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材或功能食品的采制方法

文档序号:815679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中药材或功能食品的采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材或功能食品的采制方法,该中药材或功能食品为蟾蜍壳,即蟾蜍皮肤由于新陈代谢而自然蜕掉的外皮。
背景技术
肿瘤和病毒感染是危险人类生命健康的两大疾患,传统的西药疗法只能使其病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暂时的缓解,还远远不能达到完全治愈的目的,中药疗法和保健疗法正凭借其独特的疗效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介于中药材的资源有限性,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必须加以考虑。
蟾蜍具有药用价值是由来已久的不争事实,这一点可在《名医别录》、《中华大辞典》等著作中找到依据,但传统的方法是以干蟾(除去内胀的干燥蟾蜍尸体)、蟾酥(蟾蜍的耳后腺和背部皮肤分泌物的白色乳浆加工品)入药。这些方法前者会杀死蟾蜍后者会给蟾蜍带来残忍的伤害,不利于保护动物和维护生态平衡。本发明人经过数年的悉心研究,发现蟾蜍壳即可以作为药物又可以作为功能食品,在治疗肿瘤和病毒感染方面具有独特疗效。但是目前用来采集蟾蜍壳的方法必须经过整形、漂洗等步骤,这样的方法不但步骤繁琐,效率底下,而且会损失掉蟾蜍壳表面的有益的水溶性物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能提供高质量蟾蜍壳的采集方法。在蟾蜍壳头部两侧隆起的耳后腺及背部的皮肤腺中会产生白色乳状浆液,据信这些浆液是有一定药效或保健功能的物质,采用通常的方法采集蟾蜍壳时,经过整形,特别是漂洗步骤会使蟾蜍壳表面有益的腺体分泌物流失。本发明采用将采集到的皱成一团的蟾蜍壳放在一载体表面,不须放在水中飘洗,将载体连同载体表面的蟾蜍壳一起放入30至70摄氏度干燥箱内连续干燥,使含水量≤2.0%,分装入塑料袋内,密封,用钴60辐照灭菌,得所需蟾蜍壳,用于作为一种中药或功能食品。本发明所采用的采集方法可最大程度的保证蟾蜍壳表面有益分泌物的保留。
具体实施例方式
将大自然中的蟾蜍放在清洗干净的暂养池内暂养1至3天;平均每3至6小时用清水冲洗一次;3天后将室外暂养池内的蟾蜍放入室内干净的蜕衣池1至7天,平均每2至3小时用清水漂洗一次,此时蟾蜍活动减少,呈发呆状,全身皮肤腺体分泌物增多,俗称“出汗”,体表显得潮湿光亮。背部中线处脊柱上首先出现纵向开裂的缝隙,随着缝隙的增大,蟾蜍开始挣扎,不久头部、躯干及四肢从缝隙中钻出,此时用手抓住活蟾蜍,另一只手就可以采集到蟾蜍壳,皱成一团,将活蟾蜍放入专用的筒内,然后将筒内的活蟾蜍放回大自然;皱成一团的蟾蜍壳放在不锈钢丝网上,不须放在水中漂洗,将不锈钢丝网和丝网上的蟾蜍壳一起放入30至70摄氏度干燥箱内连续干燥,使含水量≤2.0%,分装入塑料袋内,密封,用钴60辐照灭菌,即可作为中药材或功能食品。
本发明的蟾蜍壳采集方法做到了最大程度保留蟾蜍壳本身的有益物质,而且使采集效率显著提高,这在实践生产中有显著的实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中药材或功能食品的采集方法,其中该中药材或功能食品是蟾蜍壳,其包括如下步骤,将大自然中的蟾蜍放在清洗干净的暂养池内暂养1至3天;平均每3至6小时用清水冲洗一次;3天后将室外暂养池内的蟾蜍放入室内干净的蜕衣池1至7天,平均每2至3小时用清水漂洗一次,此时蟾蜍活动减少,呈发呆状,全身皮肤腺体分泌物增多,俗称“出汗”,体表显得潮湿光亮,背部中线处脊柱上首先出现纵向开裂的缝隙,随着缝隙的增大,蟾蜍开始挣扎,不久头部、躯干及四肢从缝隙中钻出,此时用手抓住活蟾蜍,另一只手就可以采集到蟾蜍壳,皱成一团,将活蟾蜍放入专用的筒内,然后将筒内的活蟾蜍放回大自然;皱成一团的蟾蜍壳放在不锈钢丝网上,不须放在水中漂洗,将不锈钢丝网和丝网上的蟾蜍壳一起放入30至70摄氏度干燥箱内连续干燥,使含水量≤2.0%,分装入塑料袋内,密封,用钴60辐照灭菌,即可作为中药材或功能食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材或功能食品的采集方法,其中所述中药材或功能食品是蟾蜍壳,具体步骤是将采集到的皱成一团的蟾蜍壳放在一载体表面,不须放在水中漂洗,将载体连同载体表面的蟾蜍壳一起放入30至70摄氏度干燥箱内连续干燥,使含水量≤2.0%,分装入塑料袋内,密封,用钴60辐照灭菌,即得所需中药材或功能食品。此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蟾蜍壳表面的有益物质,并提高采集效率。
文档编号A61K35/56GK1785213SQ200510076859
公开日2006年6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4日
发明者杨鸣泽 申请人:上海蟾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