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混药大输液塑料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1588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混药大输液塑料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药包装容器,具体涉及一种可混药的大输液塑料瓶。
背景技术
目前的大输液塑料瓶只有一个腔,组合盖直接与塑料瓶瓶口相焊。若要混药则需护士手工操作,比较麻烦,而最重要的是在混药过程由于医院空气质量差等原因而难免造成污染,对病人极为不利。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同时盛装两种药,避免混药而造成的污染且减轻劳动强度的可混药大输液塑料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可混药大输液塑料瓶,包括瓶体,其特征在于在瓶体的瓶口上端连有一混药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瓶体的瓶口上端设置有一盖子,所述的盖子顶部设有混药嘴和输液嘴,在混药嘴的顶部设有折杆,所述的混药袋上设有一排液管,混药袋通过排液管与混药嘴相连,所述的排液管上套设有一夹子。
所述的盖子的底部与瓶体的瓶口上端为焊合连接。
所述的输液嘴的顶部设有易撕膜。
所述的夹子的内腔是由一圆形套合部和夹持部组成。
本实用新型可混药大输液塑料瓶,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混药袋”,可将输液中的待混药装入其中,免去了复杂的混药操作过程;盖子的特殊结构使得混药工作变得轻松简单,在使用时只要将折杆一捭,折杆便会在根部断开,混药袋的内腔与瓶体内腔相通,不仅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由于外部混药而可能造成的污染,保证输液质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混药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盖子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夹子的主视图;图5为夹子的俯视图;图6为盖子与塑料瓶体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1、瓶体2、盖子21、混药嘴22、输液嘴 23、折杆3、混药袋 31、排液管4、夹子41、圆形套合部 42、夹持部5、待混药 6、输液7、易撕膜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可混药大输液塑料瓶,包括瓶体1和瓶体1的瓶口上端连有的混药袋3,瓶体1内盛输液6,混药袋3内盛待混药5。如图1所示,瓶体1的瓶口上端设置有一盖子2,盖子2的底部与瓶体1的瓶口上端焊合连接,两结合面焊牢。如图3所示,盖子2顶部设有混药嘴21和输液嘴22,在混药嘴21的顶部设有折杆23,输液嘴22的顶部设有易撕膜7,将输液嘴22密封。如图2所示,混药袋3上设有一排液管31,排液管31套合于盖子2的混药嘴21上,排液管31上套设有一夹子4,该夹子4的内腔是由一圆形套合部41和夹持部42组成(见图4、5),圆形套合部41用于将夹子4套于排液管31上,夹持部42可将排液管31夹紧锁定。
塑料瓶瓶体1先经过清洗、再灌入输液6、将图3所示的盖子热封于瓶口上,成图6所示的盖子2与瓶体1的组合体。混药袋3中灌入待混药5后,盖子2与瓶体1的组合体翻转,将盖子2上带有折杆23的混药嘴21插入混药袋3的排液管31中。在插入之前,须将夹子4套在排液管31上。在使用时只要将折杆23一捭,折杆23便会在根部断开,混药袋3的内腔与瓶体1内腔相通,然后将翻转、摇匀,两种药即可混合起来。在瓶体正立状态用夹子4将排液管31夹紧锁定,然后翻转塑料瓶,撕去易撕膜7,插上输液器,即可进行输液操作。采用这种包装形式的输液免去了护士在医院的混药操作过程,不仅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由于混药而可能造成的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混药袋3可盛装待混药液,也可盛装待混药粉。
权利要求1.一种可混药大输液塑料瓶,包括瓶体(1),其特征在于在瓶体(1)的瓶口上端连有一混药袋(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混药大输液塑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体(1)的瓶口上端设置有一盖子(2),所述的盖子(2)顶部设有混药嘴(21)和输液嘴(22),在混药嘴(21)的顶部设有折杆(23),所述的混药袋(3)上设有一排液管(31),混药袋(3)通过排液管(31)与混药嘴(21)相连,所述的排液管(31)上套设有一夹子(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混药大输液塑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子(2)的底部与瓶体(1)的瓶口上端焊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可混药大输液塑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液嘴(22)的顶部设有易撕膜(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混药大输液塑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子(4)的内腔是由一圆形套合部(41)和夹持部(42)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混药大输液塑料瓶,包括瓶体(1),在瓶体(1)的瓶口上端连有一混药袋(3)。瓶体(1)的瓶口上端设置有一盖子(2),盖子(2)顶部设有混药嘴(21)和输液嘴(22),在混药嘴(21)的顶部设有折杆(23),所述的混药袋(3)上设有一排液管(31),排液管(31)与混药嘴(21)相连,所述的排液管(31)上套设有一夹子(4)。本实用新型可同时盛装两种药,避免外部混药造成的污染且减轻劳动强度。
文档编号A61J1/14GK2805759SQ20052005077
公开日2006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18日
发明者刘祥华 申请人:湖南千山制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