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6033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量给药的中药贴,尤其涉及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利用缓释技术作微量给药,西医已有应用,利用耳针或者耳穴压迫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中医已有临床应用。中医对于耳背穴位的研究,已经标明了耳背心、耳背沟、耳背肝和耳背脾的穴位区域,采用针刺或者按压,均对血管疾病有作用,但目前的药物及其疗效尚不能达到理想的程度。周围血管病属于世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国内外现有技术包括中西医药物治疗周围血管病的效果均不够理想。利用耳穴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但至今并没有发现耳背专用于治疗周围血管病的穴位,也没有适合耳穴缓释用药专门治疗周围血管病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以缓释药贴的形式,对耳背血管病穴区贴附,作微量缓释给药,配合针刺及其他的用药形式,加快治病的进程。
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其组方涉及有藏红花、三七、黄连、蚤休、血竭、儿茶、元明粉、冰片、肉桂、白芷、麝香和甘草组成。具体组份是藏红花1-3克、三七10-30克、黄连10-30克、蚤休5-10克、血竭2-6克、儿茶2-6克、元明粉5-15克、冰片2-6克、肉桂1-3克、白芷1-3克、麝香1-3克、甘草5-10克。共粉碎至200目以上制成粉剂,或加入粘合剂适量,制成膏状,即成为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可以简称为耳背穴中药贴。每一个耳背穴中药贴取所说的耳背穴中药贴粉状制剂或膏状制剂重约0.2至0.5克,置于长5至10毫米,宽2至5毫米的胶基片上胶粘的一面,中药膏状制剂的周围设置有透气软质塑料材料制作的保护环进行限制和保护,即成为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
使用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需要取耳背正新穴为贴附点,采用三位一体的施治方法,会达到奇异的治疗效果。所说的耳背正新穴,在耳背心、耳背沟、耳背肝和耳背脾四个穴位的交会点上,本发明中称此交会点为正新穴。结合使用本发明所述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的成功尝试,最为有效的办法是针刺、出血和穴位贴一并施用。通过经络传导,激发人体内神经系统自身的调理机能,以穴位贴在耳背正新穴缓释给药,对于治疗四肢血管病等多种肢体坏疽、皮肤溃疡等疑难病症有显著疗效。
使用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制成中药耳背穴贴,配合耳背穴位针刺和出血,将本发明所说的中药耳背穴贴贴附于耳背正新穴,在治疗周围血管病等多种疑难病引起的肢体坏疽、皮肤溃疡等病症有显著疗效。


附图1是本发明所述中药耳背穴贴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耳背正新穴的位置示意图。1-胶基片 2-保护环 3-中药制剂 4-耳背正新穴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参照附图1和附图2,结合实施例一,对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详细说明如下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其组方涉及有藏红花、三七、黄连、蚤休、血竭、儿茶、元明粉、冰片、肉桂、白芷、麝香和甘草组成。具体组份是藏红花1克、三七10克、黄连10克、蚤休5克、血竭2克、儿茶2克、元明粉5克、冰片2克、肉桂1克、白芷1克、麝香1克、甘草5克。共粉碎至200目以上制成粉剂,或加入粘合剂适量,制成膏状,即成为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可以简称为耳背穴中药贴。每一个耳背穴中药贴取所说的耳背穴中药贴粉状制剂或膏状制剂重约0.2至0.5克,置于长5至10毫米,宽2至5毫米的胶基片1上胶粘的一面,中药制剂3或者中药膏状制剂的周围设置有透气软质塑料材料制作的保护环2进行限制和保护,即成为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使用本发明所述的中药耳背穴贴,需要取耳背正新穴4为贴附点,采用三位一体的施治方法,会达到奇异的治疗效果。所说的耳背正新穴4,在耳背心、耳背沟、耳背肝和耳背脾四个穴位的交会点上,尤其因为该穴位的奇异效果,所以本发明中称其为耳背正新穴4。结合使用本发明所述耳背穴贴中药的成功尝试,最为有效的办法是针刺、出血和穴位贴一并施用。通过经络传导,激发人体内神经系统自身的调理机能,以穴位贴在耳背正新穴缓释给药,对于治疗四肢血管病等多种肢体坏疽、皮肤溃疡等疑难病症有显著疗效。使用本发明所述的耳背穴贴中药制成中药耳背穴贴,配合耳背穴位针刺和出血,将本发明所说的中药耳背穴贴贴附于耳背正新穴4,在治疗周围血管病等多种疑难病引起的肢体坏疽、皮肤溃疡等病症有显著疗效。
现结合实施例二详细说明如下本发明所述的耳背穴贴中药,其组方涉及有藏红花、三七、黄连、蚤休、血竭、儿茶、元明粉、冰片、肉桂、白芷、麝香和甘草组成。具体组份是藏红花2克、三七20克、黄连20克、蚤休8克、血竭4克、儿茶4克、元明粉10克、冰片4克、肉桂2克、白芷2克、麝香2克、甘草8克。共粉碎至200目以上制成粉剂,或加入粘合剂适量,制成膏状,即成为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可以简称为耳背穴中药贴。每一个耳背穴中药贴取所说的耳背穴中药贴粉状制剂或膏状制剂重约0.2至0.5克,置于长5至10毫米,宽2至5毫米的胶基片1上胶粘的一面,中药制剂3或者中药膏状制剂的周围设置有透气软质塑料材料制作的保护环2进行限制和保护,即成为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使用本发明所述的中药耳背穴贴,需要取耳背正新穴4为贴附点,采用三位一体的施治方法,会达到奇异的治疗效果。所说的耳背正新穴4,在耳背心、耳背沟、耳背肝和耳背脾四个穴位的交会点上,尤其因为该穴位的奇异效果,所以本发明中称其为耳背正新穴4。结合使用本发明所述耳背穴贴中药的成功尝试,最为有效的办法是针刺、出血和穴位贴一并施用。通过经络传导,激发人体内神经系统自身的调理机能,以穴位贴在耳背正新穴缓释给药,对于治疗四肢血管病等多种肢体坏疽、皮肤溃疡等疑难病症有显著疗效。使用本发明所述的耳背穴贴中药制成中药耳背穴贴,配合耳背穴位针刺和出血,将本发明所说的中药耳背穴贴贴附于耳背正新穴4,在治疗周围血管病等多种疑难病引起的肢体坏疽、皮肤溃疡等病症有显著疗效。
现结合实施例三详细说明如下本发明所述的耳背穴贴中药,其组方涉及有藏红花、三七、黄连、蚤休、血竭、儿茶、元明粉、冰片、肉桂、白芷、麝香和甘草组成。具体组份是藏红花3克、三七30克、黄连30克、蚤休10克、血竭6克、儿茶6克、元明粉15克、冰片6克、肉桂3克、白芷3克、麝香3克、甘草10克。共粉碎至200目以上制成粉剂,或加入粘合剂适量,制成膏状,即成为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可以简称为耳背穴中药贴。每一个耳背穴中药贴取所说的耳背穴中药贴粉状制剂或膏状制剂重约0.2至0.5克,置于长5至10毫米,宽2至5毫米的胶基片1上胶粘的一面,中药制剂3或者中药膏状制剂的周围设置有透气软质塑料材料制作的保护环2进行限制和保护,即成为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使用本发明所述的中药耳背穴贴,需要取耳背正新穴4为贴附点,采用三位一体的施治方法,会达到奇异的治疗效果。所说的耳背正新穴4,在耳背心、耳背沟、耳背肝和耳背脾四个穴位的交会点上,尤其因为该穴位的奇异效果,所以本发明中称其为耳背正新穴4。结合使用本发明所述耳背穴贴中药的成功尝试,最为有效的办法是针刺、出血和穴位贴一并施用。通过经络传导,激发人体内神经系统自身的调理机能,以穴位贴在耳背正新穴缓释给药,对于治疗四肢血管病等多种肢体坏疽、皮肤溃疡等疑难病症有显著疗效。使用本发明所述的耳背穴贴中药制成中药耳背穴贴,配合耳背穴位针刺和出血,将本发明所说的中药耳背穴贴贴附于耳背正新穴4,在治疗周围血管病等多种疑难病引起的肢体坏疽、皮肤溃疡等病症有显著疗效。
现结合病例说明如下病例一张庆军男53岁邹城市看庄镇人2005年3月21日经其亲戚介绍前来求医,患者自述39岁前后开始发现有双下肢静脉曲张现象,2000年夏天左下小腿开始有溃疡现象,在疼痛难忍的情况下开始到各大医院求医,5年多来服用了无数的中西医药物,病情未见好转。患者一再申明,各种药吃得太多了,实在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根据患者病情,开始为其施用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患者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接受了治疗。每使用5次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奇迹出现了,患者的双下肢肿胀和痛感消失,溃疡面开始收口,流水减少。在已有明显效果的情况下,患者及其家属都开始有了好心情,又继续施用2个疗程后,溃疡面已基本愈合。又经过一个疗程巩固疗效,患者已康复,随访至今未见异常。
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经耳背正新穴缓释给药,对紊乱的整体机能进行调整,协调平衡,进而表现出了奇效的作用。
病例二冯志利男47岁邹城市南屯煤矿工人2001年8月23日来本处求医,患者自述1998年井下工作时,不慎右小腿骨折,经医院内固定和皮肤创口愈合两个多月后,又发现伤口流出清水。当时仅仅是怀疑腿内有固定物所引起,取出内固定物一年后,创口仍常有流水,多方求医治疗均不见效果。
针对患者病情,在内服调理中药的同时,使用了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40天后创口愈合,经血检显示白血球正常,随访至今未见异常。
病例三张正英女63岁邹城市唐村镇西彦村人因患静脉曲张,在济宁市某医院手术治疗,手术10天后,小腿处刀口仍不见愈合,常有流水,患者日日承受着肿胀痛的折磨。2002年3月23日来本处求医,经使用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治疗3个疗程即告痊愈。随访至今未发现异常。
病例四吴志庆男55岁邹城市两店村人患者已患脉管炎近10年,小腿肌肉已有萎缩,皮肤干燥,左脚2趾第一节已经干黑坏死。2003年8月26日来本处求医,根据病情,在服用配合药物的同时使用了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一个疗程后患肢已有温热感,痛痒减轻。5个疗程后,坏死的脚趾脱落,疮口愈合。随访至今未发现异常。
权利要求
1.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具体组份是藏红花1-3克、三七10-30克、黄连10-30克、蚤休5-10克、血竭2-6克、儿茶2-6克、元明粉5-15克、冰片2-6克、肉桂1-3克、白芷1-3克、麝香1-3克、甘草5-10克,共粉碎至200目以上制成粉剂,或加入粘合剂适量,制成膏状,即成为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每一个耳背穴中药贴取所说的耳背穴中药贴粉状制剂或膏状制剂重约0.2至0.5克,置于长5至10毫米,宽2至5毫米的胶基片(1)上胶粘的一面,中药制剂(3)的周围设置有透气软质塑料材料制作的保护环(2)进行限制和保护,即成为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
全文摘要
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具体组份是藏红花1-3克、三七10-30克、黄连10-30克、蚤体5-10克、血竭2-6克、儿茶2-6克、元明粉5-15克、冰片26克、肉桂1-3克、白芷1-3克、麝香1-3克、甘草5-10克。共粉碎至200目以上制成粉剂,或加入粘合剂适量,制成膏状,即成为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病耳背穴外用中药制剂。每一个耳背穴中药贴取粉状制剂或膏状制剂重约0.2至0.5克,置于长5至10毫米,宽2至5毫米的胶基片上,中药制剂周围有保护环进行限制和保护。将本发明所说的中药耳背穴贴贴附于耳背正新穴,在治疗周围血管病等多种疑难病引起的肢体坏疽、皮肤溃疡等病症有显著疗效。
文档编号A61H39/00GK1814095SQ20051004526
公开日2006年8月9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4日
发明者齐正新, 齐龙文, 齐正委, 齐丙福 申请人:齐正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