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0989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放型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吸收、保持排泄物的开放型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公知的开放型一次性尿布,由位于肌肤接触侧的透液性表面层、位于非肌肤接触侧的不透液性里面层、和夹在表里面层之间的吸液性芯构成。具有位于芯的两侧缘的横方向外方并朝纵方向延伸的一对侧翼、位于芯的两端缘的纵方向外方并朝横方向延伸的一对端翼,朝横方向延伸的一对带式拉锁安装在后腰围区的侧翼上,在前腰围区的外面,安装着可脱开地与带式拉锁接合的目标带。
在穿用开放型一次性尿布时,把后腰围区的侧翼重叠在前腰围的侧翼的外侧,将带式拉锁固定在目标带的外面,将前后腰围区连接起来。在前后腰围区被连接了的尿布上,形成腰围开口和一对腿围开口。开放型一次性尿布,在使用中当使用者身体动作时,相互重叠着的前后腰围区的侧翼容易彼此错动,有时导致侧翼扭转、卷曲。
为了解决该问题,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尿布。该尿布中,在前腰围区的侧翼的外面、和后腰围区的侧翼的内面,安装了防止滑动的防滑材。专利文献1揭示的尿布,在使用中,相互重叠着的前后腰围区的侧翼之间的滑动被防滑材抑制,所以,侧翼相互间不容易错动,这些侧翼也不会扭转、卷曲。防滑材采用自粘性粘接剂、丙烯基系防滑剂、或聚氨脂布。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256702专利文献1揭示的尿布中,安装了防滑材的后腰围区的侧翼内面,与使用者肌肤接触时,侧翼粘在肌肤上,有不舒适感。该尿布虽然能防止前后腰围区的侧翼相互错动,但是,粘在使用者肌肤上的后腰围区的侧翼,会随着肌肤的扭动而动,所以,前后腰围区的侧翼容易脱离使用位置,在使用中,有时尿布会从使用位置下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放型一次性尿布,该尿布在使用中,相互重叠着的前后腰围区的侧翼不会彼此错动,可防止尿布从使用位置下滑,并且,侧翼与使用者肌肤接触时没有不舒适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开放型一次性尿布,在纵方向备有前腰围区、后腰围区和位于该前后腰围区之间的裆下区,具有从裆下区朝前后腰围区延伸的排泄物吸收区、位于上述吸收区横方向外并朝纵方向延伸的侧翼、位于上述吸收区纵方向外并朝横方向延伸的端翼,朝横方向延伸的腰围用弹性部件可收缩地安装在上述端翼上,在使用时,通过固接机构将上述前后腰围区连接起来,其特征在于,上述前腰围区的侧翼由复合无纺布形成,该复合无纺布是由位于非肌肤接触侧的第1纤维无纺布和位于肌肤接触侧的第2纤维无纺布重叠而成的,上述第1纤维无纺布的动摩擦系数比第2纤维无纺布的高。
作为本发明实施形态之一例,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纤维无纺布的横方向动摩擦系数在1.05~2.11的范围内,上述第2纤维无纺布的横方向动摩擦系数在0.35~0.60的范围内。
作为本发明实施形态之另一例,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纤维无纺布,是由具有橡胶状弹性的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纤维和聚烯烃系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纤维形成的融喷型无纺布,上述第2纤维无纺布,是由聚烯烃系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纤维形成的纺粘型无纺布。
作为本发明实施形态之另一例,其特征在于,上述后腰围区的侧翼,是由在纵方向和横方向中、至少朝横方向具有弹性伸缩性的伸缩性层形成的。
作为本发明实施形态之另一例,其特征在于,上述腰围用弹性部件的横方向伸长应力,比上述后腰围区的侧翼的横方向伸长应力低。
作为本发明实施形态之另一例,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泄物吸收区,由位于肌肤接触侧的透液性表面层、位于非肌肤接触侧的不透液性里面层、和夹在上述表里面层之间的吸液性芯形成。


图1是本发明尿布一实施例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断面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断面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断面图。
图5是图1的V-V线断面图。
图6是尿布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动摩擦系数测定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开放型一次性尿布。
图1是本发明尿布的一实施例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II线断面图。图3是图1的III-III线断面图。图1中,箭头L表示横方向,箭头M表示纵方向,箭头N表示厚度方向。表里面层11、12和防漏层14的内面,是指与芯13相向的面,层11、12、14的外面,是指不与芯13相向的面。
尿布1,在纵方向备有前腰围区2、后腰围区4和位于该腰围区2、4之间的裆下区3;具有发挥芯的液吸收功能的排泄物吸收区5、位于吸收区5的横方向外方并朝纵方向延伸的一对侧翼6、7、8、位于吸收区5的纵方向外方并朝横方向延伸的一对端翼9、10。尿布1的平面形状大体为砂漏计时器形。在尿布1上,安装着朝纵方向延伸的一对防漏层14。
排泄物吸收区5位于前后腰围区2、4和裆下区3的横方向中央,从裆下区3朝着前后腰围区2、4沿纵方向延伸。液吸收区5由位于肌肤接触侧的透液性表面层11、位于非肌肤接触侧的不透液性里面层12、夹在表里面层11、12之间的吸液性芯13构成。芯13通过粘接剂(图未示)固定在表面层11和里面层12之中的至少一方的内面。表面层11由透气亲水性纤维无纺布形成。里面层12由相互重叠的透气不透液性塑料薄膜15和透气疏水性纤维无纺布16形成。里面层12中,薄膜15位于肌肤接触侧,无纺布16位于非肌肤接触侧。薄膜15和无纺布16,它们的相向面通过粘接剂(图未示)断续地接合着。
前腰围区2的侧翼6是由透气疏水性的复合无纺布17形成的,该复合无纺布17是将相互重合的第1纤维无纺布18和第2纤维无纺布19重叠而形成的。侧翼6的横方向内端部20,夹在里面层12的侧部12a与防漏层14的后述固定侧部14a之间,内端部20通过粘接剂(图未示)固定在层12、14的内面。
复合无纺布17中,第1纤维无纺布18位于非肌肤接触侧,第2纤维无纺布19位于肌肤接触侧。第1纤维无纺布18的动摩擦系数比第2纤维无纺布19高。第1及第2纤维无纺布18、19具有预定的耐水压和预定的透湿度。第1及第2纤维无纺布18、19最好经过防水处理。
第1纤维无纺布18及第2纤维无纺布19,在无纺布18、19的相向面重合的状态下,这些无纺布18、19通过大致均匀分布的多个热融接部21部分地接合着。第1及第2纤维无纺布18、19的接合,可以采用热封或声频密封等的热融接方式。另外,第1纤维无纺布18及第2纤维无纺布19,也可以不用热融接部21接合,而通过粘接剂断续地接合。
第1纤维无纺布18,是采用由融喷法制造的融喷型无纺布。第1纤维无纺布18,由具有橡胶状弹性的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制弹性纤维、和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制的非弹性纤维形成。弹性纤维相互交络,在交叉部位用热融接接合。非弹性纤维相互交络,在交叉部位用热融接接合。弹性纤维和非弹性纤维,它们的纤维相互交络,同时,在纤维的交叉部位,这些纤维彼此通过热融接而接合。
形成弹性纤维的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可采用苯乙烯系链共聚合体、聚氨脂系链共聚合体、聚酯系链共聚合体、聚酰胺系链共聚合体、共聚合体混合物等中任何一种。苯乙烯系共聚合体,可采用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EB-S)。共聚合体混合物,可采用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聚丙烯(S-EB-S/PP)、聚丙烯/乙烯-丙烯(PP/E-P)。形成非弹性纤维的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可采用聚烯烃系。聚烯烃系,可采用聚酰胺系、聚酯系、聚乙烯系、聚丙烯系中的任何一种。
融喷法属于干式纺丝型,该制造方法是,将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熔融纺丝,同时,对纺丝喷嘴的出口喷射高温高压空气流,使纤维延伸并开纤后,在网传送带上收集纤维,使其织物化。纤维在网传送带上开纤堆积,同时,纤维的相互交叉部位被热融接。融喷型无纺布由极细的纤维形成,纤维密度高,具有高耐水性。
第2纤维无纺布19,是采用由纺粘法制造的纺粘型无纺布。第2纤维无纺布19由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制的非弹性纤维形成。非弹性纤维相互交络,同时在交叉部位通过热融接而接合。形成非弹性纤维的热可塑性合成树脂,与第1纤维无纺布18同样地,可以采用聚烯烃系。
纺粘法与融喷法同样地,属于干式纺丝型。该制造方法是,将热可塑性合成树脂溶融纺丝,使其延伸,制作成若干条的连续纤维,在网传送带上收集该连续纤维,使其织物化。纤维在网传送带上开纤堆积,同时,纤维的相互交叉部位被热融接。纺粘型无纺布由连续的纤维形成,具有高柔软性和高强度。
后腰围区4的侧翼8由伸缩性层22形成,该伸缩性层22具有朝横方向的弹性伸缩性。伸缩性层22,由2片透气疏水性纤维无纺布23和夹在该无纺布23之间的透气不透液性伸缩性塑料薄膜24形成。在无纺布23上,借助薄膜24的收缩,形成多个折皱25。
伸缩性层22制造方法的一例是,使伸缩性塑料薄膜24朝横方向伸长,在此状态下,将无纺布23重叠接合在塑料薄膜24的两面。当塑料薄膜24的伸长解除时,薄膜24朝横方向收缩,同时,无纺布朝横方向收缩,在无纺布23上形成多个折皱25。无纺布23和薄膜24,在它们的相向面重合的状态下,通过大致均匀分布的多个热融接部26,部分地接合。无纺布23和薄膜24的接合,可以利用热封和声频密封等热融接方式。另外,无纺布23和薄膜24,也可以不通过热融接部26接合,而通过粘接剂断续地接合。
形成伸缩性层22的无纺布23,与第1纤维无纺布18同样地,由聚烯烃系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制的非弹性纤维形成。塑料薄膜24,由具有橡胶状弹性的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形成。侧翼8的横方向内端部27,夹在里面层12的侧部12a与防漏层14的固定侧部14a之间,内端部27固定在这些层12、14的内面。
在侧翼8的横方向外端部28,安装着朝横方向延伸的带式拉锁29(固定部件)。带式拉锁29具有固定在侧翼8外端部28的固定部29a、和从外端部28朝横方向外方延伸的自由部29b。带式拉锁29可采用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制的非弹性纤维形成的纤维无纺布、或者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制的塑料薄膜。在自由部29b上,安装着许多朝尿布1厚度方向延伸的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制的弯钩30。在自由部29b上,也可以不安装弯钩30,而涂敷粘接剂。
在前腰围区2,安装着能与带式拉锁29的自由部29b装拆地固定的目标带31(固定部件)。目标带31是横长的矩形,通过粘接剂(图未示)断续地或连续地固定在里面层12的外面。目标带31可以采用由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制的非弹性纤维形成的纤维无纺布、或者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制的塑料薄膜。在目标带31上,安装着许多朝尿布1厚度方向呈弧形的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制的毛圈32。当带式拉锁31的自由部29b上涂敷了粘接剂时,目标带31使用塑料薄膜。
图4是图1的IV-IV线断面图。图5是图1的V-V线断面图。裆下区3的侧翼7,由从芯13的侧缘13a朝横方向外方延伸的表里面层11、12的侧部11a、12a和防漏层14的固定侧部14a形成。在侧翼7中,表面层11的侧部11a,从芯13的侧缘13a朝横方向外方稍稍延伸;里面层12的侧部12a和防漏层14的侧部14a,从侧部11a进一步朝横方向外方延伸。侧翼7中,在这些层11、12、14的侧部11a、12a、14a相互重合的状态下,这些层11、12、14的内外面通过粘接剂(图未示)固定。
朝纵方向延伸的若干条腿围用弹性部件33,可收缩地安装在侧翼7上,腿围用弹性部件33夹在里面层12的侧部12a与防漏层14的侧部14a之间,在以预定倍率朝横方向伸长的状态下,通过粘接剂固定在层12、14的内面。
端翼9、10,由从芯4的端缘4b朝纵方向外方延伸的表面层11的端部11b和里面层12的端部12b形成。端缘9、10中,在这些层11、12的端部11b、12b相互重合的状态下,这些层11、12的内面通过粘接剂(图未示)彼此固定着。
朝横方向延伸的带状的腰围用弹性部件34,可收缩地安装在端翼9、10上。腰围用弹性部件34夹在表面层11的端部11b与里面层12的端部12b之间,在朝横方向伸长预定倍率的状态下,通过粘接剂(图未示)固定在层11、12的内面。腰围用弹性部件34的横方向伸长应力,比后腰围区4的侧翼8的横方向伸长应力低。
防漏层14由透气疏水性纤维无纺布形成。防漏层14具有固定侧部14a、可动部14b和固定两端部14c。固定侧部14a位于侧翼6、7、8并朝纵方向延伸。可动部14b能朝着表面层11的上方立起并朝纵方向延伸。固定两端部14c位于端翼9、10并朝着尿布1的横方向内方倒伏。朝着纵方向延伸的伸缩性弹性部件35,可收缩地安装在可动部14的上方。弹性部件35在被可动部14b的一部分覆盖的状态下,通过粘接剂(图未示)固定在可动部14b上。固定两端部14c固定在表面层11的端部11b的外面。防漏层14中,当尿布1以表面层11为内侧朝纵方向弯曲时,弹性部件35收缩,可动部14b朝着表面层11的上方立起,可动部14b形成对排泄物的壁障。
图6是尿布1使用状态的立体图。在使用尿布1时,把后腰围区4的侧翼8重叠在前腰围区2的侧翼6的外侧,把带式拉锁29的自由部29b固定在目标带31上,将前腰围区2和后腰围区4连接起来。将带式拉锁29固定到目标带31上时,将带式拉锁29的自由部29b压紧在目标带31的外面,使弯钩30与毛圈32接合。在前后腰围区2、4被连接的尿布1上,形成腰围开口36和一对腿围开口37。在尿布1的使用中排泄的排泄物,在排泄物的吸收区5,透过表面层11由芯13吸收、保持。
在尿布1的使用时,形成前腰围区2的侧翼6的第1纤维无纺布18,与后腰围区4的侧翼8的内面及端翼10的内面相接。形成前腰围区2的侧翼6的第2纤维无纺布19,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
尿布1中,由于第1纤维无纺布18的摩擦系数高,所以与后腰围区4的侧翼8和端翼10相接的第1纤维无纺布18,粘在这些翼8、10上,侧翼6、8相互间不错动,可以防止这些侧翼6、8的扭转和卷曲,同时可以防止尿布1从使用位置下滑。在尿布1的使用中,由于具有伸缩性的后腰围区4的侧翼6将使用者的腰部系紧,所以前后腰围区2、4的侧翼6、8密接使用者的肌肤,可以切实地防止侧翼6、8相互间的错动。
尿布1中,在形成后腰围区4的侧翼8的无纺布23上,形成多个折皱25,与侧翼8由大致光滑的无纺布形成时相比,第1纤维无纺布18与无纺布23相接时的、无纺布18、23之间的摩擦力更高,可切实地防止前后腰围区2、4的侧翼6、8彼此错动。
尿布1中,由于第2纤维无纺布19的摩擦系数低,所以第2纤维无纺布19对于使用者肌肤的滑动性好,侧翼6不随着使用者肌肤动。尿布1中,由于无纺布23位于后腰围区4的侧翼8的肌肤接触侧,所以侧翼8对于使用者肌肤的滑动性好,侧翼8不随着使用者的肌肤动。尿布1中,由于与肌肤相接的侧翼6、8的第2纤维无纺布19和无纺布23是由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制的非弹性纤维形成,所以,第2纤维无纺布19和无纺布23没有橡胶特有的滑溜感和粘接感,侧翼6、8与肌肤相接时没有不舒适感。
尿布1中,前腰围区2的侧翼6被后腰围4的侧翼8朝横方向张拉,随之端翼9的腰围用弹性部件34朝横方向伸长。尿布1中,腰围用弹性部件34的横方向伸长应力,比后腰围区4的侧翼8的横方向伸长应力低,弹性部件34比侧翼8先伸长,借助弹性部件34的收缩力,端翼9、10密接使用者的肌肤,所以能切实地防止排泄物从端翼9、10泄漏。
尿布1中,第1纤维无纺布18的横方向动摩擦系数在1.05~2.11的范围,第2纤维无纺布19的横方向动摩擦系数在0.35~0.60的范围。如果第1纤维无纺布18的动摩擦系数不足1.05,则第1纤维无纺布18不粘在后腰围区4的侧翼8和端翼10上,侧翼6、8相互间容易错动,所以侧翼6、8有时会扭转、卷曲,尿布1会从使用位置下滑。如果第2纤维无纺布19的动摩擦系数超过0.60,则第2纤维部19粘在使用者肌肤上,侧翼6与肌肤相接时有不舒适感。另外,侧翼6随着使用者的肌肤动,尿布1有时会从使用位置下滑。这些无纺布18、19的动摩擦系数是用J I SP8147的3.1页记载的方法测定的。图7表示动摩擦系数的测定。
(1)动摩擦系数的测定时,使用具有平滑下面40a的可动板40和具有平滑上面41a的固定板41。可动板40的下面40a,宽度尺寸为3cm、长度尺寸为3cm。从尿布1上切取前腰围区2的侧翼6,制成动摩擦系数测定用的第1试样42,切取后腰围区4的侧翼8,制成动摩擦系数测定用的第2试样43。
(2)在使第2纤维无纺布19与可动板40的下面40a相向的状态,把第1试样42安装在可动板40的下面40a上。第1试样42通过双面胶带固定在可动板40的下面40a上。把第2试样43安装在固定板41的上面41a上。第2试样43通过双面胶带固定在固定板41的上面41a上。可动板40的下面40a的面积是9cm2,用砝码44调节可动板40的整体重量,对下面40a施加58g/9cm2的荷重。
(3)动摩擦系数的测定中,把可动板40作为锤使用。使可动板40以10cm/min的速度朝着图7中箭头K1所示方向移动。动摩擦系数从可动板40移动5cm期间的摩擦力求出。具体地说,动摩擦系数用公式μ=FD/FP算出。式中μ是动摩擦系数,FD是使可动板40移动5cm期间的摩擦力。FP是沿着箭头K2所示垂直方向作用在第1试样42与第2试样43的接触面上的力。
形成侧翼6的复合无纺布17,其单位面积重量最好在100~150g/m2的范围,其厚度尺寸最好在0.5~1.3mm的范围。复合无纺布17的拉伸强度在5.0~24N/inch的范围。如果复合无纺布17的单位面积重量不足100g/m2、复合无纺布17的厚度尺寸不足0.5mm,则复合无纺布17的拉伸强度降低,张拉复合无纺布17时,无纺布17会破损。如果复合无纺布17的单位面积重量超过150g/m2并且复合无纺布17的厚度尺寸超过1.3mm,则复合无纺布17的刚性增加,侧翼6与肌肤相接时有不舒适感。
形成第1纤维无纺布18的弹性纤维和非弹性纤维,它们的纤度最好在0.5~10μm的范围。形成第2纤维无纺布19的非弹性纤维,其纤度最好在10~20μm的范围。如果形成第1纤维无纺布18的弹性纤维和非弹性纤维的纤度不足0.5μm,则这些纤维容易中断,第1纤维无纺布18的动摩擦系数有时会不足1.05。如果形成第2纤维无纺布19的非弹性纤维的纤度超过20μm,则第2纤维无纺布19的刚性增加,侧翼6与肌肤相接时有不舒适感。
后腰围区4的侧翼8,其横方向伸长应力最好在2.0~10N的范围。腰围用弹性部件34的横方向伸长应力最好在0.1~3.0N的范围。如果侧翼8的伸长应力不足2.0N、腰围用弹性部件34的伸长应力超过3.0N,则侧翼6比弹性部件34先伸长,不能利用弹性部件34的收缩力,不能使端翼9、10密接使用者的肌肤。如果腰围用弹性部件34的伸长应力不足0.1N,则实际不能利用弹性部件34的伸长应力,不能使端翼9、10密接使用者的肌肤。
表面层11,可以采用具有许多开孔的疏水性纤维无纺布或者具有许多微细开孔的塑料薄膜。里面层12,可以采用透气疏水性纤维无纺布、透气不透液性塑料薄膜、将透气疏水性纤维无纺布相互叠合而成的复合无纺布。防漏层14,可以采用将透气疏水性纤维无纺布相互叠合而成的复合无纺布、将透气疏水性纤维无纺布和透气不透液性塑料薄膜叠合而成的复合布。
里面层12和防漏层14,也可以采用复合无纺布,该复合无纺布是在用融喷法制造的具有高耐水性纤维无纺布的至少一面上,叠合用纺粘法制造的具有高强度和良好柔软性的纤维无纺布而制成的。
形成表里面层11、12、防漏层14、后腰围区4的侧翼8、带式拉锁29、目标带31的纤维无纺布,可以采用由射流喷网法、针刺法、融喷法、热粘法、纺粘法、化学粘接法等各种制法制造的纤维无纺布。
亲水性纤维无纺布,可以由经过亲水化处理的合成纤维、半合成纤维、再生纤维中的任一种或将这些纤维混合而成的复合纤维制成。疏水性纤维无纺布可以由合成纤维制成。疏水性纤维无纺布中,也可以包含经过防水处理的半合成纤维和再生纤维。合成纤维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聚酯系、聚丙烯腈系、聚氯乙烯系、聚乙烯系、聚丙烯系、聚苯乙烯系。合成纤维可以采用包芯型复合纤维、并列型复合纤维、异型中空纤维、微多孔纤维、接合型复合纤维。
芯13,是短纤浆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混合物,或者是短纤浆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和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纤维的混合物,被压缩成所需的厚度。为了防止芯13变形和聚合物粒子的脱落,最好用手纸或亲水性纤维无纺布等的透液性层将整个芯13包住。聚合物粒子,可以采用淀粉系、纤维素系、合成聚合物系的粒子。
粘接剂最好采用热融型粘接剂。除了热融型粘接剂外,也可以采用丙烯基系粘接剂或橡胶系粘接剂。粘接剂以螺旋状、锯齿状、点状、条状之中的任一种形态涂敷在表里面层11、12和防漏层14上。把粘接剂用这样的形态涂敷在表里面层11、12和防漏层14上时,这些层11、12、14相互间断续地固定,同时芯13断续地固定在层11、12上。
根据本发明的开放型一次性尿布,由于形成前腰围区的侧翼的第1纤维无纺布的摩擦系数高,所以与后腰围区的侧翼及端翼相接的第1纤维无纺布粘在这些翼片上,侧翼相互间不错动,可以防止这些侧翼的扭转和卷曲,并且能防止尿布从使用位置下滑。该尿布中,由于形成前腰围区的侧翼的第2纤维无纺布的摩擦系数低,所以第2纤维无纺布相对于使用者肌肤的光滑性好,第1纤维无纺布不粘在肌肤上,侧翼与肌肤相接时没有不舒适感。
本发明的尿布中,后腰围区的侧翼是由具有弹性伸缩性的伸缩性层形成,在使用中,由于后腰围区的侧翼将使用者的腰部系紧,所以前后腰围区的侧翼密接使用者的肌肤,可切实地防止侧翼相互间的错动。
本发明的尿布中,腰围用弹性部件的横方向伸长应力比后腰围区的侧翼的横方向应力低,腰围用弹性部件比后腰围区的侧翼先朝横方向伸长,借助腰围用弹性部件的收缩力,端翼密接在使用者的肌肤上,所以能切实地防止排泄物从端翼泄漏。
权利要求
1.开放型一次性尿布,在纵方向备有前腰围区、后腰围区和位于该前后腰围区之间的裆下区,具有从裆下区朝前后腰围区延伸的排泄物吸收区、位于上述吸收区的横方向外方并朝纵方向延伸的侧翼、位于上述吸收区的纵方向外方并朝横方向延伸的端翼,朝横方向延伸的腰围用弹性部件可收缩地安装在上述端翼上,在使用时,通过固接机构将上述前后腰围区连接起来,其特征在于,上述前腰围区的侧翼由复合无纺布形成,该复合无纺布是由位于非肌肤接触侧的第1纤维无纺布和位于肌肤接触侧的第2纤维无纺布重叠而成的,上述第1纤维无纺布的动摩擦系数比第2纤维无纺布的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放型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纤维无纺布的横方向动摩擦系数在1.05~2.11的范围内,上述第2纤维无纺布的横方向动摩擦系数在0.35~0.60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放型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纤维无纺布,是由具有橡胶状弹性的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纤维和聚烯烃系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纤维形成的融喷型无纺布,上述第2纤维无纺布,是由聚烯烃系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纤维形成的纺粘型无纺布。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放型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后腰围区的侧翼,是由在纵方向和横方向中、至少朝横方向具有弹性伸缩性的伸缩性层形成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放型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腰围用弹性部件的横方向伸长应力,比上述后腰围区的侧翼的横方向伸长应力低。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放型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泄物吸收区,由位于肌肤接触侧的透液性表面层、位于非肌肤接触侧的不透液性里面层、和夹在上述表里面层之间的吸液性芯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开放型一次性尿布,该尿布在使用中,相互重叠着的前后腰围区的侧翼不会彼此错动,可防止尿布从使用位置下滑。本发明的尿布(1),具有从裆下区(3)朝前后腰围区(2、4)延伸的排泄物吸收区(5)、位于上述吸收区(5)横方向外方并朝纵方向延伸的侧翼(6、7、8)、位于上述吸收区(5)的纵方向外方并朝横方向延伸的端翼(9、10)。尿布(1)中,前腰围区(2)的侧翼(6)由复合无纺布(17)形成,该复合无纺布(17)是由位于非肌肤接触侧的第1纤维无纺布和位于肌肤接触侧的第2纤维无纺布重合而构成的。第1纤维无纺布的动摩擦系数比第2纤维无纺布高。
文档编号A61F13/49GK1572267SQ20041004758
公开日2005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27日
发明者三井浩一郎, 湊大尚, 佐山宁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