5-甲基苯并噁唑、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5’-叔辛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ジベンザラジン、二茴香酰甲烷、4-甲氧-4’-叔丁基二苯甲酰基甲烷、5-(3,3-二甲基-2-ノルボルニリデン)-3-戊烷-2-酮。
金属离子螯合剂1-羟基乙烷-1,1-二膦酸、1-羟基乙烷-1,1-二膦酸四钠盐、依地酸二钠、依地酸三钠、依地酸四钠、柠檬酸钠、多磷酸钠、偏磷酸钠、葡萄糖酸、磷酸、柠檬酸、抗坏血酸、琥珀酸、依地酸、乙二胺羟基乙基三乙酸三钠。
低级醇乙醇、丙醇、异丙醇、异丁醇、叔丁醇。
多元醇2元醇(乙二醇、丙二醇、三甲撑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四甲撑二醇、2,3-丁二醇、五甲撑二醇、2-丁烯-1,4-二醇、己二醇、辛二醇)、3元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4元醇{季戊四醇(1,2,6-己三醇)}、5元醇(木糖醇)、6元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多元醇聚合物(二甘醇、一缩二丙二醇、三甘醇、聚丙二醇、四甘醇、一缩二甘油、聚乙二醇、二缩三甘油、三缩四甘油、聚甘油)、2元醇烷基醚(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乙二醇单苯基醚、乙二醇单己基醚、乙二醇单2-甲基己基醚、乙二醇异戊基醚、乙二醇苄基醚、乙二醇异丙基醚、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二乙醚、乙二醇二丁基醚)、2元醇烷基醚(二甘醇单甲醚、二甘醇单乙醚、二甘醇单丁醚、二甘醇二甲醚、二甘醇二乙醚、二甘醇丁基醚、二甘醇甲基乙基醚、三甘醇单甲醚、三甘醇单乙基醚、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乙醚、丙二醇单丁基醚、丙二醇异丙醚、一缩二丙二醇甲基醚、一缩二丙二醇乙基醚、一缩二丙二醇丁基醚)、2元醇醚酯(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乙二醇单乙醚乙酸酯、乙二醇单丁醚乙酸酯、乙二醇单苯基醚乙酸酯、乙二醇二己二酸酯、乙二醇二琥珀酸酯、二甘醇单乙醚乙酸酯、二甘醇单丁醚乙酸酯、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丙二醇单乙醚乙酸酯、丙二醇单丙醚乙酸酯、丙二醇单苯基醚乙酸酯、甘油单烷基醚(キシル醇、鲨油醇、鲨肝醇)、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麦芽三糖、甘露糖醇、蔗糖、赤藓醇、葡萄糖、果糖、淀粉分解糖、麦芽糖、木糖醇、淀粉分解糖还原醇)、グリソリツド、四氢糠醇、POE-四氢糠醇、POP-丁基醚、POP·POE-丁基醚、三聚环氧丙烷甘油醚、POP-甘油醚、POP-甘油醚磷酸、POP·POE-季戊四醇醚、聚甘油。
单糖三碳糖(D-甘油基醛、二羟基丙酮)、四碳糖(D-赤藓糖、D-赤藓酮糖、D-苏糖、赤藓醇)、五碳糖(L-阿拉伯糖、D-木糖、L-来苏糖、D-阿拉伯糖、D-核糖、D-核酮糖、D-木酮糖、L-木酮糖)、六碳糖(D-葡萄糖、D-塔罗糖、D-阿洛酮糖、D-半乳糖、D-果糖、L-半乳糖、L-甘露糖、D-塔格糖)七碳糖(庚醛糖、庚酮糖)、八碳糖(辛酮糖)、脱氧糖(2-脱氧-D-核糖、6-脱氧-L-半乳糖、6-脱氧-L-甘露糖)、氨基糖(D-萄糖胺、D-半乳糖胺、唾液酸、氨基糖醛酸、牧氨酸)、糖醛酸(D-萄糖醛酸、D-甘露糖醛酸、L-グルロン酸、D-半糖醛酸、L-艾杜糖醛酸)。
低聚糖蔗糖、グンチアノ一ス、伞形糖、乳糖、车前子糖、异木质素糖、α,α-海藻糖、糖子糖、木质素糖、ウン ビリシン、水苏糖、毛蕊花糖。
多糖纤维素、クインシ一ド、硫酸软骨素、淀粉、半乳聚糖、硫酸软骨素、糖原、阿拉伯胶、硫酸乙酰肝素、透明质胶、西黄蓍胶、硫酸角质素、软骨素、占吨树胶、硫酸粘液素、愈疮胶、葡聚糖、角质硫酸、刺槐豆胶、琥珀酰葡聚糖、卡洛宁酸。
氨基酸中性氨基酸(苏氨酸、半胱氨酸)、碱性氨基酸(羟基赖氨酸)、氨基酸衍生物酰基肌氨酸钠(月桂酰基肌氨酸钠)、酰基谷氨酸盐、酰基β-丙氨酸钠、谷脱甘肽、吡咯烷酮羧酸。
有机胺单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吗啉、三异丙醇胺、2-氨基-2-甲基-1,3-丙烷二醇、2-氨基-2-甲基-1-丙醇。
高分子乳液丙烯酸树脂乳液、聚丙烯酸乙酯乳液、丙烯酸树脂液、聚丙烯酸烷基酯乳液、聚乙酸乙烯基酯树脂乳液、天然橡胶乳液。
pH调节剂乳酸-乳酸钠、柠檬酸-柠檬酸钠、琥珀酸-琥珀酸钠。
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E、它们的衍生物、泛酸及其衍生物、生物素。
防氧化剂生育酚、二丁基羟基甲苯、丁基羟基茴香醚、没食子酸酯。
防氧化助剂磷酸、柠檬酸、抗坏血酸、马来酸、丙二酸、琥珀酸、富马酸、脑磷脂、六偏磷酸盐、肌醇六磷酸、乙二胺四乙酸。
其他可混合成份防腐剂(羟基苯甲酸乙酯、羟苯丁酯)、消炎剂(甘草酸衍生物、甘草次酸衍生物、水杨酸衍生物、目扁柏醇、氧化锌、尿囊素)、美白剂(胎盘提取物、虎耳草提取物、熊果苷)、各种提取物(黄檗、黄连、紫色素、芍药、当药、バ一チ、鼠尾草、枇杷、人参、芦荟、锦葵、鸢尾草、葡萄、意苡仁、丝瓜、百合、藏红花、川芎、シヨウキユウ、金丝桃属、芒柄花根、大蒜、红辣椒、陈皮、当归、海藻)、活性剂(蜂乳、感光素、胆甾醇衍生物)血液循环促进剂(壬酸ワレニル酰胺、烟酸苄基酯、烟酸β-丁氧乙基酯、辣椒辣素、姜油酮、斑蟊酊剂、鱼石脂、鞣酸、α-冰片、烟酸维生素E、六烟酸肌醇酯、环扁桃酯、脑益嗪、妥拉唑啉、乙酰胆碱、维拉怕米、西法安生、γ-谷维素)、抗脂漏剂(硫黄,2,7-二甲基噻蒽)抗炎剂(氨甲环酸、硫代牛磺酸、亚牛磺酸)。
实施例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下面,用“%”表示的内容量,没有特别指明时是指重量%。评价N-甲基牛磺酸对头发生长期延长的作用。首先对体外细胞增殖试验进行说明。
<使用毛囊上皮系细胞的细胞增殖试验>
A.人毛囊上皮系细胞1.人毛囊上表皮系细胞的采集在体现显微镜下从作为外科手术的副产物得到的男性头皮机械采集毛周期中生长期的毛囊。
将该生长期毛囊用含有1000U/ml dispase·0.2%胶原酶的ダルベツコ的改变MEM(DMEM)在37℃处理30分钟,使用注射针尖除去上皮鞘或上皮乳头、毛球部上皮组织,用含有0.05%胰蛋白酶·0.02%EDTA的磷酸缓冲液[PBS(-)(-)是指不含钙离子或镁离子的物质]在37℃处理5分钟。
然后,将毛囊在胶原(I型)涂层的培养皿中静置,进行外殖片培养。
另外,此时的培养基使用无血清培养基[角质细胞生长培养基(KGM)](也可使用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
该培养4~5天后,在确认毛囊接着在培养皿上并且细胞增殖时交换培养基,以后每隔2天进行培养基交换。
将这样增殖的细胞用0.05wt%胰蛋白酶-0.02%EDTA在37℃处理5分钟后,用等量的0.1%胰蛋白酶抑制剂停止反应,进行离心处理(800×g、5分钟),回收细胞。
然后,将细胞悬浮于上述无血清培养基中,以5000细胞/cm2的密度播种在胶原涂覆的(I型)培养皿上,隔两天交换培养基直到细胞成为分会合为止,再用0.05wt%胰蛋白酶-0.02%EDTA在37℃处理5分钟后,用等量的0.1%胰蛋白酶抑制剂停止反应,进行离心处理(800×g、5分钟),向如此得到的人毛囊细胞上皮系细胞中加入细胞冷冻液(セルバンカ一ダイヤトロン制),调整至1.0×106细胞/ml的浓度,向各冷冻管中加入1.0×106细胞,将其冷冻保存。这些细胞数用血细胞算定板算出。
2.对象物质的测定测定通过上述工序得到的毛囊上皮系细胞的成纤维细胞混入率(FB混入率)(3000倍,5视野),其结果FB混入率3%以上的物质,从测定对象中除外。
将该毛囊上皮系细胞播种到培养烧瓶中后,将其用0.05%胰蛋白酶和0.02%EDTA处理后,用0.1%胰蛋白酶抑制剂停止反应后,将体系在1500rpm进行离心处理5分钟,除去上清液,向残渣中添加KGM培养基20ml,制备细胞悬浮液。
以0.2ml/孔的比例,在9 6孔板(I型胶原涂覆板フアルコン社制)(1.0×104细胞/孔),在室温放置约20分钟直到细胞沉到孔底。之后,在37℃,用5%CO2培养1天,得到所需人毛囊上皮系培养细胞。
B大鼠毛囊上皮系细胞1.大鼠毛囊上皮系细胞的采集(1)毛囊的采集采取新生(3~4日龄)大鼠的背部皮肤,将2片采取的背部皮肤浸在含有1%PSF的PBS(-)中。
之后,从皮肤脂肪层用解剖剪子除去皮下脂肪或皮膜等。
接着,再次将该背部皮肤浸于含1%PSF的PBS(-)中,进一步在含0.25%的胰蛋白酶PBS(-)(含有0.02%EDTA,以下相同)中在4℃浸泡一夜。
在该胰蛋白酶溶液中浸渍后,用小镊子将背部皮肤的真皮层和表皮层剥离后,将真皮层移至加入了含有0.35%胶原酶的Ham’sF12培养基[组成(mg/ml)1-丙氨酸(8.9)、1-精氨酸(HCl211)、1-天门冬酰胺(13.2)、天门冬氨酸(13.3)、1-半胱氨酸(HCl31.5)、1-谷氨酸(14.7)、1-谷酰胺(146)、甘氨酸(7.5)、1-组氨酸(HCl19)、1-异亮氨酸(3.9)、1-亮氨酸(13.1)、1-赖氨酸(HCl36.5)、1-甲硫氨酸(4.5)、1-苯丙氨酸(5.0)、脯氨酸(34.5)、1-丝胺酸(10.5)、1-苏氨酸(11.9)、1-色氨酸(2.0)、1-酪氨酸(5.4)、1-缬氨酸(11.7)、生物素(0.0073)、胆碱(Cl14.0)、维生素B12(1.36)、叶酸(1.32)、肌醇(18.0)、烟酰胺(0.037)、泛酸(Ca0.477)、维生素B6(HCl0.062)、维生素B2(0.038)、维生素B1(HCl0.337)、CaCl2(2H2O44.0)、CuSO4·5H2O(0.0025)、FeSO4·7H2O(0.834)、KCl(224.0)、MgCl2(6H2O122)“Proc.Natl.Acad.Sci.USA、53、288(1965)”,以下相同]的100mm盘子,用剪刀裁断。将含有该裁断物的培养基在37℃浸透35分钟(60rpm)。
浸透后,进行移吸直到该胶原酶反应物中看不到块状物为止,将其移至50ml离心沉降管(远沉管),加入含有DNase(10000单位)的Ham’sF12培养基,放置5分钟。
放置后,所得悬浮液进一步进行移吸,用尼龙筛(Nytex157目)过滤,将其移至50ml离心沉降管。将悬浮液分别分为半量,分别用PBS(-)稀释悬浮液达到容量30ml为止,然后将该稀释的悬浮液进行离心处理(4℃,40rpm,5分钟)。离心后,除去上清液,从体系中除去脂肪成分。然后,向残渣中加入PBS(-)25ml悬浮后,将其进一步进行离心处理[(4℃、400rpm、5分钟)×3次]。通过该离心操作得到的残渣是大鼠背部皮肤中的毛囊。
(2)毛囊上皮系细胞的采取向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毛囊中加入含有0.25%胰蛋白酶的PBS(-)5ml,将细胞悬浮液在37℃保温5分钟。
保温完成后,加入5ml等量的胎牛血清(FBS)和Ham’s F12培养基,将细胞悬浮液用セルストレ一ナ一(100μm Nalgene社制)过滤后,放入50ml离心沉降管,对该细胞悬浮液进行离心处理(4℃、1500rpm、5分钟)。
从该体系除去上清液,以残渣形式得到所需毛囊上皮系细胞。
向该毛囊细胞上皮系细胞中加入细胞冷冻液(セルバンカ一ダイヤトロン制),调整至1.5×107细胞/ml的浓度,向各冷冻管中加入1.5×107细胞,将其冷冻保存。这些细胞数用血细胞算定板算出。
2.毛囊上皮系细胞的预培养为了尽可能地除去体系中混入的成纤维细胞,进行通过上述工序得到的毛囊上皮系细胞的预培养。
下面对其次序进行说明。
在37℃的恒温槽熔解通过上述工序得到的冷冻细胞。然后,添加FAD培养基[Ham’sF12培养基(后述)和MEN培养基以容量比3比1混合得到的产品,含有胰岛素(5.0μg/ml)、氢化可的松(0.45μg/ml)、表皮生长因子(EGF)(10.0ng/ml)、霍乱毒素(10-9M)和胎牛血清(10%)的培养基,以下相同],将细胞溶液稀释,对体系进行离心分离(10℃以下,1500rpm、5分钟)。离心后,除去上清液,向体系中加入10mlFAD培养基,反复进行吸移操作直到确认没有细胞块为止。
用血细胞算定板算出所得细胞数,用FAD培养基调整浓度为2.5×105细胞/ml。将细胞播种在I型胶原涂覆的75cm3烧瓶中,在37℃、5%CO2培养一夜。
培养后,将体系用PBS(-)10ml洗涤2次,加入含0.25%胰蛋白酶的PBS(-)2ml,将其在37℃、5%CO2保温4分钟。然后,向体系中加入胎牛血清(FBS)2ml,轻轻摇动一次后除去上清液,除去混入体系的成纤维细胞。
进一步,向体系中添加15ml KGM培养基[在表皮角质细胞基础培养基(keratinocyto growth medium)Keratinocyto basalmedium{KMB培养基(改变MCDB153培养基クロ一ネテイツクス社制)}中,加入了牛脑垂体提取物(BPE)(0.4vol%)、胰岛素(0.5μm/ml)、氢化可的松(0.5μm/ml)、h-EGF(0.1ng/ml)的培养基,以下相同],在37℃、5%CO2培养3天。
3.对象物质的测定测定将通过上述工序得到的毛囊上皮系细胞播种的培养烧瓶中成纤维细胞混入率(FB混入率)(3000倍,5视野),其结果FB混入率3%以上的物质,从测定对象中除外。
将体系用PBS(-)10ml洗涤2次,添加含有0.25%胰蛋白酶的PBS(-)2ml,将其在37℃保温3分钟。
然后,利用上皮系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与胰蛋白酶的反应性不同,为从体系中除去成纤维细胞,除去胰蛋白酶,再添加含有0.25%胰蛋白酶的PBS(-)2ml,在37℃、20rpm振荡5分钟。
接着,在显微镜下确认细胞剥落后,加入10ml含有10%FBS的DMEM培养基,吸移至50ml离心管中,将体系在1500rpm离心处理5分钟。
除去上清液,加入20mlKGM培养基,进行吸移直到没有细胞块为止。
将悬浮液用セルストレ一ナ一(100μm Nalgene社制)过滤后,放入50ml离心沉降管,用血细胞算定板算出悬浮液中的活细胞数,向体系中添加KGM培养基,将体系的细胞浓度调整为5.0×104细胞/ml。
然后,以0.2ml/孔的比例,在96孔板(I型胶原涂覆板フアルコン社制)播种(1.0×104细胞/孔),在室温放置约20分钟直到细胞沉到孔底。
之后,在37℃,用5%CO2培养1天,得到所需大鼠毛囊上皮系培养细胞。
C.试验培养基的制备(1)添加对象物质培养基的制备称量约1.5mgN-甲基牛磺酸,用KBM培养基制备成1%的溶液,用0.45μm的过滤器过滤灭菌。
然后,在KBM培养基中,添加上述溶液10000倍量[对象物质浓度1.0×10-5%](2)对照培养基的制备将KBM培养基作为负对照使用。
作为正对照,使用在负对照KBM培养基中,添加了2μl细胞增殖因子的胰岛素(5mg/ml),2μl氢化可的松(0.5mg/ml)的培养基。
D.对象物质培养基交换将上述A、B中制备的人毛囊上皮系培养细胞和大鼠毛囊上皮系培养细胞的96孔板中的KGM培养基,用添加对象物质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200μl/孔)交换,交换后在37℃、5%CO2培养2天。
该培养基交换如下进行。将孔内的KGM培养基,在不伤害底面附着的细胞的条件下小心地用吸引器抽出,之后,迅速从孔两端加入添加对象物质的培养基。
E.细胞增殖的测定以相对于培养基量(体积)1/10的量添加alamar blue(アラマ一バイオサイエンス社制),在37℃(5%CO2)保温6小时。
保温后,使用微板读取器(Micro plate readerBio RAD社制)测定体系在595nm和570nm的吸光度,按照下式算出细胞增殖度。
(对象试样的细胞增殖度)=(对象试样的alamar blue还原率)/(负对照的alamar blue还原率)×100(%)进一步,按照下式,判定N-甲基牛磺酸的毛囊上皮系细胞增殖促进作用。
(对象试样的细胞增殖促进指标)=((对象试样的细胞增殖度)-(负对照的alamar blue还原率))/((正对照的alamar blue还原率)-(负对照的alamar blue还原率))结果判定的N-甲基牛磺酸的上述细胞增殖促进作用,在人由来的毛囊上皮系培养细胞中为0.64,在大鼠由来毛囊上皮系培养细胞为0.62。
负对照为0,正对照为1。
从该结果可判定,N-甲基牛磺酸具有优秀的毛囊上皮系培养细胞的增殖活性。即可明确判定,N-甲基牛磺酸具有延长头发生长期活性。评价N-甲基牛磺酸对不死化外毛根鞘细胞的增殖作用。首先,对不死化外毛根鞘细胞增殖试验进行说明。
不死化外生根鞘细胞增殖试验<不死化外毛根鞘细胞的培养>
在体现显微镜下从人头皮用剪子剥离毛囊。在皮脂腺下部切离毛囊用胶原酶和分散酶进行酶处理。
用剪子除去毛球部分,用小镊子分离毛干。
将毛干用胰蛋白酶处理,用胰蛋白酶抑制剂停止反应。
离心,除去上清液,回收外毛根鞘细胞。
将胶原涂覆的培养烧瓶中回收的细胞播种在表皮角质细胞基础(KGM)培养基,在CO2保温箱中培养。
病毒和导入基因使用在腺病毒载体ΔE1/X的E1A区域被缺失复制起始点的SV40的大T抗原基因置换的病毒(Doren and Gluzman,1984;Mol.Cell.Biol.4,1653-1656)。
T抗原基因的导入将细胞的克隆コンフレント到达约50%的培养的继代第1代的培养外根鞘细胞用K-SFM洗净后,向其中以1,10或30MOI(重复感染)的量加入上述病毒,进行感染。
之后,与通常的细胞进行同样的继代培养,到达通常细胞增殖停止的继代数之后,进行克隆。
在克隆中,将细胞在每个直径10cm的玻璃皿中播种103~104个,修正,用吸量管将增殖好,细胞形态与通常细胞一样的细胞捡出,将其移至24孔板培养,选择在此时仍然增殖良好的细胞。
另外,将选择的细胞株与通常的细胞株进行同样的继代培养。
结果,未感染病毒的外毛根鞘细胞增殖到约继代第5代停止。
导入T抗原的毛乳头细胞,克隆后继代约第7代可看到表观增殖停止,进一步继续培养的话,可看到表观增殖再次开始。
大概在继代第7代出现危象,预想在这里发生任何变异,成为不死化细胞。克隆时,在选出几种克隆的物质中,得到超越危象期继续增殖的细胞株1个克隆。
细胞增殖评价将外毛根鞘细胞用PBS(-)洗涤2次。用胰蛋白酶进行酶处理,剥离细胞。
用胰蛋白酶抑制剂停止反应,离心除去上清液,回收外毛根鞘细胞。加入KGM培养基制备细胞悬浮液。
在胶原涂覆的24孔板中播种细胞,在CO2保温箱中培养。
第二天,交换为添加了被检物质的培养基。培养4天后,将细胞用PBS(-)洗净,用胰蛋白酶剥离细胞。在该状态在板上将细胞冷冻。
被检物质的制备被检物质N-甲基牛磺酸,用表皮角质细胞基础(KBM)培养基配制成50mM,进行过滤灭菌。将其作为原液用KBM培养基稀释,将被检物质的浓度调至10nM、1μM、100μM、10mM。负对照只使用KBM培养基。
细胞DNA测定将细胞解冻,向各穴中加入Hoechst33258,使用超声处理将细胞破碎.移至比色杯,在激发波长356nm、荧光波长460nm测定荧光强度。负对照的荧光强度作为100,计算DNA量的相对值算出细胞增殖度。
结果如

图1所示。从该结果可知,N-甲基牛磺酸具有不死化外毛根鞘细胞活化作用。
下面,研究基于头发生长期延长作用的生发效果。将N-甲基牛磺酸0.8%,70%乙醇90%,油酸钠0.0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49%,硬化蓖麻油环氧乙烷(40摩尔)加成物0.5%和离子交换水(残余)混合搅拌溶解。
进一步添加离子交换水(10%),混合,得到液体生发剂。在该液体生发剂处方中,除去N-甲基牛磺酸制备的液体作为对照(比较例1)。
按照下面的处方制成乳液状生发剂。混合成分混合量(重量%)(A相)N-甲基牛磺酸 0.05聚环氧乙烷(60摩尔)加成硬化蓖麻油 2.0甘油 10.0一缩丙二醇10.01,3-丁二醇 5.0聚乙二醇1500 5.0(B相)十六烷基异辛酸酯 10.0角鲨烷5.0凡士林2.0对羟基苯甲酸丙酯 2.0(C相)羧乙烯基聚合物1% 30.0六偏磷酸钠0.03离子交换水9.3(D相)离子交换水4.5(E相)KOH 0.12离子交换水5.0<制备方法>将A相、B相分别在60℃加热溶解,混合,用匀浆器处理制成凝胶。向其中慢慢加入D相,用匀浆器分散。然后,向其中加入溶解的C相,最后加入溶解的E相,用匀浆器乳化制成O/W乳液型生发剂。乳膏状生发剂混合成分 混合量(重量%)(A相)液体石蜡5.0十八醇十六醇混合物 5.5甘油基单硬脂酸酯3.0EO(20摩尔)-2-辛基十二烷基醚 8.0对羟基苯甲酸丙酯0.3香料0.1(B相)N-甲基牛磺酸5.0甘油8.0一缩丙二醇 20.0聚乙二醇40005.0十二烷基硫酸钠 0.1六偏磷酸钠 0.005离子交换水 39.995<制备方法>将A相、B相分别加热溶解,混合,用匀浆器乳化,得到乳膏状生发剂。为了研究上述得到的生发剂的防脱发、生发效果等生发作用,用以下方法对人进行トリコグラム试验和实际使用试验.被试验试样是实施例3~5的生发剂,70%乙醇、比较例1。
试验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在使用上述试样前和使用后拔出头发的发根,从发根的形态,计算停止生长的头发发根“休止期发根”的数,根据其比例的增减,比较这些试样的生发作用。
即,将试验试样分别对10名男性试验者的头皮涂布,1天2次,1次2ml,连续涂布6个月,涂布之前和涂布6个月完成后立即从每名试验者中拔出100根头发,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发根。试验结果如下述“表1”所示。
表1
从该结果可知,本发明的生发剂具有基于延长头发生长期的生发效果。评价含有N-甲基牛磺酸的头发张力·硬度改善剂的效果。先对试验方法进行说明。
试验试样头发,使用未经烫发、染发、漂白等化学处理的19岁女性的头发。将头发尖部约20cm浸渍在指定的香波液中1小时后,在流水中洗涤1分钟,在通常环境下干燥24小时,将其作为健康头发。将上述健康头发使用指定的漂白剂,在室温进行30分钟漂白处理,之后用流水洗涤1分钟,反复处理4次,洗净后在通常环境下干燥,将其作为漂白处理头发(BL处理)。
N-甲基牛磺酸处理将1根头发在1mol/l的N-甲基牛磺酸水溶液20ml中浸渍1夜,在25℃·50%RH环境下干燥试验试样的头发。
扭矩测定使用カト一テツク社制的扭矩试验机KES-YN-1,在25℃·50%RH环境下进行测定。
测定在N-甲基牛磺酸水溶液处理前进行,将其作为对照。扭矩角度为±1080°、以18°/秒的速度赋予扭矩。
在扭矩角θ=360°~720°中,将相对于扭矩角θ的扭矩Tf增加分B=tan(Tf/θ)作为扭矩刚性B值,用N-甲基牛磺酸水溶液处理前后的B值比进行评价。结果如图2所示。
从该结果可知,N-甲基牛磺酸处理的头发,扭矩增加,可赋予头发张力和硬度。
下面显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生发香波混合成分 混合量(质量%)N-甲基牛磺酸 8.0聚环氧乙烷烷基硫酸铵 15.0酰胺基丙基二甲基乙酸钠3.0椰子油脂肪酸单乙醇酰胺1.6二硬脂酸乙二醇酯 0.6二甲基硅(5000cs)乳液40%液1.8苯甲酸钠 0.2阳离子化纤维素0.3离子交换水69.5[实施例8]生发染发液混合成分 混合量(质量%)N-甲基牛磺酸 0.6エキセコ一ルD-5 3.4二甲基硅(100万mPa·s) 0.5硬脂醇7.5硬脂酸二甲基氨基丙基酰胺 2.5离子交换水85.5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生发剂效果如下所示.
(1)本发明的生发剂,通过活化毛囊上皮系细胞增殖,延长毛周期中的生长期。
(2)本发明的生发剂,赋予头发张力和硬度,赋予头发丰满感。
另外,通过将N-甲基牛磺酸和酰基甲基牛磺酸型洗净成分等已知的洗净成分组合,可提供安全性高,仅用香波就可使毛囊或头发吸附N-甲基牛磺酸的头发洗净剂。
权利要求
1.含有N-甲基牛磺酸的生发剂。
2.含有N-甲基牛磺酸的生发香波。
3.N-甲基牛磺酸作为有效成分的细胞活化剂。
4.N-甲基牛磺酸作为有效成分的头发张力、硬度改善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N-甲基牛磺酸作为必须成分的,具有延长头发生长期的效果,而且可赋予头发张力和硬度,可赋予头发丰满感的生发剂,生发香波。另外,提供在头发化妆品中混合的细胞活化剂,头发张力、硬度改善剂。
文档编号A61K39/395GK1394138SQ01803322
公开日2003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1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0年10月26日
发明者浜田千加, 高桥唯仁, 田岛正裕, 中间康成, 真柄纲夫 申请人:株式会社资生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