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7244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特别是关于幼儿用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在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中,已知在腰部开口部和腿部开口部之间,配置了在尿布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弹性部件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例如,提出了这样一种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尿布的至少腹部侧具有以芯体的前端缘为界、以上下最大各20mm的范围划分出的第1腰身周围区域、和在该第1腰身周围区域与腿部开口部之间被划分出的第2腰身周围区域,第1腰身周围区域的弹性部件的各自的排列间隔尺寸比第2腰身周围区域的弹性部件的各自的排列间隔尺寸小(参照日本专利特开平9-84826号公报)。该尿布是使在第1腰身周围区域和第2腰身周围区域的每一定面积的面压力实质上相等,而关于对肌肤的紧贴性,使第1腰身周围区域比第2腰身周围区域好,从而不损害尿布的穿着感且防止泄漏。
并且,还已知这样一种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参照日本专利实开平6-421号公报),使弹性部件的配设间隔随着向腰部开口部而逐渐变窄,从而强收缩力作用在穿着者的腰身部髋骨的上部。
但是,这些尿布中,因为在腰部开口部施加强勒紧压力,所以有难于使尿布穿着上的问题。并且,在穿着中尿布错位下坠(ずれ落ち)、外观下降,进而穿着者因错位下坠而难以活动,并会产生小便及大便的泄漏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腰部开口部和一对腿部开口部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以下,说第1发明时指的就是这一发明)。在尿布的腹侧部和背侧部各自的上述腰部开口部和上述腿部开口部之间,存在有尿布穿着时的压力被设定为1.1~2.5kPa的区域,且该区域的宽度为15~35mm。在尿布的展开状态下,从长度方向中心线到腹侧部的上述区域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为180~220mm,并且从长度方向中心线到背侧部的上述区域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为180~220mm。在尿布穿着时的上述腰部开口部的压力被设定为0.3~1.5kPa。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将具有腰部开口部和一对腿部开口部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给穿着者穿着的尿布穿着方法。在该方法中,在尿布穿着后,通过预定机构将与穿着者的髂嵴(腸骨棱)至髂前上棘(上前腸骨棘)部位对应的尿布的部位加以勒紧,以使穿着者的所述部位的穿着压力成为1.1~2.5kPa。
进而本发明提供另外一种具有腰部开口部和一对腿部开口部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以下,说第2发明时指的是这一发明)。展开状态的尿布长度方向的全长为440~530mm,展开状态的尿布的侧密封部的长度为90~140mm。在接合状态的尿布上,将从上述腰部开口部到上述腿部开口部的区域在长度方向上引出4等分的假想分割线,当假想从该腰部开口部一侧依次为第1区域、第2区域、第3区域、第4区域时,第2区域的尿布穿着时的压力平均值被设定为0.9~1.8kPa,且最大值小于等于2.5kPa。并且第1区域和第3区域的尿布穿着时的压力被设定为比第2区域低。


图1是示出第1发明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组装图1所示尿布之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3是示出图2的外包材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髂骨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穿着者的腰部处的错位下坠力的计算方法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髂前上棘高前后长度的测量方法的说明图。
图7(a)是示出本发明的尿布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7(b)是示出图7(a)所示尿布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第2发明的尿布的一个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尿布的另一实施方式、在展开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0(a)及图10(b)是示出本发明的尿布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展开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1(a)及图11(b)是示出本发明的尿布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展开状态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根据其较佳的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本发明”,根据上下文指的是第1发明或第2发明或者这两者发明。图1中示出第1发明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中示出组装图1所示尿布之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中示出图2的外包材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尿布的展开状态是指尿布的侧密封部被接合之前的状态,接和状态是指侧密封部被接合后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有实质上纵长的吸收体本体10、和被配置在该吸收体本体10的背面片材3一侧的外包材11;该吸收体本体10具有透液性的表面片材2、防水性的背面片材3、及被夹在两片材2、3之间配置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性芯体(コア)4。
外包材11其两侧边缘成为在长度方向中央部向内侧收缩的沙漏形的形状,而形成尿布的轮廓。外包材11在其长度方向上,被区分为被配置在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A、被配置在背侧的背侧部B、和位于其间的下裆部C。腹侧部A及背侧部B相当于外包材11的长度方向前后端部,而下裆部C相当于外包材11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外包材11,其腹侧部A的两侧边缘A1、A2和背侧部B的两侧边缘B1、B2被相互接合,从而在尿布1上形成腰部开口部5及一对腿部开口部6。通过该接合,在尿布1的左右两侧边缘形成一对侧密封部S。在该接合中使用例如热密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等。
表面片材2、背面片材3以及吸收性芯体4分别为矩形,被一体化而形成纵长的吸收体本体10。作为表面片材2及背面片材3,可以使用与以往这种尿布中被使用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并且,吸收性芯体4由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粒子及纤维材料构成,并被绵纸(未图示)覆盖。
如图2所示,无阻液性、并防水性且透气性的材料构成的侧方护围(カフス)8、8被形成在吸收体本体10的长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各侧方护围8具有沿吸收体本体10的长度方向的固定端部及自由端部。固定端部被固定在表面片材2上。进而,固定端部及自由端部在吸收体本体1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图3中上下方向的端部)上被固定在表面片材2上。另一方面,侧方护围弹性部件81以伸长状态被配置在自由端部的附近。由此,穿着如图1所示那样被组装起来的尿布1时,通过弹性部件81的收缩,侧方护围立起,从而阻止向吸收体本体10的宽度方向的液体流出。
外包材11具有至少两张无纺布,即外层无纺布12、和被配置在该外层无纺布12的内表面侧的内层无纺布13。外层无纺布12形成尿布1的外表面,内层无纺布13通过热熔粘着剂等粘接剂被接合在外层无纺布12的内表面一侧。从防止来自尿布外侧的液体的渗入及来自内侧的液体的渗出的观点来看,优选内层无纺布13及外层无纺布12双方的无纺布均为防水性无纺布。
在外包材11的前后两端部,沿着前后端部边缘,多个腰部弹性部件51、51被配置在其整个宽度方向。各腰部弹性部件51、51经由外层无纺布12和内层无纺布13在拉伸状态下被夹持固定。各腰部弹性部件51、51,在使尿布1的腹侧部A的两侧边缘A1、A2和背侧部B的两侧边缘B1、B2相互接合时,两弹性部件51、51的端部彼此被配置为重合,或两弹性部件51、51的端部被连续配置到两侧边缘的接合部分。由此,如图1所示,实质上连续的环状的腰部皱褶(ギャザ一)被形成在尿布1的腰部开口部5的附近。
外包材11从吸收体本体10的前后端边缘向外侧延伸出来,延伸出来的部分折回吸收体本体10侧。被折回的外包材11覆盖在吸收体本体10的前后端部上(即吸收体本体10的前后端部的表面片材2上)。并且,也可以取代该结构,仅使外包材11的外层无纺布12比经由外层无纺布12和内层无纺布13夹持固定各腰部弹性部件51、51的部位进一步延伸出来,而将延伸出来的外层无纺布12折回到吸收体本体10侧。
腿部弹性部件61a、61b被配置在外包材11的左右两侧的弯曲部上。各腿部弹性部件61a、61b沿着上述弯曲部被配置。各腿部弹性部件61a、61b被配置在外层无纺布12和内层无纺布13之间,通过预定的结合手段,在拉伸状态下被固定在两无纺布12、13上。各腿部弹性部件61a、61b,其一端彼此在下裆部C处重合。另一方面,另一端是在腹侧部A及背侧部B的各侧边缘的位置成为终端。各腿部弹性部件61a、61b,在使尿布1的腹侧部A的两侧边缘A1、A2和背侧部B的两侧边缘B1、B2相互接合了时,两弹性部件61a、61b的端部彼此被配置为重合,或两弹性部件61a、61b的端部被连续配置到两接合部分。由此,如图1所示,实质上连续的环状的腿部皱褶被形成在尿布1的腿部开口部6、6的附近。
在尿布1中,多个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弹性部件被配置在尿布1的腹部侧A及背部侧B各自的腰部开口部5和腿部开口部6之间。通过配置弹性部件,沿着尿布1宽度方向延伸的第1区域71和第2区域72被形成在腰部开口部5和腿部开口部6之间。第1弹性部件71a被配置在第1区域71中,第2弹性部件72a被配置在第2区域72中。第1区域71位于腰部开口部5和腿部开口部6之间,第2区域72位于第1区域71和腿部开口部6之间。
第1弹性部件71a及第2弹性部件72a都经由外层无纺布12和内层无纺布13在拉伸状态下被夹持固定。第1弹性部件71a,在使尿布1的腹侧部A的两侧边缘A1、A2和背侧部B的两侧边缘B1、B2相互接合了时,腹侧部A的第1弹性部件71a和背侧部B的第1弹性部件71a的端部彼此被配置为重合,或各弹性部件71a、71a的端部被配置到两连接部分。关于第2弹性部件72a也是同样。由此,如图1所示,皱褶被分别形成在尿布1的腹侧部A及背侧部B(未图示)的第1区域71及第2区域72中。
第1弹性部件71a及第2弹性部件72a都在整个尿布1的左右两侧边缘(即外包材11的左右两侧边缘)和吸收性芯体4的左右两侧边缘之间延伸着。而且,在吸收性芯体4所存在的部位上,第1弹性部件71a及第2弹性部件72a实质上都不存在。其结果,被形成在第1区域71及第2区域72上的皱褶位于尿布1的左右两侧边缘和吸收性芯体4的左右两侧边缘之间,吸收性芯体4存在的位置上实质上没有形成皱褶。由此,即使在穿着状态下,吸收性芯体4存在的部位,外包材也不会因第1弹性部件71a及第2弹性部件72a的收缩而收缩,从而尿布1的外观性、吸收性都良好。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的各弹性部件,分别优选使用将天然橡胶、聚氨酯类树脂、泡沫聚氨酯类树脂、伸缩性无纺布、或热熔类伸缩部件等的伸缩性材料形成为丝状(橡胶丝)、带状(橡胶带)、网状(网状)或薄膜状的部件。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第1区域71的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被设定为1.1~2.5kPa。第1区域71优选被形成于在穿着上尿布1时抵接在穿着者的髂嵴至髂前上棘的部位(以下也称髂骨区域)上。髂嵴和髂前上棘是解剖学的用语。所谓髂嵴是图4中9a所示的部位,髂前上棘是同一图中9b所示部位。以往,认为为了防止内裤型尿布在穿着中的错位下坠,特别是为了防止幼儿用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在穿着中的错位下坠,提高在腰部开口部配置的弹性部件的勒紧压力,通过该腰部开口部使内裤型尿布紧贴在穿着者的身体上是有效的(例如,参照前面所述的实开平6-421号公报)。但是本发明者们研究后发现为了有效地防止内裤型尿布在穿着中的错位下坠,比起提高腰部开口部的勒紧压力,比以往更加提高对应于穿着者的髂骨区域的尿布部位的勒紧压力才是更有效的。其理由是,穿着者特别是幼儿,作为其身体的特征是腹部周围突出,若提高抵接该突出的腹部周围的腰部开口部的勒紧压力,则由于该勒紧压力很高而使腰部开口部渐渐被挤入,直到该腰部开口部下滑到腹部周围变细的部位。
图5是示出了将婴儿的身体视为的圆锥的状态。图中θ表示相对于腰部(点A)处的切线的垂线和向着身体的中心的水平线所成的角度,F表示弹性体的勒紧力,P表示F引起的摩擦力,f1是表示F引起的错位下坠力,f2表示垂直阻力。在这里,由于f1=Fsinθ,并且,P=vN=vf2=vFcosθ(v表示摩擦系数),所以在点A处向下方的错位下坠力Z用下式表示。
Z=f1-P=Fsinθ-vFcosθ=F(sinθ-vcosθ)从该式可以理解到在腰部产生错位下坠的状态的情况下,勒紧力(F)越大错位下坠力也越大。
如上所述,在第1区域71的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为1.1~2.5kPa。第1区域71的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不到1.1kPa时,难以将尿布1的第1区域71固定在穿着者的髂骨区域,其结果尿布1错位下坠,穿着状态下的尿布1的外观非常差。特别是,尿布1的下裆部C处的肥大(だぶつき)变得显著,且成为小便及大便泄漏的原因。另一方面,第1区域71的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超过2.5kPa时,除了过度勒紧穿着者的身体外,尿布1的穿着操作也变得困难。从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错位下坠、或进一步提高穿着状态下的尿布1的外观及尿布1的穿着操作方便性的观点来看,第1区域71的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优选为1.1~2.0kPa,更好的是1.2~1.8kPa。
第1区域71的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可以通过调整例如第1弹性部件71a的材料、粗细、伸长率或配置间隔来控制。
在第1区域71的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是将尿布1穿着在周长为500mm的圆筒上,并通过穿着压力测量装置((株)AMITEC公司制造的接触压力测量仪(AMI3037-2))而测量的。具体的测量方法如下所述。
使用φ=15mm的气囊(Air pack),设置气囊的中心位于腰部开口部的前端部,来测量穿着压力(P1)。设置气囊的尿布宽度方向的位置是尿布的左右两侧边缘和吸收性芯体4的左右两侧边缘的大致中心(参照图3)。接着使气囊的中心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移动5mm,测量穿着压力(P2)。同样地,每间隔5mm进行测量,得到P3、P4、P5、……Pn。P1至Pn的测量是在从外包材11的腰部开口部到腿部开口部的左右两侧部彼此相互被接合的范围内进行的。P1至Pn在腹侧部,进行左右各2点共计4点测量。将它们的平均值作为腹侧部的穿着压力。同样地,在背侧部上也进行共计4点测量,将平均值作为背侧部的穿着压力。将从P1到Pn的值中连续性处于1.1~2.5kPa的部位间的距离作为第1区域71的宽度。例如,从P3至P6在该情况下,区域的宽度=(6-3)×5=15mm。并且,此时第1区域71的中心为测量点3和测量点6的中点。
将圆筒的周长设为500mm的理由是,因为作为穿着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主要对象的幼儿的腹部周围的长度的平均大约为500mm。并且,这里所谓腹部周围的长度是考虑了幼儿的姿势变化了时的腹部周围的周长变化,在站姿和坐姿下测量的腹部周围的平均值。
从穿着者的髂嵴到髂前上棘的部位具有一定的宽度,在该宽度的范围内将尿布1的第1区域71固定在该部位,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错位下坠。从这个观点来看,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将第1区域71的宽度(即,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第1区域71的长度)W1设为15~35mm。该宽度W为20~35mm、特别是25~30mm时,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错位下坠,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穿着状态下的尿布1的外观及尿布1的穿着操作方便性(容易穿着等)。
在穿着上尿布1的状态下,为了使第1区域71抵接在从穿着者的髂嵴到髂前上棘的部位,尿布1的尺寸和穿着者的体格之间的关系很重要。例如考虑作为内裤型尿布的主要穿着对象的幼儿的情况下,在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将腹部侧A的第1区域71的中心位置(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和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CL之间的距离K1设为180~220mm,并且在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将背部侧B的第1区域71的中心位置(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和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CL之间的距离K2设为180~220mm,从而能够将第1区域71始终很好地抵接在穿着者的髂骨区域。该值是对约350名作为内裤型尿布的主要的穿着对象的幼儿的身体实施测量而被确定的。具体地如图6所示那样,是将髂前上棘的水平位置高度上的腹侧部左右中心点作为髂前上棘高前中心,将背侧部作为髂前上棘高后中心,将从髂前上棘高前中心经过下裆到髂前上棘高后中心的长度作为髂前上棘高前后长,将该髂前上棘高前后长加上考虑了尿布的材料的厚度等需要的长度所得到的数值除以二的结果(在后述第2发明中也相同)。该距离K1及K2设为185~215mm,特别是为190~215mm,从而能够进一步始终很好地将第1区域71抵接在穿着者的髂骨区域上。
虽然第1区域71存在于腹侧部A及背侧部B,但腹侧部A及背侧部B上的穿着时的压力不需要完全相同。即,腹侧部A及背侧部B上的第1区域71的穿着时的压力只要满足在1.1~2.5kPa,在腹侧部A及背侧部B中,弹性体的材料、粗细、伸长率、配置间隔也可以不同。但是,若腹侧部A及背侧部B的第1区域71的结构过度不同,则外包材11的长度方向前后端部的左右两侧部彼此相互被接合的部位在穿着时向前后任意错位,尿布1的外观上会产生不良状况。因此,将腹侧部A及背侧部B的第1区域71的穿着时的压力的大的一方设为A、小的一方设为B时,(A-B)/A的比优选在30%以内。
在本发明(第1发明及后述的第2发明)中,所谓尿布1的长度方向中心线CL是指在尿布1的腹侧部A的两侧边缘A1、A2和背侧部B的两侧边缘B1、B2在实质上没有错位地被相互接合的情况下,通过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的A1、B1的中点、沿着尿布宽度方向的直线(参照图3)。与此不同,例如图7(a)及(b)所示那样,在腹侧部A的两侧边缘A1、A2没有被与背侧部B的两侧边缘B1’、B2’相接合、而被接合在比两侧边缘B1’、B2’靠长度方向以内的位置B1、B2上的情况下,假定没有从B1、B2到B1’、B2’的区域,则与上述相同地确定尿布的长度方向中心线。
并且,在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外包材11的全长L能够任意地设定,但若考虑尿布穿着时及使用后的“干爽感”及“防止错位下坠性”,则优选设定在460~520mm。并且若考虑“穿着时的安心感”,则希望完全地覆盖肚脐,从该观点出发优选设定在490~580mm。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主要是通过被配置在第1区域71中的第1弹性部件71a的勒紧力将尿布1固定在穿着者的身体上。换言之,与以往的内裤型尿布不同,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被配置在腰部开口部5上的弹性部件的勒紧力不是用于将尿布1固定在穿着者的身体上的主要手段。反之本发明的发明者确认若提高腰部开口部5的勒紧力,则尿布1的错位下坠会被助长。从这个观点出发,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尿布穿着时的腰部开口部5的压力被设定为比以往的内裤型尿布更低的值0.3~1.5kPa。该压力优选为比尿布穿着时的第1区域71的压力的平均值低0.5~1.0kPa。并且,通过使尿布穿着时的腰部开口部5的压力在上述范围内,在尿布1的穿着时容易扩开腰部开口部5,具有容易进行穿着操作的优点。并且若腰部开口部5的压力不到0.3kPa时,穿着前的腰部开口部5的自然长度变大,会产生作为衣物看上去时的观感差等问题。
若尿布穿着时的腰部开口部5的压力被设定为更适宜的0.4~1.2kPa,进一步适宜的是0.4~1.0kPa,则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错位下坠。腰部开口部5的压力可以通过与如前所述的第1区域71的压力相同的方法来测量。即,将周长500mm的圆筒插入(穿着在)尿布1的腰部开口部5中,使穿着压力测量装置的气囊的中心位于从腰部开口部5的前端部起在尿布长度方向15mm的位置上来测量穿着压力。以圆周方向上的50mm间隔进行10点测量,根据其平均值作为腰部开口部的压力。如图7(a)及(b)所示那样,在腹侧的腰部开口部的端缘的位置和背侧的腰部开口部的端缘的位置错位的情况下,将腹侧和背侧重合的区域中最靠近端部的位置作为腰部开口部。通过调整例如腰部弹性部件51的材料、粗细、伸长率或配置间隔,能够控制腰部开口部5的压力。并且,在腰部开口部5的压力进入第1区域71的压力的范围的情况下,该位置是被包含于第1区域71中的。
在尿布1中,优选弹性部件61a、61b实质上沿着腿部开口部在拉伸状态下被配置。并且,尿布穿着时的腿部开口部6的压力优选被设在1.0~2.4kPa,特别是1.2~2.21kPa。通过尿布穿着时的腿部开口部6的压力在上述范围内,腿部开口部6的开口端可恰当地贴合在穿着者的腹股沟,能够有效地防止从穿着者的腿周围的液体泄漏。并且,即使在使用时因排尿/排便引起的尿布1的下裆的重量增加,也能防止在下裆处吸收体从穿着者的身体离开,能够防止穿着中的尿布1的外观降低及小便或大便的泄漏。其结果能够得到可将穿着状态的尿布1保持在良好的状态等的效果。
腿部开口部的穿着压力被用下述的方法测量。装置/气囊与腰部开口部的测量相同。将周长300mm的圆筒插入(穿着在)尿布1的腿部开口部6中,在配置有弹性部件61a、61b的部位上、以圆周方向上50mm的间隔进行6点测量。在存在多根弹性部件61a、61b的情况下,在该弹性部件被配置的区域的宽度中心点进行测量。将右腿及左腿共计12点的平均值作为腿部开口部6的穿着压力。关于完全或部分地没有腿部弹性部件61a、61b的,将在相当部位的侧方护围弹性部件81配置的区域的穿着压力作为腿部开口部的穿着压力。将圆筒的周长设为300mm的理由是,由于作为穿着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主要对象的幼儿的腹股沟(腿周围)的长度的平均大约是300mm。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尿布1穿着时的第1区域71、腰部开口部5、及腿部开口部6以外的区域,例如位于第1区域71和腿部开口部6之间的第2区域72的压力优选被设定为0.2~0.8kPa,更好的是0.3~0.6kPa。由此,能够使尿布1以适度的压力紧贴在穿着者的身体上,能够有效地防止液体泄漏。在穿着了尿布1的情况下,第2区域72抵接在穿着者的髂骨区域的下侧区域(下腹部)。第2区域72的宽度(即,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第2区域72长度)W2优选为40~70mm,特别优选为45~65mm。
与此关联,在尿布1中,比较尿布穿着时的腰部开口部5、第1区域71、及第2区域72的压力时,最好是第1区域71的压力最高,其次高的是腰部开口部5的压力,第2区域72的压力最低。通过在各部位的压力上设置这样的顺序,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穿着中的尿布1的错位下坠,还能使尿布1没有不协调感地紧贴在穿着者的身体上,有效地防止泄漏。
从以上的说明可知,若使内裤型尿布的穿着后的使用者的髂骨区域的穿着压力为1.1~2.5kPa,则能有效地防止尿布的错位下坠。使该穿着压力在这样的范围内的具体的一个手段是被配置于第1区域71中的第1弹性部件。但是,作为该手段,并不限于是这样的弹性部件,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使穿着者的髂骨区域的穿着压力在上述范围内。例如也可以在尿布穿着后,用带等勒紧对应于该髂骨区域的尿布的部位,以使穿着者的髂骨区域的穿着压力在上述范围内。即,本发明除了至此说明了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发明之外,还包括尿布的穿着方法的发明。该方法是将下述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穿着在穿着者身上,该尿布包括液体透过性的表面片材、防水性的背面片材、及夹在两片材之间被配置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性芯体、以及被配置于该背面片材侧的外包材;该外包材的长度方向前后端部的左右两侧部彼此被相互接合、且具有腰部开口部和一对腿部开口部。在该尿布的穿着方法中在尿布穿上后,通过预定机构勒紧对应于从穿着者的髂嵴到髂前上棘部位的尿布部位,以使该部位的穿着压力成为1.1~2.5kPa。
下面,参照图8说明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且,关于第2发明没有特别说明之处,可适当适用关于上述第1发明的说明。并且,在图8中与图1~图7相同的部件标注了相同的符号。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如图8所示,在接合状态的尿布1的腹侧部A及背侧部B各自上,分别将从腰部开口部5到腿部开口部6的区域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引出4等分的假想分割线,假想从该腰部开口部一侧依次为第1区域7A、第2区域7B、第3区域7C、第4区域7D的4个区域。各区域7A~7D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该4个区域中,腰部弹性部件51主要存在于第1区域7A中。并且,腿部弹性部件61a、61b主要存在于第4区域7D中。并且,多个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弹性部件被配置在第1区域7A和第4区域7D之间的第2区域7B和第3区域7C中。这些弹性部件中,存在于第2区域7B中的称为第1弹性部件71a’,存在于第3区域7C中的称为第2弹性部件72a’。
第1弹性部件71a’及第2弹性部件72a’都在整个尿布1的左右两侧边缘(即外包材11的左右两侧边缘)和吸收性芯体4的左右两侧边缘之间延伸着。而且,在吸收性芯体4所存在的部位上,第1弹性部件71a’及第2弹性部件72a’实质上都不存在。其结果,被形成在第2区域7B及第3区域7C中的皱褶位于尿布1的左右两侧边缘和吸收性芯体4的左右两侧边缘之间,吸收性芯体4存在的位置上实质上没有形成皱褶。由此,即使在穿着状态下,吸收性芯体4存在的部位,外包材11不因第1弹性部件71a’及第2弹性部件72a’的收缩而收缩,从而尿布1的外观或吸收性能都良好。但是,本发明也不限定于该结构,第1弹性部件71a’及第2弹性部件72a’也可以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上实质上横贯全周而被配置。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第2区域7B的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的平均值被设定为0.9~1.8kPa且最大值在2.5kPa以下。第2区域7B优选被形成于在穿着了尿布1时抵接于穿着者的从髂嵴到髂前上棘的部位(髂骨区域)的部位。本发明者们探讨研究的结果,发现为了有效地防止内裤型尿布在穿着中的错位下坠,比起提高腰部开口部的勒紧压力,即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区域7A的勒紧压力,较以往提高对应于穿着者的髂骨区域的尿布部位的第2区域7B的勒紧压力才是有效的。其理由是,如前所述,由于作为穿着者的幼儿,作为其身体的特征,腹部周围是突出的。
如上所述,在第2区域7B的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的平均值为0.9~1.8kPa,最大值在2.5kPa以下。第2区域7B的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的平均值不到0.9kPa时,难以将尿布1的第2区域7B固定在穿着者的髂骨区域,其结果尿布1错位下坠,穿着状态下的尿布1的外观非常低。特别是,尿布1的下裆部C处的肥大变得显著,且成为小便及大便泄漏的原因。另一方面,第2区域7B的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的平均值超过1.8kPa时,除了过度勒紧穿着者的身体外,尿布1的穿着操作也变得困难。并且从防止因穿着所致的弹性部件的痕迹残留在肌肤上的观点出发,存在穿着压力局部变高的部位不好。从该观点出发,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的最大值在2.5kPa以下是很重要的。从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错位下坠、或进一步提高穿着状态下的尿布1的外观及尿布1的穿着操作的观点来看,第2区域7B的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的平均值优选为0.8~1.6kPa,更好的是0.9~1.5kPa。并且,从进一步防止因穿着所致的弹性部件的痕迹残留在肌肤上的观点来看,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的最大值优选在2.0kPa以下,更好的是在1.8kPa以下。
第2区域7B的尿布1穿着时的压力的平均值及最大值可以通过调整例如第1弹性部件71a’的材料、粗细、伸长率或配置间隔来控制。
第2区域7B的尿布1穿着时的压力的平均值及最大值是将尿布穿着在周长500mm的圆筒上,通过穿着压力测量装置((株)AMITEC公司制造的接触压力测量仪(AMI3037-2))而被测量的。具体的测量方法如下所述。
使用φ=15mm的气囊(ェアパック),设置气囊的中心位于第2区域和第1区域的边界线上,测量穿着压力(P1)。设置气囊的尿布宽度方向的位置是尿布的左右两侧边缘和吸收性芯体4的左右两侧边缘的大致中心(参照图8)。接着使气囊的中心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移动5mm,测量穿着压力(P2)。同样地,以每5mm间隔进行测量,得到P3、P4、P5、……Pn。P1至Pn的测量是在第2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的。P1至Pn是在腹侧部及背侧部分别进行左右各2点共计4点测量,从它们的平均值求出的。通过求出的P1至Pn的平均值,得到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的平均值,通过P1至Pn的最大值,得到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的最大值。
从穿着者的髂嵴到髂前上棘的部位具有一定的宽度,在该宽度的范围内将尿布1的第2区域7B固定在该部位,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错位下坠。从这个观点出发,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将侧密封部S的长度作成90~140mm。该宽度为95~135mm、特别是95~130mm时,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错位下坠,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穿着状态下的尿布1的外观及尿布1的穿着操作性(容易穿着等)。
在尿布1中,在侧密封部S的长度基础上,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的长度方向的全长L被设定为440~530mm。如上所述,只要第2区域被形成在抵接在从穿着者的髂嵴到髂前上棘的部位的部位,在其上的部分(第1区域)对尿布的错位下坠没有效果,反之若第1区域的勒紧压力强,则产生第1区域部下滑到上述髂骨附近的不良状况。若第1区域的长度在必要长度以上,则由于可能产生错位的部分变长,是不理想的。从而从防止错位下坠的观点出发,或从提高尿布穿着时的“干爽感”的观点来看,希望第1区域的尿布长度方向的长度尽量短。但是,将尿布考虑为衣物的情况下,第1区域又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长度。本发明的发明者们进行了各种的探讨研究,结果发现将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的长度方向的全长L设为440~530mm,能够得到可以不损害尿布穿着时的作为衣物的“安心感”及“干爽感”,且能够使第2区域抵接在从穿着者的髂嵴到髂前上棘的部位上,还兼具有“防止错位下坠性”的尿布。为了进一步提高穿着时的“安心感”、“干爽感”、及“防止错位下坠性”,优选将尿布1的展开状态的长度方向的全长L设为450~520mm,更好的是460~515mm。
在穿着了尿布1的状态下,为了使第2区域7B抵接在从穿着者的髂嵴到髂前上棘的部位上,尿布1的尺寸和穿着者的体格之间的关系很重要。例如考虑作为内裤型尿布的主要穿着对象的幼儿的情况下,在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将腹侧部A的第2区域7B的中心位置(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和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CL之间的距离K1’最好设为180~220mm,并且在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将背部侧B的第1区域71的中心位置(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和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CL之间的距离K2’最好设为180~220mm,从而能够始终很好地将第2区域7B抵接在穿着者的髂骨区域。将该距离K1’及K2’设为185~215mm,特别是190~215mm,从而能够更加始终很好地将第2区域7B抵接在穿着者的髂骨区域。
第2区域存在于腹侧部A及背侧部B中,但腹侧部A及背侧部B中的穿着时的压力不需要完全不同。即,只要满足腹侧部A及背侧部B中的第2区域的穿着压力的平均值在0.9~1.8kPa、腹侧部A及背侧部B中的穿着时的压力的最大值在2.5kPa以下,则在腹侧部A及背侧部B上,弹性体的材料、粗细、伸长率、配置间隔也可以不同。但是,若腹侧部A及背侧部B的第2区域7B的结构过度不同,则外包材11的长度方向前后端部的左右两侧部彼此相互被接合的部位在穿着时前后任意错位,在尿布1的外观上会产生不良状况。因此,将腹侧部A及背侧部B的第2区域7B的穿着时的压力的平均值大的一方设为A、小的一方设为B时,(A-B)/A的比优选在30%以内。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主要是通过被配置在第2区域7B中的第1弹性部件71a’所致的勒紧力将尿布1固定在穿着者的身体上。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主要被配置在第1区域7A中的腰部弹性部件51所致的勒紧力,不是用于将尿布1固定在穿着者的身体上的主要手段。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尿布穿着时的第1区域7A的压力的平均值优选被设定为比以往的内裤型尿布更低的值0.3~1.2kPa。该压力有必要设定为比尿布穿着时的第2区域7B的压力低。并且,通过使尿布穿着时的第1区域7A的压力在上述范围内,在尿布1的穿着时腰部开口部5变得容易扩开,具有容易进行穿着操作的优点。若在0.3kPa以下时,穿着前的腰部开口部5的自然长度变大,会产生作为衣物看上去时的观感不好等不良状况。
若尿布穿着时的第1区域7A的压力的平均值被设定为更好是0.4~1.2kPa,最好是0.5~1.1kPa,则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尿布1的错位下坠。第1区域7A的压力的平均值可以通过与如前所述的第2区域7B的压力的平均值相同的方法来测量。即,将周长500mm的圆筒插入(穿着在)尿布1中,使穿着压力测量装置的气囊(φ=15mm)的中心位于第1区域7A上来测量穿着压力(P1)。尿布宽度方向的位置是尿布的左右两侧边缘和吸收性芯体4的左右两侧边缘的大致中心。接着使气囊的中心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移动5mm,测量穿着压力(P2)。同样地,每间隔5mm进行测量,得到P3、P4、P5、……Pn。P1至Pn的测量是在第1区域7A的范围内进行的。P1至Pn是在腹侧部及背侧部分别进行左右各2点共计4点测量,从它们的平均值求出的。通过求出的P1至Pn的平均值,得到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的平均值。通过调整例如腰部弹性部件51的材料、粗细、伸长率或配置间隔,能够控制第1区域7A的压力的平均值。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尿布穿着时的第3区域7C的压力的平均值优选被设定为0.2~1.0kPa,更好的是0.3~0.8kPa。由此,能够使尿布1以适度的压力紧贴在穿着者的身体上,能够有效地防止液体泄漏。该压力有必要设定得比尿布穿着时的第2区域7B的压力低。在穿着了尿布1的情况下,第3区域7C抵接在穿着者的髂骨区域的下侧区域(下腹部)。该压力可以用与求得第1区域7A及第2区域7B上的尿布穿着时的压力的平均值的方法相同的方法来求得。即,将周长500mm的圆筒穿着在尿布1中,使用φ=15mm的气囊,设置气囊的中心位于第3区域和第2区域的边界线上,测量穿着压力(P1)。设置气囊的尿布宽度方向的位置是尿布的左右两侧边缘和吸收性芯体4的左右两侧边缘的大致中心。接着使气囊的中心在尿布长度方向移动5mm,测量穿着压力(P2)。同样地,以5mm间隔进行测量,得到P3、P4、P5、……Pn。P1至Pn的测量是在第2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的。P1至Pn是在腹侧部及背侧部分别进行左右各2点共计4点测量,从它们的平均值求出的。通过得到的P1至Pn的平均值,得到尿布1的穿着时的压力的平均值。
即,如前所述,第1区域7A及第3区域7C在尿布穿着时的压力被设得比第2区域低。这三者的大小关系特别优选下面这样。即,比较了第1区域7A至第3区域7C中的尿布穿着时的压力时,最好是第2区域7B的压力最高,其次高的是第1区域7A的压力,第3区域7C的压力最低。通过在各部位的压力上设置这样的顺序,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穿着中的尿布1的错位下坠,还能使尿布1没有不协调感地紧贴在穿着者的身体上,能有效地防止泄漏。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尿布穿着时的腿部开口部6的压力可以和第1发明的情况相同。其理由和就第1发明所说明了的理由相同。
以上根据其较佳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第1发明及第2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只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第1弹性部件71a(71a’)或第2弹性部件72a(72a’)仅被配置在尿布1的左右两侧边缘和吸收性芯体4的左右两侧边缘之间,但不仅限于该结构,也可以仅在吸收性芯体4的左右两侧边缘将第1弹性部件71a(71a’)或第2弹性部件72a(72a’)的一部分重合,也可以横贯尿布的宽度方向全长地配置。这种情况下,在和吸收性芯体4重合的部分的外包材11上,作用有第1、或第2弹性部件所致的使之收缩的力。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位于被配置吸收性芯体4的区域的外包材11通过粘着剂粘贴在吸收性芯体4上,利用吸收性芯体4的刚性抑制弹性部件的收缩,从而能够防止在被配置了芯体4的部分的外包材11上产生褶皱。并且,通过将被夹持固定在外层及内层无纺布12、13上的第1弹性部件71a(71a’)或第2弹性部件72a(72a’)仅在配置有吸收性芯体4的部分,几乎不固定在无纺布12、13上,从而也能够防止在被配置了吸收性芯体4的部分的外包材11上产生褶皱。
并且,第1发明只要是下述这样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任何形式的都包括,该尿布为在尿布的腹侧部及背侧部各自的上述腰部开口部和上述腿部开口部之间,存在有尿布穿着时的压力被设定为1.1~2.5kPa的区域,且该区域的宽度为15~35mm。在尿布的展开状态下,从长度方向中心线CL到腹侧部的上述区域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为180~220mm,并且从长度方向中心线CL到背侧部的上述区域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为180~220mm,在尿布穿着时的上述腰部开口部的压力被设定为0.3~1.5kPa。例如图9所示,第3区域73也可以被设置在腰部开口部51和第1区域71之间。
并且,弹性部件71a’的配置方法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如图10(a)及(b)所示地,在腹侧部A横贯尿布的宽度方向全区域配置多个第1弹性部件71a(71a’),且使第1弹性部件71a(71a’)的中央部分向尿布的下裆部C弯曲成凸状。通过这样的第1弹性部件71a(71a’)的弯曲形状,从而在尿布1的穿着时,第1弹性部件71a’的按压力稳定地作用在穿着者的腹部周围。特别是,尿布变得更加容易贴合腹部周围突出的幼儿的体形。其结果,难于引起尿布的上下方向的位置错动。
进而,也可以如图11(a)及(b)所示地,在腹侧部A横贯尿布的宽度方向全区域配置多个第1弹性部件71a,且使位于尿布的下裆部C附近的多根第1弹性部件71a向尿布的下裆部C弯曲成凸状。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越靠近下裆部C的第1弹性部件71a,其弯曲程度越大。通过第1弹性部件71a的这样的配置,能够用第1弹性部件71a覆盖腹部周围的大范围。其结果,除左右方向的收缩之外,产生上下方向的收缩的力,因此,能够防止尿布的上下方向的位置错动,能够产生使尿布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上提升的效果。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互接合腹侧部A的两侧边缘A1、A2和背侧部B的两侧边缘B1、B2而形成侧密封部,但替代之,也可以用钩子、纽扣、粘扣带(面フアスナ一)等各种卡合部件预卡合,形成内裤形状。并且,腹侧部A的两侧边缘A1、A2和背侧部B的两侧边缘B1、B2的接合或卡合位置,不只限于身体的侧面的位置,也可以是身体的稍靠前或靠后的位置。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包材11是由外层及内层无纺布12、13构成的,但外包材的材料不只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无纺布和防水性片材的层叠片材。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尿布1被由形成尿布的轮廓的外包材11和其上被安置的吸收体本体10构成,但替代之,也可以通过表面片材及背面片材形成尿布1的轮廓,夹在两片材之间配置吸收性芯体。并且,从尿布的腹侧部及背侧部上的吸收性芯体的左右两侧向外延伸出的部位也可以由弹性板(弹性パネル)材料构成。
并且,在外包材11上,可以只使内层无纺布13及外层无纺布12的任意方为防水性无纺布。并且,在用侧方护围8能够确保充分的防漏性的情况下,内层无纺布13及外层无纺布12也可以两者都使用透水性无纺布。
如以上详述的那样,本发明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难于产生在尿布穿着中由穿着者的动作等引起的尿布的错位下坠。特别是难以引起尿布的下裆部的肥大。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持穿着状态的尿布的外观。也不会因尿布的错位下坠妨碍穿着者的动作。并且,防止被配置在尿布上的弹性部件过度地勒紧穿着者的身体,穿着感良好。进而,由于尿布的错位下坠被抑制,穿着中的小便或大便的泄漏的发生被抑制。
下面根据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然而本发明的范围并不仅限于该实施例。
制作如图1至图3所示内裤型尿布。吸收体本体10上的表面片材2是由单位面积质量(坪量)25g/m2的亲水性通气型(ェア一スル一)无纺布构成的。背面片材3是由单位面积质量20g/m2的聚乙烯片材构成的。并且,外包材11的外层无纺布11是由单位面积质量25g/m2的防水性通气型无纺布构成的,内层无纺布是由单位面积质量18g/m2的防水性纺粘型(スパンボンド)无纺布构成的。各弹性部件产生的压力靠变化弹性材料的种类及伸长率来调整。在表1中示出所得到的尿布中的各值。
将所得到的尿布穿着在3名1~2岁的幼儿身上,进行如下的评价。其结果如表1所示。
(1)穿着时的操作性(尿布的易穿性)○容易穿△稍稍容易穿×不容易穿(2)穿着60分钟后第1区域的位置错动○没有位置错动△稍有位置错动×有位置错动(3)穿着60分钟后腰部开口部的位置错动○没有位置错动△稍有位置错动
×有位置错动(4)穿着60分钟后的对应于第1区域的身体部位上的橡胶痕迹○没有橡胶痕迹△稍有橡胶痕迹×有橡胶痕迹(5)穿着时的侧密封部的向前后的位置错动○没有位置错动△稍有位置错动×有位置错动进而,关于实施例1及比较例1的尿布,详细地评价了作为本发明的主要效果的“穿着60分钟后的对应于第1区域的身体部位上有无橡胶痕迹”及“穿着60分钟后腰部开口部有无位置错动”。将这些尿布各25片穿着在月龄11个月~37个月的婴幼儿身上,关于是否支持“不容易产生橡胶痕迹”、“不容易产生位置错动”向母亲们听取调查。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从表1所示的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各实施例的尿布是容易穿的,而且不容易产生尿布的错位下坠。并且,实施例2的尿布与实施例1的尿布比较,由于在腹侧部和背侧部的形状上有差别,观察到侧密封部稍稍向身体的前侧错位,但仍在没有问题的水平上。
相对于此,比较例1的尿布是相当于以往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尿布,容易产生尿布的位置错动。比较例2的尿布由于第1区域的宽度不足,还是容易产生尿布的位置错动。比较例3的尿布不存在相当于第1区域的区域,穿尿布不容易,且容易留下橡胶痕迹。比较例4的尿布第1区域的宽度过大,穿尿布不容易。
表2

从表2所示的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关于“不容易留下橡胶痕迹”、“不容易产生位置偏移”的评价项目,实施例1的尿布收到母亲们非常高的支持。与此相对,比较例1的尿布仅止于大约一半的母亲们的支持。
制作如图1、图2以及图8所示的内裤型尿布。吸收体本体10上的表面片材2是由单位面积质量25g/m2的亲水性通气型无纺布构成的。背面片材3是由单位面积质量20g/m2的聚乙烯片材构成的。并且,外包材11的外层无纺布11是由单位面积质量25g/m2的防水性通气型无纺布构成的,内层无纺布是由单位面积质量18g/m2的防水性纺粘型无纺布构成的。由各弹性部件产生的压力靠变化弹性材料的种类及伸长率来调整。在表3中示出所得到的尿布中的各值。
将所得到的尿布穿着在3名1~2岁的幼儿身上,进行如下的评价。其结果如表3所示。
(1)穿着时的操作性(尿布的易穿性)○容易穿△稍稍容易穿×不容易穿(2)穿着60分钟后第2区域的位置错动○没有位置错动△稍有位置错动×有位置错动(3)穿着60分钟后腰部开口部的位置错动○没有位置错动△稍有位置错动×有位置错动(4)穿着60分钟后的对应于第2区域的身体部位上的橡胶痕迹○没有橡胶痕迹△稍有橡胶痕迹×有橡胶痕迹(5)刚穿着后的尿布外观○齐整△稍齐整×不齐整(6)穿着60分钟后的尿布外观○齐整△稍齐整×不齐整进而,关于实施例3及比较例9的尿布,详细地评价了作为本发明的主要的效果的“穿着60分钟后的对应于第2区域的身体部位上有无橡胶痕迹”及“穿着60分钟后腰部开口部有无位置错动”。评价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其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从表3所示的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实施例3的尿布是容易穿的,而且不容易发生尿布的错位下坠,刚穿着后及穿着后经过预定时间后的尿布外观良好。相对于此可知比较例5的尿布全长及侧密封部的长度长,尿布外观差。并且在髂骨以上的部分长,腰部容易错位下坠。可知比较例6的尿布第2区域的穿着压力的平均值高,是不易穿的尿布。并且容易留下橡胶痕迹。可知比较例7的尿布第2区域的穿着压力的最大值高,是不易穿的尿布。并且容易留下橡胶痕迹。比较例8的尿布第1区域的穿着压力的平均值高,腰部容易错位下坠。并且不容易穿。
表4

从表4所示的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关于“不容易留下橡胶痕迹”、“不容易产生位置错动”的评价项目,实施例3的尿布收到母亲们非常高的支持。与此相对,比较例9的尿布仅止于大约一半的母亲们的支持。
权利要求
1.一种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具有腰部开口部和一对腿部开口部,其特征在于在尿布的腹侧部和背侧部各自的上述腰部开口部和上述腿部开口部之间,存在有尿布穿着时的压力被设定为1.1~2.5kPa的区域,且该区域的宽度为15~35mm,在上述尿布的展开状态下,从长度方向中心线到腹侧部的上述区域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为180~220mm,并且从长度方向中心线到背侧部的上述区域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为180~220mm,尿布穿着时的上述腰部开口部的压力被设定为0.3~1.5kPa。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区域主要存在于尿布的左右两侧边缘和吸收体的左右两侧边缘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区域形成在一部位,该部位在尿布穿上后与穿着者的髂嵴至髂前上棘的部位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尿布穿着时的上述腰部开口部的压力被设定为比尿布穿着时的上述区域的压力低。
5.一种尿布穿着方法,其是将具有腰部开口部和一对腿部开口部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给穿着者穿着的尿布穿着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尿布穿着后,通过预定机构将与穿着者的从髂嵴到髂前上棘的部位对应的尿布的部位加以勒紧,以使穿着者的所述部位的穿着压力成为1.1~2.5kPa。
6.一种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具有腰部开口部和一对腿部开口部,其特征在于展开状态的尿布长度方向的全长为440~530mm,展开状态的尿布的侧密封部的长度为90~140mm,在接合状态的尿布上,将从上述腰部开口部到上述腿部开口部的区域在长度方向上引出4等分的假想分割线,当假想从该腰部开口部一侧起依次为第1区域、第2区域、第3区域、第4区域时,第2区域的尿布穿着时的压力平均值被设定为0.9~1.8kPa,且最大值小于等于2.5kPa,并且,第1区域和第3区域的尿布穿着时的压力被设定为比第2区域低。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在第1区域至第3区域中,尿布穿着时的压力,第2区域最高,其次高的是第1区域,第3区域最低。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第2区域主要存在于尿布的左右两侧边缘和吸收体的左右两侧边缘之间。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第2区域形成在尿布穿上后与穿着者的髂嵴至髂前上棘接触的部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其在内裤型一次性尿布(1)的腹侧部(A)和背侧部(B)各自的腰部开口部(5)和腿部开口部(6)之间,存在有尿布穿着时的压力被设定为1.1~2.5kPa的区域(71),且该区域(71)的宽度为15~35mm。在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从长度方向中心线到腹侧部的上述区域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为180~220mm,并且从长度方向中心线到背侧部的上述区域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为1 80~220mm。尿布穿着时的上述腰部开口部(5)的压力被设定为0.3~1.5kPa。
文档编号A61F13/496GK1726891SQ200510084588
公开日2006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30日
发明者佐佐木纯, 金井妙子, 大塚美智子 申请人:花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