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钝头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528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椎弓根钝头钻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科器械,具体涉及一种在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过程中,用于钉道准备的骨钻。
背景技术
在脊柱外科手术中,使用椎弓根螺钉的内固定技术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脊柱内固定的主要作用是稳定脊柱的动力节段以促进其的融合。根据“三柱理论”脊柱可分为前、中、后三柱,而椎弓根为贯通并连接三柱的唯一通道,经椎弓根内固定具有最佳的力学稳定性,因此,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胸腰段的固定手术中。
椎弓根螺钉植入分为3个基本步骤首先是定位;其次为进钉方向的确定,即定向,包括矢状位和水平位方向,在此过程中,进行钉道准备;最后是植入椎弓根螺钉,对螺钉植入深度有一定要求。其中,钉道准备过程中的定向与钻孔是植入手术中关键性的步骤,基于椎弓根的解剖特性,植入螺钉必须位于三维空间中唯一的一个正确通道上,即按照正确的矢状面角及水平面角,沿着椎弓根的长轴穿过椎弓根,椎弓根是一个狭小的骨性管道,螺钉误植会引起组织、器官的损伤,以及内固定系统强度下降甚至失效,如螺钉偏内或偏上将损伤脊髓和神经根,因此钉道能否安全、准确的定向与打通已成为影响脊柱内固定手术发展的重要原因,尤其体现在解剖较为复杂的颈椎与上胸椎手术中。
用于准备钉道的工具为椎弓根钻,现有技术中,椎弓根钻的前端为尖椎形,钻身上设有螺旋形的槽道,用于切割椎弓根内的松质骨以建立钉道。使用该种椎弓根钻时,钻入松质骨内的深度与角度仅凭外科医生的经验而定,易发生钻头进入太深穿出椎体前缘或是偏离中心伤及椎弓根皮质的现象,由于螺旋形槽道边缘锋利,当钻头方向偏移时,会造成侧向切割,使方向进一步偏离甚至进而从侧而穿破椎弓根。由于上述风险的存在,目前在临床上已较少使用钻头进行钉道准备。因此,改变椎弓根钻的结构,以便于控制钻的深度及方向,能够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的成功率,推动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准确定位,控制钻入深度,以防止穿破现象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椎弓根钝头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椎弓根钝头钻,包括钻身和位于钻身后端的连接杆,在所述钻身前端设有与钻身一体成型的引导头,所述引导头为直径小于钻身的钝性圆头突起,所述钻身上设有至少一条沿钻身纵方向的刀槽,钻身与连接杆之间设有直径大于钻身的保护台阶。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保护台阶上设有凹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常需要从椎体两侧分别钻入螺钉,在钉道准备过程中,可以采用一对钻头,分别从左右两侧椎弓根钻入,在手术过程的放射显影时,为区别左右两根钻头,可以在其中一根钻头的保护台阶上开设凹槽或是凸起,或者,在两根钻头上分别开设形状不同的凹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保护台阶至引导头顶端的长度为28毫米~38毫米;根据受术者年龄、身材的不同,选用不同长度尺寸的钻身。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杆的末端设有用以与捻钻装置配合的连接结构。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连接结构为,设于连接杆上的凸起与捻钻装置上的卡槽配合构成的套筒式卡扣结构,所述捻钻装置为T型杆。
另一种连接结构为,设于连接杆上的凸起与捻钻装置上的卡槽配合构成的套筒式卡扣结构,所述捻钻装置为直杆,直杆末端连接电钻。
还有一种连接结构为,设于连接杆末端的外螺纹,与捻钻装置配合构成螺纹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钻身上对称设置有两条刀槽。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是在进行皮质开口后,以本实用新型的钻身前端的引导头进入椎弓根内,通过尾端的捻钻装置,将钻身拧入椎弓根的松质骨内,由于其引导头为钝性的圆头,在角度偏差、碰触到椎弓根皮质时,引导头滑过,无法穿过强度大于松质骨的皮质,有效防止损伤、穿出椎弓根皮质;而钻身上的纵向刀槽,其锐边可以切割松质骨,同时起到退屑的作用,由于刀槽为纵向设置,一旦钻入其方向和角度就难以改变,同时具有一定的自我定位的作用;锐边切割路径以直线运动代替螺旋运动,减小锐边在碰触到皮质时对皮质的损伤,当拧入到保护台阶时,进行退钻,有效防止穿出椎体前缘。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由于本实用新型在钻身顶端设有钝性引导头,不会穿透强度大于松质骨的皮质,从而有效防止因角度偏差引起的损伤甚至于穿出椎弓根皮质的现象,提高手术成功率。
2.由于本实用新型在钻身上开设纵向的刀槽,替代了以往的螺纹式,即锐边切割路径以直线运动代替螺旋运动,减小锐边在碰触到皮质时对皮质的损伤;同时,刀槽起到退屑的作用。
3.由于在钻身的末端设有直径大于钻身的保护台阶,防止钻头进入过深,避免造成穿出椎体前缘的事故。
4.使用过程中,需要两根钻头同时从椎弓根的左右两侧进入,在其中一根的保护台阶上开设凹槽或突起,在X射线显影下,区分左右两侧的钻头,以便于准确定位。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图1的A-A剖示放大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另一根钻头结构示意图。
其中[1]、钻身;[2]、连接杆;[3]、引导头;[4]、刀槽;[5]、保护台阶;[6]、凹槽;[7]、连接结构;[8]、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2所示,一种椎弓根钝头钻,包括钻身1和位于钻身后端的连接杆2,在所述钻身前端设有与钻身1一体成型的引导头3,所述引导头3为直径小于钻身的钝性圆头突出,所述钻身1上设有2条对称、沿钻身纵方向的刀槽4,钻身1与连接杆2之间设有直径大于钻身的保护台阶5,所述连接杆设有与捻钻装置固定的连接结构7。
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台阶5至引导头3顶端的长度为32mm,且保护台阶5上设有圆弧形凹槽6,所述连接结构7为,设于连接杆2上的凸起与捻钻装置上的卡槽配合构成的套筒式卡扣结构,所述捻钻装置为T型杆。
在实际使用中,钻头为一对同时被拧入左右两侧的椎弓根,其一根钻头的保护台阶上设有凹槽,而另一根保持为平面,这样便于外科医生在X射线下清楚辨认左侧钻头还是右侧钻头,避免误调。
实施例二参见附图3、4所示,一种椎弓根钝头钻,包括钻身1和位于钻身后端的连接杆2,在所述钻身前端设有与钻身1一体成型的引导头3,所述引导头3为直径小于钻身1的钝性圆头突出,所述钻身1上设有1条沿钻身纵方向的刀槽4,钻身1与连接杆2之间设有直径大于钻身1的保护台阶5,所述连接杆2设有与捻钻装置固定的连接结构7。
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台阶5至引导头3顶端的长度为35mm,所述连接结构7为,设于连接杆2上的凸起与捻钻装置上的卡槽配合构成的套筒式卡扣结构,所述捻钻装置为直杆,直杆末端连接电钻;在一对钻头中,一根钻头的保护台阶5上设有圆弧形凹槽6,而另一根设有圆弧形凸起8,以示区别。
权利要求1.一种椎弓根钝头钻,包括钻身[1]和位于钻身后端的连接杆[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钻身前端设有与钻身[1]一体成型的引导头[3],所述引导头[3]为直径小于钻身[1]的钝性圆头突起,所述钻身[1]上设有至少一条沿钻身[1]纵方向的刀槽[4],钻身[1]与连接杆[2]之间设有直径大于钻身[1]的保护台阶[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弓根钝头钻,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台阶[5]上设有凹槽[6]或者凸起[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弓根钝头钻,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台阶[5]至引导头[3]顶端的长度为28毫米~38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弓根钝头钻,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的上方设有用以与捻钻装置配合的连接结构[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弓根钝头钻,其特征在于所述钻身[1]上对称设置有两条刀槽[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椎弓根钝头钻,包括钻身和位于钻身后端的连接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钻身前端设有与钻身一体成型的引导头,所述引导头为直径小于钻身的钝性圆头突起,所述钻身上设有至少一条沿钻身纵方向的刀槽,钻身与连接杆之间设有直径大于钻身的保护台阶。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钻头的自我定位功能,防止钻头穿出椎体前缘及损伤甚至于穿出椎弓根皮质的现象,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推进了脊柱内固定手术的发展。
文档编号A61B17/16GK2776304SQ20052007051
公开日2006年5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4日
发明者杨惠林, 刘凌 申请人:杨惠林, 刘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