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差式电磁阀控制吸氧增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6464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压差式电磁阀控制吸氧增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氧增效器,尤其是指一种压差式电磁阀控制的吸氧增效器。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吸氧机,早期如ZL 92217432.6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自动定时吸氧机,主要由机架、支架、氧气瓶、减压阀、输氧管、电磁阀、潮化瓶、吸氧嘴、接币箱、电控部分组成,该实用新型所述的吸氧机是在现有医用输氧管路中安装一电磁阀,并通过钱币投入接币箱触发电控部分而控制其通、断,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于使用在各种公共场所,便于人们短时吸氧,改善体内新陈代谢,消除疲劳。
随后,在ZL 94114043.1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电控式供氧呼吸器,由弹性波纹膜盒、腔式底座、红外信号发射管和接收管、供气阀及控制电路、保护外罩构成,其特征在于弹性波纹膜盒与腔式底座配合连接组成贮气囊,波纹膜盒的园形顶面上有一层光反射膜,红外信号发射管和接收管设置于电路板上面,对准波纹膜盒顶面上的光反射膜面,保护外罩与底座配合将波纹膜盒罩住,底座一侧通过连接孔与供气阀连接,另一侧通过连接孔与波纹输气管连接。
在ZL 01234884.8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家用吸氧机,它的高压软管8一端外接氧气瓶,另一端接进气调节阀入口,进气调节阀出口与四通的一端相通,四通的另三个端分别连通稳压进口压力表、安全阀入口和稳压阀入口,稳压阀出口与三通一端相连通,三通的另二个端分别连通稳压出口压力表和流量调节器入口,流量调节器出口处有软管与吸氧罩相连通。该实用新型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随时可以吸氧,特别适合家庭用。
上述产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吸氧的方便性、可靠性,但是,根据我们研究人在从事非紧张活动时,每分钟呼吸约15次,每一次呼吸周期需时为4秒,其中,吸气约为1.2秒,此后间歇约2秒。一次呼吸周期中,吸气的时间占呼吸周期的五分之一。这就意味着,人们在使用供氧器吸氧时,如果氧气流量均匀的话,则所产氧气只有五分之一被人体吸入,而另外的五分之四氧气因未被吸入而浪费,例如,制氧机每分钟产氧量为2500毫升,被人体吸入的氧气只有500毫升,其余2000毫升全放空了。所以,当吸氧机的阀门打开后,不管使用者是否有吸氧,其氧气均会源源不断的产生,如何有效的控制吸氧机所产生的氧气最大可能的被人体吸收,减少浪费,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追求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氧气利用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自动控制电磁阀的压差式电磁控制吸氧增效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压差式电磁阀控制吸氧增效器,所述的吸氧增效器包括一增效器本体A以及一控制氧气气路通断的阀门电控装置C,在增效器本体A内设有一控制氧气气路通断的阀门电控装置C的一对接触装置B,所述的增效器本体A包括一吸氧管1、氧气输入管2、氧气腔3,所述的吸氧管1设置在氧气腔3的上部,氧气输入管2设置在氧气腔3的下部,所述的阀门电控装置C包括一电控板6和电磁阀7,接触装置B的输出端与电控板6的输入端相连,电控板6的输出端与电磁阀7相连。
就上述的吸氧增效器,进一步其吸氧管1的一端与单鼻塞吸氧器12的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伸入氧气腔3内,所述的氧气输入管2的一端通过电磁阀7与氧气发生器22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也伸入氧气腔3内。
所述的接触装置B包括一设置在吸氧管1的底部的导电触点5,和一设置在氧气腔3内的金属弹簧片4,导电触点5的引线51与金属弹簧片4的引线41并入电控板6的输入端。
所述的伸入氧气腔3内的吸氧管1的底部开口,所述的伸入氧气腔3内的氧气输入管2的顶部密封。
在吸氧管1和氧气输入管2的侧壁上开有导气孔8,所述的导气孔8的个数与吸氧管、氧气输入管的管径大小以及所需氧气的流量大小有关,一般设置在1至6个之间,所述的导气孔8可以是圆孔形、半圆通孔形。
所述的氧气腔3为一密闭的腔体状,可以是方形、圆形、椭圆形。
所述金属弹簧片4的形状与氧气腔3的形状相对应,可以设置成方形、圆形、椭圆形。所述的金属弹簧片4最佳是一种蓖形的金属弹簧片。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人吸气时氧气被吸入人体内,而人呼气和吸气的间歇时,供氧器产生的氧气不是被白白放空,而是被阻断贮存在供氧气内,待吸氧时一并吸入人体,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制氧机所产生的氧气利用率。就人体实际吸入氧气的量而言,装备有吸氧增效器的产氧量为500毫升/每分钟的制氧机至少等效于现行的产氧量为2000毫升/每分钟的制氧机。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压差式电磁阀控制吸氧增效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金属弹簧片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控板的原理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控板上的一种形式的具体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加以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吸氧增效器包括一增效器本体A以及一控制氧气气路通断的阀门电控装置C,在增效器本体A内设有一控制氧气气路通断的阀门电控装置C的一对接触装置B,所述的增效器本体A包括一吸氧管1、氧气输入管2、氧气腔3,所述的吸氧管1设置在氧气腔3的上部,氧气输入管2设置在氧气腔3的下部,所述的阀门电控装置C包括一电控板6和电磁阀7,接触装置B的输出端与电控板6的输入端相连,电控板6的输出端与电磁阀7相连。
就上述的吸氧增效器,进一步其吸氧管1的一端与单鼻塞吸氧器12的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伸入氧气腔3内,所述的氧气输入管2的一端通过电磁阀7与氧气发生器22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也伸入氧气腔3内。所述的接触装置B包括一设置在吸氧管1的底部的导电触点5,和一设置在氧气腔3内的金属弹簧片4,导电触点5的引线51与金属弹簧片4的引线41并入电控板6的输入端。
所述的伸入氧气腔3内的吸氧管1的底部开口,所述的伸入氧气腔3内的氧气输入管2的顶部密封。
在吸氧管1和氧气输入管2的侧壁上开有导气孔8,所述的导气孔8的个数与吸氧管、氧气输入管的管径大小以及所需氧气的流量大小有关,一般设置在1至6个之间,所述的导气孔8可以是圆孔形、半圆通孔形,图中设置了1个半圆通孔形导气孔。
所述金属弹簧片4的形状与氧气腔3的形状相对应,可以设置成方形、圆形、椭圆形,所述的金属弹簧片4最佳是一种蓖形的金属弹簧片。
所述的氧气腔3为一密闭的腔体状,图中为一圆柱形的结构示意图,也可以是方形、椭圆形或其他任意形状,与此相关的,设置在氧气腔3内的金属弹簧片4的形状与之相应,如图2所示的就是一种蓖形的金属弹簧片,也可以设置成方形、圆形、圆环形。通过试验证明,在人吸气或呼气时,如果金属弹簧片制做过大,气压则无法将弹片抬起来,这样,整个压差式电磁阀控制的增效过程就无法实现,所以,选用蓖形的金属弹簧片为最佳。
下面以接触装置B中使用蓖形金属弹簧片4为例,加以电路控制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吸氧增效器的工作过程如下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控板的原理结构框图。所述的电控板上有电源61、延时电路62、信号处理电路63和控制电路64组成,所述的电源61给延时电路62、信号处理电路63和控制电路64提供工作电压,所述的延时电路62和信号处理电路63并联后串入控制电路64的输入端,所述的信号处理电路63的输入端导电触点引线51、金属弹簧片引线41相连,所述的信号处理控制电路64的输出端通过导线71与电磁阀7相连,上面提到的这些电路均为现有技术,所以不再一一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5所示,为具体的电路原理图。此电路图的作用是当无人吸氧时,电磁阀7得电,电磁阀7关闭,由延时电路62延时工作大约4至5秒钟后,如果电磁阀7没有动作,则由控制电路64,控制电磁阀7断电,电磁阀7开启,这样,即使吸氧者已停止呼吸,氧气发生器22仍在源源不断的制造氧气,吸氧增效器的氧气腔3不会因为氧气的积累而无限提高压力,造成氧气腔3内过压的危险。当我们通过单鼻塞吸氧器12吸氧,接单鼻塞吸氧器12的吸氧管1产生负压,氧气腔3的氧气迅速向产生负压的吸氧管1补充。吸氧管1与蓖形的金属弹簧片4间氧气流速加快,在负压和快流速的作用下蓖形金属弹簧片4受到向上的力,克服了蓖形金属弹簧片4的弹性变形和重力与吸氧管1上的导电触点5接通,通过导电触点5的引线51将信号传给电控板6上的信号处理电路63,同时,金属弹簧片4上的引线41也将信号输送到电控板6上的信号处理电路63,电控板6将处理后的信号传给控制电路64,经过控制电路64控制电磁阀7的断电,电磁阀7开启,氧器发生器22通过电磁阀7向氧气腔3源源不断送氧气供吸氧;当呼气时,呼出的气体通过单鼻塞吸氧器12向吸氧管1增加压力,蓖形金属弹簧片4受呼气压力、弹性变形的恢复力和簧片重力与吸氧管1分离开,经电控板6使电磁阀7得电,电磁阀7关闭,氧器发生器22源源不断产生氧气被阻,积存于氧气腔3中,等待下一次吸氧气时,吸氧管1又产生负压,蓖形金属弹簧片4在负压的作用下上移与导电触点4接通时,电磁阀7断电,电磁阀7开启,氧气发生器22产生的氧气和上次开阀时积存的氧气一并涌入氧气腔3供吸氧,循环使用达到增效吸氧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压差式电磁阀控制吸氧增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氧增效器包括一增效器本体(A)以及一控制氧气气路通断的阀门电控装置(C),在增效器本体(A)内设有一控制氧气气路通断的阀门电控装置(C)的一对接触装置(B),所述的增效器本体(A)包括一吸氧管(1)、氧气输入管(2)、氧气腔(3),所述的吸氧管(1)设置在氧气腔(3)的上部,氧气输入管(2)设置在氧气腔(3)的下部,所述的阀门电控装置(C)包括一电控板(6)和电磁阀(7),接触装置(B)的输出端与电控板(6)的输入端相连,电控板(6)的输出端与电磁阀(7)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氧增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氧管(1)的一端与单鼻塞吸氧器(12)的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伸入氧气腔(3)内,所述的氧气输入管(2)的一端通过电磁阀(7)与氧气发生器(22)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也伸入氧气腔(3)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氧增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触装置(B)包括一设置在吸氧管(1)的底部的导电触点(5),和一设置在氧气腔(3)内的金属弹簧片(4),导电触点(5)的引线(51)与金属弹簧片(4)的引线(41)并入电控板(6)的输入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所述的吸氧增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入氧气腔(3)内的吸氧管(1)的底部开口,所述的伸入氧气腔(3)内的氧气输入管(2)的顶部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氧增效器,其特征在于在吸氧管(1)和氧气输入管(2)的侧壁上开有导气孔(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氧增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气孔(8)一般设置在1至6个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氧增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气孔(8)可以是圆孔形、半圆通孔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氧增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气腔(3)为一密闭的腔体状,可以是方形、圆形、椭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氧增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弹簧片(4)的形状与氧气腔(3)的形状相对应,可以设置成方形、圆形、椭圆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氧增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弹簧片(4)最佳是一种蓖形的金属弹簧片。
专利摘要一种压差式电磁阀控制吸氧增效器,所述的吸氧增效器包括一增效器本体以及一控制氧气气路通断的阀门电控装置,在增效器本体内设有一控制氧气气路通断的阀门电控装置的一对接触装置,所述的增效器本体包括一吸氧管、氧气输入管、氧气腔,所述的吸氧管设置在氧气腔的上部,氧气输入管设置在氧气腔的下部,所述的阀门电控装置包括一电控板和电磁阀,接触装置的输出端与电控板的输入端相连,电控板的输出端与电磁阀相连。人吸气时氧气被吸入人体内,而人呼气和吸气的间歇时,供氧器产生的氧气不是被白白放空,而是被阻断贮存在供氧气内,待吸氧时一并吸入人体,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制氧机所产生的氧气利用率。
文档编号A61M16/00GK2657696SQ200320103309
公开日2004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12日
发明者蔡冠辉, 赵振庚, 王敬援, 顾东桥, 赵振环 申请人:蔡冠辉, 赵振庚, 王敬援, 顾东桥, 赵振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